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开阖枢"理论不仅指导着古代中医临床实践,而且是现代人体保健、养生祛病的重要依据。文章探讨了以下3个方面问题:(1)《伤寒论》"开阖枢"与《内经》"开阖枢"的联系与区别(;2)开和关之争;(3)枢经概念的提出,及少阴枢与厥阴枢之争。 相似文献
2.
从三阴三阳"开阖枢"的角度对伤寒或然症条文进行尝试性阐释。认为三阴三阳是对人体气化六种状态的表述,伤寒"或然症"的条文实是对阴阳"枢机"的高度概括和示例。少阳、少阴为六经阴阳气化之枢,其机以畅利为要。若枢机运转失职,一身阴阳之运转、温养、激发功能紊乱,必然出现百病丛生。少阳为阳之枢,枢机运转,水火气机得以升降自如。柴胡证涉及脏腑众多,恰恰说明少阳枢机涉及范围广泛、症目繁多,非文字所能陈述,故仲景只能以"或然"省文而已。少阴枢机不利而引起阴阳敷布失常,水不得气化而导致全身三焦、多脏腑功能失调,症状亦是繁多。太阴为由阳入阴之始。太阴不开,阳不得布,运化失常。理中丸方剂加减就是立足于太阴枢机不利而导致阳虚水停的病机而设。小青龙汤证则属于太阳、太阴"开"机不利。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报》2019,(9):1825-1829
开阖枢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是对经络气化功能和阴阳能量的形象概括,阐释了六经之间的特点和内在联系。开阖枢阐述了三阴三阳之离合,关阖枢是开阖枢的误读。开阖枢与脏腑密切相关,蒸笼结构图形象描述了开阖枢的能量转输关系。痰与饮虽为同类,而实有阴阳之别,饮为阴邪,叶天士从阳经开阖枢角度采用开阖导饮法辛通其阳以驱饮。而痰体阴而向阳,痰之病位根源主要在于主开的太阴之脾、肺和主枢的少阴之肾,因而多从三阴开阖枢论治。因痰证所涉疾病广泛,其病因病机复杂,为了使痰证机理简单明确,笔者试从开阖枢理论角度讨论痰证的产生、虚实、病位和治则,以期为临床痰证辨证论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开阖枢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是对经络气化功能和阴阳能量的形象概括,阐释了六经之间的特点和内在联系。开阖枢阐述了三阴三阳之离合,关阖枢是开阖枢的误读。开阖枢与脏腑密切相关,蒸笼结构图形象描述了开阖枢的能量转输关系。"痰与饮虽为同类,而实有阴阳之别",饮为阴邪,叶天士从阳经开阖枢角度采用开阖导饮法"辛通其阳以驱饮"。而痰体阴而向阳,痰之病位根源主要在于主开的太阴之脾、肺和主枢的少阴之肾,因而多从三阴开阖枢论治。因痰证所涉疾病广泛,其病因病机复杂,为了使痰证机理简单明确,笔者试从开阖枢理论角度讨论痰证的产生、虚实、病位和治则,以期为临床痰证辨证论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历代医家对《金匮要略》木防己汤方证、组方认识不一,方中各药应用指征不明,尤以石膏争议最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为挖掘木防己汤方药的系统性作用机制,基于"三阴三阳六经开闺枢气化理论"对其方证及方药配伍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木防己汤证是以三焦停饮致使"少阳枢之不及"为核心病机,整体上是由于外邪(阴邪)、内饮交相影响导致机体"太... 相似文献
7.
论四逆散开阖以运枢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宇航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4):11-13
四逆散始见于《伤寒论》少阴病篇,原文第318条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历代医家对于本条所述四逆散证治的认识见解不一,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本条所述“四逆”的病机何在?成无己[1]认为:“伤寒邪在三阳,则手足必热;传到太阴,手足必温;至少阴则邪热渐深,故四肢逆而不温也。”并指出方用“四逆散以散传阴之热也”。但尤在泾[2]认为:“旧谓此为治热深发厥之药,非是。夫果热深发厥,则属厥应下之之例矣,岂此药所能治哉?”舒驰远[3]曰… 相似文献
8.
血府逐瘀汤是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经典方剂,一般认为,本方为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剂,主治胸中血府血瘀。从"开阖枢"理论理解此方,验之临床,疗效独特。 相似文献
9.
六经开阖枢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阐述三阴三阳为天地之道、生杀之本的观点,强调通过调节枢机开阖以实现一气周流无碍,气血阴阳平衡。兹从六经阴阳开阖枢理论探赜遗精的治疗,认为肝、脾、肾枢机斡旋失司、开阖失调是遗精发生的关键,分而论之为土湿阳衰、肝木不升、水火失交、肾虚水寒,从而出现气化不利,加重壅塞,最终导致遗精。因此,治疗应强调恢复枢机开阖之力,调控肝、心、脾、肾各脏气机升降出入的动态平衡,应用疏肝解郁、交通心肾、温肾助阳等治法,引导厥阴、少阴、少阳等经脉正气回归,达到气血循行通畅、脏腑功能恢复的目的,为遗精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儿童脑萎缩属于一类难治性疾病,症状复杂,常合并癫痫。目前,关于脑萎缩合并癫痫的治疗研究报道甚少。文章结合两病的发病机制,试从《黄帝内经》阴阳离合理论出发,以三阴“开阖枢”功能为切入点,涉及脾、肝、肾3脏,以髓海失充失养、清窍受邪蒙蔽为发病机制,探讨肾、脾、肝脏的功能及其在儿童脑萎缩合并癫痫疾病治疗中发挥的作用。三阴开阖枢机失调,则肝、脾、肾功能异常,临证治疗以温通为主,重视少阴枢机作用,枢调则开阖如常,病症得以缓解。 相似文献
11.
灵龟八法加阴经输穴治疗偏瘫54例临床报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德忻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2,12(2):38-39
采用灵龟八法加阴经输穴,治疗中风偏瘫54例,总有效率98.2%,提高了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张建斌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7(6):801-806
系统梳理和考察经络理论的学术轨迹,并进行断代,可以将其分为五个阶段:理论起源、多元发展、重构统论、矛盾冲突、反思回归。其中关键性事件和观点有:经过先秦时期的酝酿,西汉初年淳于意提出经脉概念;《内经》时代经络理论呈现了多元化发展;《圣济总录》以“经脉统论”重构经络学术框架并影响至今;西学东渐后,学术界对经络理论的理解陷入了冲突和困惑之中;承淡安先生等在反思中重塑经络理论价值,并回归传统学术轨迹。经络理论的断代研究,清晰呈现了经络理论内涵的演变轨迹和过程,可为当代经络理论的诠释与应用、形态基础的研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短轴面、长轴面和长短轴面法的临床效果,探讨最佳穿刺面。方法择期手术需行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患者1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短轴面组、长轴面组和长短轴面组,每组60例,记录一般资料和穿刺情况。结果长轴面组和长短轴面组改变方向次数、成功刺入颈内静脉时间、总穿刺时间、技术难度评分明显少于短轴面组(P<0.05)。短轴面组、长轴面组、长短轴面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33%(11/60)、6.67%(4/60),1.67%(1/60)。长短轴面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短轴面组(P<0.05)。结论长短轴面穿刺法兼具长轴面和短轴面穿刺法的优点,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快捷,是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最佳穿刺面。 相似文献
14.
15.
韩冰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5(3):137-141
从奇经八脉理论的萌芽、雏形、理论的奠定、命名与系统阐发等几方面进行阐释,进一步说明了各种致病因素,使奇经八脉受损,可表现在奇经八脉循行部位及独特生理功能出现一系列病理表现,由于八脉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因此奇经病变常具有见症繁多,病情复杂,一症多因等特点。既有本经之病,又有相关密切的奇经与脏腑合病或并病,临证应细加分辨。 相似文献
16.
韩冰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6,(3)
从奇经八脉理论的萌芽、雏形、理论的奠定、命名与系统阐发等几方面进行阐释,进一步说明了各种致病因素,使奇经八脉受损,可表现在奇经八脉循行部位及独特生理功能出现一系列病理表现,由于八脉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因此奇经病变常具有见症繁多,病情复杂,一症多因等特点。既有本经之病,又有相关密切的奇经与脏腑合病或并病,临证应细加分辨。 相似文献
17.
经脉循感线和穴位是一体的,经络是经气运行的通道,穴位是通道中的输气站点。经穴同源,先有循经感传的概念,然后才有穴位的概念。经络的发现与心身结合锻炼的练功者和经络敏感的人密切相关,穴位是从经脉循感传导路线发展而来的。经脉学是经络学说的基础,经脉循感传导路线是经络学说的基本架构,经脉学说虽然还没有穴位的名称,但经脉学已经包含有穴位的内容,只是当时还没有用穴位来命名而已。 相似文献
18.
19.
六经辨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娄绍昆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7(2):17-20
以6个典型病案为例,介绍通过六经辨证组方用药,并配合针灸、整骨等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疗效。方证辨证、药证辨证是基本治则,并参以腹诊有助诊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