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章根据"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的原则,指出大气当是气机正常流动的一种状态,并从上焦之宗气、中焦之脾胃中气,下焦之肾中元气,以及阴阳交接的厥阴肝气四方面详细论述,提出运转大气不仅是治疗水气病的重要原则,对于现代临床中多种疾病的治疗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中“大气”一词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五版教材为代表的一些著作,均将其释为“膻中之宗气”,本文从古文通假、水气病的致病原因、病理机制和治疗原则等多个方面作了论证,认为“大气”当作“秦气”,即阴阳调和之气来解释,而《水气篇》所说的“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当是水气病总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3.
梳理了历代文献中对“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含义的论述,重点分析了《金匮要略》中对大气理论的运用,并且对后世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得出以下结论:仲景“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大气”可概指人体之正气,大气得运,则人体阴平阳秘,大气失转,则百病丛生。运转大气是中医扶正以祛邪的重要治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仲景对杂病的辨证论治思想。  相似文献   

4.
北京中医药大学尉中民教授行医近50载,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北京市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四大经典"国家级教学团队《金匮要略》课程首席教授。她学验俱丰,辨证精细,组方严谨,用药灵活,尤其擅长应用《金匮要略》思想治疗疾病,临床多运用"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的思想治疗胸痹。尉老师谨守胸阳不振、阴邪上乘的病机,认为运用"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思想在胸痹之病的治疗中有重要意义。胸中阳气,又名宗气。宗气聚集于胸  相似文献   

5.
运转大气三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气是聚集于人体胸中,由先天元气化生,为后天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和肺吸入的清气一起充养的人体之气,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大气之要,贵在运转,大气得运,则营卫和谐,阴阳调和;大气失转,则百病蜂起,诸症丛生。调补太阳、化痰通阳、宣通玄府为运转大气之法,可为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肠道肿瘤为基点,探讨中医药治疗肿瘤的战略战术.方法:确立破血化瘀,以毒攻毒之原则;扶正祛邪,时机先后之原则;滋阴温阳,地位主次之原则.结果:根据“瘀”“毒”的肿瘤病机,确立活血化瘀、解毒破积、扶正培本、以人为本的治疗方法.结论:通过问题的考虑,探求中医药治疗肿瘤主动性、独立性与决定性,对指导临床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对消渴病的治疗颇有独到之处,笔者在学习中很受启迪。 1 倡大气学说,治重升举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内经》之所谓宗气,亦即胸中大气”。“是大气者,原以原气为根本,以水谷之气为养料,以胸中之地为宅窟者也”。说明大气来源在脾肺,合成在肺。贯注在心,根本在肾,部位在胸中心肺,流入血脉营养全身。若肺气不足,元气衰微,  相似文献   

8.
"随其所在而攻之"是吴鞠通治疗温病的重要原则,源于<金匮要略>"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1].吴鞠通秉承仲景之旨,将其运用于温病的治疗中,贯穿于其著作<温病条辨>(简称<条辨>)全书中,它对指导温病的处方用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在很多疾病中都可以出现。仲景治疗发热的方法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就《伤寒论》中退热诸法归纳如下。一.解表退热解表退热法是仲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疗原则制定的,主要针对太阳表证而设。由于表邪伤人有轻重之分,病有中风、伤寒之别,病程有长短之异,病有兼证之殊,故在解表退热法中,  相似文献   

10.
补虚泻实原则是针灸临床中重要的治疗原则之一。补虚即扶正,泻实即祛邪。《素问·通评虚实论》日“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可见,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有余。虚者宜补,实者宜泻。《灵枢·经脉》日“盛者泻之,虚者补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即是针对虚、实两证制定的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1.
岳阳张氏正骨气血理论之以气为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阳张氏正骨是湖湘著名的中医正骨学术流派之一,气血理论为其主要学术根基,尤以强调"以气为先",在其对病因病机的研究、对治法治则的确立等方面都立足于"以气为先".在临证运用方面,以理气活血为基本治则,既重视局部施治,又重视全身的调理,强调内外用药相结合,实现调理气机、理气活血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2.
明末医家汪绮石所揖《理虚元鉴》是一部关于治疗虚劳病证的精详而独到的专著,该书编撰严谨,辨证论治、立法遣药,灵机活泼,独具一格。本文就《理虚元鉴》中"虚劳病"学术思想进行初步探讨,从学术源流、虚劳病因病机、施治法则等角度阐述虚劳论治理论。绮石精研医术,以《易经》《内经》为宗,融诸家之所长,独创一家之言;绮石临证,独具慧眼,治病必求其因,首倡六端;审查病机,首创由"火"之论;详论治法,倡"三本二统"之说。绮石尊古而不泥,述而有作,治病求本,内外兼顾,善辨真伪;临证强调辨证论治须精深,四诊合参须圆活,药随症施,随症易方。书中论述对于临床虚劳性疾病的防治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脾胃一脏一腑,为表里关系;脾主运化,主升清,胃主通降,主腐熟;脾胃功能正常,则气血生化充足,皮部、经筋、脏腑得以充养;脾胃为气血之源,生化之本,不仅滋养先天,弥补先天不足,更为后天之本,机体赖以生存的根本。若脾胃不足,则生化不足,机体失养,通过五行及经络等联系,出现脾胃已病,非独一脏病也,他藏皆病。故而脾胃已病,百病由生。所以了解了脾胃的生理功能,以及发病机制,即可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调理脾胃,做到未病先防。  相似文献   

14.
主要研究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病因病机。提出邪毒留滞、饮食内伤、情志劳倦为引发肺癌病的主要原因,不可忽视体质因素导致肺癌病的重要意义。正虚邪蕴是肺癌发病的基础,痰瘀蕴肺是肺癌的病理本质。  相似文献   

15.
历代医家对"正邪、润燥、通滞、清浊"四者皆有论述,并予以重视,笔者通过临证体会,深感此四者对临床辨证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故将其统而论述,联系成篇,取名"辨证四则"。此四则中,以"正邪"为总则,"润、清、通"为人体健康的表现,为正为常,也为治法;"燥、滞、浊"为人体病变的表现,为邪为变,也为病因。"正邪"辨病证之进退预后;"润燥"辨津液之盛衰亏盈;"通滞"辨气机之畅达滞塞;"清浊"辨气机之升降混沌。此"辨证四则",从另一个角度认识病因病理,从而指导临床立方用药。  相似文献   

16.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演变过程与中医阴火病机理论存在相通之处。脾胃虚弱,元气不足,产生阴火;脾胃元气亏虚,升降失常,脾气下陷,"阴火"上冲,胃络损伤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的病机关键。阴火证治疗原则是益气、升阳、降火,从阴火论治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对温病的辨证虽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为主,但其中从脏腑角度辨证的内容并非鲜见。通过对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7年制规划教材《温病学》中脏腑证型的统计与分析,总结出温病学教材中的脏腑辨证具有3个特点:脏腑辨证运用广泛,四脏二腑证型凸现,湿热温邪伤脾为甚。  相似文献   

18.
对温病的辨证虽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为主,但其中从脏腑角度辨证的内容并非鲜见。通过对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7年制规划教材《温病学》中脏腑证型的统计与分析,总结出温病学教材中的脏腑辨证具有3个特点:脏腑辨证运用广泛,四脏二腑证型凸现,湿热温邪伤脾为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