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探讨五苓散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总结了从1990—2010年的20余年间,文献对五苓散治疗内科疾病状况,结果显示五苓散治疗病种繁多,涉及全身多个系统疾患,提示五苓散所治疗病证,均有相同的病机,即"气化不利",五苓散的临床运用较好的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对古方今用治疗现代疾病提供了较好的参照,也为进一步开展科研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2.
对五苓散证的病机病位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膀胱蓄水”仅是五苓散证病机的一个方面,并结合《黄帝内经》、《难经》及张仲景原文分析,指出五苓散病位当在三焦,病机为三焦气化不利,津液输布失常。医者临床治疗皮肤病,凡符合此病机病位,均可尝试运用五苓散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3.
通过吴鞠通《温病条辨》中对五苓散的加减运用,探讨其对张仲景五苓散的发挥。吴鞠通在继承张仲景学术思想基础上,汲取了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的方药精华及其学术思想,结合自己临床感悟,注重五苓散用于治疗湿停下焦的组方特点,将其化裁后用于转筋、神志异常等病,使其不仅适用于下焦病证,是对其治疗病位的扩展,将其用于湿温下利、寒湿腹胀等病,使其适用于各种水饮病证,扩大了其疾病治疗范围,是对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这一理论思想适用范围的进一步延伸,为后人加减运用经方提供思路,使之更贴合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五苓散方出《伤寒论》,是仲景为治疗太阳病蓄水证所设。《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的专著,它不仅为外感疾病提出了完整的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同时也给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有效地指导了各科疾病的临床治疗。所以《伤寒论》的法和方,不仅应用于热病,更广泛应用于杂病。五苓散方就不局限于在外感热病中应用,它也是杂病常用方剂。五苓散方剂组成:猪苓泽泻茯苓白术桂枝方中桂枝辛温解肌发散表邪,  相似文献   

5.
五苓散加味治疗“中浆”26例疗效观察李进(河南省南阳市眼科医院,470000)主题词蓄水证/中医药疗法;五苓散/治疗应用五苓散是张仲景治疗太阳蓄水证的主方。近年来笔者在临床中应用此方加味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效果满意,现整...  相似文献   

6.
五苓散为仲景名方,书中原意用其治疗太阳表邪不解,水蓄为患之病证。后世扩大其应用范围,将之广泛应用于临床内、外、妇、儿、耳鼻喉的多种疾病。对于其有关治疗应用方面的综述报道较多,但时间多集中于近十年,内容多是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论述,涉及进去相关内容及用其治疗疑难杂病方面的论述较少。鉴于以上原因现将1980年 ̄2005年来有关五苓散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的各类报道分析总结如下。1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五苓散的临床应用,在古代有很多记载,大大超出了《伤寒论》《、金匮要略》的范畴。如宋代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就指出它可以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阴阳反作”理论,探讨中医疾病中“升降失常”类疾病的病机及其对应治疗方法。[方法] 通过总结“阴阳反作”中阴阳所对应的概念,就阴阳间的三种关系对“阴阳反作”理论进行进一步探讨,并分析“升降失常”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及其对应的治疗方法。[结果] 根据疾病表现,“升降失常”类疾病可以分为“阴之反作”“阳之反作”及“阴阳反作”三类,其中中风、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脏病为“升降失常”类疾病的典型例子。在治疗上,这些疾病均可以调节升降关系作为治疗的核心,该类方法不但受到多名中医大家的推崇,临床也多得效验。[结论] 以“阴阳反作”作为部分内科疾病病机,以“升降失常”的视角审视临床内科疾病,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异病同治"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典型代表,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理机转,因而可采取相同的治法,这一治则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指导原则之一,是辨证施治的精髓,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原则,有效地指导了中医的临床实践,至今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仍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五苓散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在历代医家的丰富和发展下,其应用范围逐渐扩大,通过对五苓散"异病则治"进行了溯源,以期发现五苓散的临床治疗规律,更好地运用五苓散。  相似文献   

9.
五苓散在眼科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苓散具有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之作用,应用广泛,涉及临床各科。眼科常用于多种水肿性疾病。而在眼科疾病围手术期,如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眼球破裂伤手术,以及视网膜激光后,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予五苓散加味治疗,对角膜水肿、视网膜水肿及脉络膜脱离等均取得满意疗效。眼科疾病在围手术期配合中药治疗在改善预后和提高视功能方面有较好的效果,这种积极的尝试为眼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手段,既提高了疗效也扩展了中医药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0.
干祖望教授运用化瘀法治疗耳鼻喉科疾病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祖望教授运用化瘀法治疗耳鼻咽喉科疾病,即注重全身辨证与局部体征辨证的相结合,又注重辨证与辨病的相结合。对肥厚性喉炎、慢性鼻炎、耳鸣耳聋等疾病提出了“瘀滞致病”的见解,创立了“破瘀攻坚”的治疗原则,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全国知名中医专家、先师陈瑞春教授一生精研《伤寒论》,临床经验非常丰富,特别善于活用仲景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聆听陈师教诲,受益匪浅。现将陈师用五苓散治疗汗证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飧同仁。  相似文献   

12.
介绍李赛美教授自拟加味五苓散的组方思路及其临床应用经验。《伤寒论》中的五苓散(由猪苓、茯苓、泽泻、桂枝、白术共5味中药组成)是治疗小便不利的著名方剂。李赛美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在五苓散的基础上,以薏苡仁代替猪苓,并加乌药、黄芪、熟附子,即自拟加味五苓散,加强了补气健脾及温阳利水之功,用于治疗各种泌尿系统疾病引起的小便不利且证属下焦虚寒、水湿内停的蓄水证患者,疗效显著。李赛美教授自拟加味五苓散的组方思路及其应用可为临床治疗以小便不利为主诉且属虚寒型蓄水证者提供辨治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六味地黄汤加减的临床应用价值,丰富临床治疗经验。方法:该文主要分析六味地黄汤加减在肾炎疾病中的临床价值,将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肾炎患者9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各47例,对照组单纯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则予以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对比临床疗效;同时概括六味地黄汤加减在其他疾病上的临床应用。结果:结果显示,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观察组为91.8%,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味地黄汤加减在肾炎疾病的治疗中发挥出积极的效果,同时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与肾虚腰痛、眩晕与血管神经性头痛、口腔疾病以及更年期综合征疾病方面的治疗发挥出显著的临床效果,使疗程缩短、促进患者预后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中描写的“武陵桃源”意象对朝鲜朝时期国文文学史影响巨大。朝鲜朝“武陵桃源”是官吏统治下的理想社会,朴仁老要通过改善其治理方式的方法,把朝鲜朝农村变成“武陵桃源”般美好的社会。朝鲜朝“武陵桃源”是官场失意文人的精神寄托,安玟英把“武陵桃源”当作排解失意的苦闷和寻找寄托的歇脚处。朝鲜朝“武陵桃源”是更加世俗化、理想化的自然田园,在言植、赵幌、姜复中等人那里,“武陵桃源”更是处处可见的、平和而质朴的朝鲜朝山水自然景象。朝鲜朝文人们把“武陵桃源”拉到了真实的人间,在其精神追求上比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并诗》中所描写的理想社会世俗化了很多。朝鲜朝国文文学中世俗化、理想化了的“武陵桃源”意象是朝鲜朝文人按本土的文化心理和思想追求对原作进行改造的结果,为后来韩国文学中涌现大量的山水田园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六则临床验案为例,探讨《黄帝内经》反治法在妇科疾病中的运用,以期指导临床。[方法]通过温习《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中相关反治法条文,爰举,临床实践验案,如通经利水法治疗经期过长、疏风解表药治疗经期盗汗、攻下法治疗带下、健脾法治疗妊娠消食、补气法治疗妊娠便秘、温热药治疗咽喉疼痛等。同时总结反治法在妇科疾病中的运用规律。瞄果]妇科疾病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可以使用反治法,如通因通用、塞因塞用、热因热用法等,经实践证明,临床疗效佳。[结论]以经文奥旨“反治法”治疗妇科疾病,是治病求本的体现,应当深入挖掘、继承、发扬,使之更好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介绍丁济万治疗湿温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丁济万临床上根据湿温病的不同阶段,采用六经和卫气营血合而辨证的方法,并附少量医案说明丁氏辨证细腻、用药轻灵的特色。[结果]湿温之证,在温病中比较特殊,温是阳邪,湿是阴邪,湿与温合,或从阳化热,或从阴化寒,所以要根据湿温的变化或从伤寒辨证,或从温病辨证:邪在卫、气,按三阳经治法;湿胜阳微,按三阴经治法;邪热从阳入阴,按温病热传营血治法。其次,湿温主要病变部位在中焦脾胃,三焦的症状无不与脾胃病变有关,所以要兼顾中焦,配以化湿健脾之法。[结论]湿温病是湿热之邪侵袭人体所导致的以脾胃为病变中心的一类疾病。丁氏一派本着"辨病机,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六经体系及卫气营血辨证,大大丰富了湿温病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整理王霞芳老师临床几十年诊治小儿脾胃病的经验及研究思路。方法:重视内外合治的综合疗法,经临床实践反复提炼筛选,进行剂型改变,研制出"董氏开胃散"外敷穴位法治疗小儿厌食症。对董氏指压法进行了临床及机理的研究,推广应用于治疗婴儿吐乳症,疗效达95%左右。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医学手段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生理学方面的研究。结果:厌食症的内外合治、小儿呕吐症的规范化研究,有效率都达90%以上,并能推广应用。结论:注重整体观,辨证施治,处处维护小儿胃气,指出在治疗过程中重视小儿脾胃的学术思想在儿科临证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