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血站采血人员静脉穿刺采血的进针角度。方法:200例献血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00)和观察组(n=100),对照组用传统30。进行静脉穿刺,观察组加大进针角度,用45。角进行静脉穿刺。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疼痛程度、采血穿刺成功率,以及采血血流速度。结果:两种采血方法,观察组研究对象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对象,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0.064,P〈0.05)。观察组进针一次成功的比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55,P〉0.05)。观察组采血血流平均速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901,P〈0.05)。结论:45。静脉穿刺采血方法,能够显著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提高血流速度,从而缩短采血时间,值得在血站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唐文娟  彭运婵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114-115,118
目的 观察管道标识在心脏外科监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心脏术后病危重症患者381例.随机选取其中187例未使用管道标识作为对照组,另外194例使用管道标识作为观察组,从管道安全问题、管道的临床辨别时间以及交接班时间、护士对管道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实施管道标识后的安全问题少于使用前(P〈0.05);管道的临床辨别时问以及交接班时间少于使用前(P〈0.05):护理人员在管道标识后对管道的名称、护理措施、潜在护理隐患认知情况优于使用前(P〈0.05)。结论 管道标识在心脏外科的监护中应用后,管道安全隐患得到了有效控制,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强化了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有利于临床护理带教。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改良静脉输液头皮针应用于头皮静脉采血的效果。方法:将100例需采集血标本的肥胖儿随机分成对照组50例和试验组50例.对照组应用传统股静脉采血,试验组应用改良头皮针行头皮静脉采血.以一次性穿刺并抽足血标本量为成功,并做记录。结果:试验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改良静脉输液头皮针行头皮静脉采血,既提高了化验准确性,又为患儿减少重复穿刺的痛苦,有效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李燕  王璇 《中国医药导报》2014,(12):116-11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静脉导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的临床使用情况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的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收治的采用常规穿刺行PICC的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置管术过程中出血量、导管留置时间、贵要静脉及其他静脉使用情况、肘上下适用情况、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肘上下穿刺置管使用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肘上下适用分别为96例和100例,对照组肘上下适用分别为11例和66例,观察组适用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贵要静脉利用情况分别为89例和6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导管留置时间分别为(195±18),(136±1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1次置管成功率为93.0%,对照组1次置管成功率为5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082,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总成功率为100.0%,对照组置管总成功率为7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29,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0%。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静脉导入PICC术极大地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导管并发症,增加导管置管时间,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颞浅静脉与股静脉采血穿刺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颞浅静脉采血,对照组采用股静脉采血。分别记录1次穿刺的成功率及其并发症。结果:观察组采血成功率为94%,对照组为80%;穿刺部位瘀斑发生率观察组为6%,对照组为20%;血肿发生率观察组为2%,对照组为1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新生儿经颞浅静脉采血比股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护理流程在腹腔镜手术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雄招  孙波  蒙丽婵  王雪莲 《吉林医学》2009,30(18):2079-2081
目的:探讨护理流程在腹腔镜手术围术期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腹腔镜手术护理要求制定护理流程。搜集腹腔镜手术患者97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46例,患者参照操作流程给予围术期护理;对照组51例,患者实施普通手术护理,分析围术期两组之间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两种护理操作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中试验组手术医师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手术器械较对照组更为完备(P〈0.05)、试验组腹腔镜摄像系统的故障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试验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护理流程的应用提高了腹腔镜手术围术期护理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孙小慧 《中外医疗》2013,(30):157-157,159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该院在2010年4月-2011年3月诊治的8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后,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溶栓成功率为100.00%、满意度为90.91%,对照组分别为76.74%和74.41%,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焦虑恐惧心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有效的干预护理可以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提高患者满意度及抢救成功率,值得在临床治疗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重型肝炎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150例重型肝炎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5例)和试验组(75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护理治疗,试验组实施临床路径护理,进行观察比较。结果通过运用护理路径,试验组患者满意度、健康知识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并且可缩短住院天数,减少住院费用,从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斜角肌-锁骨间隙入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可行性及其特点。方法选择需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n=60):实验组采用前斜角肌-锁骨间隙入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观察两组穿刺置管的总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完成时间及并发症。结果试验组总成功率及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完成时间及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斜角肌-锁骨间隙入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是一种高效、安全的中心静脉置管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五师服务临床”医疗模式对干部病房医疗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12月收治的69l例患者作为试验组,采用“五师服务临床”理念进行查房治疗,,另选择2010年1月至12月未进行“五师服务临床”实践的6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住院时间、合理用药、心理治疗、抢救成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试验组平均住院时间为(47.01±5.02)d,低于对照组的(51.5±7.43)d(P〈O.05);、试验组平均药占比为0.4238±0.04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4907±0.0539(P〈0.05)。试验组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使用率为31.3%,低于对照组的40.1%(P〈0.05);试验组抗生素药占比平均为0.1196±0.0733,低于对照组的为0.1365±0.0919(P〈0.05),试验组多药耐药7例、对照组1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行心理干预例数、抢救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五师服务临床”医疗模式提高了干部病房医疗质量指标,能更好满足老干部不断提高的医疗要求.  相似文献   

11.
韦红霞 《华夏医学》2014,27(5):75-78
目的:探讨小儿肘部静脉真空采血"三点一线"固定方法的成功率及皮下瘀血发生率。方法:将986例小儿肘部静脉采血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3例,观察组采用"三点一线"固定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肘部静脉采血固定法,比较两组在静脉条件相当采血的成功率、皮下瘀血发生率及回血通畅率。结果:观察组一次采血成功率为99.0%,显著高于对照组81.3%,二次穿刺后总成功率观察组100.0%,高于对照组93.5%(P〈0.05);观察组静脉回血通畅率97.4%,高于对照组72.6%(P〈0.05);观察组皮下瘀血发生率1.0%,明显低于对照组6.9%(P〈0.05)。结论:小儿肘部静脉采血过程中掌握好"三点一线"固定方法,可提高静脉采血的成功率,减少皮下瘀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比较常规护理加气压治疗与单一传统方法在预防老年脑卒中卧床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96例老年脑卒中卧床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98例)和对照组(98例),两组基础治疗和护理相同。干预组加用气压治疗仪预防,比较两组疗效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干预组4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占4.08%),对照组出现19例(占19.3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气压治疗,可有效预防老年脑卒中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诊患者深静脉置管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措施。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急诊科行深静脉置管的6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寻找导致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640例深静脉置管患者中有62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9.69%;与深静脉置管感染有关的因素较多,其中年龄方面:观察组的平均年龄为(63.20±10.52)岁,高于对照组的(52.11±9.41)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置时间:观察组为(26.40±5.48)d,高于对照组的(17.30±5.1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次数:观察组(2.20±0.79)次,高于对照组的(1.30±0.48)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换药频次:观察组(2.40±0.52)次/d,高于对照组的(1.40±0.52)次/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部位:股静脉插管感染28例,高于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插管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刺激性药物、激素及伴随糖尿病等疾病者感染率高于未使用者及无伴随疾病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与患者的年龄、导管留置时间、置管次数及插管部位有关。结论患者的年龄、导管留置时间、置管次数及插管部位是深静脉置管感染的相关因素。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尽量避免或减少这些因素,可以有效降低深静脉置管的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创经络功治疗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CVI)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108例CV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54)和对照组(n=54);治疗组予以无创经络功疗法,对照组予以迈之灵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下肢主要症状和体征及下肢静脉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瘙痒、肿胀、乏力、疼痛症状较治疗前均明显减轻(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肿胀、乏力症状较对照组减轻更加明显(P〈0.05);两组患者的下肢周径和浅静脉迂曲程度较治疗前均明显减轻(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浅静脉迂曲程度较对照组减轻更加明显(P〈0.05);两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pH值、O2饱和度、O2分压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无创经络功可改善CVI患者的下肢主要症状和体征,其机制可能与提高下肢静脉血pH值、O2分压和O2饱和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李静  马彦 《吉林医学》2013,(30):6341-634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9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均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试验组(33例)均严格给予有效的深静脉血栓防治护理干预,对照组(26例)均只给予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相关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深静脉血栓5例,试验组1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面的护理干预及早期功能锻炼可以有效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根据舌下静脉瘤状突起,应用活血化瘀,结合常规疗法,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疗效.方法:将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出现舌下静脉瘤状突起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用常规疗法,治疗组加用活血化瘀中药,观察主要症状和体征及舌下静脉瘤状突起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48%,对主要症状和体征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大隐静脉、足背静脉输液用压舌板固定踝关节后再行静脉穿刺的临床效果。方法:200例输液患儿随机分成100例实验组和100例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固定踝关节后再行静脉穿刺,对照组用传统的静脉输液方法先穿刺后固定,观察两组穿刺成功例数、静脉固定时间和漏针次数。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一针穿刺成功例数和两针或两针以上穿刺成功例数分别为88例、61例和12例、39例;实验组和对照组静脉固定时间分别为(68.9±11.5) s和(90.0±12.5) s;实验组和对照组漏针次数分别为12次和30次。两组比较,实验组一针穿刺成功例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一针穿刺成功例数多。实验组静脉固定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静脉固定时间短。结论:大隐静脉、足背静脉输液用先固定再行静脉穿刺的方法,较传统的静脉输液方法在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重复穿刺次数方面疗效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寻找减轻患者丙泊酚注射痛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全麻静脉注射丙泊酚患者160例,随机分为4组,A组采取手背静脉注射、B组采取肘静脉注射、C组采取肘静脉低温注射、D组采取肘静脉注射芬太尼后低温注射,比较4组患者的注射疼痛情况。结果B、C、D组与A组比较,丙泊酚注射痛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显著下降(P〈0.05),其中D组下降程度最为显著(P〈0.01)。结论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大静脉注射、局部按摩、芬太尼预注射、给予4℃的丙泊酚等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能显著降低丙泊酚的注射痛。  相似文献   

19.
周娟  徐大伟 《基层医学论坛》2013,(18):2318-2319
目的评价护理干预对骨科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 220例骨科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评估,制订预防计划,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2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经护理干预后仅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发生率为0.91%;对照组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表现者12例,发生率为10.9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骨科下肢骨折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静脉留置针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采血中的护理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通过静脉留置针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采血患者160例(研究组)进行护理干预,同期选择160例患者(对照组)实施静脉留置针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常规采血试验,并评价两组采血赌管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静脉留置针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采血堵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lt;0.05)。结论将护理干预运用于静脉留置针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采血可以减轻患者恐惧与焦虑感,降低堵管发生率,提高试验的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