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论六经病辨证论治方法与临证意义聂惠民(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北京100029)关键词伤寒论;六经病;辨证论治《伤寒论》首创六经辨证思想,为后世临床医学奠定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六经病的辨证方法大经辨证为《伤寒论》的独特辨证体系,它以六经所属...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伤寒论》创六经辨证完整体系,后世林亿等人为之作序,认为"以为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历代医家对伤寒论之阐释论述,著作之多,如充栋汗牛不胜枚举,然《伤寒论》言简意深,脉证字简、辨证明晰却意蕴深长,历代医家多见解各异。论其急证,当为承气汤证,急下承气一证,总有六条,阳明、少阴各三急下,多认为阳明属实,急下实邪,少阴为虚,急下存阴。少阴三急下,其意义尤为深远,内含理法奥妙,仍待后世发掘。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三阴三阳各篇并没有明确提出“六经“或“经络”的概念,每篇之首只标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宋朱肱首以足六经论三阴三阳,后世便习惯地称伤寒三阴三阳病为“六经病”、“六经病机”、“六经辨证”。至于经府并提,则首见于《伤寒例》;而以膀胱为太阳之府,则始于宋成无己。这种经府  相似文献   

4.
"辨证论治"的历史和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认为 ,一部《伤寒论》经过归纳分析研究之后 ,极为清晰、极为醒目地突出了三个字 ,也就是 :证、治、辨而已矣。证与治是指方证 ,即《伤寒论》中的方证与治疗。其中既有仲景的继承 ,也有仲景的发展。如以证言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汲取了《内经·热论》的六经分证内容 ;如以治疗言 ,《伤寒论》后世尊称为方书之祖。溯源穷流 ,经方是从《汤液经法》发展而来。殷商时期的伊尹撰写的《汤液经法》传到了西汉时期的太仓公淳于意 ,淳于意又传到东汉长沙太守张仲景 ,张仲景继承了《汤液经法》 ,发扬光大 ,大放异彩 ,撰写了《伤寒杂病论》。梁·…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伤寒六经辨证治法》的作者、内容、学术观点和所属流派的分析,介绍该书的概况和学术价值。《伤寒六经辨证治法》对伤寒学研究的学术观点表现为:(1)编次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三纲统六经;(2)认为仲景以风伤卫概括风热之旨,若以六经风伤卫篇推治三时感冒、表里虚实之病,取效较快;(3)强调临证需脉症合参,据正气虚实而用药;(4)提出"太阳一经,非惟冬月,而四时皆有,但分风寒火热燥湿之异"。其学术观点属伤寒学派中的"三纲编次派"(错简重订派),《伤寒六经辨证治法》为该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对于研究伤寒论、拓展伤寒论临床应用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被后世医家奉为中医学的经典。在《内经》中建立了以五脏阴阳为核心的医学理论,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根基,后世历代医家虽各有创见,流派纷呈,而究其本源,莫不由此。东汉年间,伤寒大疫流行,医学家张仲景以悲天悯人之心、济危扶厄之志,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一十六卷,该书在流传中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伤寒论》中仲景运用了三阴三阳的辨证方法,创立了理法方药兼备的辨证论治体系,即后世所称“六经辨证”。六经辨证体系是仲景先师在五脏阴…  相似文献   

7.
有关六经辨证方法之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伤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则《伤寒论》中所论属于狭义之伤寒;但通过文献研究,已经明确了“伤寒”并无所谓的广义与狭义之分[1],这对于正确理解仲景为认识伤寒病所创立的六经辨证方法及其临床运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谈及《伤寒论》的辨证方法时,除了公认的六经辨  相似文献   

8.
杜雨茂是一位现代以研究《伤寒论》而著称的医家,他学术严谨、思维活跃、深入浅出,对《伤寒论》学术理论主要在六经辨证、理法方药方面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阐释,见解颇多而独特.对《伤寒论》六经实质内容注重整体观,六经与气化学说应该本着既不可弃离,又不可拘泥的的原则,从实践论六经辨证、六经传变理论,从广义角度认识伤寒与温病的关系,《伤寒论》的理法方药也适应于温病,且善于治疗危重急证、疑难病症等.  相似文献   

9.
谈《伤寒论》证治体系的内涵附院家庭病床科(046000)李秀英科技处王毅强《伤寒论》是运用病病发展阶段概括法创造性地提出六经证治体系。后世医家尽管对六经辨证认识争议颇大,有经络、脏腑、病位、气化、症侯群、病理层次等不同见解,但六经辨证概括了外感病发生...  相似文献   

10.
柯琴生平致力于《伤寒》、《内经》的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曾普有《伤寒来苏集》、《内经合壁E等书,充分体现其对周t衫》、呐经相b用功精深。柯氏的主要学术思想体现在他的主张六经分证.皆兼伤寒杂病。注意到伤寒之外皆杂病.病不脱六经.伤寒之中最多杂质,放同样可以按六经论治。提出六经提纲证非伤寒一病所专有,其它外感、外伤诸病也多有之。柯氏认为《伤寒论响精神实质是辩证论治.据此大胆提出以方类证、以方名证、方不拘经,汇集请论.各以类从的方法,对《伤寒论除文方证重新编次。柯氏很富有创新精神.对前人不同论点敢于争…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是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一直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教学的主干课程。因多种因素的影响,辨证论治成为《伤寒论》教学最薄弱的环节。创新《伤寒论》教学通过提高《伤寒论》专业课教师的自身素质、多途径加强经典与临床的联系、开设选修课等方法,将《伤寒论》的教学始终置于临床氛围之中,不断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应用经方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伤寒论》教学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伤寒论》或然证病因病机分析,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角度谈论其论治,可以看出《伤寒论》或然证的辨治反映了中医据病辨证论治的重要思想,说明了疾病复杂多变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是中医学专业的一门经典必修课程,近两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且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伤寒论》的理论何以能经久不衰?为什么对临床各科都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其根本原因是《伤寒论》中所体现、所揭示的辨证思维方法,对中医理论与临床具有着普遍的指导作用。研究《伤寒论》的辨证思维方法是进一步深入学习《伤寒论》的主要内容,通过领悟《伤寒论》原文中蕴含的临证思维规律,将有助于提高临床辨证能力和治疗水平。因此在系统学习《伤寒论》课程之后,我们开设《伤寒论思维与辨析》选修课。试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伤寒论》辨证思维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运用《伤寒论》辨证思维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介绍作者开设《伤寒论思维与辨析》课程的实践过程及体会,同时对教材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4.
认为《伤寒论》虽以六经辨证著称,但其中亦寓有脏腑辨证,因为六经辨证以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为依据,其证治也围绕脏腑病理变化,《伤寒论》中就有脏腑辨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柯雪帆教授长期专注于《伤寒论》的教学与研究,且善于总结《伤寒论》的临床经验,提出新见解;同时认为《伤寒论》编次顺序应尊重宋版,要重视《伤寒论》经典价值,提倡逐字体会《伤寒论》。在研究中,发掘出了《伤寒论》中医腹诊体系和仲景药物剂量换算规律,还于细微之处解读出仲景医德观,并进行了仲景学说与日本汉方医观点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中的阴阳观是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基于《伤寒论》原文的学习,从阴阳的动态比较、救阳存津的先后缓急、阳气阴形的相互为用等方面对其阴阳观进行探讨,认为阴阳谐和是《伤寒论》阴阳观的核心,并对“贵阳贱阴”的说法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方临床运用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如何正确使用《伤寒论》方进行了讨论 ,围绕方证相应、方证病机、方药性能以及剂量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认为方证相应中特别要善于处理抓主证、一方多证、知常达变 ;分析病机和深谙方药功能是加深对原文理解和拓展方剂应用范围的关键 ;剂量是方剂的组成部分 ,衡器虽然发生了变化 ,但其药物间的剂量比例不可变  相似文献   

18.
从伤寒的体质、病因、病理、诊法、辨证、治则、治法、方药及其临床等方面对《伤寒论》研究层面进行分析,对《伤寒论〗研究思路、方法及未来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仲景创立六经辨证为总的辨证纲领,但在其诊疗过程中,却十分重视脾胃的生理病理作用,以脾胃盛衰作为疾病治疗转归的重要依据,这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理法方药各方面都有着体现,该文试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浅析仲景的脾胃学说。  相似文献   

20.
脾约证研究     
脾约证是《伤寒论》中历代医家争议较大的一个方证,列举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的几种具有代表性观点,对《伤寒论》原文进行剖析,综合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的注释,结合现代学者的研究,重点关注其中存在争议的几个问题,认为综合方药及现代研究,脾约证的病机应为“胃强脾弱”,而其“趺阳脉浮而涩”的脉象,及“小便数”的症状亦与其病机相符,而主方应为麻子仁丸,而非小承气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