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HBV X基因变异的生物学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对近年来乙型肝炎病毒(HBV)重叠于X基因的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双突变及X基因的缺失变异的生物学及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作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是世界流行性传染性疾病,全球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携带者约有3.5亿,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的不同可分为高流行地区、中等流行区和低流行区,高流行地区包括非洲的大部分地区、东南亚地区和中东部分地区,其人群携带率≥8%,而北美地区携带率最低[1].  相似文献   

3.
HBsAg、HBsAb共存乙型肝炎患者S基因"a"决定簇变异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HBsAg、HBsAb共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S基因“a”决定簇变异情况及对HBsAg抗原性的影响。方法:对7例HBsAg、HBsAb同时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8份血清,采用竞争PCR微流芯片法定量检测HBV DNA;用套式PCR法扩增HBV S基因,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比较S基因的核苷酸和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的差异,采用ELISA/MEIA法检测HBVM;以15例HBsAg、HBeAg/HBeAb、HBcAb阳性乙肝疫苗免疫失败儿童、9例终末期乙肝患者肝移植术后接受HBIG、拉米夫定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结果:7例患者HBsAb含量均低于80mIU/ml,其中2例HBVDNA定量阳性者未出现“a”决定簇变异,4例HBVDNA定量阴性者中2例氨基酸发生变异(126,131),1例HBV DNA定量由阳性转为阴性者由无变异转为氨基酸126位点变异;9例肝移植术后痊愈患者HBsAb含量均高于150mIU/ml,HBV DNA定量均为阴性,未发现“a”决定簇变异;15例免疫失败儿童14例HBV DNA定性阳性,2例出现“a”决定簇145位点、1例126位点、1例134位点氨基酸变异。结论:部分HBsAg、HBsAb共存慢性乙肝患者、乙肝疫苗免疫失败儿童体内存在S基因“a”决定簇变异;“a”决定簇变异可改变HBsAg抗原性、逃避低含量抗HBs的中和作用;“a”决定簇变异对HBV的复制可能有一定影响;肝移值治愈乙肝患者未发现“a”决定簇变异。  相似文献   

4.
低浓度HBsAg人群HBV DNA与HBV M定量结果的关系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高、低浓度HBsAg阳性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 DNA)与乙型病毒肝炎标志物(HBV M)含量之间的差异, 揭示低浓度HBsAg人群HBV DNA与HBV M之间的特点.方法:对264例慢性HBV感染者的HBsAg浓度(高浓度HBsAg组、低浓度HBsAg组)及自然史(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期)进行分组, 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微粒子酶免疫试验(MEIA)对147例低浓度HBsA组和117例高浓度HBsAg组的血清标本进行HBV DNA和HBV M的定量测定并进行比较.结果:低浓度HBsAg组免疫耐受期7例、免疫清除期4例血清标本HBV DNA、抗-HBs、 HBeAg、抗-HBe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2.531~9.181, P<0.01~0.05), 非活动期136例血清标本中有94.1%(128/136)HBV DNA处于105copies/L以下, 直接法PCR、浓缩法PCR对HBV DNA检出率分别为10.3%(14/136)、 10.3%(47/136), 且HBV DNA与HBV M各指标之间均不存在相关性(P>0.05);高浓度HBsAg组免疫耐受期25例HBV DNA与HBeAg、抗HBe存在相关性(r=0.744~0.772, tr=3.858~4.207, P<0.01), 免疫清除期46例和非活动期46例HBV DNA则仅与抗HBs存在负相关性(r=-0.693~-0.598, tr=-4.616~-3.936, P<0.01~0.05).结论:低浓度HBsAg人群具有特殊的血清学特点, 可能与机体免疫耐受及免疫系统个体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不同阶段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定量值与血清HBV DNA水平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6月至2019年7月诊治的414例慢性HBV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感染自然病程将患者分为A(慢性HBV携带者,52例)、B(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132例)、C[乙...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我国发现的乙肝病毒S基因突变株(129Leu和145Arg)表达HBsAg及DNA免疫的特性. 方法 用自乙肝疫苗免疫无保护婴儿血清中克隆的2株变异S基因(其中"a"决定簇突变,分别为nt540A→T,aa129Gln→Leu和nt587G→A,aa145Gly→Arg)片段,置换已知核苷酸序列并可表达及复制的HBV1.2个拷贝全基因野毒株重组质粒p3.8Ⅱ的S基因.将重组质粒转染HepG2细胞,用Abbott试剂和24种单抗检测转染细胞培养上清中HBsAg的结合力.用重组质粒DNA肌肉免疫小鼠. 结果 129Leu变异株转染细胞上清对HBsAg酶联免疫反应检测的吸光度(A)值高于p3.8Ⅱ野毒株,而145Arg变异株的A值低于p3.8Ⅱ;用24种单抗测定的总趋势为129Leu表达的HBsAg 的S/C值高于p3.8Ⅱ,而145Arg的结果则低于p3.8Ⅱ.三者表达的HBeAg水平相似.用DNA免疫经129Leu诱生的抗-HBs水平低于野毒株p3.8Ⅱ,但略高于145Arg. 结论 129Leu变异株表达的HBsAg与HBs多抗及单抗的结合力较野毒株明显增高,但129Leu 变异株DNA免疫诱生的抗-HBs水平却低于野毒株p3.8Ⅱ.免疫原性低下可能有利于129Leu致持续性感染.  相似文献   

7.
HBV X基因变异的生物学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近年乙型肝炎病毒(HBV)重叠于X基因的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双突变及X基因的缺失变异的生物学及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作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是有着特殊地理环境的多民族聚居地区,生活风俗习惯各不相同而又相互影响,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途径也不尽相同,各民族均见有患病,HBV基因型在云南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临床的相关性尚不清楚。本文对云南汉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进行基因分型测定,并分析基因型分布特点,探讨其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性别和年龄、不同临床疾病谱、病毒复制水平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慢性活动性肝炎HBV DNA原位分子杂交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赵肋  梁英锐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0,19(1):42-45,T009
对50例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组织进行了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研究;部分作了上述两法的双标记。发现HBV DNA阳性物质在肝细胞内的分布方式可分为全浆型、膜下型、核型和膜间型4种。后者提示HBV DNA有可能通过肝细胞膜直接传播至邻近的肝细胞。双标记显示,大多数HBV DNA强阳性肝细胞并不同时含有HBcAg或HBsAg;反之亦然。此外,少数病例见胆小管上皮和窦内皮细胞胞浆内亦呈HBV DNA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乙型肝炎病毒变异基因诊断芯片对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出现的肝炎病毒P基因区YMDD变异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诊断。方法设计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阵列,特殊处理芯片载体。用点样法制备乙型肝炎病毒变异基因诊断芯片。在本院住院治疗患者中选择30例服用拉米夫定后,HBV DNA转阴(<500 copies/ml)168周后又反跳≥5 000 copies/ml的患者进行基因芯片杂交检测分析。同时用PCR直接测序法对上述30例患者血清标本进行双盲HBVDNA聚合酶活性区域测序对照。结果 30例服药后HBVDNA反跳患者中基因芯片测得HBV YMDD变异21例,其中YVDD变异11例。YIDD变异10例。HBVDNA PCR直接序列测定结果,有核苷酸A741变为G,使氨基酸由蛋氨酸552变为缬氨酸(氨基酸基序由YMDD变为YVDD)11例,并有6例核苷酸A669变为C,使氨基酸由亮氨酸528变为蛋氨酸。核苷酸G743变为T,使氨基酸由蛋氨酸552变为异亮氨酸(氨基酸基序由YMDD变为YIDD)10例。其中有3例伴有核苷酸T781变为C,使氨基酸由亮氨酸565变为脯氨酸。标本阳性变异序号与基因芯片检测结果完全一致。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变异基因诊断芯片可以同时检测YVDD,YIDD变异,同PCR直接测序法比较,准确率达100%,无假阳性。  相似文献   

11.
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前S2基因变异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型肝炎的发病机理至今不清,可能与HBV病毒变异有关。在HBVDNA前S2区、前C区及C启动子区,均有报道存在变异,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特异位点的变异。本研究通过检测20例重型乙型肝炎和1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前S2区变异,观察HBV前S2区变异在重型肝炎中分布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HBsAb)共阳性患者乙肝病毒S基因区氨基酸变化特点,了解分子病毒学特征.方法 对26例HBsAg和HBsAb共阳性且DNA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实验组)和随机选取的39例HBsAg阳性HBsAb阴性且DNA阳性慢性HBV感染者(对照组)的HBV DNA S区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并对S区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HBsAg和HBsAb共阳性组S基因区氨基酸突变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决定簇(aa124 ~147)尤其是第1个茎环结构内(aa124 ~ 137)氨基酸突变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49%vs 1.09%,P<0.05).结论 HBsAg和HBsAb共阳性患者S基因a决定簇第1个茎环结构氨基酸变异明显增加,推测与HBsAg和HBsAb共阳性现象的发生可能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乙肝疫苗接种和抗病毒治疗导致慢肝病进程中自然发生的HBsAgPre-S1/S2区基因变异,均可造成HBsAg和抗-HBs+或双阴性共存表现,这不仅造成临床诊断疑惑,其逃逸供血筛查和血清流调困难,还可有潜伏传播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PAP法双标记技术,结合病人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研究了31例慢性乙肝病人肝穿刺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和HBsAg的分布及意义。结果显示,肝组织内检出HBV DNA 23例,HBsAg 26例,二者同时检出者21例。从同组病人肝组织内HBV DNA和HBsAg双标检测结果与其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的比较来看,肝组织内HBV DNA和HBsAg同时阳性很可能表明HBV正处于复制及表达的活动状态。  相似文献   

15.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BV infection,OBI)是一种难以诊断的肝病,具有发展成肝细胞癌的风险,给病毒性肝炎的研究带来了巨大挑战.OBI是宿主免疫控制和病毒基因组变异综合作用的结果,使乙型肝炎病毒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处于低复制状态并影响病毒颗粒的分泌,进而导致患者血清HBsAg...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是重要的肝脏疾病致病因子,HBV感染能够引起急性、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爆发性肝炎、重型肝炎、原发性肝癌等。目前,全世界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患者有3.8亿左右,而我国就占了1.5亿,其中有2900万人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每年因此病死亡的人将近50万。我国是乙型肝炎多发的大国,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对我国及人类都有重要的意义。近年研究结果发现,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129Leu和145Arg变异株的抗原表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研究我国发现的乙型病毒S基因突变株表达HBsAg及DNA免疫的特性。方法 用自乙肝疫苗免疫无保护婴儿血清中克隆的2株变异S基因片段,置换已知核苷酸序列并可表达及复制的HBV1.2个拷贝全基因野毒株重组质粒P3.8Ⅱ的S基因,将重组质粒转染HepG2细胞,用Abbott试剂和24种单抗检测染细胞培养上清中HBsAg的结合力。用重组质粒HepG2细胞,用Abbott试剂和24种单抗检测转染细胞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检测慢性HBV感染者血清IGF-1和IGFBP-3水平,探讨其对于慢性HBV感染分期诊断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各组研究对象血清IGF-1和IGFBP-3水平。分析血清IGF-1和IGFBP-3水平在不同组别间的统计学差异及其与ALT等常用肝功能及肝损伤指标的相关性,并评价其在HBV感染相关炎症中的诊断效能。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慢性HBV感染患者的血清IGF-1和IGFBP-3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运用ROC曲线对慢性HBV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中ALT、IGF-1和IGFBP-3诊断效能进行计算、比较,结果显示3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33、0.611、0.743,其中ALT的灵敏度,特异性均高于IGF-1和IGFBP-3,但IGF-1和IGFBP-3均有预测价值(AUC>0.5),且3者联合检测时AUC可提高至0.946。结论 IGF-1和IGFBP-3对于HBV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有预测价值,虽然不能比ALT更好地反映HBV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但是ALT、IGF-1和IGFBP-...  相似文献   

19.
HBV感染者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临床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评价HBV感染者血清HBVDNA定量检测的临床价值,我们对636份临床血清标本进行HBVDNA含量、HBV标志物检测。并对它们进行了对比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清HBV 前基因组RNA(pgRNA)在HBV相关疾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90例慢性乙型肝炎、54例乙肝肝硬化和44例HBsAg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样本,进行HBsAg、HBeAg、HBV DNA和HBV pgRNA检测。结果 血清HBV pgRNA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患者中的中位数分别为7.08、5.16 和4.08 log copies/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743, P <0.001)。在HBeAg阳性患者中,HBV pgRNA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患者中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64, P <0.001);且血清HBV pgRNA水平与血清HBV DNA、HBsAg水平及HBeAg滴度呈正相关。而在HBeAg阴性患者中,血清HBV pgRNA水平与血清HBV DNA、HBsAg水平及HBeAg滴度无相关性。结论 血清HBV pgRNA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中逐渐降低,且与HBV DNA、HBsAg水平及HBeAg滴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