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探讨持续加温湿化吸氧疗法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早期应用效果。方法将70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5例)采用持续氧气雾化吸入法进行气道湿化;观察组(35例)采用持续加温湿化氧疗进行气道湿化;观察两组患者痰液粘稠度、痰痂、日均吸痰次数、血氧饱和度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痰痂、日均吸痰次数、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早期采用持续加温湿化氧疗进行气道湿化,能有效保持患者的气道通畅,增加氧合,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外科护理     
992535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行超声雾化吸入的护理探讨/汪新//护理学杂志一1998.13(5)一273一274 烧伤合并吸人性损伤后行气管切开术是重症呼吸道吸人性损伤首选治疗措施。气管切开后呼吸道失去了生理湿化功能.超声雾化吸人是较为理想有效的气道湿化方法之一。通过临床护理研究结果表明,对重症吸人性损伤的病人.行雾化吸入的同时吸氧3一SL/min.雾化喷嘴与气管切口距离6~scm,超声雾化时间为15一ZOmin效果最为理想。表3参2(原文摘要)992536氮报酸烧伤护理/孙秀玲…//黑龙江护理杂志一1998,4(11)一46 1.创面护理:对氢氟酸烧伤的病人应在伤后立…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氧气雾化吸入疗法中不同氧流量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雾化吸入前后心率及动脉血氧饱和度变化的影响。方法对32例采取氧气雾化吸入疗法的COPD患者,分别选择氧流量为4、5、6、7、8L/min,观察患者雾化吸入前后心率及动脉血氧饱和度变化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氧流量为4~6L/min时,雾化前后患者心率变化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氧流量为7~8L/min时,雾化前后患者的心率变化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无论氧流量大小,雾化后患者的动脉血氧饱和度均增加,与雾化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OPD患者进行氧气雾化疗法时,为达到最佳的雾化效果,建议采用氧流量在5~6L/min。  相似文献   

4.
探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时湿化瓶内是否加蒸馏水对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时氧气湿化瓶内加蒸馏水,实验组的氧气湿化瓶不加蒸馏水,对其初次咳痰量以及雾化时的血氧饱和度、心率、湿化方法效果、痰液的黏稠度及痰痂形成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在血氧饱和度[(98.7±11.2)% vs(94.4±10.7)%]、心率[(73.9±11.57)次/min vs(80.0±12.31)次/min]、湿化方法效果、痰液的黏稠度及痰痂形成(3.33% vs 6.67%)等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时,氧气湿化瓶不加蒸馏水对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进行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的治疗效果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氧气雾化吸入疗法中各种影响因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雾化吸入前后动脉血氧饱和度变化的影响。方法对30例采取氧气雾化吸入疗法的COPD患者:①分别选择氧流量为4、5、6、7、8L/min,观察患者雾化吸入前后动脉血氧饱和度变化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②分别采取仰卧位、半卧住、坐位,观察患者雾化吸入前后动脉血氧饱和度变化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无论氧流量大小,雾化后患者的动脉血氧饱和度均增加,与雾化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COPD患者进行氧气雾化疗法时,为达到最佳的雾化效果,建议采用氧流量在5~6L/min。②在雾化吸入前做好健康宣教,教会患者正确的卧位(坐位或半卧位),雾化后患者的动脉血氧饱和度均增加,与雾化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达到最佳雾化效果。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进行氧气雾化吸入时氧流量在5—6L/min并采取坐位或半卧位能达到最佳雾化效果,是一种有效的雾化吸入方式,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脑手术气管切开患者的最佳吸氧方式。方法:将我院2011年5月~2012年10月64例颅脑手术气管切开患者,随机等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气管切开吸氧面罩+医用雾化器进行吸氧,对照组采用气管切开套管内导管进行吸氧。观察两组患者在吸氧效果、痰液黏稠度、气管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拔管时间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给氧前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给氧后15,30,60 min时患者的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在给氧前、给氧后24 h的痰液粘稠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给氧后48 h的痰液粘稠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发生气管切口及肺部感染的例数少于对照组;试验组的气管切开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气管切开吸氧面罩+医用雾化器的吸氧为颅脑手术气管切开患者的最佳吸氧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雾化吸入在重型颅脑损伤后呼吸道护理中的作用。方法分析神经外科2008-01-2010-03 3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取超声雾化吸入等一系列呼吸道综合治疗及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32例患者经过雾化吸入,血氧饱和度均持续在90%以上;31例痰液稀薄量少,咳嗽持续时间(3.81±1.24)d,仅1例痰液粘黄较多。结论合理使用超声雾化吸入使呼吸道进入最佳状态,可以有效的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颅脑损伤患者应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与超声雾化吸入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将95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超声雾化吸入组47例和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组48例,超声雾化吸入组应用超声雾化吸入法,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组应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法.比较两组对血饱和度的影响.结果: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比雾化前增加,而超声雾化吸入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雾化开始后比雾化前降低,两者比较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组缺氧发生率显著低于超声雾化吸入组(P<0.05).结论: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器能有效达到稀释痰液、祛痰、预防肺部感染及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通气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持续氧雾化人工气道湿化在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行气管切开病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92例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观察组采用持续氧雾化湿化法和对照组采用持续滴注湿化法.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气道湿化效果. [结果]观察组病人痰液黏稠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气道湿化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刺激性咳嗽、痰栓形成、气道黏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病人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明显升高,心率、呼吸频率明显减慢(P<0.05).[结论]持续氧雾化人工气道湿化能安全、有效地提高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病人的气道湿化效果.  相似文献   

10.
应用高压氧雾化吸氧治疗颅脑损伤与重症CO中毒患者29例,男22例,女7例;年龄13~65岁,其中20~40岁20例;重型颅脑损伤26例(行开颅术21例),重症CO中毒3例。全部患者行气管切开术,按常规进行抢救治疗。采用高压氧舱内雾化吸氧,以陕西产BS...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患者应用超声雾化吸入与氧气雾化吸入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 将128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超声雾化吸入组和氧气雾化吸入组各64例.氧气雾化吸人组采用氧气作为气源,进行雾化吸入治疗.超声雾化吸人组采用超声雾化.采用X2检验比较2组患者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及缺氧症状的发生率.结果 超声雾化吸入组血氧饱和度雾化开始后比雾化前低3%~8%,而氧气雾化吸入组比雾化前增加2%~6%.超声雾化吸入组的缺氧发生率显著高于氧气雾化吸入组.结论 颅脑外伤患者更适合使用氧气雾化吸入器,能有效达到稀释痰液,排痰、抗感染及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通气功能之目的 .  相似文献   

12.
不同氧流量影响外科患者氧气雾化吸入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流量的氧气雾化吸入对外科术后患者辅助治疗的效果。方法对90例外科术后行氧驱动雾化吸入的患者进行实验观察,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3组均行氧气雾化吸入1周,3次/d,15 min/次。各组雾化吸入时氧气驱动的流量分别是≤4 L、6 L、≥8 L,比较3组患者雾化时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主观感觉以及雾化后首次排痰量、肺部痰鸣音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 3组间雾化吸入时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氧流量等4个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雾化吸入后的首次排痰量、肺部痰鸣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等3个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氧流量稳定在6 L/min时,雾量适中、吸入合理,患者接受程度高,能达到氧气雾化吸入治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3.
人工气道持续氧雾化湿化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持续氧雾化人工气道湿化在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行气管切开病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92例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观察组采用持续氧雾化温化法和对照组采用持续滴注湿化法。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气道湿化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痰液黏稠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气道湿化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刺激性咳嗽、痰栓形成、气道黏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病人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明显升高,心率、呼吸频率明显减慢(P〈0.05)。[结论]持续氧雾化人工气道湿化能安全、有效地提高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病人的气道湿化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全麻气管插管患者复苏期应用T管和面罩吸氧的效果。方法选择56例全麻气管插管术后自主呼吸恢复的患者,按手术顺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采用T管吸氧,对照组采用面罩吸氧,氧流量均采用6L/min,以Drager监测仪持续监测患者吸入氧浓度、吸入二氧化碳浓度、呼出氧浓度、呼出二氧化碳浓度、脉搏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分别在吸氧后5min、10min和15min记录各监测值。采用DM3000型血气分析仪测定吸氧后10min的血气值。结果复苏期三个不同时间段,观察组的吸入氧浓度、呼出氧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吸入二氧化碳浓度、呼出二氧化碳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血氧饱和度、脉搏氧饱和度及呼吸频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动脉血氧分压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气管插管患者复苏期应用T管吸氧的吸入氧浓度高,能避免二氧化碳重复吸入,比面罩吸氧更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注射用水持续氧动雾化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将重型颅脑损伤并气管切开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注射用水经氧气驱动雾化面罩24 h持续雾化湿化气道,对照组采用常规气管内滴入注射用水进行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湿化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痰液粘稠、气道粘膜出血、发生肺部感染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间的血氧饱和度变化无显著差异.结论:注射用水持续氧动雾化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气道湿化的效果优于气管内滴入法,且易于实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持续氧雾化湿化在脑出血、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71例需要人工气道湿化的脑出血、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病人按气管切开日期的单双日随机分为2组,单日35例采用持续氧雾化气道湿化法为氧雾化湿化组,双日36例采用持续滴注气道湿化法为滴注湿化组,对2组病人气道湿化的临床效果及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氧分压变化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氧雾化湿化组病人的痰阻、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损伤出血、肺感染等发生率低于滴注湿化组,分别经χ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率、呼吸频率减慢,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明显升高,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持续氧雾化湿化能安全、有效地提高脑出血、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病人气道湿化效果.  相似文献   

17.
人工气道持续氧雾化湿化效果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观察人工气道持续氧雾化湿化在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气管切开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65例需要人工气道湿化的颅脑损伤、脑出血气管切开病人按气管切开日期的单双日随机分为两组,单日32例采用持续氧雾化气道湿化法为氧雾化湿化组,双日33例采用持续滴注气道湿化法为滴注湿化组,对两组病人气道湿化的临床效果及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呼吸、心率变化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应用持续氧雾化湿化法病人的刺激性咳嗽、痰阻、气道黏膜损伤出血、肺感染等发生率显著低于持续滴注湿化组,分别经x^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明显升高,心率、呼吸频率减慢,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持续氧雾化人工气道湿化能安全、有效地提高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气管切开病人气道湿化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声雾化吸入与氧气雾化吸入对颅脑外伤患者血氧饱和度与心率的影响.方法 将79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超声雾化吸入组(42例)和氧气雾化吸入组(37例),氧气雾化吸入组采用氧气作为气源,进行雾化吸入治疗,超声雾化组采用超声雾化.比较2组患者血氧饱和度与心率变化,及胸闷、喘憋等缺氧症状的发生率.结果 起声雾化吸入组血氧饱和度在雾化开始后比雾化前降低,心率增快.而氧气雾化吸入组血氧饱和度比雾化前增加,心率降低.超声雾化吸入组的缺氧发生率显著高于氧气雾化吸入组(p<0.05).结论 颅脑外伤患者更适合使用氧气雾化吸入疗法,能有效达到稀释痰液,排痰、抗感染及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通气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行超声雾化吸入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超声雾化吸入是治疗吸入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 ,但有的患者在超声雾化治疗中 ,突然烦躁不安 ,胸闷不适 ,严重者引起呼吸改变甚至紫绀等低氧血症表现。为研究发生不适的可能原因 ,我们对 1995年 2月至 2 0 0 1年 5月收治的 18例严重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并接受气管切开和行超声雾化治疗的患者 ,监测了超声雾化的吸入时间 ,喷嘴距离 ,吸氧浓度 ,并将其对SaO2 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以冀提高吸入性损伤的护理质量。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18例中男 11例 ,女7例 ,2 1~ 6 3岁 ,平均 4 9岁 ,均为火焰烧伤或化学烧伤。烧伤面积 13%~92 % ,平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气管切开术后应用氧气面罩法对提高血氧饱和度,降低痰液粘稠度,降低气管切口处并发症、肺部感染率等临床效果。方法将3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15例采用氧气面罩法,对照组15例采用传统的鼻导管吸氧法。观察对比2组患者在吸氧后血氧饱和度(SpO2)和痰液粘稠度,切口处并发症肺部感染率等方面变化。结果经统计学处理研究组在提高血氧饱和度,降低痰液粘稠度,降低气管切口处并发症、肺部感染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氧气面罩法可提高气管切开患者的血氧饱和度,降低痰液粘稠度,降低气管切口处并发症、肺部感染率,是气管切开术后较合适的吸氧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