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胆仅主排泄胆汁,助肝疏泄及决断,然《内经》又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之说,此中矛盾令人困惑。文章从重新解释"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入手,从肝胆内寄相火主生发、木德曰和、肝胆为人体功能、情志调节之枢等方面论述了肝胆五脏最贵,并阐释了肝主说与传统的心主说、脾本说、肾本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谈胆主肾气     
从“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着手,论证胆之所以为十一脏之主,其根本原因在于胆对肾的主导作用。肾为先天之本,为一身元气之根本。胆通过参肾气的主导作用,有效调节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故曰“胆为十一脏之主”。  相似文献   

3.
"从胆论治"由"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引申而来。"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见于《内经》的《素问·六节藏象论》。人之机体以五脏为核心,其中心为君主之官,并未取决于之;肾乃先天之本,仍未取决于之;脾胃为后天之本,亦未取决于之。《内经》为何强调"十一脏取决于胆"?本文从胆与气血、脏腑的关系来解读"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进而在理论上探讨"从胆论治"与少儿推拿的关系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正>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一语,出自《素问·六节脏象论篇》。笔者经推敲,觉得“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句中,并未隐藏着什么深奥含蓄之意,而不过是说五脏六腑都要从胆取得决断功能(这里我们暂不管“决断”本身的含义如何)而已。然历代注家,自王冰以降,却都在这句话上借题发挥,大做文章。于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虽王冰注曰“胆者,中正刚断无私偏,故十一脏取决于胆也”,似有识此语之意,然究嫌含混其词。自此以后,各家皆囿于句中“取决于”一词,而理解胆为五脏六腑之主宰,从而把胆推到了五脏六腑  相似文献   

5.
<正> (一) 《素问·六节藏象论》:“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一语,是《素问》故训中的一大疑案,旧说纷如聚讼,迄无定谳,其中较有影响的如王冰说“胆者,中正刚断无偏私,故十一脏取决于胆”。李杲说“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物安,故胆气者升,则余脏安之,所以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张介宾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五藏皆  相似文献   

6.
1.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胆附于肝,其经脉落肝,《难经·四十二难》中说:“胆在肝之短叶间。”肝胆疾患与情志有关,而胆气盛衰常涉及情志活动变化。临床上某些惊悸,虚怯,失眠,多梦精神情志病变也从胆来论治。胆内贮藏胆汁,《灵枢·本输篇》称它“中精之府。”“十一脏取决于胆。”胆汁疏泄下行,注入肠中以助消化饮食物。由于外邪侵袭,情志忧郁;酒食  相似文献   

7.
就《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的命题进行分析、阐释,认为此说既强调了胆的生理功能及作用(胆主少阳春升之气、轩调人的情志、通达阴阳表里之枢纽)又体现了胆与其它脏腑的联系,强调了胆在脏腑的平衡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8.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纵横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纵横谈陈明(河南中医学院450003)关键词:内经;脏象理论;胆《素问·六节脏象论》(以下简称本篇)提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围绕这个问题,注《内经》之大家各陈己见,背定者有之,否定者亦有之。兹采陆古今众说,披评于次。一、从校勘入...  相似文献   

9.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语出《素问·六节脏象论篇》,是在论述了内脏与精神活动、组织形体,以及四时气侯的关系之后,突出强调胆气壮怯对十一脏功能强弱的重要影响。若胆气壮,脏腑的功能就强盛协调,使机体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胆气怯则脏腑功能不足或失调,抗病力就差。谈到胆气的“壮”与“怯”,有人只从精神状态的“胆大”、“胆小”去理解,甚至把祖国医学理论中的“几十一脏,取决于胆”和“胆主决断”等观点,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胆在人体精神情志活动和气机调节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六经辨证中胆的重要地位的理论阐述.探讨了<素问·六节藏象论篇>中提出的"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这句话的准确、合理的涵义,认为此言与人们惯常认识的"心为君主之官","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经义是不相矛盾的,"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所指的"胆"是对应于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中的情志、功能、位置而言,体现中医学理论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了胆的重要生理功能及作用,又体现了与整体的联系,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1.
黄元御在脏腑气机升降理论的基础上,指出胆之“甲木下降”与全身脏腑气机升降有密切的关系。胆为甲木,化气相火,一气周流,肺、肾、心、肝乃至胃家和膀胱等,其生理功能正常发挥,无不与胆之甲木下降、相火潜藏有密切联系。在病理上,甲木不降,克胃土,则胃气上逆,胆之相火扰心火则心君躁烦,甲木、相火逆升刑肺而致咳嗽和鼻渊,相火不藏于肾导致源泉失温、生气绝根,胆气不降易致肝木不升、郁结生风。因此在治疗上,降甲木、潜相火,乃是针对气机逆乱而从胆论治的治疗大法。探讨甲木下降的理论,可以补充丰富脏腑升降制克理论,对《内经》“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提出新的诠释,并为临床提供较新的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归纳《黄帝内经》颇具争议的“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一语的诸家之见基础上,认为有两解可互参互补.其一,基于《素问·六节藏象论》以时节论脏腑的天人背景,同意以胆气应春,具生、升之气为解,此偏“气”之“取决”;其二,胆为中正之官取决论亦具意义,此偏“神”之“取决”.鉴于历来持后见者之释常语焉不详,笔者着重就中正与决断、决断与取决关系作了机制探析,或存启示.“神”与“气”,本就气能生神,神能驭气关系,两种见解,自可并行不悖,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3.
以《黄帝内经》胆腑理论为研究对象,以藏象的解剖结构为起点,从发生学角度对其进行诠解.基于解剖学的不同来源,界定六腑之胆与奇恒之胆的差异,前者源于胆囊,能贮藏排泄胆汁;后者根源于男性的生殖器官,即男胞,主藏精施精种子,同时将奇恒之胆引申发挥为少阳之气,可启迪诸脏,协调周身,使得这一理论兼具了主导全身、关乎精神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4.
“脏腑之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肝、脾、肺、肾五脏本属同类 ,应无优劣贵贱之分 ,其联系体现在相互间的配合协调 ,而非一脏对另一脏的支配 ,否则便不应通称为“脏” ;当心凌驾于其它脏腑之上时 ,其它脏腑只剩下十一而非十二 ,经文“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便不能成立 ;经文尚有“肺为脏之长”、“凡此十一脏取决于胆也”等论 ,与“心为君主之官”语气相同 ,但将其也列为脏腑之主显然不妥 ,“心为君主之官”亦然。依《内经》理论 ,“五中所主 ,何脏最贵” ,人体之中惟头 (脑 )类天属阳 ,居“上天宫”位 ,应夏至 ,足太阳 (三阳 )之起始 ,藏神 ,至清 ,至高 ,为人体之至尊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统帅。  相似文献   

15.
用色素穿刺注入法、动脉内墨汁硝酸银水溶液注入法及过氧化氢涂抹法研究了23具胎儿和新生儿新鲜尸体及12只狗的胆囊淋巴管的分布、形态结构、淋巴管和所属淋巴结、淋巴液的流向及肝和胆淋巴管之间的相互关系。胆囊的毛细淋巴管起始于固有膜,后依次穿过胆囊壁各层移行为外膜淋巴管,后者经胆囊淋巴结、肝总淋巴结及腹膜腔淋巴结相联系。淋巴管穿出肌层时,即出现朝向外膜的淋巴管瓣膜。胆囊附近肝浆膜下的淋巴可流至胆囊淋巴管中,而胆囊浆膜下的淋巴则不能逆流至肝脏,故在两个器官的淋巴管之间存在淋巴流的单向界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患者腹部超声的声像图改变特征。方法应用B超检查360例已确诊的艾滋病患者的肝、胆、胰、脾、肾、腹部淋巴结等的超声声像图改变。结果 AIDS患者腹部B超的声像图表现为在肝脏、胆囊、脾脏,胰腺,肾脏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及腹腔淋巴结肿大,腹腔积液,腹壁肿块,胸腔积液等。360例AIDS患者中,肝实质回声异常108例(30.0%),胆囊壁赘物43例(11.9%),144例(40.0%)腹部多发淋巴结肿大。结论 AIDS患者的肝脏、胆囊、脾脏、胰腺、肾脏超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及腹腔淋巴结肿大,最明显为肝脏、脾脏肿大,虽然以上声像图改变无明确特异性,但超声的阳性发现与临床症状呈正相关,结合临床病史可以为临床诊断、治疗及分期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胆一法的临床运用历史悠久,自《伤寒论》便有明确组方,目前主要应用于肝胆疾病的治疗。本着治病求本、异病同治的思想,利胆一法在临床中还有更广泛的运用。胆为联系女子胞与脏腑之间的纽带;胆与肝连,可有助于肝之疏泄;胆为中正之官,可参与胞宫开闺藏泄的调节。在妇科的临床中,合理使用利胆、清胆中药,可获得确切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肝系主要包括肝脏及与其相关联的胆、目、筋、爪、肝经、胆经等。基于肝系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在参考中医古籍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归纳、规范肝系的病位、病性特征症,总结临床上常见的肝系基础证和复合证,为肝系病证的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胆囊癌的CT单相扫描与多相扫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比较胆囊癌CT单相扫描与多相扫描的不同诊断价值。方法 对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癌病人行CT检查,其中11例单相扫描(平扫+普通增强扫描+延迟扫描);25例行多相扫描(平扫+动脉相+门脉相+延迟扫描)。结果 根据CT表现,胆囊癌可分为3型:第1型为胆囊腔内肿块型;第2型为胆囊壁增厚型;第3型为浸润性生长型。胆囊癌以中度-明显强化多见,且门脉相强化明显,持续至延尺相,不同类型胆囊癌强化形式不同。胆囊癌伴肝脏侵犯常见,此时,强化形式与胆囊癌类似,与原发性肝癌不同;胆囊癌的其他表现尚有结石,淋巴结肿大及胆道梗阻等。结论 胆囊癌病人行CT多相扫描,可以明显胆囊癌的特征表现,有助于胆囊癌的正确诊断。CT对胆囊癌的定位及分期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