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基于中医整体观叶品良老师认为子宫腺肌症的发病与肝脾肾三脏以及气血精津关系最为密切。由于各种原因影响气血津液运行,肝失疏泄,气机不利,则呈气滞;气滞血运不畅则呈血瘀;脾失健运,肾虚不化,津液凝滞,则呈痰湿。故肝脾肾三脏同调,使气行血行,湿化痰消。  相似文献   

2.
陈少春认为子宫腺肌症的中医病因病机为瘀热痰互结及机体功能失衡,而女性独特的生理环境是其周期性发作的内在原因。治疗用药以补肾化瘀为纲,选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根据经前期、经期、经后期阴阳气血不同加减用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张萍青治疗子宫腺肌症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萍青治疗子宫腺肌症注重基本病机,以瘀血阻滞为本,分证论治并兼顾标本缓急。配伍用药,君臣相辅。并举例说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的细胞和间质向肌层的浸润性生长。痛经是子宫腺肌症的主要症状之一。本文旨探讨痛经组和无痛经组是否存在病理形态的差异。试图进一步阐明子宫腺肌症引起痛经的内在机制。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自1981年1月~1995年12月共做子官切除术644例,其中发现子宫腺肌症130例,占20.2%;发病年龄25~66岁,高发年龄为40~55岁,占发病数的76.9%(100/130)。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1.2子宫腺肌症的诊断标准:130例均符合连利娟[1]诊断标准:距子宫内膜基底下至少1个低视野的深处,见到子宫内膜间质和腺体…  相似文献   

5.
子宫腺肌症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晓霞 《医学文选》1999,18(1):98-100
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或间质异位于子宫肌层,以往称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近年来,发现它与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有许多不同之处,因此,已将其划分为一种独立的子宫疾病[1]。国内报告发病率为13.4%[2],国外报告为5%~70%不等[3],且有不断上...  相似文献   

6.
张惠梅 《中外医疗》2009,28(19):41-41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症的发病机制,以提高子宫腺肌症的临床诊断率和治疗水平。方法对114例子宫腺肌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论本症在诊断时应注意与单纯子宫肌瘤鉴别;妊娠,宫腔操作和手术可能促进本症的发生;采用腹腔进行手术是本症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子宫腺肌症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子宫腺肌症的声像图特点与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经腹及经阴道联合超声诊断并经动态观察及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腺肌症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子宫腺肌症声像图有其特征性,子宫体积增大,形态饱满,肌层增厚,回声不均,可见散在分布的小暗区,内膜线移位,星点状血流及高搏动指数高阻力指数的血流频谱.结论:超声诊断子宫腺肌症有较高的准确性且具有无创、安全、可重复检查等优点,对子宫腺肌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子宫腺肌病经产期妇女多发,多以痛经为主,兰宏江主任医师治疗本病运用中医辨证,采用中药汤剂联合针灸治疗的方法,切合临床实际,颇有实效。  相似文献   

9.
子宫腺肌症恶变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49岁,因下腹胀20 d,外院检查发现盆腔包块10 d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无痛经,2003年绝经.妇检:子宫常大,前上方可扪及一直径约10 cm质硬包块,活动度差,无压痛,双附件扪诊不满意.B超示子宫内膜回声不均匀,盆腔偏左查见12.0 cm×11.0 cm×13.0 cm分隔状囊实混合性占位,直肠凹查见液性暗区,深2.2 cm.  相似文献   

10.
11.
罗颂平认为子宫腺肌症的主要病机是瘀血阻胞、虚实夹杂,以活血化瘀为大法,配以行气、散结、消癥、补肾、益气等。本病为顽固之疾,虚实夹杂,疗程日久,以膏方治疗,缓而图功,可救偏却病。基于上述特点,罗颂平创制膏方“散结养血方”治疗子宫腺肌症导致的痛经、月经失调等,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13.
刘琳 《当代医学》2012,(35):50-51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症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对2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子宫腺肌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7例子宫腺肌症患者子宫都有不同程度增大,病灶无明显边界,内部回声增强、不均,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病灶周围无血流环绕,可见点、条状血流信号.11例(40.74%)单纯性子宫腺肌症,子宫均匀性增大,形态规则,光点增粗,回声不均,内可见不规则低回声区,子宫内膜前移,CDFI示未见明显异常.3例(11.11%)子宫腺肌症合并子宫弥漫性增大,回声不均匀,但宫腔线基本居中,肌层内可见散在分布的低回声区.5例(18.52%)子宫腺肌症合并肌瘤,子宫增大、形态失常,子宫内出现椭圆形低回声区,向后壁隆起,可见假包膜,CDFI示可见环状血流信号.8例(29.63%)合并腺肌瘤,子宫肌层内见形态不规则,局限性低回声区,边界不清晰,周围无假包膜.结论超声对子宫腺肌症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患者,36岁,1-0-1-1,10年前足月产一次.因进行性痛经2年,不规则阴道出血3个月,拟诊子宫腺肌症于1999年3月22日入院.入院时体检:一般情况良好.妇科检查:阴道内见少许咖啡色血性液,宫颈轻度糜烂、无举痛、无着色,宫体后位、略大、质地中等、活动可、轻压痛,双附件区未及包块、无压痛;三合诊:子宫直肠窝可扪及数颗花生米大小的触痛性结节.  相似文献   

15.
子宫腺肌症生物学行为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子宫腺肌症生物学行为与外周血雌、孕激素及其受体、肌层病灶内血流指数的关系.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腺肌症患者108例临床资料,用免疫组化法及放射免疫法测定42例患者外周血雌、孕激素及组织病灶内雌激素受体,用彩色多普拉超声检测86例患者肌层病灶内血流指数.结果重度痛经组平均雌二醇960pmol/L,雌激素受体≥++的比例为88.4%,显著高于轻度痛经组(P<0.05);重度痛经组平均搏动指数(PI)值1.40,显著高于轻度痛经组1.13(P<0.05);月经过多组合并内膜增生过长率及子宫≥6孕周者91.7%,显著高于月经正常组(P<0.05).结论子宫腺肌症生物学行为与雌孕激素及其受体、肌层病灶中PI指数及是否合并内膜增生过长有关.  相似文献   

16.
曹美良 《安徽医学》2000,21(2):25-26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腺症的疗效及有效剂量。方法:对妇科门诊愿意接受米非司酮治疗的子宫肌腺症患者,分别给50 mg/d,25 mg/d,12.5 mg/d,8.33 mg/d口服,3个月为1疗程,接受复查并测定子宫大小。结果:口服米非司酮引起闭经,改善贫血,痛经等症状,子宫体积明显缩小,用药剂量与子宫体积缩小呈正相关。部分更年期妇女用药后进入绝经期。年轻患者停药后容易复发,继续服药仍有效。结论:米非司酮是治疗子宫肌腺症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症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子宫腺肌症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参照术后病理结果,本组妇科检查符合率68.37%(67/98),术前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为74.49%(73/98),术前两者协同诊断符合率为82.65%(81/98);所有患者均手术治疗,术后半年痛经缓解率91.89%(68/74),2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者术后均获得妊娠。结论子宫腺肌症误诊率较高,结合病史、妇科检查、超声检查等手段可提高子宫腺肌症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18.
子宫腺肌症是指子宫肌层内膜腺体及间质并存且伴随子宫肌纤维增生。近年已成为妇产科常见病之一。由于其确诊需病理诊断,故术前确诊率低。1988年2月~1994年12月,我院行子宫全切术1501例,其中164例术后诊断为子宫腺肌症,占同期全部子宫切除病人的1...  相似文献   

19.
任宇霞 《吉林医学》2012,33(20):4308-4309
目的:探讨子宫大部分切除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组57例子宫腺肌症的患者采用子宫大部分切除术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子宫全切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的激素水平情况与术前情况的对照(E2、FSH、LH)。结果:术前两组E2、FSH、L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期间,有关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观察组6个月和12个月激素水平状况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E2、FSH、LH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子宫大部分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症可以使患者术后的激素水平维持正常状态,不影响生活质量,采用传统的子宫全切术则术后患者激素水平有所降低,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活质量,因此,可以采用子宫大部分切除术代替传统的子宫全切术治疗子宫腺肌症。  相似文献   

20.
<正> 子宫腺肌症又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的良性病变。本文对我室从1985年5月至1988年8月期间经B超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24例子宫腺肌症的声象图特点进行分析如下: 资料和方法一、资料本组均系我院住院病人,年龄28~54岁,平均46岁,其中40~50岁20例,占83.3%。有刮宫史14例,剖腹产史2例,不孕症者3例,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