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温病三焦辨证贯穿气机 升降的理论 气机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人体内环境的协调统一,并与外界四时气候、阴阳升降相适应,必须靠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的平衡,否则病变发生。《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志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相似文献   

2.
升降理论是对人体脏腑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的概括。升降出入是气的运动形式,是气化活动的基础,是脏腑生理功能的特性,也是人体脏腑之间保持相互关系并维持其动态平衡的基本保证,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升、降、出、入是气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去协调平衡,就会出现各种病理变化。肺本身存在着升、降、出、入运动,对全身气机的调节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肺脏气机升降出入失调,也会对其他脏腑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全身气机。文章论述了生理状态下肺脏本身升降、出入之间关系及其相互影响,并对温病中温邪入肺后致肺脏气机升降出入失调的病因、病机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进而提出了辨治的思路,旨在进一步探讨研究升降出入辨证。  相似文献   

4.
中医认为:气是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它体现于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以及脏腑组织间的协调关系。人体气机升降出入正常,才能保证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素问·六微旨大论》曰:“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升长化收藏”。“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这充分说明了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对人体的重  相似文献   

5.
升降理论是对人体脏腑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的概括。升降出入是气的运动形式,是气化活动的基础,是脏腑生理功能的特性,也是人体脏腑之间保持相互关系并维持其动态平衡的基本保证,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医气的升降出入,也叫“气机升降”,是气在人体内运动的最基本形式。人体脏腑、经络据理、官窍都是气升降出入的场所,故《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新陈代谢为人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升降出入是新陈代谢的必然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脏腑功能活动来实现的。脏腑功能是气化作用的结果。就此问题,略谈个人的一点看法,不妥之处,敬请赐教。l理论之依据《难经》曰:“气者。人之根本也”。气是流动者的,富有营养的精微物质及其所含能量的慨括。脏腑组织在气的作用下产生功能活动并发生表现即为升降出入。历代医家对…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虚—淤—衰老”模式作了初步探讨,认为气旺、阴充、血液流畅是生命活动的生理基础。元气决定人的“天年”,阴精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机升降出入有常,气血流畅是生命健康的必要条件。衰老虽是全身生理机能的减退,而气虚、阴亏、血淤是衰老的基本病机,随着增龄,脏腑气阴逐渐消耗,气机升降出入失常而淤滞,从而导致机体衰老。  相似文献   

8.
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人体气机运动的具体表现。在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运动过程中,脾胃的升降运动起着重要的作用。1 脾升胃降为气机枢纽 脾胃同为后天之本,共主受纳、运化,是人体清气的发源地。且又位居中焦,通连上下,实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脾胃受纳、运化功能正常,水谷精微源源不断化生,阴阳气血方能协调,五脏六腑始得安和。脾气升清,胃气降浊,从而维  相似文献   

9.
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理论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是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物质的存在在于它的运动,而升降出入则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藏象理论与升降出入理论的结合,为动态地阐述人体功能活动变化奠定了独特的理论基础。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中气化的根本枢纽。正是由于脏腑之气不断地升降出入才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故了解脏腑的升降出入在临床治疗疾病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气机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和表现形式。在人的生命活动中 ,从脏腑活动到水谷精微的吸收、输布、代谢 ,都与气机升降出入密切相关。人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也靠正常的气机运动相互联系 ,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并与周围环境相适应。温病发病过程中 ,由于温邪侵入人体 ,导致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失常 ,造成脏腑活动障碍或器质损伤 ,表现出卫气营血和三焦所属脏腑的不同证候。所以在温病的治疗中 ,应根据人体脏腑气机升降出入运动规律 ,选择相应的药物 ,调其升降 ,促使气机输转 ,也是达邪外出的重要手段。1 邪在肺卫 辛凉轻宣温邪属阳 …  相似文献   

11.
"脾主身之肌肉"是指脾藏化生水谷精微营养全身的骨骼肌及其辅助装置,但骨骼肌的功能并非只属于脾藏。基于中西医学研究对象的一致性,从解剖学找到全身骨骼肌的分布部位及其功能,并将这些功能与中医五藏的功能做对比,认为骨骼肌的功能应分属于中医脾藏的运化、在体合肉和固定升提功能,肺藏的司呼吸功能,肾藏的主水主生殖功能,肝藏的主疏泄调情志功能和心藏的主藏神功能。即,参与消化的骨骼肌属于主运化的脾藏;产生肌力肌紧张维持躯体运动与姿势的骨骼肌属于在体合肉的脾藏;产生张力固定内脏、支撑皮肤的筋膜属于具有固定升提功能的脾藏。参与呼吸的骨骼肌属于司呼吸的肺藏;参与排尿和分娩的骨骼肌属于主水主生殖的肾藏;参与表达情感的骨骼肌归属于主疏泄调情志的肝藏;参与表达精神活动的骨骼肌归属于主藏神的心藏。  相似文献   

12.
麦芽生于土,具有滋养脾胃之功效,主运化而养五脏,调中焦而运四旁,功可消食健胃、回乳消胀、疏肝解郁、养心安神。临证中一可顾护胃气,以助运化;二可促进五脏六腑气血的恢复;三可调畅气机,以助血运,疏肝健脾;四可辅助增强原有方剂之功效。将麦芽伍于方剂之中,不仅可育养正气,抵御邪气,又可调治由肝、脾胃、心等脏腑病变诱发的脾胃诸病、月经不调、失眠、抑郁和各种杂证。  相似文献   

13.
五脏生理特性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辨析脏腑生理功能与生理特性含义的基础上,从本脏之气、五脏苦欲、五脏所恶、气机升降等,探析五脏生理特性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五脏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治则用药的影响。指出五脏不同的生理特性,决定着其不同的病机特点,临证遣方组药须考虑五脏各自的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14.
以中医经典理论为主,解释多发性硬化症状的病理机制.将这些症状进行证候归纳和脏腑属性推演,最终认为,多发性硬化涉及五脏,以肝肾阴虚为主,兼及脾肺气虚.病理过程有痰、瘀、热参与.研究结果为中医立法、处方和用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从五脏心、肝、脾、肺、肾五运主病和风、寒、暑、湿、燥、火六元;精、气、津、液、血、脉六气,形成邪气脏腑病形,病理生理病机链的角度,探讨五运主病和六气为病的病机,见病知源,辨证论治,为推进微观辨证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论“五藏在细胞为何”是中医学的科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并论证“五藏在细胞为何”是一个中医学的科学问题。认为用五藏理论阐释细胞的生命活动机制 ,是中医学以自主的理论思维认识细胞的关键。指出从细胞五藏到人身五藏必有一发展规律。认为中医学认识生命是立足于演化和关系实在 ,提出五藏元概念 ;以肝藏为例初步讨论了从“肝藏于细胞之所在”到肝藏的生理解剖基础人体平滑肌系统的功能演化规律 ,指出肝元的物质基础是细胞内微丝运动体系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与中医诊断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通过对400例中风急症病人1:2的配对研究,探讨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与中医病类、证类诊断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缺血性中风被诊断为中经络者占90.49%,属气虚血瘀证者占29.28%;出血性中风被诊断为中脏腑者占55.64%,属阴虚阳亢证者占41.94%。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缺血性中风多为中经络,以气虚血瘀证居多;出血性中风多表现为中脏腑,以阴虚阳亢证常见。  相似文献   

18.
作者前已提出中医藏象实质细胞生物学假说,认为中医藏象的实质在于细胞和亚细胞结构。"五藏"其实是细胞的"五脏",细胞的"五脏"是细胞的五个不同功能系统,可以落实为不同的亚细胞结构,即线粒体——中医之"脾",染色体——中医之"肾",配体-受体-信号转导系统——中医之"肝",细胞膜——中医之"肺",离子通道——中医之"心"。在五脏之中,心主行血,肺主呼吸,肾主水液,都有一个解剖学上宏观的实体脏器能与之功能相符。那么,中医之"脾",究竟有无与之相对应的实体脏器?我们说,有。但非脾(spleen)、非胰(pancreas),是肝(liver)!其理由有五:(1)肝细胞的线粒体数目比所有其他种类细胞都多;(2)中医古医书中有把肝当作"脾"的证据;(3)在解剖结构上,肝与消化道的血管的紧密联系;(4)在功能上,肝在消化系统(广义的中医之"脾胃")和物质代谢("水谷精微的运化")中居于中心地位;中医"脾"最主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功能——"运化水谷精微",不折不扣地是由肝脏来完成。  相似文献   

19.
中医将人体的心理活动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七情是精神刺激的正常情绪反应,过激则会成为致病因素,导致人体的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失调,脏腑、气血、经络功能障碍而发病.有时可以利用七情的生克乘侮关系对疾病进行调治,使其康复.中医心理康复方法的理论基础就是利用情志因素的有益影响,调节人体气机,使脏腑、气血、经络功能正常,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五脏浊气"一词出自《素问·五脏别论》,然而后世注家对此诠释无多,历版《内经选读》教材亦无阐述。经多方考查,本文作者认为,五脏浊气是指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五脏功能失常所产生的诸如水、湿、痰(脂)、饮、热(火)、毒、瘀等有害物质蕴积于五脏,进而引发各科疾病的病理产物,还包括五脏精气经代谢后形成的终末产物。五脏浊气的排泄途径,一是通利小便以袪除水湿痰饮类浊气,二是畅利大便以泻出糟粕热毒类浊气。同时,本文还结合中药药理研究,归纳总结出排泄五脏浊气的有效药物,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