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HCV E2包膜糖蛋白是HCV的结构蛋白之一,具有重要的受体结合位点和抗原表位,在病毒感染和宿主免疫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目前疫苗研究的热点。其分子和功能特性的研究对HCV作用机制及预防和治疗的研究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本文综述了E2蛋白在病毒的入胞作用,在机体的免疫应答及其在疫苗研制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风疹病毒JR23株E1包膜糖蛋白的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风疹病毒包膜糖蛋白E1的克隆载体,研究E1基因变异情况,并对其序列进行系统发生树分析。方法:利用RT-PCR方法扩增并回收风疹病毒JR23株的包膜糖蛋白E1的基因片段,将其与PMD-18T载体连接,经氨苄青霉素筛选,酶切鉴定,以获得风疹病毒E1蛋白基因的克隆,将此基因测序后,利用DNASTAR和WINSTAR软件包绘制系统发生树进行序列之间的比较分析。结果:筛选出含有风疹病毒E1蛋白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发生树的绘制表明:JR23株与日本TCRB株及英国THOMAS株差别最小,分别为0.9%和1.2%,与北京BRD2株及香港XG379株差别最大,分别为7.6%和7.3%,与其它各株的差别均小于3%(除NC株为3.7%外),系统发生也与THO-MAS株、TCRB株最近,与BRD2株最远。结论:克隆载体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E1基因与糖蛋白功能的关系提供基础。系统发生表明中国不同地区风疹流行株基因序列存在明显差异,这对风疹病毒遗传与变异,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以及制备有效的亚单位疫苗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中表达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RV)JR23株包膜糖蛋白E1,为研究E1蛋白的结构功能、开发基因工程疫苗和重组蛋白诊断试剂盒奠定基础。方法E1基因的表达质粒pGAPZαa-E1经AVRⅡ线性化后用LiCl法转化酵母菌,在YPD(含100μg/ml Zeocin^TM)平板上两次筛选,挑出单菌落,于液体YPD中培养,并在不同时间收集培养物,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进行分析。结果SDS-PAGE显示E1重组蛋白在毕赤酵母中高效稳定表达,在48h时表达量达到最高,之后趋于稳定,上清和细胞中均有蛋白表达。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上清中的E1重组蛋白能够分别与抗RV的阳性血清和单克隆抗体反应,而细胞中的E1重组蛋白只能与抗RV的阳性血清反应,不能与单克隆抗体反应。这说明所表达的蛋白一部分在信号肽的引导下分泌出胞,并经过折叠形成了正确的构像,能够与单克隆抗体结合;而另一部分由于蛋白本身的跨膜区连在了细胞膜上没有分泌出去,没有形成能够被单抗识别的构像,不能与单抗结合。结论E1包膜糖蛋白在酵母菌中成功表达,且免疫反应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风疹病毒(RV)是致人类先天性畸形的重要病原体之一.其E1包膜糖蛋白在病毒感染及诱导机体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对其氨基酸和核苷酸序列结构与蛋白功能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RV产生免疫的机理,以研制亚单位疫苗、多肽疫苗等新型疫苗.本文对RVE1糖蛋白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包膜糖蛋白是风疹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在病毒致病及机体的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风疹病毒属的唯一成员,风疹病毒包膜糖蛋白的合成加工与披膜病毒科的其它成员相比有其独特之处.本文对其在细胞中的翻译、加工、转运等特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风疹病毒松叶株E1基因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风疹病毒(rubella vires,RV)疫苗松叶株(Matsuba)El基因遗传与变异特点,在基因水平评估Matsuba株生产的疫苗对流行株的保护效果. 方法 将风疹病毒松叶株毒种RV14在原代兔肾细胞连续传至第23代,取RV14、RV16、RV17、RV18、RV23代进行研究分析.利用RT-PCR方法扩增松叶株不同代次的E1蛋白基因,将E1基因与pGEM-T载体连接,获得风疹病毒E1基因的克隆并测序,对各代次病毒的E1基因与风疹病毒疫苗Matanba株(GenBank登录号:D50673)及其他参考株的E1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 结果 风疹病毒Matsuba株传至23代时仍有很高的同源性,RV14、RV16、RV18代次病毒与D50673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为100.O%,RVl7、RV23代次病毒与D50673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9%、99.7%,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8%、99.2%.各代次病毒与糖基化、抗原性相关的氨基酸位点未发生变异,高度保守;风疹病毒Matsuba株与其他参考株E1基因序列比较结果表明:Matsuba株为1a基因型,中国风疹病毒流行基因型为1E、1F、2A和2B,以1E基因型为主;Matsuba株与各基因型参考株同源性很高,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2.1%~99.6%和98.1%~99.8%. 结论 风疹病毒Matsuba疫苗株的遗传学特性稳定,从分子水平证明Matsuba疫苗株及其生产的疫苗具有安全性.尽管中国流行不同基因型风疹病毒,由于Matsuba株与各基因型参考株同源性很高,且风疹病毒毒株间抗原表位高度保守,因此Matsuba疫苗株所生产的疫苗可以有效保护不同基因型别的风疹病毒的感染.  相似文献   

7.
最早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过碘酸-Schiff氏(PAS)糖染色技术将血小板膜糖蛋白分为三个主要区带:糖蛋白Ⅰ、Ⅱ、Ⅲ(简称GPⅠ、GPⅡ、GPⅢ、)。目前发现的糖蛋白越来越多,暂行的命名方法是按照分子量大小分成几组;大于135kDa(千道尔顿)为GPⅠ组,介于115~134kDa的为GPⅡ组,介于90~115kDa的为GPⅢ组。每组又以a、b、c来命名不同的糖蛋白组分。  相似文献   

8.
9.
C1q A链结构—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政良 《免疫学杂志》1997,13(2):128-130
在概述人C1q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介绍一个奇特的生物学现象,即C1q分子的许多功能都限于其A链,就其结构基础,包括膜结合区、非免疫性激活物结合位点、关节炎调节表位、C1q受体结合部位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gp350是EB病毒包膜糖蛋白,可与C3d受体CD21结合并表现出广泛的生物活性。本文就gp350蛋白分子功能区、表达系统、生物活性及疫苗研制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重叠延伸PCR合成风疹病毒E1基因的抗原肽段,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并表达蛋白,为进一步获得高质量的rE1重组抗原肽奠定基础。方法:利用软件对风疹病毒E1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大肠杆菌密码子偏爱性对其密码子进行优化;设计多对寡核苷酸引物,以重叠延伸PCR法合成相应抗原肽段,克隆后测序鉴定。再以酶切连接的方法将合成的抗原肽序列克隆导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利用IPTG诱导抗原肽段的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法分析表达产物。结果:经过6轮重叠延伸PCR扩增,成功获得与预期目的序列一致的风疹病毒E1基因抗原肽并构建获得重组质粒pET32-rE1;在37℃下分别以终浓度为1 mmol/L和0.5 mmol/L的IPTG诱导抗原肽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到预期的蛋白条带;且以IPTG终浓度为1 mmol/L诱导6 h后表达量最高。结论:成功合成了密码子优化的风疹病毒E1基因抗原肽段,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pET32-rE1并表达该抗原肽。  相似文献   

12.
13.
白细胞介素-1(IL-1)是一种作用非常广泛的多肽生长因子,了解IL-1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对阐明其作用机理是很有必要的。IL-1β含12条反向平行β折叠链,其三维结构象四面体,IL-1α的二级结构和高级结构与IL-1β相似;IL-1的一些子肽和氨基酸残基在IL-1与受体的结合和IL-1功能的发挥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IL-1的二级结构与三级结构,IL-1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膜脂质构成对淋巴细胞膜特性及膜蛋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通过人为改变淋巴细胞胞膜脂质构成,进而研究了膜脂质,尤其是膜胆固醇,对淋巴细胞膜生物物理特性及膜蛋白结构,以及Ca2+通道蛋白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胞膜磷脂(PL)/胆固醇(Ch)摩尔比的降低,膜脂质的微粘滞性升高,活化淋巴细胞超极化反应增强,胞浆游离钙浓度[Ca2+]i及Ca2+跨膜流动增加,且上述膜电位及Ca2+内流的变化可因Ca2+通道受阻而减弱或消失。提示膜脂质可通过调节Ca2+通道蛋白活性,进而影响Ca2+跨膜内流及膜电位。另外,膜脂质组成改变后,膜蛋白内源性荧光强度及最大发射波长峰位的变化,也表明膜脂质及相关膜特性可影响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丙型肝炎病毒E2包膜糖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CV E2包膜糖蛋白是HCV的结构蛋白之一,具有重要的受体结合位点和抗原表位,在病毒感染和宿主免疫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目前疫苗研究的热点.其分子和功能特性的研究对HCV作用机制及预防和治疗的研究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本文综述了E2蛋白在病毒的入胞作用,在机体的免疫应答及其在疫苗研制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PLZF发现于少见的t(11:17)导致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形成的PLZF—RARa和RARa—PLZF导致发生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LZF基因敲除小鼠表现为后肢骨骼的形态缺陷及部分前肢骨骼缺陷,PLZF还与神经发育有密切的关系。这些表明PLZF在胚胎发育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发现PLZF与许多重要的基因都有相互作用,例如HOX、PML、BCL—6、GATA家族及细胞周期调控基因等,这些基因与发育及肿瘤的发生息息相关。因此围绕PLZF基因的研究将有助于阐明机体的发育、造血机制。  相似文献   

17.
用过碘酸——氮基硫脲——蛋白银细胞化学方法观察绵羊口腔真角化上皮(硬腭、齿板和丝状乳头)和类角化上皮(软腭)中两型膜包鞭粒的糖蛋白性质。Ⅰ型颗粒(硬腭和软腭)的周边内含物富含糖蛋白,而中央内含物不具有糖蛋白的性质。硬腭和软腭上皮中,被覆于上皮细胞胞膜表面的电子致密物富含糖蛋白。这层物质来自Ⅰ型颗粒。这些糖蛋白物质可能是上皮渗透屏障的组成成分之一。Ⅱ型颗粒(齿板,丝状乳头和软腭)不与过碘酸——氨基硫脲——蛋白银方法反应。  相似文献   

18.
人纤维蛋白原是凝血系统的最主要成分,与体内多种生理、病理过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本综述人纤维蛋白原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由此进一步阐述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蜱类唾液腺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唾液腺是蜱类的重要器官 ,在其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它不仅能维持机体离子、水分平衡 ,使蜱成功地吸血 ,而且是各类疾病传播的窗口。蜱类唾液腺的研究 ,对于揭示唾液腺结构与功能、功能与适应以及开展有效的防治均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 ,对蜱类唾液腺结构、分泌物成分和在蜱类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做了较详细分析 ,供有关研究者参考。1 唾液腺结构关于蜱类唾液腺结构 ,在早期光学显微镜阶段 ,已对具肢扇头蜱Rhipicephalusappen diculatus (Till,1 96 1 )和微小牛蜱Boophilusmic…  相似文献   

20.
目的:降低鼠源性抗体的免疫原性及分子量,为其进一步研究、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应用RT—PCR技术,克隆SZ-2重链、轻链可变基因。应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SZ-2单链抗体表达载体pET22-2scFv,导入大肠杆菌BL21(DE3)Plys,诱导表达。流式细胞术、ELISA、Western blot检测SZ-2 scFv与血小板结合能力,瑞斯托霉素、凝血酶和ADP诱导血小板聚集试验对表达产物功能进行研究。结果:克隆基因序列符合小鼠轻、重链可变区基因特征;pET22—2scFv表达质粒拼接正确;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为主,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25%;纯化、复性后证明表达产物具有与血小板结合的活性,并可抑制瑞斯托霉素、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结论:成功表达了SZ—2单链抗体,该小分子抗体具有与血小板结合的活性,并可抑制瑞斯托霉素、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