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语言学习是儿童学习能力与语言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发生在儿童积极参与的社会环境中。语言能力的差异在婴幼儿期开始出现,贯穿并影响人的一生。近年来,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开展针对家庭养育对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研究。了解家庭养育对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影响,为从家庭养育角度制定预防及干预策略、促进儿童早期语言最佳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0~1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的编制及其信度效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编制本土文化背景下的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儿童早期家庭养育环境评价量表.[方法]经查阅文献和专家访谈,构建儿童养育环境条目库.在两次中小规模抽样测试的基础上,然后有498名儿童家长完成"一般人口学问卷"、"O~1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试用问卷"和"0~4岁儿童神经心理发展量表"测评.对测评结果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结果]"0~1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问卷"由32个条目组成,包含4个因素.问卷同质信度克伦巴赫a系数为0.918,分半信度为0.875,重测信度系数0.714;量表与儿童发育商的效标准关联效度为0.506,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均达到较好水平.[结论]"0~1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问卷"信度、效度等各项指标均达到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作为评价O~1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家庭养育环境对儿童早期心理发展作用是多方面的.多中心研究证明家长抚养行为、亲子互动、家庭环境质量对儿童早期智力发展具有显著影响.气质是先天的,但母亲情绪问题、家庭经济收入、家长教育程度、亲子互动、环境的多样性等对儿童气质维度有一定影响.人的性格主要是在后天环境中形成的,父母的态度和养育方式对儿童性格发展影响显著.儿童早期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家庭养育方式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作用显著;这个过程发展不好,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人际关系问题和行为问题.对儿童早期家庭养育环境的系统评价是家庭养育环境研究与促进的基础,国外<家庭环境观察评定量表(HOME)>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国内自主编制的<儿童早期家庭养育环境量表>则是家庭养育环境评价量表本土化的一个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4.
【目的】编制完全本土文化背景的儿童早期家庭养育环境评价量表。【方法】查阅有关文献和专家访谈,构建儿童养育环境条目库,经试验性测试形成"初始问卷"。分层随机抽取232名3~6岁儿童家长初步测试,探索性因素分析形成"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试用问卷"。再次分层随机抽取10个市县城区3~6岁儿童,完成696份"试用问卷"测评,部分儿童完成"CBCL量表"测试。删除CR值达不到显著水平、与总分相关系数<0.30的条目以及项目负荷量<0.4的条目,形成正式量表后进行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结果】量表由53个条目组成,同质信度克伦巴赫α系数为0.930,分半信度为0.871,重测信度系数0.707;量表总分与儿童CBCL总分之间呈明显负相关(r=-0.455),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均达到良好水平。【结论】量表信度、效度良好,各项指标均达到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作为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的评价工具。  相似文献   

5.
[目的]编制本土文化背景下具有良好信度效度的儿童早期家庭养育环境评价量表. [方法]经查阅文献和专家访谈,构建儿童养育环境条目库.分层随机抽取4市239名1~3岁儿童家长初步测试,探索性因素分析形成"1~3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试用问卷".再次分层随机抽取10个市县城区1~3岁儿童,完成591份"一般人口学问卷"、"1~3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试用问卷",部分儿童完成"0~4岁儿童神经心理发展量表"测评.对测评结果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 [结果]"1~3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问卷"由41个条目组成,包含4个因素;同质信度为0.930,分半信度为0.871,重测信度系数0.707;量表与儿童发育商的标准关联效度为0.475,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均达到良好水平. [结论]"1~3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问卷"信度、效度等各项指标均达到测量学的要求,可以作为评价1~3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促进亲子教育模式对北京城区婴幼儿家庭养育行为与养育态度的干预效果。方法 2013年12月-2014年3月分层整群抽取北京市海淀、石景山区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4~11月龄婴幼儿27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140例和对照组130例。干预组在常规儿童定期体检中对家长个体化技能指导和咨询,并每月1次对家长进行知识讲座,对照组儿童及家庭仅接受常规儿童健康检查与指导,1年后通过问卷调查比较两组儿童家庭养育行为与养育态度情况。结果 270例儿童中完成研究者194例,失访者基本资料在两组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两组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干预组在家庭养育行为和养育态度方面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干预组的父母经常和孩子一起看书的频率82.7%要高于对照组为66.3%,当孩子对小东西感兴趣时73.5%干预组父母要高于53.1%对照组父母会更多地引导孩子玩,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社区促进亲子教育模式对改善近期北京市城区婴幼儿家庭养育行为和养育态度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家庭养育方式与儿童睡眠状况的关系,寻求对儿童睡眠有利的养育方式,为改善儿童睡眠质量提供相应的参考。方法 收集2021年9—1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儿科体检的214名6~12岁儿童为研究对象,运用儿童版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C)及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评价家长养育方式及儿童睡眠状况,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CSHQ总分在不同年龄(t=6.45,P<0.001)、共睡情况(F=11.82,P<0.001)、电子屏幕使用时间(F=5.13,P=0.007)等因素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父母EMBU-C与CSHQ的多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从与抚养人同床睡到不同房间睡,CSHQ总分逐渐降低(β=-1.81),母亲情感温暖得分与CSHQ总分呈负相关(β=-0.50),电子屏幕使用时间与CSHQ总分呈正相关(β=1.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共同解释18%的变异(ΔR2=0.18)。结论 儿童的睡眠状况与年龄及家庭养育方式有关,家庭养育方式中的共睡和屏幕使用时间过长会降低儿童的睡眠质量,母亲情感温暖则对儿童睡眠的改善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家庭养育环境与儿童孤独症特质之间的关系,为减少儿童孤独症特质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使用中文克氏孤独症筛查量表和家庭养育环境量表,于2019年3-5月选取苏州市郊区8所幼儿园所有在园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使用Epidata 3.1录入数据并使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无孤独症特质组儿童的家庭养育环境在语言/认知信息、社会适应/自理、忽视/干涉/惩罚、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环境气氛6个维度得分均高于有孤独症特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608,-6.251,-7.008,-6.008,-5.219,-8.550,P<0.01)。男性(OR=1.695,95%CI:1.207~2.381)、有分离史(OR=2.153,95%CI:1.225~3.782)、社会适应/自理差(OR=1.049,95%CI:1.002~1.098)、家庭环境气氛差(OR=1.147,95%CI:1.073~1.226)和频繁的忽视/斥责/打骂儿童(OR=1.053,95%CI:1.029~1.079)是儿童孤独症特质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男性性别、有分离史、社会适应/自理、频繁忽视/干涉/惩罚、环境气氛差与儿童有孤独症特质有关,应当重视儿童早期有关方面家庭养育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0~2岁儿童家庭养育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中国0~35月龄儿童的家长在养育观念、养育行为方面有无差别.方法 选取7个城市的7家妇幼保健机构,随机调查445个儿童的父母,被调查者要求回答最近2周内的育儿行为.结果 母乳喂养率在婴幼儿6个月和12个月时分别为53.7%、15.7%;40.4%的家长知道开始辅食添加的最佳月龄为满6个月.当儿童拒绝进食时,63.7%的家长会用积极的话语鼓励孩子继续进食,76.5%的婴幼儿与家长同床睡.85.4%的父亲会参与照顾孩子.结论 婴幼儿的父母对育儿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必要开展有针对性和个体化的育儿项目来进一步提高父母的育儿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隔代抚养对儿童早期健康状况的影响,为促进儿童早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年全国数据,从中抽取2 970名0~6岁的儿童,在控制了个体与遗传因素、家庭因素与环境因素后,分析隔代抚养对其健康状况的实际影响。  结果  全国0~6岁儿童年龄别身高评分(HAZ)的中位数及四分位数范围分别为0.18(– 1.24~1.79),身体发育总体处于健康水平,中重度营养不良儿童的检出率为12.9 %,;农村儿童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城市儿童,完全隔代抚养儿童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亲代抚养儿童(均P < 0.001)。包含虚拟变量的阶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隔代抚养方式对儿童早期健康有显著影响(P < 0.001);父亲的健康状况、家庭人口规模、医疗保险的可获得性也影响儿童的早期健康状况(均P < 0.05)。  结论  我国0~6儿童发育整体处于健康水平,但隔代抚养对儿童早期健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父母应重视子女的抚养问题,并注意优化儿童成长的家庭环境与提高医疗服务的可获得性,以切实促进儿童早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横断面调查,了解上海市城区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现状及不同抚养方式下家庭养育环境的差异,并探讨影响学龄前儿童家庭养育环境的主要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6月上海市城区在园学龄前儿童,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家幼儿园657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应用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及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各因素与家庭养育环境量表得分之间的关系。结果上海市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总分不良环境检出率均较其他省市低;隔代抚养儿童在情感温暖/自我表达、社会适应/自我管理、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总分等4个维度得分均低于亲代抚养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的主要因素有儿童年龄、家庭结构、隔代抚养、父亲角色缺失、家庭年收入、父母工作状态、母亲受教育程度、家庭早餐频率,父母的体重状态等。结论上海市学龄前儿童家庭养育环境总体优于国内其他省市,但在环境/气氛、忽视/干涉/惩罚等方面相对欠缺。亲代抚养儿童家庭养育环境优于隔代抚养儿童,家庭养育环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家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养育环境。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家庭养育情况,为进一步开展有效的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共抽取山东省2个县735例学龄前儿童监护人,并利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50.0%以上的留守儿童监护人对养育孩子感到为难和很重的负担;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监护人平时对待孩子的行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不同类型监护人平时对待孩子的行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加强对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监护人普及家庭教养方式的教育,从而保证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儿童早期发展对个体、家庭、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提高父母养育能力、改善家庭养育环境是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的关键与核心。本文围绕家庭养育环境与儿童早期发展,从相关概念、理论、影响作用及干预实践等角度进行综述。旨在为我国开展相关实证研究提供依据,并为儿童保健工作的改进提供参考,以促进儿童早期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学龄前儿童强迫症状的发生情况以及与家庭养育环境的关系,为早期发现及早期干预学龄前儿童强迫障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10-1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太原市城区3所具有代表性的幼儿园共969例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应用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家庭养育环境量表、Spence学前儿童焦虑量表、焦虑自测量表进行研究。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χ2检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强迫症状阳性检出60例(6.2%);其中男性32例(6.3%),女性28例(6.0%);小班19例(5.8%),中班29例(7.2%),大班12例(5.0%)。将阳性检出的60例作为强迫症状组,无任何焦虑的18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性别间比较(χ2=0.200,P=0.655)和班级间比较(χ2=2.065,P=0.35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家庭养育环境量表中,两组在语言/认知、情感温暖/自我表达、社会适应/自我管理、忽视/干涉/惩罚、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和环境气氛6个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学历(χ2=14.356,P<0.01)和母亲焦虑得分(t=3.426,P<0.01)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忽视/干涉/惩罚(环境中等OR=0.241,95%CI为0.088~0.659)、母亲焦虑得分(OR=1.059,95%CI为1.009~1.111)以及母亲学历(中学OR=3.886,95%CI为1.554~9.716,大专及以上OR=2.695,95%CI为1.301~5.581)3个自变量与强迫症状发生有关。结论 强迫症状在学龄前儿童较常见,强迫症状的发生与家庭养育方式、母亲情绪及母亲文化程度有关。对父母进行心理养育咨询可以早期干预学龄前儿童强迫障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铜陵市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与家庭养育环境的相关性,从而为家长提供正确的家庭养育干预指导。方法 于2017年12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铜陵市10所幼儿园3~6岁儿童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及“城市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共获得有效问卷1 817份,其中男童981人、女童836人。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在学习日、周末以及一周平均时间>2 h/d的检出率分别为34.8%、30.7%、38.2%,同时暴露于2种以上类型产品的有81.3%。较差家庭养育环境检出率为14.58%,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家庭养育环境越差(父亲文化程度OR=1.489、母亲文化程度OR=1.503,P<0.001)。学习日、周末、一周平均屏幕暴露是否>2 h/d组间的家庭养育环境各因子得分以及总分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屏幕暴露时间与家庭养育环境总分负相关(r=-0.169,P<0.001)。结论 儿童屏幕暴露与家庭养育环境相关,树立正确的家庭养育理念,指导改进养育方式,有利于改善屏幕暴露过度现象。  相似文献   

16.
母乳喂养好,但莫过久从孩子的发育看,纯母乳喂足六个月就已足够。随着辅食添加,母乳喂养量逐渐减少,到一岁左右辅食完全取代母乳而成为主食,称为断奶。如果继续喂母乳,不仅影响儿童期的发育,还可为成年后的健康播下隐患。据南安普敦大学戴维巴克教授对54万名男子的调查,凡1周岁仍在吃母乳者,晚年遭心脏病折磨的危险性明显升高,吃牛奶者更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家庭养育方式、儿童气质的关系,为预防其发生提供临床参考价值。【方法】对220例经感觉统合测定发现异常的儿童进行儿童气质测定和家庭养育方式调查。【结果】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家庭养育方式密切相关(r=0.08):抚育困难型,中间近抚育困难型和发动缓慢型儿童重度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高,矫治比较困难。【结论】家庭养育方式是影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重要因素;困难型和发动缓慢型气质的儿童易于发生重度感觉统合失调。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儿童抑郁量表(CDI)在中国中小学生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由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提供的Kovacs编制的儿童抑郁量表(CDI)并对其进行翻译,选取合肥市6613名7~18岁的城乡中小学生并对其进行CDI的测评及信度效度评价。[结果]CDI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Cronbachα系数为0.82,分半信度为0.79,重测信度为0.89;一阶因素分析共获得7个因子,二阶因素分析获得1个因子(特征值为2.845),且各条目得分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均在0.20以上(P值均小于0.01),表明CDI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CDI与心理复原力问卷得分呈负相关、与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得分呈正相关、与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呈正相关,显示CDI具有较好的效标关联效度和聚合效度。[结论]CDI适合合肥地区中小学生抑郁症状的评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家庭养育环境与婴幼儿早期气质发展的关系。【方法】在1、12、24个月分别对94名小儿进行家庭背景、母亲个性、养育方式和儿童气质进行调查和测评。【结果】不同喂养方式和不同个性母亲之间12月时儿童的气质类型表现出差异,其他因素之间则未表现出差异;除与儿童一起的时间外,家庭养育方式各因素均与小儿气质纬度或多或少的相关关系。【结论】喂养方式和母亲个性特点对1岁儿童气质类型有一定影响;家庭养育方式对儿童早期气质发展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描述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和发育迟缓儿童家庭养育环境分布差异,分析ASD儿童家庭养育环境与发育评估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8月在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保健科就诊的ASD儿童(n=42)和发育迟缓儿童(n=48)为研究对象。两组儿童均要求完成Gesell发育量表评估,同时要求家长填写《家庭养育环境量表》。结果 本研究中家庭养育环境整体评价结果中“不良环境”33例,占36.7%。其中ASD组家庭养育“不良环境”12例,占28.6%,低于发育迟缓组(43.8%)。ASD儿童“情感温暖”不良的检出率高于发育迟缓组儿童(Z=2.490,P<0.05),家庭养育环境其他维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家庭养育环境不良的ASD儿童其适应性行为评分均数偏低(F=3.662,P<0.05)。结论 ASD儿童的养育环境促进应受到关注,家庭干预和家长教育可能促进改善其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