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8岁,以反复胸骨后闷痛2年,加重2d入院。近2d每天发作2~3次,多在凌晨3时左右发作,发作时伴出汗、胸闷、气短,每次持续10min余,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吸烟史30年,10支/d。入院查体:BP:140/90mmHg,双肺听诊正常,心界不大,心率70次/min,律齐,心尖部可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血脂、血糖、离子、心肌酶均在正常范围。静息心电图大致正常(图1A)。心绞痛发作时心图1静息及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特征电图表现为Ⅱ、Ⅲ、aVF、V6ST段均呈巨R波形"抬高。QRS波群与ST-T融合呈峰尖底宽的三角形,其余导…  相似文献   

2.
本文收集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6例心电图呈巨R波形ST段抬高的临床案例,结合临床病史及相关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探讨ST段抬高的机制及原因,发现巨R波形ST段抬高可见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大面积脑梗死、严重脑挫裂伤、脑出血、嗜铬细胞瘤危像、重症心肌炎等.  相似文献   

3.
不稳定型心绞痛ST段"墓碑形"改变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男性 ,56岁。因发作性胸骨后压榨性疼痛1周 ,加重3h就诊 ,疼痛时间持续半h伴大汗心悸。既往无原发性高血压及心脏病史。嗜烟30余年。体检 :急性痛苦病容 ,BP126/86mmHg,心率90次/min ,心律齐 ,未闻病理性杂音。入院时心电图 (图1A)示 :窦性心律 ,V1~V4 T波呈正负双相。7min后(图1B)V1~V3ST段抬高0.1~0.3mV ,Ⅱ、Ⅲ、aVF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0.2mV ,V1~V4T波直立 ,V2 QRS电压变小。再11min后 (图1C)V2 ST段向上凸起并快速上升高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肌钙蛋白 I(c Tn I)与心电图 ST段移位及冠状动脉病变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5 7例 U AP患者于心绞痛发作时 ,发作 6、2 4小时取静脉血 2 ml,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血清 c Tn I浓度 ,同时做 12~ 18导联心电图 ,计算 ST段缺血性下移或上移情况。5 7例患者按 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术 ,按 2 0 0 1年 ACC/AHA PCI标准将冠状动脉解剖病变分低危险、中危险、高危险病变 ,按传统 Proudilit狭窄分级法将冠脉狭窄分为 ~ 级 ,分析 c Tn I与心电图 ST段移位及冠状动脉危险病变之间的关系。结果 UAP患者心绞痛发作后 6、2 4小时 c Tn I明显增高 ,且 2 4小时 c Tn I浓度与心电图 ST段移位相关 (r =0 .5 9,P<0 .0 5 ) ,病变愈复杂 (中、高危险病变 )狭窄程度愈重 (>5 0 %以上狭窄 ) ,c Tn I愈高。结论  c Tn I可预测 U AP患者的预后 ,c Tn I愈高 ,心电图 ST段移位愈大 ,冠脉危险病变愈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V1 导联ST段抬高冠状动脉造影的特点。 方法 根据V1 导联ST段变化 ,10 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分为ST段抬高组 (30例 )和非ST段抬高组 (78例 ) ,分别观察两组病人右室梗死发生率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 结果 V1 导联ST段抬高组具有较高的右室梗死发生率 ,右冠状动脉全部为梗死相关动脉 ,且较非ST段抬高组有显著近段病变发生率 (83%VS 4 2 % ,P <0 0 1)。 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入院时V1 导联ST段抬高提示右冠状动脉病变 ,特别是右冠状动脉近段病变 ,因而具有较高的右室梗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例1患者男性,56岁。平素体健,无心血管疾病。以外伤后右肩疼痛、肿胀、活动受限1h于2004年4月11日入院。入院前患者骑车意外摔倒,右肩部着地。当时无昏迷、右肩部疼痛,活动时痛剧,无出血,面颊及双手背出血、疼痛。体检:神志清,BP170/110mmHg。右锁骨中段外1/3处不连续,可及骨擦感,肩关节外展、上举受限。X光片示右锁骨骨折。入院后予抗炎、止血、锁骨固定带治疗,并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三日出现心慌、胸闷,夜间明显。心电图检查(图略)示:窦性节律,心电图正常。  相似文献   

7.
1病例介绍 例1:患者男性,59岁。反复胸骨后疼痛半年来院就诊。常于夜间睡眠时突发胸骨后疼痛呈压榨感,无放射痛,持续5~10分钟自动缓解。有时伴有大汗淋漓及恶心感。否认高血压病及糖尿病史。体检:BP130/82mmHg,心率75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殊。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57岁。因阵发性心前区疼痛1周来院就诊。查体:血压110/80mmHg,心率60次/分,律不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临床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平均心率57次/分。由于患者检查时未发作胸痛,即行24h全信息动态心电图(图1A、1B)监测(CM1、CM3、CM5导联)示:监测中可见在活动或情绪激动后CM3、CM5导联ST段上抬与QRS波群、高耸的T波融合呈“巨R波型”,在1min~3min之内,同时有频发的室性期前收缩呈二联律,可见成对和连续3跳出现,  相似文献   

9.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6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胸导联ST段压低与常规及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的关系。结果①单纯下壁心肌梗死不伴胸导联ST段改变显著多于伴胸导联ST段改变(P<0.01),下壁伴正后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改变显著多于不伴胸导联ST段改变(P<0.01),而下壁伴右心室心肌梗死与胸导联ST段改变无明显区别(P>0.05)。②伴胸导联ST段改变者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与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均较不伴胸导联ST段改变者高(P<0.05)。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压低表明心肌梗死广泛,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0.
表现为房室传导阻滞的早期下壁心肌梗死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建萍 《心电学杂志》2004,23(3):163-163
患者男性,54岁。因胸闷1月、心前区呈压榨感2h就诊。体检:T36.4℃,R20次/min,BPl05/60mmHg。神志清。心界不大,心率50次/min,心律不齐,心音低,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入院即刻心电图(图1A)示: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呈2:1或3:1传导,Ⅱ、Ⅲ、aVF ST段抬高0.05mV。即刻血清心肌酶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老年人常见的死亡原因,男性多在40-60岁之间。女性在绝经期前后开始表现症状,心电图是这类疾病最常用的无创检查方法。通常发病早期即可在心电图上出现一些特征性改变,如常见的T波倒置、T波高耸、ST段压低、ST段斜直型抬高、ST段弓背样抬高等临床医生均已了解的比较透彻.但是一些罕见的心电图改变,如巨R形ST段则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性,69岁。因发作性胸闷、胸痛3天,持续不缓解3h入院。临床诊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实验室检查:CK1472u/l,CK—MB59 u/l。入院后记录到心电图(图1A)示:PⅡ,Ⅲ,aVF直立,PaVR倒置,心率88次/分,P—R间期0.22s;Ⅰ导联呈Rs型,aVL导联呈qR型,Ⅱ、Ⅲ、aVF导联呈rS型(SⅢ〉SⅡ),电轴左偏-58°;V1导联呈R型,时限0.12s,V2-V5导联R波与ST—T融合形成“巨R形”ST段抬高。  相似文献   

13.
患男性,78岁。因突发胸骨后压榨性剧痛3h,伴大汗、窒息感入院。高血压病史10年,间断口服卡托普利、北京降压0号,血压维持在160/90mmHg左右。无心肌梗死病史。入院时心电图示V1-2呈rS型,V3呈qRs型,V4呈qR型,V1-4ST段抬高0.3-0.6mV。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0.2-0.3mV。因患高龄未予溶栓治疗。给予抗凝、抗血小板、  相似文献   

14.
ST段偏移流程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MI)的罪犯血管具有不确定性,既往的研究主要依据心电图ST段偏移的导联来判断罪犯血管,准确性受到质疑。本研究采用心电图ST段偏移流程,探讨其对ST段抬高型下壁MI罪犯血管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巨R波形”ST段抬高的特性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根据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ST段移位及T波改变 ,将心肌梗死 (MI)分为急性、亚急性和陈旧性 3个时期。近年发现 ,MI早期心电图多不能显示 (MI)典型图形 ,往往只有ST T改变。本文旨在探讨超急性期MI罕见的“巨R波形”ST段抬高的特性及其临床意义。1 “巨R波形”(GRWS)ST段抬高的特性1993年Madias首先提出GRWSST段抬高的概念 ,其常见于MI超急性期 ,尤其是前壁MI[1] ,偶见于下壁[2 ] 。此外 ,还可见于心肌急性严重缺血时 ,如不稳定型、变异型心绞痛[3] 、运动负荷试验、心房起搏及PTCA术中[4、5] 。GRWSST段抬高的心电…  相似文献   

16.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因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所致的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范畴,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的临床急重症,因其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近年越来越受到心内科医生的关注。大部分患者经过正规合理的治疗可以明显控制症状、减少并发症、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预后,因此早期识别、合理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结合文献资料及2002年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修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UA/NSTEMI)治疗指南,现将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66岁,因发作性胸痛伴晕厥两次入院。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一度房室阻滞、左心室高电压、ST—T改变(V4~V6 导联ST段下移0.05~0.10mV,  相似文献   

18.
下壁急性心肌梗死 (AMI)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移 ,已被广大心电和临床工作者认识 ,并在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发现 ,并非所有下壁AMI胸前导联ST段均有下移且下移程度亦有很大差别。1 资料与方法1 1 对象  1993年 8月~ 2 0 0 1年 9月收治 ,根据WHO标准确诊的下壁AMI,同时有前间壁、前壁、前侧壁、广泛前壁AMI,室内传导阻滞及早期复极综合征者除外 ,共 115例。男 6 9例、女 4 6例 ,年龄35~ 90 (6 6 6 3± 11 0 1)岁。1 2 方法 依有否右室壁、后壁AMI分为 :单纯AMI 2 2例 ,男 11例、女 11例 ;下壁、后壁…  相似文献   

19.
aVR导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病变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研究aVR导联ST段改变的特征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变血管的判断价值。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55例,其中单支病变83例、双支病变32例、3支病变27例、左主干病变13例,均于胸痛发作时记录心电图。结果胸痛时Ⅰ、Ⅱ、aVL、V3~V6导联ST段压低,aVR导联ST段抬高在3支和左主干病变组较显著。aVR导联ST段抬高诊断3支和左主干病变的敏感性(Se)、特异性(Sp)、符合率(CR)、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在两组分别为85.19%、84.62%、76.52%、76.52%、78.17%和77.34%、46.00%、28.95%、95.65%、97.78%。结论胸痛发作时心电图出现aVR导联ST段抬高和相对应导联ST段下降对判断3支或左主干病变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临床及心电图特征改变。方法选取我院疗养期间UAP急性发作者7例,均于胸痛发作时记录心电图,并与入院时比较。结果 7例中心率变异(HRV)〈50ms者1例,50~100ms者5例,〉100ms者1例。ST段抬高6例,ST段下移1例。T波异常7例(〉2个导联)。结论 UAP发作时的心电图改变对临床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