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在依普利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有效性和生存率研究(EPHESUS)中,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和心衰的患者应用依普利酮阻断醛固酮系统,降低了死亡率。本研究旨在评价依普利酮与安慰剂治疗此类患者的成本-效益比。方法和结果:总共663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和心衰的患者被随机分为依普利酮组和安慰剂组,平均随访16个月。主要联合终点为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病死亡率/心血管病住院率。资源利用的评价包括住院治疗、门诊服务和药物治疗。依普利酮的定价为平均批发价,每天3.6美元。根据Framingham心脏研…  相似文献   

2.
背景:本研究旨在评估抑郁是否是急性心肌梗死(AM I)伴心衰患者死亡及入院治疗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EPH ESUS试验纳入了来自加拿大、英国及美国的AM I伴心衰患者。基线时,患者除了进行综合性临床检查外,还完成了医疗预后研究-抑郁量表评估。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校正基线临床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型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依普利酮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衰患者的疗效。方法 71例AMI后心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依普利酮治疗组36例,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早期(心梗后5d)加用依普利酮,开始剂量25mg/d,持续1个月后,无明显不良反应者加量至50mg/d观察12个月。常规治疗组35例,应用ACEI、β-R阻滞剂治疗12个月,作为对照组,分别超声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后壁(LVP)、室间隔厚度(IV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并比较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和两组因心衰再次入院的比率。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心脏彩超四项指标皆有显著性好转(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心脏彩超四项指标比较,治疗组皆比对照组有显著好转(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心功能改善方面,其显效率分别为47.2%和22.9%,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其有效率分别为50%和25.7%,有显著差异(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97%和49%,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依普利酮治疗AMI后心衰,具有逆转左室重构和改善心功能的有益作用,并显著降低因心衰再入院率。  相似文献   

4.
已有资料显示,β阻断剂治疗对伴有急性心肌梗死(A M I)和(或)充血性心衰(H F)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有益。但是其对不伴有A M I或H F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是否有疗效尚不清楚。本文对4304例不伴有AM I和H F、经血管造影检测确诊为冠状动脉疾病(至少有1处≥70%的狭窄)的住院患者进行评价。记录患者的基线统计学信息、心脏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治疗过程以及患者出院后继续用药的情况。对患者平均随访3.0±1.9年(极差1个月~6.9年),观察全因死亡和AM I发生的情况。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11)岁,77%为男性。共有10%的患者死亡,5%的患者发生非…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高胆红素血症与心衰预后的关系以及应用美托洛尔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住院的心衰患者(入院时总胆红素17μmol/L)122例。观察胆红素升高与心衰预后的关系以及应用美托洛尔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为心脏再同步治疗。结果平均随访382 d,高胆红素血症可使心衰全因死亡增加8倍(HR:8.54,95%CI:5.80~13.16),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使心衰高胆红素患者全因死亡率下降60%(HR:0.39,95%CI:0.14~0.97)和全部终点事件减少70%(HR:0.30,95%CI:0.15~0.72)。结论心衰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死亡率增加,需要行心脏再同步治疗,早期使用美托洛尔可使患者获益。心衰患者应常规监测胆红素,合并高胆红素血症者应该考虑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  相似文献   

6.
廖伟  严章林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8):942-944,951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 I)后延迟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治疗对左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急性前壁、前间壁及广泛前壁ST段抬高的AM I后病情稳定,发病后7~14d,(平均10.2±2.5d),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左前降支完全闭塞者,依据是否成功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治疗,分为成功支架植入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术前(心肌梗死后平均9.0±2.5d)和术后2个月,术后6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容量指数(LVEDV 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量指数(LVESV I)和异常室壁运动积分指数(VWMA积分)。结果:AM I后2个月两组LVEF、LVEDV I、LVESV I、VWMA积分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6个月时两组LVEF和VWMA积分与术前和术后2个月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对照组LVEDV I,LVESV I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且与成功植入支架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P<0.05)。结论:急性前壁AM I后延迟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治疗能明显减少AM I后晚期的左心室重构,而对AM I后早期左心室重构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贫血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血红蛋白测定值,将1447例急性STEMI患者分为贫血组(n=206)和无贫血组(n=1241)。2组均行PCI术。将男性血红蛋白<130g·L-1,女性血红蛋白<120g·L-1定义为贫血。主要终点为PCI术后随访2年的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为PCI术后随访2年的心源性死亡、出血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或再次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结果 206例(14.2%)急性STEMI患者合并贫血。与无贫血组比较,贫血组患者年龄、女性和有糖尿病史、有高脂血症史、既往脑卒中病史所占比例均高,体质指数(BMI)、目前吸烟者所占比例均低(均P<0.05);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和术前内生肌酐清除率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均低,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高(均P<0.05)。PCI术后1439例患者完成了2年的随访,随访率为99.4%。与无贫血组比较,贫血组患者全因死亡率高(P<0.05)。2组患者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出血和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贫血不是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出血和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和左室射血分数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合并贫血的急性STEMI患者基线的临床风险高于无贫血患者,PCI术后2年的全因死亡率更高,但贫血不是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背景:心肌肌钙蛋白I(cTnI)已被证实可预测行择期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术前和术后患者的预后,是一种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生物标记物。目前尚不清楚术前cTnI水平升高是否也能同样预测因急性心肌梗死(AMI)而行急诊CABG的患者的预后。方法和结果:在症状出现24h内即行手术的57例ST段抬高型AM I(STEMI)患者(组1)和197例非ST段抬高型AM I(NSTEMI)患者(组2)中,研究术前cTnI水平与院内死亡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之间可能的相关性。主要研究终点是全因院内死亡。  相似文献   

9.
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和AT1受体基因A1166C多态性与左室重塑和急性心肌梗死(AM I)预后有关。作者研究这些基因突变是否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和AM I后院内死亡率升高有关。纳入连续的AM I入院患者进行上述多态性基因型检测。死亡患者和存活患者之间,所研究的基因型比例并无显著差异。在有或无DD基因型(45%±10%vs45%±10%,P=0.892)以及有或无CC基因型(45%±10%vs46%±10%,P=0.859)的患者中,LVEF无差异。这些数据对所研究的基因型在AM I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出了疑问,并且不支持此前关于这些基因型影响AM I预后的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在急性心肌梗死(AM I)后患者进行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DASE)检查过程中,代表整体左室功能下降的多普勒超声心肌作功指数(M PI)的增加是否伴有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的增高,且能否提供优于常规收缩期室壁运动分析的预后信息。设计:前瞻性观察研究。方法:109例连续入选的患者在发生AM I后5d接受DASE检查并测定N T-proBNP。分别在静息时和低剂量[10μg/(kg·m in)]、峰值剂量多巴酚丁胺[≤40μg/(kg·m in),联用或不用阿托品]输注的情况下测定M PI。主要观察指标:研究的联合终点包括心脏性死亡或因心力…  相似文献   

11.
背景:左心室(LV)和右心室(RV)功能是急性心肌梗死(M I)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已知预测因素,然而M I后心功能晚期评价的预测价值尚不明确。方法:在SAVE研究超声心动图亚研究入选的291例第1年内无心衰(H F)且未再发M I的患者中,选取基线有LV功能障碍(EF≤40%)的患者,于M I1年后行超声心动图进行分析。评价LVEF和RV面积变化分数。结果:在行1年超声心动图后中位随访22个月发现,1年时低LVEF(<30%)与死亡和(或)H F风险增加相关(H R2.7,95%CI1.3~5.3)。RV功能障碍的存在与死亡(H R8.9,95%CI3.5~22.1)、进展为H F(H R7.1,95%CI3.…  相似文献   

12.
依普利酮(eplerenone)是新的醛固酮受体(盐皮质激素受体,MR)阻断剂,与螺内酯相比,对于MR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而对于性激素受体如雌激素和雄激素的作用则较弱.临床及实研究表明,信普利酮具有降压、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心脏和肾等作用,目前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病和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衰.本文拟对近年来依普利酮的作用和临床用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引言:在病例系列分析中,创伤被认为是急性心肌梗死(AM I)的非动脉粥样硬化机制之一,而AM I是美国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据报道,非贯通伤后AM I具有较高患病率和死亡率。目的:在多个州的大样本人群中,确定需住院治疗的创伤是否与最初住院期间AM I风险增加相关。方法:收集19个州所有  相似文献   

14.
Wright  R.  S.  Bybee  K.  Miller  W.  L.  郭俊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8):51-52
背景:报道已证实,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在入院第1天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伴随死亡率降低。关于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能否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CH F)风险和改变死亡时间,目前鲜有相关报道。方法:确定了1993—2000年间3226例连续的AM I患者,并将其分为早期他汀类药物治疗组(在入院首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覃俊安  吴宗波 《华夏医学》2005,18(6):951-952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AM I90例分为经静脉溶栓治疗65例为溶栓组,同期未溶栓治疗25例为未溶栓组,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溶栓组临床血管再通率为81.5%,溶栓组再通者病死率为3.8%,发生心室重构(LVRM)18.8%,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值61.4±5.8,发生严重心律失常16.9%。溶栓未通和未溶栓者病死率为35.1%,LVRM 72.9%,LVEF 27.3±3.2,严重心律失常32.4%。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降低病死率,减少心室重构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 I)并发脑梗死的易患因素及发病率。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的36例急性心肌梗死(AM I)并发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发病率为9.8%(36/352),其中合并糖尿病占37.8%,房性心律失常占39.6%,而单纯AM I组分别占14.8%,17.6%。结论:急性心肌梗死(AM I)并发脑梗死的发病与糖尿病、房性心律失常及梗死部位等有关。  相似文献   

17.
背景: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中,体表心电图中梗死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表明心肌坏死。临床上要确定急性心肌梗死的最初发病可能有些困难。本研究旨在评价就诊时有无Q波能否作为判断急性心肌梗死时间和预测死亡率的指标。方法:H ERO-2试验中15222例心室内传导正常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链激酶治疗和阿司匹林加比伐卢定或普通肝素治疗;随机化情况并不改变30d死亡率。在随机分组时,10244例患者(67%)在梗死区域出现Q波,4978例(33%)没有Q波。主要终点为30d死亡率。结果:有初始Q波者的30d内死亡明显多于无Q波者犤1044…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胺碘酮静脉注射,负荷量为3 mg/kg,然后以1~1.5 mg/min静滴维持;观察组患者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米沙坦片口服,每日40 mg.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2,12,24,48 h时心房颤动控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收缩压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率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3)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为(12.8±2.6)d,死亡2例,病死率为4.43%;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为(19.7±3.1)d,死亡5例,病死率为10.0%.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可显著提高房颤控制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肾脏病和2型糖尿病与心力衰竭(心衰)独立相关。非奈利酮(Finerenone)是新一代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 FIDELIO-DKD研究(非奈利酮在糖尿病肾病中减缓肾衰竭和疾病进展的研究)和FIGARO-DKD研究(非奈利酮在糖尿病肾病中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研究)的结果显示, 非奈利酮可改善慢性肾脏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结局。该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估非奈利酮对临床心衰结局的影响。共纳入7 532例2型糖尿病合并蛋白尿型慢性肾脏病患者, 随机分为非奈利酮组和安慰剂组, 中位随访时间3.4年, 其中571例(7.8%)有心衰病史。终点事件包括:新发心衰[基线时无心衰史的患者首次因心衰住院(HHF)]、心血管死亡和首次HHF的复合终点、心衰相关死亡和首次HHF的复合终点、首次HHF、心血管死亡或HHF(首次或者非首次)的复合终点、心衰相关死亡和HHF的复合终点、HHF。与安慰剂组相比, 非奈利酮组新发心衰风险显著降低(1.9%比2.8%, HR=0.68, 95%CI:0.50~0.93, P=0.016);在总人群中, 与安慰剂组相比, 非奈利酮组发生与心衰相关结局的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心力衰竭(简称心梗心衰)患者血浆中肌钙蛋白I(cardiac trooping I,cTnI)、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pro-brain-natriuretic-peptide,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的变化,探讨心脉隆对急性心梗心衰患者干预的疗效.方法 选取35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42例急性心梗心衰患者为心梗组,并随机将其中21例患者分为心脉隆组,21例为常规治疗组,两组均按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进行处置,常规治疗组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抗凝、降脂、扩张冠状动脉、抗心衰等方面治疗,心脉隆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心脉隆静脉滴注;心脉隆的使用方法为5%的葡萄糖中加入6mL心脉隆2次/d,疗程为14d.结果 与正常健康人比较,急性心梗心衰患者肌钙蛋白I、高敏C-反应蛋白、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容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 index,LVESVI)均明显升高(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显著下降(P<0.01).治疗14d后,常规治疗组和心脉隆组患者血肌钙蛋白I、高敏C反应蛋白、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及LVESVI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LVEF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心脉隆组治疗后血高敏C反应蛋白、NT-proBNP及LVESVI较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明显下降(P<0.01),LVEF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结论 急性心梗心衰患者按常规治疗后心功能明显提高,cTnl、hs-CRP、NT-proBNP和CK-MB显著下降;而加用心脉隆能够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心功能,使hs-CRP和NT-proBNP进一步下降,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