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磁共振成像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8例临床诊断为复杂性肛瘘的患者,术前进行磁共振相控阵列线圈检查.以手术结果为标准,比较术前指诊和MRI的诊断结果.结果 有25例患者诊断为复杂性肛瘘,1例为骶前囊肿合并与直肠相通的瘘道,2例肛瘘伴癌变.25例肛瘘Parks分类显示:经括约肌肛瘘3例,括约肌间肛瘘10例,括约肌外肛瘘5例,括约肌上肛瘘7例;MRI与术前指诊检查结果比较,内口检出符合率为84%比48%:原发主管、支管或脓腔检出准确率为100%比76%、94.7%比57.9%;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MRI相控阵列线圈能准确定位复杂性肛瘘的内口、瘘管的走向及其与肛管直肠括约肌复合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对排除肛瘘伴其他肛管直肠周围病变具有确切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1.5T MRI分析T1WI-in/out of phase序列在肛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80例肛瘘患者,术前均行1.5T MRI平扫检查,对比手术中内口和瘘管探查结果,统计分析T1WI-in/out of phase序列与其他肛瘘MRI检查的主要序列(T2WI-TSE-STIR序列、T1WI-TSE序列和DWI序列),对内口和瘘管的显示评分差异,探讨T1WI-in/out of phase序列在肛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T1WI-in/out不论是在检出内口评分还是检出瘘管的评分均较高,分别为70.36%和88.93%。结论:T1WI-in/out of phase序列在慢性或瘢痕性肛瘘的内口及瘘管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对复发性肛瘘内口及瘘管的诊断也比较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相控阵线圈高分辨MRI对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术前诊断价值.将35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术前利用相控阵线圈高分辨MRI扫描,以手术结果为标准.将MRI检查结果及术前临床一般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与手术探查结果相比,术前MRI在诊断肛瘘侵犯位置高低方面的准确率为88.6%,术前一般检查的准确率为57.1%:术前MRI在肛瘘内口诊断方面的准确率为85.7%,术前一般检查的准确率为51.4%。肛瘘的MRI检查结果优于术前一般检查。结果表明,应用相控阵线圈高分辨MRI检查,能较准确地判断肛瘘侵犯部位的高低以及内口的位置、瘘管的走向.对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及手术时避免肛门括约肌的损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磁共振体线圈成像技术检查复杂性肛瘘,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2例临床诊断为复杂性肛瘘的患者术前进行磁共振相控阵列线圈检查。以手术结果为标准,比较术前指诊检查和MRI检查结果。结果在22例术前诊断为复杂性肛瘘的患者中,经MRI检查显示:18例为复杂性肛瘘,3例(2例为黏液腺癌,1例为恶性黑色素瘤)表现为肛瘘伴局部占位性病变,1例为骶前囊肿。18例复杂性肛瘘中,经括约肌肛瘘3例,括约肌上肛瘘11例,括约肌外肛瘘4例。以手术结果为标准,术前指诊检查结果与MRI检查结果相比较:内口定位准确率为33.3%比72.2%(P=0.019),支管和脓腔定位准确率为16.7%比88.9%(P=0.000),MRI检查的准确率明显高于术前指诊检查,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管道定位准确率为83.3%比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2)。结论体线圈MRI能准确定位复杂性肛瘘的内口、主管道、支管和脓腔,能较为准确地显示复杂性肛瘘与肛管直肠括约肌复合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应用MRI检查可以排除其他潜在病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高位肛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5例高位肛瘘,在术前进行MRI扫描,以手术结果为标准,将MRI检查结果及术前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与手术探查结果相比,术前MRI在诊断肛瘘侵犯位置高低方面的准确率为84%,术前一般检查的准确率为52%;术前MRI在肛瘘内口诊断方面的准确率为80.0%,术前一般检查的准确率为52%。结论应用MRI检查,能较准确地显示内口的位置、瘘管走行及肛提肌受侵范围和程度,为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及手术时避免肛门括约肌的损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术前磁共振(MRI)检查对肛瘘的定位、分型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50例肛瘘患者行MRI检查,根据MRI所见,定位瘘道位置,依据窦道与肛门内外括约肌关系进行分型,并与术中所见结果相对照。结果〓手术证实50例患者中,30例为单纯性肛瘘,20例为复杂性肛瘘。括约肌间型20例,经括约肌型12例,括约肌上型6例,括约肌外型3例,表浅型9例。原发性瘘管72个,内口78个,外口77个,肛周脓肿17个。MRI诊断原发瘘管、内口、肛周脓肿的灵敏度分别为93.1%、96.2%、100%,特异度分别为91.5%、97.5%、91.3%。结论〓MRI可准确地判断肛瘘的分型、瘘管数量、走行、支管、内口的位置及有无肛周脓肿形成,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重要指导信息。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成像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8例临床诊断为复杂性肛瘘的患者,术前进行磁共振相控阵列线圈检查。以手术结果为标准,比较术前指诊和MRI的诊断结果。结果有25例患者诊断为复杂性肛瘘,1例为骶前囊肿合并与直肠相通的瘘道,2例肛瘘伴癌变。25例肛瘘Parks分类显示:经括约肌肛瘘3例,括约肌间肛瘘10例,括约肌外肛瘘5例,括约肌上肛瘘7例;MRI与术前指诊检查结果比较,内口检出符合率为84%比48%;原发主管、支管或脓腔检出准确率为100%比76%、94.7%比57.9%;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MRI相控阵列线圈能准确定位复杂性肛瘘的内口、瘘管的走向及其与肛管直肠括约肌复合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对排除肛瘘伴其他肛管直肠周围病变具有确切意义。  相似文献   

8.
探讨肛管腔内三维超声联合H2O2瘘管造影对肛瘘患者的诊断价值。60例肛瘘住院手术患者,术前均行肛管腔内三维超声及H2O2瘘管造影检查,以手术结果为准,对照分析两者在肛瘘分类、分型及内口位置的诊断准确率。术后随访1年,记录治愈率及复发情况。结果显示,H2O2瘘管造影对肛瘘临床分类及肛瘘内口判断的诊断准确率高于肛管腔内三维超声(P<0.05);两者对肛瘘Parks分型诊断的准确率均较高(P>0.05)。60例患者均治愈,术后随访1年,2例复发。结果表明,肛管腔内三维超声联合H2O2瘘管造影检查能够对肛瘘进行准确的分型、分类,并进一步提高肛瘘内口定位的准确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MRI和直肠腔内超声检查诊断ParksⅢ型复杂性肛瘘的价值,并分析两者指导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7年10月在本院就诊并手术的40例ParksⅢ型复杂性肛瘘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术前检查方式分为MRI组与直肠腔内超声组,每组各20例。分析两组内口、主管、支管/脓腔、脓肿在术前及术中的检出情况,两组基于各自术前诊断结果予以相同术式治疗,术后随访4个月并记录两组复发率。结果直肠腔内超声组术前检出内口、主管、支管/脓腔数量分别为28个、30个、34个,术中检出分别为32个、32个、31个。MRI组术前检出内口、主管、支管/脓腔数量分别为30个、35个、30个,术中检出分别为36个、36个、33个。超声检查组有1例在术中探查可见脓肿,但术前未检出;MRI组无脓肿漏诊。直肠腔内超声组术后4个月复发率为30.00%(6/20),MRI组为5.00%(1/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结论术前直肠腔内超声与MRI诊断ParksⅢ型复杂性肛瘘的价值有限,直肠腔内超声组与MRI组术后4个月后复发率相当,这可能与研究样本量较小及检查者操作熟练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1.5T高场磁共振成像(MRI)在肛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对31例临床诊断为肛瘘的患者术前应用1.5T高场磁共振体部相控阵列线圈进行轴位、矢状位、冠状位的多种序列的检查。结果发现,MRI诊断结果与手术诊断结果完全一致,吻合率达到100%。其中经括约肌肛瘘9例,括约肌间肛瘘16例,括约肌外肛瘘1例,括约肌上肛瘘5例。单纯性肛瘘11例,复杂性肛瘘20例。MRI对瘘管显示的敏感度为100%;对脓肿显示的敏感度为100%;内口有2例为假阴性,对内口显示的敏感度为93.5%。结果表明,应用1.5T高场MRI能准确定位肛瘘的内口、瘘管的走向及其与肛管直肠括约肌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探讨经直肠双平面腔内超声(DPTRUS)诊断肛瘘患者的临床价值。肛瘘患者126例,术前接受DPTRUS检查,分析DPTRUS对主瘘管、分支瘘管、内口、外口检出率与手术中所见的检出率。结果显示,126例肛瘘患者,经手术中检查发现主瘘管156个、分支瘘管78个,内口142个、外口148个;DPTRUS对主瘘管、分支瘘管、内口、外口的检出率分别为83.33%、78.21%、90.14%、4.05%。结果表明,DPTRUS诊断肛瘘患者对其瘘管检出率、内口检出率均较高,对于瘘管走行具有良好的判断价值,但是对外口的检出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正确诊断肛瘘并准确判定内口和瘘管的走行是治愈肛瘘的关键,三维肛肠超声(3D-endoanal ultrasound,EAUS)具有较高的组织分辨力,可以为肛肠外科医师提供准确的手术依据.本研究采用EAUS诊断肛瘘,旨在总结肛瘘的三维超声表现,提高EAUS对肛瘘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3.
Li T  Ding K  Wang JX  Lü YF  Zhao ZL  Bei SS  Yu HL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6):1210-1213
目的 探讨三维肛管直肠腔内超声定位肛瘘内口、显示瘘管走行的价值.方法 2008年11月至2010年1月应用三维肛管直肠腔内超声检查肛瘘患者127例,在三维立体模块中根据声像图特征进行内口定位、瘘管走行追踪.结果 定位内口116例,准确率91.3%(116/127),其中112例患者内口开口于齿线处,4例发现内口于直肠壶腹;127例患者定位主管,准确率100%(127/127),其中经括约肌瘘75例,括约肌间瘘47例,括约肌上瘘2例,括约肌外瘘3例;定位支管37例,准确率100%(37/37).结论 应用三维肛管直肠腔内超声检查肛瘘,能够准确定位内口、显示瘘管走行,能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必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4.
摘要为探讨H2O2造影下直肠腔内超声在肛瘘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将110例肛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患者术前于H2O2造影下行直肠腔内超声检查,对照组患者术前行普通盲肠腔内超声检查.观察两组主瘘管、支瘘管及内口的显影情况,将其结果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主瘘管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2.7%(51/55)和90.9%(50/55),P〉0.05;支瘘管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5.4%(35/41)和63.2%(24/38)。P〈0.05;内口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0.4%(47/52)和55.1%(27/49),P〈0.05。结果表明,H2O2造影下直肠腔内超声呵清晰地对肛瘘主瘘管、吏瘘管、内口显影,在肛瘘的术前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维肛管直肠腔内超声(3D-EAUS)检查在肛瘘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第二炮兵总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连续收治的诊断明确、拟行手术的100例肛瘘患者,采用计算机产生随机号的方法随机分为超声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超声组术前采用3D-EAUS检查,对照组术前常规检查、采用指诊或探针探查,比较两组肛瘘内口定位、肛瘘分型及是否存在分支瘘管的准确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超声组的内口定位准确率较高,超声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6.0%(48/50)和82.0%(41/50)(P=0.02)。超声组与对照组对复杂性肛瘘的诊断分别为96.7%(29/30)比74.1%(20/27)(P=0.021);对肛瘘分型的诊断分别为96.0%(48/50)比78%(39/50)(P=0.01);对是否存在分支瘘管的诊断分别为94.0%(47/50)比84.0%(42/50)(P=0.025)。但对于简单性肛瘘,两组内口定位准确率相当[95.0%(19/20)比91.3%(21/23), P=1.000]。结论三维肛管直肠腔内超声在内口定位、瘘管分型及分支瘘管的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尤其对复杂性肛瘘患者,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MRI在肛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81例肛瘘患者行MRI扫描,由两位高年资放射科医生阅片,明确瘘管走向,内口位置,有无存在支管,及主要瘘管与肛门括约肌之间关系并与手术探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381例肛瘘中肛管括约肌间型为256例(67.19%),经肛管括约肌型为91例(23.88%),肛管括约肌上型为26例(6.82%),肛管括约肌外型为8例(2.10%)。其中,括约肌间瘘患者中MRI检查对于内口的确定,主、支管的判断准确率均为100%。MRI对内口的判断准确率,经括约肌间型肛瘘(96.72%),高于肛管括约肌上型(76.92%)及肛管括约肌外型(66.67%)。而对于所有分型肛瘘其主、支管判断准确率均较高(90%)。结论说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于判断瘘管走向,是否存在支管上有优势。对临床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平扫、增强并结合瘘管造影对肛瘘进行定位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4年7月至2006年5月间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对32例临床疑诊为肛瘘的病人使用16层螺旋CT扫描和瘘管造影。原始图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和容积重建(VR)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后处理图像由放射科专业医生完成。将术前获取的影像学资料与显微肛瘘手术和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MSCT上4例未发现肛瘘,5例为单纯性肛瘘,23例为复杂性肛瘘,均经过手术证实,肛肠专科检查将8例复杂性肛瘘误诊为单纯性肛瘘。MSCT上低位肛瘘6例,高位肛瘘22例,均经过手术证实,其中肛肠专科检查将8例高位肛瘘误诊为低位肛瘘,MSCT上3例括约肌外瘘误诊为括约肌上瘘。MSCT对术前内口、支管、脓腔评价的准确率分别为62.1%、89.3%、100.0%。MSCT后处理重建技术中,MPR包括曲面重建(CPR)可清晰显示瘘管的具体位置及其与肛管内外括约肌、肛提肌的关系,VR能三维再现瘘管的形态和走行特点。结论MSCT平扫、增强并结合瘘管造影是一种有效而可靠的对肛瘘进行定位诊断的检查方法,可以为手术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应用于肛瘘术前的诊断价值,为指导临床合理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80例复杂性肛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观察组采用经直肠三维超声检查;以手术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检测准确性。结果 80例患者经手术证实均存在肛瘘内口,其中观察组术前诊断准确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75.0%,χ~2=8.54,P=0.00。观察组术后支瘘率为90.0%(36/40)与对照组85.0%(34/40)比较,χ~2=0.46,P=0.50;观察组术前支瘘诊断准确率为94.44%(34/36)明显高于对照组55.88%(19/34),χ~2=14.14,P=0.00。观察组术前高位复杂性肛瘘诊断准确率为28.57%(4/14)明显低于对照组100.0%(10/10),χ~2=12.24,P=0.00;观察组术前低位复杂性肛瘘诊断准确率为92.31%(24/26)明显高于对照组34.78%(16/30),χ~2=22.26,P=0.00。结论经直肠三维超声在复杂性肛瘘术前诊断中具有较高准确性,为指导临床手术方案制定提供有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复杂性肛瘘术前采用核磁共振技术(MRI)确定瘘管情况对于临床手术效果的价值。方法对于确诊为复杂性肛瘘78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1例和对照组37例。试验组术前采用核磁共振技术(MRI)确定瘘管情况,术中根据MRI确定的瘘管走向及内口进行手术;对照组采用亚甲蓝染色技术确定瘘管走向及内口进行手术。观察统计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临床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复杂性肛瘘术前采用核磁共振技术(MRI)可以很好的确定瘘管的走向和内口位置,相比较传统的单纯亚甲蓝染色技术可以减少肛瘘手术的复发机会。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1.5T磁共振成像(MRI)平扫技术在术前肛瘘分型及内口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诊治的肛瘘患者97例,用1.5T MRI在术前进行检查。检查前无需进行任何肠道准备,瘘管内液不用放置任何导管和标记物,患者选择仰卧位,平扫。检查序列主要有矢状位、冠状位、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脂肪抑制序列。层厚=6mm,扫描视野25cm。所有图像上传至系统,由2名影像学医师盲选审片。结果:1.5T MRI平扫技术在术前肛瘘内口准确率低于病理结果,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T MRI平扫技术在术前肛瘘类型中括约肌间型26例、窦道20例、经括约肌型30例、括约肌上型11例、括约肌外型10例,其中确诊例数为26例、18例、28例、10例及9例。1.5T MRI平扫技术在术前肛瘘类型准确率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5T MRI平扫技术在术前肛瘘分型及内口诊断能获得与病理高度相近的诊断结果,建议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