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治未病"理论体系源流、内容的研究,以脂肪肝发生发展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特点为依据,探究脂肪肝临床诊疗思路和方法。提出应依照"治未病"基本内容未病先防、己病早治、既病防变、病愈防复四阶段辨证论治,治则各有侧重,注重危险因素、原发疾病、扶助正气等原则,将"治未病"理论贯穿脂肪肝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2.
关于“治未病”思想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中,"治未病"思想由来已久,从古至今都一直为各医家推崇,被视为治病救人的最高层次。目前,"治未病"思想可以指导多种疾病的防治,无论在预防、治疗,还是康复阶段,都可以体现出中医"治未病"的优势。文章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已愈防复三个方面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在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学术渊源,探讨了祖国医学对小儿脑瘫的认识以及"治未病"思想对小儿脑瘫康复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周鲜平 《当代医学》2011,17(25):158-159
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理论萌芽于古老的《易经》,而在《黄帝内经》当中得以完善,并且随着我国古代各医家的学术思想理论体系的不断充实而发展,是传统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以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来指导中医肿瘤疾病的防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从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理论的基本内涵以及对于中医肿瘤防治的具体指导等方面,对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中"治未病"思想的临床应用体会做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5.
自《内经》提出"治未病"之后,后世医家进一步发挥,在《内经》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不断补充,充实"治未病"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中医"治未病"理论体系。伴着新的健康理念,"治未病"更有了深刻的现实意义,将成为本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领域。  相似文献   

6.
也谈治未病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先进和超前的思维,是人类保健养生、防病治病的最高境界。但就"已病"与"未病"的涵义,中西医对其认识有一定差异,致使"治未病"的范围与思路受到一定影响。故从"有症未病"和"有病无症"两方面探讨中西医对"已病"和"未病"认识的差异。并从无病、病而未发、以体质推测欲成之病、已病测证、截传防变几个方面阐述治未病思路。  相似文献   

7.
以传统文化的视角,从不同文化层面系统分析研究儒家、道家、易家、兵家思想对中医"治未病"理论体系及思维方法形成的影响,揭示传统文化思想与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内在联系,阐明"治未病"理论的文化渊源、发展过程,从而为未病学的发展提供文化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理论与临床试验研究方面,探讨艾灸治未病的作用机理。方法:从艾灸治未病的渊源、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结果: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体系,体现了"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的预防思想,而用艾灸治疗未病更是受到历代医家的推崇。灸法能提高人体正气,激发机体免疫能力,起到未病先防的作用,在预防医学的领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结论:艾灸对疾病的预防有着重要的应用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系统整理2002—2011年10年国内发表的"治未病"研究的中文文献,分析文献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全面收集2002—2011年国内发表的关于"治未病"研究的相关文献。基于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对文献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治未病"研究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结论:对"治未病"研究的文献整体逐年增多,其文献量、文献被引频次、文献的研究层次、文献研究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以及有关机构对"治未病"研究的支持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各机构对"治未病"研究的支持力度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0.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与核心。文章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指导,从未病先防、注重养生,有病早治、重视整体,既病防变、全面调理,愈后防复、寓养于治等多方面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防治策略,以期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不断丰富"治未病"的内涵,为维护和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状态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运脾和胃调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经验。[方法]从小儿脾胃生理、病理特点、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方面总结用运脾和胃调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并附验案佐证。[结果]小儿脾胃具有生理上"脾常不足",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特点。脾胃疾病多由饮食喂养不当、先天不足或久病重病损伤等所致,脾失健运、脾气困惫、脾湿胃燥、脾升胃降、脾化胃纳等功能失调是其主要病机,若脾胃受损,可衍生多种相关疾病。在临床中将此治疗大法归纳为运脾和胃调肝,并可进一步细分为运脾、健脾、补脾、疏肝、柔肝、泻肝、和胃、清胃、降逆等诸多治法,可应用于小儿厌食症、再发性腹痛、泄泻、便秘等疾病的治疗中,并获得验证。[结论]运脾和胃调肝法是治疗小儿时期脾胃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从历代文献入手,结合临床,系统阐述对中医脾胃理论的认识,探讨脾胃与肝的关系,介绍脾胃理论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从王道坤教授的学术思想源流、临床诊疗思路、临证论治特点和用药特点4个方面探析了王道坤教授治疗脾胃病的临证经验。  相似文献   

14.
李春婷认为胃癌为患者久病,气血亏虚,体质羸弱,癌毒伺机入侵而发病,其发生、发展是因虚致实,病位在脾胃。脾虚为发病根本,治疗益气健脾;久病气耗,或情志内伤,进而胃阴亏耗,治宜益胃养阴;脾喜燥恶湿,脾虚湿浊蕴久化痰,与病情进展关系密切,影响津血运行而化瘀,治以涤痰化瘀;肝助胃和降,患者情志不舒,治以疏肝理气、养血柔肝;癌毒内犯者,毒瘀交结,以解毒散结为要务。根据患者综合情况,辨病与辨证结合,治疗上则治本与治标各有主次,虚实兼顾。治本以健脾益气、益胃养阴;治标则根据致病因素以涤痰化瘀、疏肝和胃、抗癌解毒。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因人而异,补泄有度。  相似文献   

15.
《外科正宗》疮赖脾土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诊治疮疡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陈实功认为疮疡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转归与脾胃关系密切,故确立疮疡标本缓急、新久先后上以脾胃为先;应用疮疡内治法时兼顾脾胃;具体遣方用药不可纯用寒凉,以防伤脾败胃;平时、病后调摄防护上注意护脾健胃。为临床治疗疮疡提供一条实用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介绍李元聪教授治疗慢性唇炎的临床经验.根据该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将慢性唇炎分为脾胃湿热证、脾虚血燥证、胃经风火证3型,分别治以清胃泻火、健脾除湿;健脾益气、养血润燥;疏风清热、表里双解.予以清脾除湿饮加减、四君子汤合四物消风饮加减、双解通圣散加减治疗,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7.
脾胃,中医称之为后天之本。无论外邪、饮食、情志等皆可导致脾胃功能的异常。在历代医家对脾胃病的不同治疗方法中,寒温并用法屡见不鲜。文章从脾胃病理论源流、发病机制及治疗方面阐述了寒温并用法在临床上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呕吐一证,虽不离脾胃,然又不仅属脾胃。五脏六腑皆令人呕,非独脾胃也。传统辨证以虚实辨呕吐,治法以和胃降逆为主,本文从五脏论治呕吐,在临床运用时应灵活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19.
整理了吴瑭治疗疳证的经验,包括疏补中焦;升降胃气;升陷下之脾阳;甘淡养胃;调和营卫;鼓动脾阳;调其饮食;苦寒酸辛以驱虫;缓运脾阳,缓宣胃气。认为其治疳九法从小儿“脾常不足”之体质特点及疳证本虚标实的病理特点出发,立足脾胃,综合施治,对小儿疳证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泄泻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疾病,其基本病机是"脾病湿盛"。文章选取临床治疗泄泻的几个典型案例,从文献角度讨论了泄泻的主要病理为"湿邪困脾",以致"脾病则泄泻",并总结了其治疗大法均不离健脾化湿,对临床治疗仍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