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胰岛素抵抗是代谢综合征的基础,脾虚血瘀是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的主要病机,健脾活血法是改善胰岛素抵抗的重要治法。  相似文献   

2.
健脾益肾活血法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是一种生育年龄妇女常见的内分泌及糖代谢异常所致的病理状态 ,以雄激素过多及长期无排卵为特征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不孕、多毛、痤疮、肥胖、卵巢多囊性变、黑棘皮症等。本病隶属于中医学“闭经”、“月经失调”、“不孕”等范畴。患病率为 5 %~ 1 0 % ,治疗颇为棘手。1 胰岛素抵抗在PCOS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1 1 胰岛素抵抗是导致PCOS卵巢无排卵和雄激素过多的关键。PCOS是同时影响患者生殖功能和能量代谢的典型疾病。其病理生理学改变十分复杂 ,涉及范围十分广泛 ,近代比较趋于公认的特点如下 …  相似文献   

3.
4.
代谢综合征(MS)是一系列代谢紊乱和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病因尚未明确,其发病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与遗传、免疫、环境因素等均有关系,临床主要表现为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精、高尿酸血证等.经研究发现机体出现胰岛素抵抗(IR)是MS产生的主要特征.近几年来现代医学对IR的研究有很大的进展,但是并没有完全认识清楚,本文从中医理论角度对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进行探讨,以期对其病机病理有较深的认识,以指导MS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2型糖尿病病因病机的分析,以及现代医学对文献的研究发现糖尿病确有“宏观血瘀证”的存在,而在一些中医未能辨证为血瘀证的病人中,亦存在“微观血瘀证”,且其“血瘀”与血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性等指标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因此探讨运用理气活血法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花都区新华街20-74岁居民代谢综合征(MS) 胰岛素抵抗情况.方法 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根据2004年中国糖尿病学会制定的定义,胰岛素抵抗(IR)采用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判定.结果 代谢综合征及各组分伴发胰岛素抵抗频率为糖尿病(D M)57.98%,糖调节受损(I G R)38.46%,高血压35.89%,血脂异常38.42%,中心性肥胖38.39%,M S组71.34%,其中以DM及MS组最高.结论 代谢综合征患者及各组分中普遍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加强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及全面综合干预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血府逐瘀汤加减对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以中心性肥胖、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高血压、血脂异常以及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为共同病理生理基础,以多种代谢性疾病合并出现为临床特点的一组临床症候群。1995年Stern提出共同土壤学说,认为代谢综合征的共同病理基础是胰岛素抵抗。目前,MS的治疗包括饮食、运动、自我监测、药物等,笔者采用中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MS20例,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意大利学者Ferrannini 1991年分析了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糖耐量低减、高甘油三酯血症及高胆固醇血症等冠心病危险因素与胰岛素水平的关系,发现上述每种危险因素与胰岛素水平相关,故一些学者提出了高胰岛素血症与诸多动脉粥样因素有因果关系.因此,1988年由Reuen[1]首先提出了X综合征这一概念,并且认为上述诸多危险因素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有关,鉴于本综合征与多种代谢相关疾病有密切的联系,故1997年Zimmet等主张命名为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  相似文献   

9.
人群中大约25%存在胰岛素抵抗(IR)[1],即指人体内血浆胰岛素水平升高并导致降血糖作用低于正常,使正常剂量的胰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生物学效应的一种状态,可继发血脂,血糖代谢紊乱,导致脑血管病及心血管病发病率升高。我们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采用滋阴补肾活血辨证治疗胰岛素抵抗症获效甚显,现探讨如下:1立法选方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者我们依据其临床表现辨证为阴虚燥热、瘀血内阻,选用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方,加活血化瘀药物治疗:熟地黄24g,山茱萸12g,山药12g,泽泻9g,茯苓9g,丹皮9g,丹参30g。随证加减:湿滞者加薏苡仁15g,茯苓…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2型糖尿病病因病机的分析,以及现代医学对文献的研究发现糖尿病确有“宏观血瘀证”的存在,而在一些中医未能辨证为血瘀证的病人中,亦存在“微观血瘀证”,且其“血瘀”与血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性等指标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因此探讨运用理气活血法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法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疏肝健脾,佐以化痰利水、活血化瘀法治疗代谢综合征32例,并设立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血糖、血脂和血压的变化情况.结果:中药组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中药组的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生化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疏肝健脾法具有改善脂糖代谢紊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患者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与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的关系。方法MS患者及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各18例。以高胰岛素-正常血糖钳夹技术检测葡萄糖代谢率(metabolized rate of glucose,M),评价IR程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18水平,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血清IL-18水平与M的相关性。结果MS组的M显著低于对照组[(5.76±1.81)mg/(kg.min)vs(8.39±1.25)mg/(kg.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组血清IL-1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68.75±45.39)pg/ml vs(99.12±36.6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IL-18水平与M呈负相关(r=-0.43,P<0.05)。结论MS患者的血清IL-18水平升高,可能与IR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瘀证是中医学未病、潜病状态的一类病证,可引起中风、痹证、肿瘤等多种疾病,甚至可导致死亡,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近年来,对血瘀证的中西医结合研究逐步加深,活血化瘀作为血瘀证的主要治疗方法.临床上,活血化瘀主要依靠药物、艾灸等方法的运用,治疗各种病因导致的血瘀证.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主要与前列腺素水平升高有关,其它因素也可直接或间接导致痛经。本病以血瘀证多见,研究发现血管舒缩功能改变,血液有形成分及血液变形性与流动学的改变及其他因素等可相互作用,促进血瘀证形成,使子宫局部缺血缺氧而疼痛。活血化瘀法对本病发挥多靶点调控作用,既可降低致痛物质,又可改善血瘀证指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患者瘦素、胰岛素抵抗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及胰岛素增敏剂干预治疗后效果。方法选取代谢综合征患者100例及健康对照30例,测定患者的腹围、血压、血糖、血脂、血清瘦素及空腹胰岛素水平,并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进行分析,根据正常对照人群HOMA-IR的95%可信区间的上限值定为胰岛素抵抗,将代谢综合征患者分为胰岛素抵抗组(80人)与非胰岛素抵抗组(20人);对代谢综合征患者伴胰岛素抵抗组随机分为两亚组,一组给予基础治疗,另一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胰岛素增敏剂,观察胰岛素增敏剂干预治疗后的疗效。结果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胰岛素抵抗指数、瘦素均存在独立相关,胰岛素增敏剂干预治疗组部分指标与基础治疗组有显著差异。结论瘦素、胰岛素抵抗可能均参与代谢综合征患者动脉硬化的形成,在代谢综合征的早期联合应用胰岛素增敏剂可有效降低多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活血化瘀法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西医两方面探讨过敏性紫癜患儿"血瘀"的形成机理及其辨证论治,总结近5年相关内外治法。  相似文献   

17.
补肾活血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与肾虚血瘀之间的关系,就近年来补肾活血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配伍疗效、促卵泡成熟及排卵、降低睾酮及促黄体生成素、降低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血液流变学、降脂降糖、调整生殖轴药效研究进行回顾性总结。  相似文献   

18.
胰岛素抵抗是代谢综合征发病的中心环节.代谢综合征不仅包括一系列常见的代谢相关性疾病,同时也包括乳腺癌、胰腺癌、肝癌、胆囊癌和结直肠癌等常见的恶性肿瘤.胰岛素抵抗是这些肿瘤发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学基础之一.此外,代谢综合征与慢性炎症状态相关,其细胞因子的异常可影响肿瘤的生长.该文就胰岛素抵抗与肿瘤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活血化瘀在脑缺血中作用机制的探讨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缺血性脑卒中是严重的社会-医学-经济问题,有效的治疗方法相当匮乏,而目前盛行的活血化瘀法仅对部分人群的部分发病阶段有效。笔者从缺血性脑卒中的瘀血观、活血化瘀治疗观及其中西医结合概念等方面,对长期以来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探讨,希望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