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该文梳理了国内各中医药院校考核方式改革的概况和发展趋势,介绍了多元化考核方式在中医学专业和中药学专业《中药学》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施方法和意义,旨在为《中药学》考核方式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多元化考核方式在《作业治疗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四年制康复治疗学专业2015级学生55例为对照组,采取传统考核方式,2016级学生48例为观察组,实施多元化考核方式。课程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以及课程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观察组理论考核成绩84.98±10.16分,实践考核成绩84.13±6.74分,分别高于对照组的80.29±8.72分和80.55±5.79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课程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专业知识理解、语言表达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意识、课程有助于今后工作开展的8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是否喜欢目前的考核方式的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作业治疗学》教学中实施多元化考核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基于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强化团队协作意识。  相似文献   

3.
《中药学》是在中医药学的主干课程,又是从基础学科向临床各科过渡的桥梁。通过"药性-功效-临床应用"三位一体的中药学授课模式的运用,使学生深刻理解三者统一、递进的关系;通过"期中考试-饮片识记-期末试卷"三位一体考试模式,使学生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认知了常用的中药材饮片,增加了学习兴趣,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比较记忆法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药学》作为基础和临床各科教学奠定理论依据的专业基础学科,不同于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等学科,药物数量较大,新世纪版《中药学》教材收载538味中药,其中必须在有限的90学时内至少学习333味中药的来源、采集、性味、功效、应用等知识,学生普遍感觉其内容繁杂、系统性不强,性味功效交错重叠,主治应用各异,要想最终掌握并区别使用每一味药物困难重重;并普遍反映学习少量单味药时尚可,但学习了较多味药物时出现时容易混淆,难以分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较的方法尤其不可缺少.在授课过程中灵活运用最基本的逻辑方法“比较法”,以中药的性能功用为依据,采用系统归类比较方法,对常用中药进行纵横类比.  相似文献   

5.
浅谈角度教学法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师东芹,张爱阁(河南省安阳市中医药学校455000)主题词中药学,教学/方法《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性能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方剂学》和临床各科的基础,内容广泛。在学时有限的条件下;对...  相似文献   

6.
在中药商品学课程中引入课堂考勤、学生讲堂、实践技能考试、阶段测试、以证代考、以赛代考等多元化考核方式,通过问卷调查、期末总评成绩来判断多元化考核方式的成效。结果显示,多元化考核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合作意识、语言表达能力、问题探索和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中药商品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7.
比较记忆法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学》作为基础和临床各科教学奠定理论依据的专业基础学科,不同于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等学科,药物数量较大,新世纪版《中药学》教材收载538味中药,其中必须在有限的90学时内至少学习333味中药的来源、采集、性味、功效、应用等知识,学生普遍感觉其内容繁杂、系统性不强,性味功效交错重叠,主治应用各异,要想最终掌握并区别使用每一味药物困难重重;并普遍反映学习少量单味药时尚可,但学习了较多味药物时出现时容易混淆,难以分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较的方法尤其不可缺少。在授课过程中灵活运用最基本的逻辑方法“比较法”,以中药的…  相似文献   

8.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用药方法的一门学科,其内容涉及中药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应用方法(包括药物配伍、剂量、煎服法、禁忌)等。它不仅是《方剂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的前修课程,而且与后继课程《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也有一定的联系。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中药学》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1987年国家教委颁发的普通高校中药类专业业务要求中规定,学生应该获得“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的基本知识”,并将《中药学》列为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但是,在具体实行教学计划过程中,却往往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严重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探讨病证通用药在《中药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认为病证通用药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药的记忆,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便于学生奠定辨证用药的基本功,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性,增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方法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整合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实验技能操作、实验报告评估、设计性实验、标本考试及实验理论考试等在内的多元化考核方式。结果实践成功证明了其可行性,取得了预期成效。结论多元化考核方式的建立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医学史》是中医高等院校中医药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对于培养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巩固专业思想、了解中医学发展的历史及规律、掌握中医学的思想方法、扩大知识领域、提高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明确本门课程的定位,授课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内容、注重语言表达艺术、多采用问答式教学方法、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医药专业微生物教学效果。方法 在美豫国际中医学院教学中注重绪论章节的提出,注意中西医理论知识的结合,适当改进实验课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模式。结果 提高了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西医基础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论 中医院校微生物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13.
介绍作者在《中医内科学》肝病临床教学中贯彻实践循证医学理念的优点、重要意义和采取的具体措施。开拓学生的视野,锻炼独立解决临床医学问题的功能,培养和提高继续教育及日后学习的良好习惯和思维能力,为提升中医本科教学质量,实现医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中医教学中得到采用和发展,成为现代化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文章从分析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教学与实践经验,探讨如何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中医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强的实践性。为进一步提高中医妇科毕业实习带教质量,建议从建立入科培训制度,出科考试制度;突出中医妇科特色,加强中医妇科临床思维能力的培训;增加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中西医结合处理妇科危急重症的能力;增加电化教学,努力提高临床动手操作能力等几方面着手,以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  相似文献   

16.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教学中的一门主干课程,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内科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水平,这门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将对整个中医教学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针对《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与临床结合不紧密等问题,探讨了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等开放式教学模式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医案教学是中医临床课教学必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从课堂到临床的关键环节。中医医案是医家临床辨治疾病的真实记录,为临床课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和素材。在中医临床课教学中恰当、合理的引入医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传授给学生掌握中医窍门的钥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专业信仰,提高学生中医思维和临诊能力。使医案教学在临床课教学中发挥其独特的教学效果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教师围绕着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将医学科学的新技术、新成果和经典案例贯穿于教学中,通过丰富详实的事实来论述和诠释中医理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中医学的知识点,同时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渗入人文教育内容,培养出具有良好人文素养、过硬医学专业知识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9.
高等院校教师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重要的环节,是深化高校教育改革的关键质点。如何合理分析教学评价的内涵以及如何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活动,对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以中医学专业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视角,探讨中医院校教师教学评价及其应用意义,为完善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PBL教学法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08级中医学本科生126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采取PBL教学法的一班(试验组)和采取LBL教学法的二班(对照组),采用期末进行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估。结果:两组学生的客观题成绩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接受了PBL教学法的学生在代表学生理解能力、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应用能力的主观题上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PBL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应用能力,能提高中医内科学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