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夫人何以生?生于火也。人生于寅,寅者火也。火,阳之体也。造化以阳为生之根,人生以火为命之门。儒者曰:天开于水,子为元。医者曰:人生于水,肾为元。孰知子为阳初也,肾为火脏也。阴生于阳,故水与火为对名,而火不与水为对体。其与水为对者,后天之火,离火也;其不与水为对者,先天之火,干火也。夫干,阳之纯也;夫阳,火之主也;夫水,火之原也。后天之火有形,而先天者无形。有形之火,水之所克;无形之火,水之所生。然取水者,迎月之光,而不迎其魄。  相似文献   

2.
<正> “火郁者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的形成,刘守真氏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丹溪翁提出:“气有余便是火”。明·孙一奎认为令气之火与病机之火有别,论火只有内外之分,邪正之别,最为中肯。前人对火的认识,虽有少火、壮火、天火、人火、君火、相火、龙火、雷火、阴火之不同,但总括起来不外生理之火、病理之火。生理之火即人的元阳,人之生气,“不可一日而无”。病理之火即邪火、贼火,与人之元气不两立。“火郁者发之”当指病理之火而言。  相似文献   

3.
正所谓引火归元,即是针对阴虚,阳无以依附,虚阳外浮或阴盛格阳,虚阳上越,而表现为面色浮赤、上热下寒、手足冰冷、口舌糜烂、生疮等一派真寒假热之象的疾病~([1])。引火归元又名导龙入海,火不归元之火又称命门之火、无根之火、龙雷之火,属虚火~([2])。虚火又分为阴虚及阳虚。阴虚发热是由于真阴亏虚,水不制火;阳虚发热是由于元阳败竭,火不归  相似文献   

4.
“火郁发之”为《内经》五郁治法之一。《内经》中,火郁即为心郁,导因于外感风寒,心气不舒,邪热怫郁于内,其治“发之”多以汗解。后世认为,火郁不仅可因外感,内伤也可致郁;且火郁不单指心郁,五脏皆有火郁之证;“发”谓升散透达。凡五脏之火郁,以升散透达之法治之者,均属“火郁发之”理论范畴。这是后世在《内经》基础上对该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通报》2011,(1):19-19
近世之论心火谓之君火,肾火谓之相火,此说未安。盖心属火而位居于上,又纯阳而为一身之主,名曰君火,无异议也。若肾中之火,则与心相远,乃水中之火也,与心火不类,名为相火,似属非宜。盖阴阳互藏其宅,心固有火,而肾中亦有火。心火为火中之火,肾火为水中之火。肾火守于下,心火守于上,而三焦为火之道路,能引二火相交。心火动则肾中之浮火亦随之,肾火动而心中之浮火亦随之;  相似文献   

6.
灸法的量效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灵枢·官能》篇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灵枢·官能》曰:"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由此可见,灸疗的范围很广,有些疾病用针刺或中药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以使用灸法,针灸并用.唐代王焘在其《外台秘要·中风及诸风方》中倍加注意灸疗的应用,提出灸为"医之大术,宜深体之,要中之要,无过此术".  相似文献   

7.
藏医火灸疗法是藏医外治法之一,千百年来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尤其对一些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的疾病,有独特效果。艾灸是火灸中的主要灸法,主要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风湿类疾病、心血管病、妇科病、胃肠病、肝胆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并有强身保健、延年益寿之功效。“凡用他法不能治愈的疾病,灸法一般皆可收效”;“药之不及,针之不为,灸之所宜。”这是古人对灸法的精辟总结。  相似文献   

8.
膀胱水篇     
<正>少师曰:水属阴,膀胱之水谓之阳水,何也?岐伯曰:膀胱之水,水中藏火也。膀胱无火,水不化,故以阳水名之。膀胱腑中本无火也。恃心肾二脏之火相通化水,水始可藏而亦可泄。夫火属阳,膀胱既通火气,则阴变为阳矣。少师曰:膀胱通心肾之火,然亲于肾而疏于心也。心火眉阳,膀胱亦属阳,阳不与阳亲,何也?岐伯曰:膀胱与肾为表里最为关切,故肾亲于膀胱。而膀胱亦不能疏于肾也。心不与膀胱相合,毋怪膀胱之疏心矣。然心虽不合于膀胱,而心实与小肠为表  相似文献   

9.
<正> 一、龙雷之火的本质是下焦病理相火的急剧变动明、清诸家,多将龙雷之火与相火混称不辨。但细加领略,不难发现,前人所以提出龙雷之火这一概念,系因龙雷之火与相火实有不同之处,试分析下列引文:“龙火飞火大速”。相火“静而守位则为阳气,炽而无制则为龙雷  相似文献   

10.
命门相火学说是引火归元的理论基础,广义的火不归元有阴虚和阳虚之别,阳虚火浮有戴阳和格阳、失位之分;狭义的火不归元范围是单指阳虚浮火的证候。本文简要论述了引火归元的理法方药沿革与常用方药析义,还展开自我体会即温阳和滋阴结合配伍、莫忘厚土敛火和肾阳微虚者亦有浮火。  相似文献   

11.
朱进忠 《山西中医》1993,9(6):13-14
予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一节,阅张景岳《类经》注:“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过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注:“气味太厚者,火之壮也。用壮火之品,则吾人之气不能当之而反衰矣,如乌、附之类,而吾人之气不能胜之,故发热。气味之温者,火之少也。用少火之品,则吾人之气渐尔生旺,血亦壮矣,如参、归之类,而气血渐旺者是也。”所论之火时,颇感费解。其所谓壮火、少火者何?是天地之火?  相似文献   

12.
"君相二火",乃君火、相火的统称。君火、相火首见于《黄帝内经》,为中医学重要理论之一。中医学认为"火"有自然之火、人体之火之分,人体之火又分少火、壮火,其中少火具有维持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功能,分为君火、相火。对"君相二火"的认识历代医家各有不同,探讨纷呈,歧义颇多。明代医家张景岳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对"君相二火"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有深刻阐发,即午为君火,子为相火,光明之气为君火,形之质为相火;君相之义,无脏不有,"君相二火"乃正气;君道惟神,相道惟力,君火于人属心,相火于人属肾。  相似文献   

13.
引火归原法,是为肾虚火浮而设。肾虚火浮有阴阳之别。若肾中阴虚而致阳亢之火上越则为阳火;若肾中阳虚已极,龙雷之火不能内守,上飞外越则为阴火。其治疗,诚如《医方集解》说:“火从肾出,是水中之火也。火可以水折,水中之火不可以水折。”遵张景岳“从阳以引阴,从阴以引阳,各求其属而衰之”。即“引火归原、纳气归肾”之谓也。笔者宗此,对凡属肾虚火浮所致之口腔疾患,概治以滋水养  相似文献   

14.
味咸微温。主崩中漏下,寒滑之病。破子脏中血,症瘕结气,寒热腹痛,无子,凡寒凝血滞之病,皆能除之。阴痿不起,补不足。强肾补阳益气。 阳起石得火不燃,得日而飞;硫黄得日无焰,得火而发。皆为火之精,而各不同。盖阳起石禀日之阳气以成,天上阳火之精也;硫黄禀石之阳气以成,地上阴火之精也。所以硫黄能益人身阴火之阳,阳起石能益人身阳火之阳也。五行各有阴阳,亦可类推。  相似文献   

15.
命门为性命之本,乃“命火”之所在。火强则生机可由之而壮,火弱则温百骸、养脏腑、充九窍的功能由之而衰,临床可导致心阳不振、心气焕散;肺气虚寒、卫外不固;脾阳不充、运化无能;肝阳虚弱、筋脉失养;三焦失司、转输无权以及奇经受损、冲任不调等一系列“虚”与“寒”的病理改变。笔者在临床上运用补命门之火颇有心得。 1 补火填督、开秘行舟 适用于命火衰惫,督脉亏损,脾失蒸化,糟粕固结,舟楫不行之老年大便艰涩,腰腹背脊冷痛,下肢软弱无力,兼有浮肿,四肢不温,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等症。常选金匮肾气丸、半硫丸、温脾汤等方。 例1,…  相似文献   

16.
答:火不归原证与阴虚火旺证皆因肾之阴阳水火失调所致,有其共同的生理病理基础,故临床症状有相同之处。在病因方面,皆可由于久病虚损及肾或禀赋不足,房劳伤肾,或过服温燥伤阴。肾虚是二者共有的病理基础,故皆可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阴虚火旺,火胜炎上,火不归原,泻越于上,故二者皆有上部火热之象,症如咽干舌燥,口舌生疮,颧红,面部时时升火等;火之灼伤阳络,可有鼻衄、齿衄等出血症状;火之扰乱神明,可见烦躁易怒,失眠多梦,惊悸怔忡等症。二证鉴别要点如下:阴虚火旺者其病机特点在于阴不制阳,阳气偏亢,火气有余,故多见内热火旺之象,  相似文献   

17.
口疮好发于唇内、颊、舌、上腭等处,此证与火攸关。火有虚实之分,实火,每因肝胃之气有余;虚火,常系心肾之阴不足,也有因元阳败竭,火不归原者。笔者对口疮的治疗,分别运用滋阴潜火、泄木平火、通腑泻火、温  相似文献   

18.
火论     
火论清·费伯雄撰外因之病,风为最多;内因之病,火为最烈。风者天之气,火者人之气也,火之为物,本无形质,不能孤立,必与一物相为附丽,而始得常存。故方其静也,金中有火,而金不销也;木中有火,而木不焚也;水中有火,而水不沸也;土中有火,而土不焦也。但见有金...  相似文献   

19.
玄参     
《光明中医》2014,(11):2256-2256
味苦微寒。主腹中寒热,积聚,皆火气凝结之疾。女子产乳余疾,产后血亏,冲脉之火易动。清血中之火,则诸疾平矣。补肾气,令人目明。除阴分之火,则头目清明矣。玄参色黑属肾而性寒,故能除肾家浮游上升之火。但肾火有阳有阴,阳火发于气分,火伤气。《内经》所谓壮火食气是也。阴火发于血分,火盛则伤血。《内经》所谓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是也。产后血脱则阴衰,而火无所制,又不可以寒凉折之;  相似文献   

20.
“引火归原”是治疗肾火上炎的一种方法。关于它的病机、药物等方面,历来认识很不一致。现将几种不同的认识加以归纳,并就病理、药物问题,略谈己见如下: 一、几种不同的认识(一)病机是肾水虚亏、真火不藏,引火归原药只肉桂一味如王氏①说:“龙雷之火者,水亏无所潜藏也。”“这种火因虚(阴虚)而致,故又称虚火,此火原藏在水中,故又称水中之火。水盛则此火得以潜藏,而行其温煦脏腑之正常功能;水亏则火无制约,故冲跃而起,所谓龙雷之火,即是指此。”据此,王氏认为,谓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