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祖国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源远流长,《内经》中即有"喘鸣"等称呼,《金匮》奠定了哮喘辨治的基础。元代朱丹溪首提"哮喘"病名,明清对哮喘的病因病机和治疗逐步发展完善,明代医家提出哮有"宿根",反复发作,治疗宜"扶正祛邪",并对哮与喘进行鉴别。清代医家总结有外邪、起居、饮食引发宿痰而致哮喘,也有遗传因素的"幼稚天哮"。治疗要分发作期和缓解期,要辨寒热虚实,和分肺脾论治,并倡导内外兼治和天灸疗法。  相似文献   

2.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迅速,证见多端,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临床治疗颇为棘手。现代医家多遵朱丹溪“哮喘专主于痰”之说,分寒哮、热哮辨治。近年来,我们根据内、外燥邪的致病特点以及哮喘发作的时间节律,对临床上由燥致哮者或哮喘发病过程中燥象明显者,皆从燥论  相似文献   

3.
再论哮喘从瘀论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哮喘是呼吸内科临床中最常见的病证之一。《内经》中早就有“齁(he)”“喘呜”等类似的记载。对于其病因病机,历代医家皆认为以痰为主,例如《证治汇补》中说“哮为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而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阻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喘。”但是由于气和血、痰和瘀的相互关系,以致临床中哮必及瘀。笔者仅就瘀血的形成、致病及论治,浅述于下。  相似文献   

4.
章如虹教授 ,原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数十年耕耘于悬壶济世之地 ,精究歧黄之术 ,览书广博 ,医人无数 ,尤其擅长治疗顽固性哮喘 ,用心独到 ,临证每每收到良好效果。笔者曾有幸待诊于旁 ,兹将章师临证思辨之心法整理如下 :哮喘有“哮证”和“喘证”之分 ,哮以声响言 ,喘以气息名。临床每多参见 ,故常一并合称 ,哮喘病多数经过及时治疗病情可得到控制 ,但少数严重的患者呈顽固性发作 ,或呈哮喘持续状态 ,章师治疗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强调辨虚实与疗缓急相结合。体现为如下三点 :1 辨虚实思缓急章师据《诸证提纲》中说 :“凡喘之暴…  相似文献   

5.
哮喘是一种以发作性哮鸣气促、呼气延长为特征的常见肺部疾患。古今医家治疗哮喘多按发作期与缓解期两期分治 ,笔者临证体会 ,无论发作期还是缓解期 ,哮喘之治疗总以治痰、治气、治瘀、治虚为要 ,现分而述之。1 治痰哮喘的病因病机纷繁复杂 ,而“痰饮”的产生、变化在哮喘的发  相似文献   

6.
哮喘为肺系疾病的常见病症,呼吸短促而急迫者谓之喘,气喘而喉中有吼鸣者谓之哮,喘者多以气息而言,哮者多以声响而言,如《医学入门》曰:“呼吸急促者谓之喘,喉中有响声谓之哮。”哮喘初发多属病有夙根,如《景岳全书》中所说:“喘有夙根,遇寒则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临证指南医案》中将其称为“宿哮”,  相似文献   

7.
袁梅玲 《医学文选》2005,24(5):782-783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医学正传·哮喘》说:“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哮必兼喘,喘末必兼哮。中医学认为哮喘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肾乏虚,肺有痰积,内积乏痰常因外邪、疲劳、遗传、饮食失宜、体质、精神刺激、尤以气候变化等因素而诱发。《时方妙用》:哮  相似文献   

8.
<正>陈宪海教授致力于支气管哮喘的研究三十余载,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对本病的辨证论治经验丰富,疗效显著。我们有幸随师侍诊,受益匪浅,现将导师应用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经验总结如下。支气管哮喘,在中医古籍中属于"喘鸣"、"喘呼"、"喘喝"、"上气"、"哮病"等范畴[1]。清代医家李用粹在《证治汇补·哮病》指出:"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9.
漫谈定喘汤     
定喘汤是一首治疗哮喘的效方,出自明代医家张时彻所集《摄生众妙方》一书。由白果21枚(12克),麻黄、款冬花、半夏、桑白皮各9克,苏子6克,杏仁、黄芩各5克,甘草3克,诸药组成。应用时以水煎煮,分2次,徐徐服下。 哮喘是哮症与喘症的合称。二者均表现为呼吸急促,但哮症喉中有痰鸣声,喘症则主要是呼吸  相似文献   

10.
介绍王力宁教授从哮喘的发病基础谈治哮防喘的用药特点,提出了小儿哮喘宜分三期序贯治疗。哮喘发作期注重温肺、化痰、平喘,慢性持续期(缓解期)选用理脾、化痰、养阴之品,稳定期重在滋阴、补肾、抑痰,及在治哮防喘中慎用升提类中药。  相似文献   

11.
“准”、“快”、“狠”是明清辨治疫病的整体特色;开门逐邪,给邪出路是明清辨治疫病的首要原则;疏利表里,调畅气机是明清治疗疫病的重要方法;酌补顾虚,恢复正气是明清治疗疫病不可缺少的环节,研究探讨明清时期温疫学派辨治疫病的方法与特色以弘扬温疫学派之学术成就,可为现代临床治疗传染性疾病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收集清代以前各类医书中用"培土生金"法治疗的医案,运用频数统计和聚类统计方法,对其性别、年龄、主治病种症状、所用方剂、药味药量等进行分析,结果示:"培土生金"法以咳嗽、喘促、痰多、纳呆、便溏泄泻、乏力、烦热、形体消瘦、脉虚细数为主证,用药上重用补脾气药物同时也重视补脾胃阴和温中阳,治脾药物用量是治肺药物的2~3倍。  相似文献   

13.
眩晕是临床多发疾病,而又以本虚标实证多见。古代各医家对本病皆有不同认识,明清时期对眩晕本虚标实证的理论基本确立。作者通过阅读明清名家医案加以临床实践,对眩晕常见的本虚标实证证型予以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4.
山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自古以来均来源于薯蓣科植物薯蓣.唐朝以前,山药主要来源于薯蓣的野生品,宋代开始有栽培,但医家认为野生者质量优良,明清以后主要来源于栽培品.随种质的变化,山药在明清以后以河南怀庆的栽培薯蓣为道地.在河南怀庆地区,山药长期的栽培出现品种分化.历代中医药学家均认为山药应以“色白、根细、坚实”为佳.这与现今怀山药的农家栽培品种之一的铁棍山药品质相一致.因此,道地药材“怀山药”不是泛指古怀庆地区(今河南焦作市、济源市和新乡市等地)种植的所有山药农家品种.怀山药的道地药材种质应该是符合中医药学家长期认可的特定农家品种——铁棍山药.  相似文献   

15.
温阳法是中医辨证治疗便秘的重要方法之一。《黄帝内经》为温阳法治疗便秘的理论渊源;汉代《伤寒杂病论》首创温阳法治疗便秘的理法方药;隋唐时期,温阳法治疗便秘不断推陈出新;宋金元时期,多位医家对温阳法治疗便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而到了明清时期,温阳法治疗便秘有了较大的创新及完善。因此,追溯温阳法治疗便秘的历史源流,有助于更加了解及重视温阳法在便秘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文献学角度研究清代石成金《食鉴本草》的学术特点与文献价值,以期探索该书在明清食疗史中发挥的作用。[方法]本文通过对清代养生学家石成金的生平、成书背景,以及其《食鉴本草》的版本、学术特点作简要考证与浅述,挖掘该书的价值。[结果]本书是一本侧重于饮食养生的食疗类本草专著,其"治未病"思想贯穿于始末,并重视从食物的产时、产地、宜忌等方面鉴别食用,告诫人们需饮食节度;在细微处体现出石氏食养与儒释道思想兼收并蓄的特点。[结论]清代石成金《食鉴本草》不同于古代其它食疗类本草著作,其更注重食物宜忌、鉴别方面的内容,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饮食养生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
新安药店始于宋,成于明,至清末一度达到鼎盛。较有代表的宋有“陆氏保和堂”,明有“徐保元堂”、“正田药店”、“胞与堂”等,清有“胡庆余堂”、“胡咸春”、“种德堂”等。这些药店明多为医家兼营,清多为徽商经营。新安药店作为集医疗、生产、经营一体的传统手工业,至今不少成为著名药厂,如“武汉健民制药厂”、“胡庆余堂”等。其在生产、经营、管理上积累了许多经验,同时在方剂学以及药物炮炙、贮藏、采集、加工、成方制作等方面皆有不少成就。  相似文献   

18.
晚清钱塘(今杭州)名医仲昴庭,文化底蕴深厚,医技精湛.光绪六年(1800年)六月,应诏为慈禧治病,当日煎服即效,慈禧褒奖.与同为慈禧诊病之名医连书樵辩论“匏”、“瓠”之区别,足见其不但精熟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对一物一事的辨析细腻入微,同中求异,异中查同.又崇尚宋学,善于读书,晋京诊病,行囊携带史书随时阅读.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尝学医于仲昴庭,受其开悟和影响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9.
文章梳理历代角膜炎治法方药,研究其发展沿革。结果显示:角膜炎治法方药理论萌芽于西汉时期,奠基于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得以发展丰富,明清时期日臻完善,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认识。虽然不同历史时期治疗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多以清热泻火、清肝退翳为基本疗法,在宋以前尤为突出;金元时期重视调理脾胃、益气升阳;明清时期,新增通腑泄热、凉血活血、益气养血、滋补肝肾等治法。纵观该病的治疗,经历了由"祛邪",到"兼补虚",再到"攻补兼施"的发展历程,对当今角膜炎的辨证治疗仍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针对明清痰证医案的用药进行数据挖掘研究,以分析和探讨明清医家治疗痰证的用药特点。方法 以第5版《中华医典》中明清医案为来源,选取痰证医案,对医案药物功效、性味进行频数统计,运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及SPSS 19.0软件分别进行关联规则与聚类分析研究。结果 通过对明清345则痰证医案的统计分析,共涉及相关疾病60种,使用药物达282味,累计频次3 415次。对排名为前48味的高频药物功效、药性、药味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明清医家治疗痰证多选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理气药,药性以温、平、寒居多,药味多选苦、甘、辛等。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得出85条有效规则,药物聚类总结出天麻钩藤饮合涤痰汤、四君子汤、黄连温胆汤、化痰止咳平喘药对等治痰方药。结论 明清医家治疗痰证,注重健脾燥湿、宣肺理气与化痰并用,并详辨痰证病因、病性等,抓病证关键合治之。常用二陈汤、黄连温胆汤、四君子汤、天麻钩藤饮合涤痰汤等方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