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振华教授认为中风是由于机体积损颓败而成。机体亏虚,脏腑功能彼此失调,阴阳偏胜,借某些诱因以致气血逆乱,经络不畅而发病。中经络是其最常见的发病形式,中经络在临床上宜分阴虚阳亢,风痰上逆和气虚血瘀三种证型。  相似文献   

2.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之一。有关经络理论应用的记载,多散见于内经中。脏腑发病的症状,与经络的循行路线有密切关系。十二经发病,可出现痛感或麻木感、指或趾不能动等症。某经发病,也有特定的症状。前人运用经络概念,以阐明发病的机理和疾病的传变。前人曾指出:“不明经络,动手开口便错。”由此可知前人很重视经络学说。对经络的认识,来源已久,用之于实践,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而现在,对针灸的机制和经络的本态问题,仍然是不够清楚的,有待进一步研究,以作出科学的论证。  相似文献   

3.
周围性面瘫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周围神经性疾病,亦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属于祖国医学“中经络”、“类中风”等范畴;多由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人中经络,气血痹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临床上采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肯定。本文就近10年来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中医学脏腑经络理论,以咽喉与肺肾经络相连为切入点,同时结合咽炎发病特点,提出急性咽炎的发病是在机体肺肾阴虚的前提下,感受外邪,邪毒由口鼻而入,直袭肺之门户,邪毒与阴虚相得益彰,而表现为咽喉红、肿、疼痛等症状。  相似文献   

5.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它不仅阐明了人体的正常活动以及发病的机制,而且在诊断治疗上也是不可缺少的依据。关于经络的走行及机能,古人虽曾作了不少的描述,然而经络的本质及其作用机制究竟如何?尚缺乏现代科学完善的论证,目前用什么仪器来研究经络最为适当?也无定论。近年来中谷曾应用测定皮肤导电量的方法,发现人体皮肤表面有某些点电阻较小,导电量较大,而这些点的位置恰巧与经络各穴位的位置相仿,并且人体所有十  相似文献   

6.
本课题依据面瘫病在发病,病中,痊愈等不同阶段的针刺治疗,利用肌电图机对经络线上传导时间的比较,发现经络的病理状态就是疾病发生的根本。  相似文献   

7.
牵正散加味配合针灸冶疗周围性面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瘫即面部神经麻痹。中医称之“口眼歪斜”,面瘫是由于机体正气虚,外邪侵袭面部经络,导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面部肌肉不收而发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中风病急性期中经络痰热腑实证与中脏腑痰热腑实证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同时点中医证候分布、腑实持续时间等方面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病历回顾研究的分析方法,对204例中经络痰热腑实证(以下简称中经络组)与217例中脏腑痰热腑实证(以下简称中脏腑组)的基本信息、发病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腑气通畅与否及腑实持续时间、不同时段(发病1~3 d、发病4~7 d、发病8~14 d)中医证候分布进行数据结构化录入,对数据所得临床特点对比分析研究。结果中脏腑组患者NIHSS评分中除意识状态以外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高于中经络组(P0.01);中脏腑组患者平均腑气通畅时间明显长于中经络组(P0.01),且急性期内中脏腑组腑气始终未通的比例明显高于中经络组;中经络组中痰热腑实证在发病1~14 d呈现逐渐递减趋势,中脏腑组痰热腑实证在发病1~7 d呈现递增趋势,发病8~14 d呈现递减趋势;中经络组气虚血瘀、风痰瘀血闭阻脉络证在4~14 d的出现例数明显高于1~3 d,中脏腑组阴虚风动、痰热瘀血、风痰瘀血在8~14 d出现例数明显高于1~3 d。结论痰热腑实证的持续时间与中风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即中脏腑痰热腑实证神经功能缺损重、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经络调理(捏脊推拿)技术预防体弱儿发病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的科研设计.浙江省中医院儿童保健门诊的健康婴幼儿554例为干预队列;杭州市拱墅区米市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城区望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婴幼儿531例为对照队列.干预队列在常规保健方案基础上加用经络调理(捏脊推拿)技术,对照队列只提供常规保健方案.[结果]对照队列531人中有84人发病,而干预队列554人中仅48人发病,差异非常显著.其中,对照队列531人中有75人发生佝偻病,而干预队列554人中仅38人发生佝偻病,差异非常显著;对照队列中有23人发生中度以上贫血,而干预队列仅7人发生中度以上贫血,差异非常显著;对照队列有8人发生中度以上营养不良,干预队列有7人发生中度以上营养不良,差异不显著.[结论]经络调理(捏脊推拿)技术能有效预防体弱儿的发病.  相似文献   

10.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又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其发病特点是不同程度地出现昏迷、半身不遂、意识障碍、口眼歪斜、饮食水反呛、语言蹇涩等.为此本院制定了一系列的护理措施,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前瞻性观察急性期卒中病例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情况,以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卒中急性期发生胃肠功能紊乱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2年6月住院的急性期卒中患者,分析卒中急性期胃肠功能紊乱发生情况以及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卒中急性期病例1582例,符合研究入组病例736例。其中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率65%,与卒中急性期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的危险因素(出血性卒中、小脑、脑干和丘脑卒中、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卒中急性期血糖水平)有关。结论卒中急性期存在一定的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出血性卒中,丘脑、小脑、脑干卒中,卒中后血糖升高以及卒中后严重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阵发性房颤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在该院接受治疗的9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是否发生脑卒中为标准分为两组,每组47例患者,所有患者的入院时间是2017年9月至2019年4月,对照组患者未发生脑卒中,观察组患者发生脑卒中症状;比较两组患者房颤合并脑卒中与心脏指标的关系;比较两组患者房颤合并脑卒中与心脏功能、肝功能的关系。结果f波振幅<1 mm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脑卒中;在心室率的比较中两组患者的指标人数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左房内径比较中,内径越大发生脑卒中的风险越高;两组患者房颤合并脑卒中与心脏功能、肝功能的关系比较中,心力衰竭与发生脑卒中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但是患者的肝功能与脑卒中状况没有明显关系。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中,左心房内径与脑卒中的发病具有联系,f波振幅较小患者更容易发生脑卒中,而心室率对是否发生脑卒中无影响;肝功能与卒中的发生没有必然联系,但心力衰竭患者更容易发生脑卒中。  相似文献   

13.
混合性中风     
国内外至今仍将中风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本研究从临床、尸解和动物实验多方面证实了在一次中风期间,脑部可同时或短时间内相继发生出血和梗塞灶,从而肯定了混合性中风的存在。发现了高血压性脑血管损害是混合性中风的主要病因;混合性中风的发病机制较复杂,临床表现及治疗也有其特殊性。混合性中风的提出,对整个中风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轻型卒中与非轻型卒中病因学分型的差异,指导轻型卒中早期针对病因学的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TOAST分型标准和ASCO分型标准对轻型卒中患者及非轻型卒中患者进行病因分型,对比两者在病因学分布上的差异。结果共纳入轻型卒中患者406例,非轻型卒中患者651例。两组TOAST分型构成比不同(P<0.001),其中轻型卒中组小动脉闭塞(SAO)比率最高,为40.4%(164例),非轻型卒中组原因未明型(SUE)比率最高,为30.9%(201例);轻型卒中组A1+2及C1+2占比均低于非轻型卒中组(22.8% vs. 35.4%, P<0.001;19.3% vs. 32.1%, P<0.001),S1+2占比高于非轻型卒中组(49.8% vs. 27.3%, P<0.001)。结论轻型卒中与非轻型卒中相比,病因学分型存在差异。轻型卒中小动脉闭塞病因占比更高,而非轻型卒中心源性栓塞及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因占比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间歇性血液透析(IHD)患者和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的脑卒中发生情况以及相关因素的分析。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09年12月于我院行慢性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共150例,其中IHD患者80例,CAPD患者70例,分析这些患者脑卒中的发生情况,比较脑卒中的发生率。结果:80例IHD患者中,13例发生脑卒中(16.3%),其中出血性脑卒中5例(6.3%),缺血性脑卒中8例(10.0%)。70例CAPD患者中,7例发生脑卒中(10.0%),出血性脑卒中1例(1.4%),缺血性脑卒中6例(8.6%)。结论:慢性透析患者脑卒中发生率高,而IHD患者脑卒中发生率又明显高于CAPD组患者。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患者复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1年复发率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基于华西医院卒中登记数据库,前瞻性随访卒中患者病后1年的复发情况,并登记影响卒中复发的各种可能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02年3月至2005年9月,共纳入1913例卒中患者,其中脑出血599例(31.3%),缺血性脑卒中1314例(68.7%).卒中1年的总体复发率为11.2%,其中脑梗死为10.5%,脑出血为12.7%.校正年龄和性别后,多因素分析显示房颤、高脂血症、脑卒中家族史、高血压、吸烟是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脑卒中后1年复发率约为11%,应加强脑卒中患者房颤、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的监测和预防.以减少卒中再发.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后体象障碍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体象障碍与卒中部位的关系。方法对脑卒中后并发体象障碍的60例患者进行卒中部位的分析。结果60例中顶叶病变者32例(53.3%),丘脑病变者18例(30%),胼胝体病变者2例(3.3%),顶叶及丘脑均有病变者8例(13.3%)。结论体象障碍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最常见于顶叶病变,丘脑病变其次,少数还可见于胼胝体病变。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特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2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癫痫发作的发生率、发作类型、病死率、脑电图及癫痫与脑卒中类型、病灶部位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卒中发病后癫痫发作的发生率为5.56%,其中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癫痫发作的发生率最高(8.06%);早发性癫痫发作以全身性发作多见,迟发性癫痫发作以部分性发作为主;部分性发作多发生于缺血性卒中,而出血性卒中以全面性癫痫发作好发。无论病变性质如何,皮质损害的患者易导致癫痫发作。结论脑卒中后癫痫发作很常见,其发生率及预后与卒中类型及病变部位性质相关。  相似文献   

19.
做好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就是在源头上控制发病。社区医生对脑卒中防治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脑卒中防治的成败,因此,脑卒中的一级预防重点在社区。社区医生应熟练地掌握引起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及防控措施,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要求把握脑卒中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脑卒中病人送到有卒中单元的医院进行溶栓治疗,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时间规律性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两型脑卒中即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发生与季节时间的相关规律性关系。方法 :发病季节按春 (3~ 5月 )、夏 (6~ 8月 )、秋 (9~ 1 1 )、冬 (1 2~ 2 )分四季 ,昼夜以每 4h为 1时段分为 6个时段 ,分别统计分季节及时段的发病人数。结果 :冬季为出血性脑卒中高发期 ,夏季为缺血性脑卒中高发时期 ,与其它季节相比均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P <0 .0 5orP <0 .0 1 ) ,周六与周日为脑出血性脑卒中高发日 ,而周一周二为缺血性脑卒中高发日 ,与其它周时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orP <0 .0 1 ) ,8∶0 0~ 1 2∶0 0间为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高峰期 ,与其它时段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而 1 6∶0 0~ 2 0∶0 0是出血性脑卒中的高发时段 ,且与其它时段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 ,在 0∶0 0~ 4∶0 0时段国人睡眠时段发生脑卒中的人数明显少于其它时段 (P <0 .0 5 )。结论 :脑卒中其类型的不同其发病也存在着不同的特征 ,缺血性脑卒中多发于夏季及上午 ,而出血性脑卒中多发病于秋季及下午 ,睡眠中脑卒中的发生远低于清醒状态时 ,其发病的基础是血压变化、血管舒缩及血液流变学的异常 ,了解脑卒中的各自特点有助于我们采取相应对策预防 ,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