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对子宫内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对子宫内膜组织形态和内膜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影响。方法米非司酮组为20例临床诊断为子宫肌瘤合并不同程度贫血,有手术指征的患者,从月经第1天起给予米非司酮12.5mg/d口服,连续30d,第31~91天8mg/d口服。停药后立即手术;对照组为同期手术的36例未服用米非司酮的子宫肌瘤患者。两组手术后子宫标本均采用ER,PR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子宫内膜的ER,PR表达。结果米非司酮组子宫内膜以增殖期变化为主,内膜的ER,PR表达处于早、中增殖期水平。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对子宫内膜是安全的,并不会增加其癌变倾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对子宫内膜息肉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预防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的机制。方法经宫腔镜检查、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75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1例,宫腔镜下内膜息肉摘除术后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对照组34例,宫腔镜下内膜息肉摘除术后于月经后半周期口服黄体酮10 d。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子宫内膜息肉的复发率,ER、PR在子宫内膜(或息肉)的表达及生殖激素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子宫内膜ER、PR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对照组ER、PR的表达无显著变化(P>0.05),两组患者生殖激素均不受影响(P>0.05)。结论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可能通过调节ER、PR的表达而预防子宫内膜息肉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子宫在位、异位内膜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因子宫内膜异位症行子宫及附件全切患者40例设为观察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该组患者在位、异位内膜中ER、PR的表达情况,采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的灰度值反映其表达强度(灰度值与表达强度二者成反比);并设同期因宫颈病变及卵巢良性肿瘤行子宫及附件切除的患者4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子宫内膜中ER、PR的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子宫异位内膜增殖期ER、PR表达与在位内膜组及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子宫内膜增殖期ER、PR表达高于分泌期(P〈0.05);EMS不同分期内膜组织中ER、PR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EMs患者在位和异位内膜中ER、PR异常表达,与EMS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在黄体功能不足患者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黄体功能不足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为临床内分泌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方眭:对月经周期分泌早期行子宫内膜诊刮经病理证实为黄体功能不足的45例受试患者,按服药前后分为治疗前组与治疗后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子宫内膜ER、PR水平。结果:治疗前组的子宫内膜PR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后组,(P〈0.05);而治疗前组的子宫内膜ER水平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黄体功能性不足与子宫内膜局部PR含量不足有关,补充外源性孕激素可使子宫内膜PR水平升高,能达到治疗的作用。(2)子宫内膜的PR可能做为黄体功能性不育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作用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米非司酮治疗后子宫肌瘤患者的肌层、肌瘤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ER,PR)的表达的变化,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作用机捌。方法20例患者从月经第1天起给予米非司酮12.5mg/d,连续90d,停药后立即手术;对照组为同期手术的36例未服用米非司酮的子宫肌瘤患者。米非司酮组患者于用药前后分别行盆腔妇科检查和B超测定子宫和最大肌瘤体积;两组手术后子宫标本均采用ER,PR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肌层、肌瘤组织的ER,PR表达。结果①米非司爵组治疗后子宫体积和最大肌瘤体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1)。②对照组子宫肌瘤组织.中ER,PR表达均高于肌层组织(P〈0.01)。③米非司酮组子宫肌瘤组织中ER,PR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1)。④两组肌层组织中ER,PR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效果明显,其治疗子宫肌瘤的机理可能是降调肌瘤局部的高ER,PR水平。  相似文献   

6.
张博  王建  张颖  曹引丽 《医学争鸣》2009,(24):3142-3143
目的:通过研究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息肉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并行半定量分析,对70例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绝经后妇女的内膜息肉及其邻近内膜组织中ER,PR的表达,并选用20例正常绝经后妇女的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对照.结果:子宫息肉组腺体和间质内PR呈低水平表达,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组中ER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绝经后妇女PR的异常表达在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内膜组织ER、PR及对Ang-2的影响。方法:77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每天服用米非司酮15mg,于月经第17天开始服药,睡前服用,连续服用3个月,对照组不服用药物。3个月后两组患者同时刮取子宫内膜组织,切片检测。结果:非司酮治疗前、后治疗组患者子宫内膜ER的表达有所下降(P〈0.05),对照组表达有所上升(P〉0.05),组间对照ER的阳性表达(++)差异(P〈0.01);治疗组PR的表达有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表达有所上升(P〉0.05),组间对照PR的阳性表达(+、++)差异(P〈0.01);治疗组Ang-2的表达有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对照Ang-2的阳性表达(++)差异(P〈0.01)。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后子宫内膜组织中PR减少,ER无明显变化,证实了米非司酮具有抗孕酮作用。同时能抑制肌瘤细胞Ang-2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子宫内膜息肉(EP)中的表达及宫腔镜对EP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 360例EP患者中56例行经宫颈EP电切术(TCRP),对30例EP患者息肉组织、息肉旁内膜组织和10例正常子宫内膜中EGFR、ER、PR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对各组织间质、腺体中EGFR、ER、PR的表达进行比较. 结果:56例行TCRP的EP患者中,2例病理诊断为高分化子宫内膜腺癌,行全子宫切除术,随访6个月~1年,患者预后良好.宫腔镜手术后3个月随访,除4例患者宫腔底部有轻度粘连外,余患者宫腔形态正常,症状明显改善.(3)子宫息肉组织间质和腺体中ER、PR、EGFR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息肉旁组织及正常内膜的表达(P〈0.05);息肉旁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中ER、PR及间质中EGFR的表达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息肉旁内膜组织腺体EGFR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内膜的表达(P〈0.05);息肉组织腺体ER的表达明显高于间质的表达(P〈0.05),息肉组织腺体EGFR的表达明显高于间质的表达(P〈0.01).结论:(1)EP的临床特征以不规则阴道出血为主,绝经期则以绝经后出血为主;(2)EP的发生与EGFR、ER、PR协同作用有关;(3)绝经后妇女体内仍有雌激素持续作用;(4)宫腔镜是EP诊断和治疗的首选方法,切除息肉同时息肉旁内膜也应酌情切除.  相似文献   

9.
王瑾蔚  蒋树娟  张羽 《现代医学》2009,37(4):268-270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病灶及其在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Evision二步法)分别检测38例子宫肌瘤(肌瘤组)的肌瘤病灶和在位内膜及30例子宫腺肌病(腺肌病组)的腺肌病病灶和在位内膜中ER、PR的表达水平.结果 肌瘤组和腺肌病组病灶的ER、PR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在位内膜组织;肌瘤组中ER、PR表达均符合增生期高于分泌期的变化规律,腺肌病组ER、PR除在位内膜PR外均丧失周期性变化规律.结论 子宫肌瘤的发生与雌、孕激素水平及其受体含量的周期性变化有关,腺肌病病灶ER、PR的低表达和缺乏周期性变化及相应在位内膜ER也丧失周期性变化的特点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内膜良恶性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LSAB法对33例子宫内膜癌、39例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31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31例正常子宫内膜标本进行ER、PR的检测。结果:ER、PR在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46.15%、66.67%)、非典型增生(48.38%、64.52%)及子宫内膜癌(60.61%、60.61%)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19.35%、25.82%).P〈0.05。且ER、PR阳性表达强度在单纯型增生、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与正常内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阳性表达率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分化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ER、PR阳性表达率在其年龄、临床分期及绝经情况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可出现ER、PR异常表达,为临床内分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妊娠早期小鼠子宫内膜的表达。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图像分析技术对妊娠1 d、4 d、5 d、6 d的小鼠子宫内膜ER和PR的表达进行定位及半定量分析。结果:ER、PR蛋白主要表达于小鼠子宫内膜腔上皮细胞的核膜、核仁及细胞质中,ER于妊娠1 d表达最强,妊娠4 d最弱,妊娠5 d、6 d表达又逐渐增强;PR于妊娠1 d表达较弱,妊娠4 d表达最弱,妊娠5 d表达增强,妊娠6 d表达明显增强。结论:ER、PR蛋白在妊娠早期小鼠子宫内膜腔上皮持续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百会"、"长强"穴位对荷乳腺癌小鼠肿瘤组织内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影响。方法:将MA-782小鼠乳腺癌细胞株接种于小鼠左侧腋下制作荷瘤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电针治疗结束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荷乳腺癌小鼠肿瘤组织中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表达。结果:电针组8个样本中,ER样性表达8个,阳性表达率100%,PR阳性表达7个,阳性表达率87.5%;模型组8个样本中,ER样性表达0个,阳性表达率0%,PR阳性表达2个,阳性表达率25.0%,电针组乳腺癌小鼠ER、PR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非电针组。结论:ER、PR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研究结果提示电针对乳腺癌小鼠的ER、PR具有促进的作用,这可能是电针治疗对乳腺癌的预后起到积极的作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对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患者子宫内膜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血清激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7月采用妈富隆进行治疗的28例无排卵型功血患者为对照组,同期采用左炔诺孕酮进行治疗的28例患者为观察组。将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3、6个月的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中的VEGF、ER、PR、血清激素水平及相关检测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3、6个月的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中的VEGF分别为64.29%、71.43%、78.57%和57.14%、64.29%、75.00%,血清孕酮(P)为(3.49±0.26)、(3.80±0.29)ng/mL和(3.93±0.32)ng/mL,均高于对照组;ER、PR及血清雌二醇(E2)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垂体分泌卵泡刺激素(FSH)及促黄体生成激素(LH)则无明显差异(均P〉0.05),且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小于对照组,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BAC评分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左炔诺孕酮对无排卵型功血子宫内膜VEGF、ER、PR及血清E2、P的影响较大,并有效改善了疾病的其他相关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上皮型钙粘蛋白(E-cad)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病人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中的表达,探讨2者在EM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36例EMS病人的异位内膜和36例EMS病人的在位内膜组织中ER、PR和E-cad的表达,以24例子宫肌瘤病人正常子宫内膜作对照。结果EMS异位内膜组织中ER、PR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内膜组织和EMS在位内膜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MS在位内膜组织ER、PR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内膜组织,差异亦均有显著性(P〈0.05)。上皮型钙粘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在位内膜(P〈0.05),且其异位内膜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ER、PR和E-cad在EMS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中的异常表达,可能与EMS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探讨雌、孕激素在子宫内膜息肉(E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试图为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前瞻性研究EP患者56例,全部患者均接受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TCRP),切除息肉及周围内膜组织。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EP组织和周围内膜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水平。同时所有病例均采用酶联免疫测定法测定血清6项性激素。结果ER在息肉组及内膜组中腺体及间质上的表达均无差异。PR在息肉组中腺体及间质上的表达均低于内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患者的血清6项性激素检测结果均属正常水平。结论EP的发生发展可能与局部子宫内膜对周期性变化的雌、孕激素不敏感有关。PR在子宫内膜息肉组中的异常表达与EP的形成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不同亚型(ERа和ERβ)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的在位内膜及小鼠模型的异位病灶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20 例(EM 组)和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20 例为对照组(NEM 组),分别利用0.2,0.4,0.6 g 梯度量化子宫内膜建立小鼠模型,5 d后获取异位病灶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Rа和ERβ蛋白的表达。结果EM 组及NEM组种植率比较:0.2 g 的种植率分别为60%和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0.4 g 种植率分别为100%和85%,0.6 g种植率分别为100%和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异位病灶体积比较,EM组各组病灶均大于NEM组( P< 0.05)。ERа蛋白表达上,在位内膜中EM组比NEM组阳性率高,在EM组中在位内膜阳性率均比同组各异位病灶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NEM 组在位内膜与异位病灶ERа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ERβ蛋白表达上,在位内膜及异位病灶中EM组比NEM 组阳性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两组中在位内膜阳性率均比同组各异位病灶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在位内膜ERβ蛋白表达均比同组相应各组异位病灶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具有更强的异位种植能力,在位内膜中ERа和ERβ均高表达,雌激素受体高表达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可能以β亚型的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在子宫腺肌症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4例子宫腺肌症患者的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以及36例正常对照组ER、PR的蛋白表达进行研究。结果:ER在异位子宫内膜组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均明显低于在位内膜组和正常对照组(P均<0.01);PR在异位子宫内膜组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低于在位内膜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P<0.01),PR的表达强度在在位内膜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ER、PR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呈中度的正相关(rs=0.622,P<0.01)。结论:ER、PR的下调是采用性激素治疗腺肌病不敏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盐酸二甲双胍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排卵及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伴有胰岛素抵抗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观察患者排卵情况及子宫内膜厚度。将用盐酸二甲双胍片诱发排卵的4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一时期就诊的20例自发排卵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作为对照组。待排卵后第7天采取内膜,分别测定雌激素受体(ER)、雄激素受体(AR)、孕激素受体(PR)及整合素αv,β3的表达。结果:用药后,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观察65个周期,其中排卵周期20个,总排卵率为30.8%。观察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内膜厚度[(1.17±0.30)cm]高于对照组内膜厚度[(0.71±0.27)cm],整合素αv整合素β3。的表达高于对照组,间质及腺体PR、ER、AR的表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盐酸二甲双胍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排卵具有诱导作用,显著增加子宫内膜厚度,改善其容受性。  相似文献   

19.
蒋晓莉  曾赛田 《广西医学》2009,31(5):614-615
目的通过对早孕绒毛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研究,探讨米非司酮应用于早孕药物流产的作用机制。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二步法)测定A组30例(药物流产组),对照组B组20例(人工流产+米索前列醇组),C组20例(人工流产组)。早孕绒毛组织中ER、PR表达水平。结果用米非司酮的绒毛组织中ER、PR含量显著降低(P〈0.05);年龄、孕次、产次与ER、PR无明显关系。结论米非司酮可通过降低早孕绒组织中ER、PR的含量而达到抗早孕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