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2 毫秒
1.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45例胃肠道间质瘤行临床病理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查CD117、CD34、SMA和S-100。结果:45例GIST中良性10例,交界性15例,恶性20例。细胞梭形或上皮样形或者两者混合存在,免疫组化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是91.1%和80%。结论: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组织肿瘤,有较为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特点,CD117和CD34联合应用提高其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48例GIST的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生于胃30例,小肠12例,结肠4例,直肠2例,根据核分裂象及肿瘤大小分为良性5例,交界性或低度恶性31例,恶性12例。免疫组化:CD117阳性43例,CD34阳性34例,SMA阳性13例,S-100阳性4例,Desmin阳性5例。结论GIST是一种富于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的间叶源性肿瘤,CD117、CD34阳性表达是诊断GIST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应用光镜观察50例GIST的形态特征,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Vimentin、Desmin、SMA及S-100蛋白在GIST中的表达情况。结果GIST的瘤细胞较经典的平滑肌瘤更丰富,胞质嗜酸性较弱。瘤细胞梭形或上皮样,或梭形与上皮样细胞混合存在,胞质内常见空泡形成;瘤细胞排列成交织束状、弥漫片状、栅栏状或轮辐状,较为特征的是细胞团巢形成。常见间质或血管壁玻璃样变。原发于肠系膜者恶性潜力较高。CD117和CD34的阳性率分别为98%和92%。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有较为独特的组织学形态,CD117和CD34联合使用可协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例、免疫组织学特征和预后特点.方法 选取62 例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对标本进行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确立良性、恶性的判断标准.同时运用CD117、CD34、SMA、S-100 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 首先,肿块形成结节状,7 例伴有粘膜溃疡,3 例与周围组织有粘连;再进行组织学形态观察,62 例GIST 中,梭形细胞32例,上皮细胞18 例,9 例兼有梭形和上皮细胞组织细胞学形态.结论 老年人的GIST 发病率最高,CD34 和CD117 对GIST 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我院2016年4月~2017年12月治疗的61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统计整理。结果:胃和小肠是GIST的常见病变部位,瘤体大小及核分裂数能够影响GIST的恶性程度(P0.05);其恶性程度与患者年龄无直接联系(P0.05);免疫表现CD34阳性42例,CD117阳性49例,S-100阳性17例,SMA阳性39例。结论:GIST在临床中病症表现并不明显,但可以通过观测瘤体直径、测量核分裂数,以及对CD34、CD117进行阳性检测,从而有效诊断GIST。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病理。方法:对36例GIST患者标本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GIST首发症状多为腹部隐痛不适,一部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其中,小肠发病率最高,占47.2%(17/36),直肠占13.8%(5/36);胃占33.3%(12/18);结肠占5.5%(2/18)。最小肿瘤0.6cm×0.4cm×0.5cm,最大肿瘤24cm×12cm×14cm。27例以梭形细胞为主,7例以上皮样细胞为主,2例兼有上皮样细胞特征以及梭形特征的混合细胞。本组GIST的CD117阳性率91.6%(33/36);CD34阳性率86.1%(31/36);SMA灶阳性率19.4%(7/36);Desmin、S-100均阴性;GIST 36例患者中,8例恶性,18例交界性,10例良性。结论:GIST中老年发病率较高,早期诊断困难,临床表现不明显,免疫组化联合使用,CD117和CD34的阳性率是诊断GIST的重要依据,在GIST的良恶性问题上,还要综合考虑,根据肿瘤生物学行为、肿瘤的大小以及组织学形态等进行判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对我院18例手术切除的GIST患者标本的临床表现、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本组GIST最常发生于小肠,占55.6%(10/18);其次为胃,占27.8%(5/18);直肠,占11.1%(2/18);结肠,占5.6%(1/18)。肿瘤最小0.6cm×0.5cm×0.4cm,最大25cm×14cm×12cm。梭形细胞为主14例,上皮样细胞为主3例,混合细胞(兼有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特征)1例。本组GIST的CD34阳性率88.9%(16/18),CD117阳性率94.4%(17/18),SMA灶性阳性率16.7%(3/18),S-100均阴性,Desmin均阴性。18例GIST患者中,良性5例,交界性9例,恶性4例。结论:免疫组化联合使用,包括CD117和CD34在内的一组抗体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可能提高GIST的诊断率。但在GIST良、恶性诊断上仍需结合肿瘤的大体、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11月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患有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80例,对其临床病理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病部位包括胃部、小肠、结肠、肠系膜、腹膜后;在显微镜下胃肠道间质瘤大部分呈现为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以及混合型细胞;CD117、CD34以及DOG-1大部分为弥漫强阳性,平滑肌肌动蛋白(а-SMA)为局灶阳性或者部分阳性,S-100蛋白阳性表达均为局灶性。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在临床当中较为少见,以中年和老年人群居多,其病理组织排列结构呈现多样性,细胞形态多样化。然而CD117对胃肠道间质瘤细胞的广泛表达能够作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青少年胃肠道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报道5例胃肠道IMTs,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女性2例,男性3例,年龄9~17岁,中位年龄13岁。5例术前均行B超及CT检查,考虑间质瘤。术后病理均确诊为胃肠道IMT。免疫组化肿瘤细胞均表达vimentin、actin(SM)、ALKp80,2例表达CK,而CD117、Dog-1、CD34、desmin、S-100、CD21、CD68、P53、IgG、IgG4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3%~15%。结论:胃肠IMT临床特征似胃肠间质瘤,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手术完全切除后注意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本院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断与病理的病例分析,对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断以及病理特征加以分析。方法对26例病例进行手术切除手术治疗。通过运用回顾型的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术前检查、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胃肠道间质瘤主要发病于37岁到75岁之间,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在55岁左右。主要病发在胃(42.3%,11/26)和小肠(36.5%,9/26),结直肠的病发率较少(21.2%,5/26);其中良性有9例,潜在恶性的2例,恶性15例。肿瘤大小与良、恶性相关(P〈0.05)。CD34、SMA、S-100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21例(81%)、12例(46%)和7例(27%),其阳性表达率与肿瘤良、恶性不相关(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率与肿瘤的大小有关,40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较高,没有性别限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复习12例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特征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胃间质瘤临床少见,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胃体部多见,瘤细胞为梭形和上皮样细胞,免疫组化结果为CD117+、CD34+。结论:胃间质瘤主要依靠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和免疫组化来帮助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肠系膜间质瘤(MSTs)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并评价其生物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7年11月经手术治疗的8例MST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117、CD34、Act和S-100的表达情况。结果本组8例MSTs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发现腹部肿块、腹痛;肿瘤源于空、回肠系膜6例,结肠系膜2例,浸润邻近器官1例;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率CD117、CD34分别为100%,75%;肿瘤的基本细胞类型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8例均见核分裂相,易出血、坏死。结论MSTs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s)具有相似的免疫组化染色特点和形态学表现,恶性度较GISTs高,预后比GISTs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食管间质瘤(Esophageal stromal tumors,E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应用光镜观察形态特征,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食管原诊断为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34例检测CD117、CD34、Vimentin、SMA和S-100,获得7例EST。结果:7例EST占同期食管间叶肿瘤的20.6%(7/34)。抗体表达情况:CD11785.7%(6/7)、CD3471.4%(5/7)、Vimentin 100%(7,7)、SMA28.6%(2/7)阳性和S-100表达全部阴性。结论:EST是食管较少见的间叶性肿瘤。CD117、CD34、SMA和S-100联合使用可协助鉴别诊断EST。细胞密集、明显核异型、肿瘤性坏死以及核分裂数大于5/50HPF可作为恶性参考指标,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恶性间质肿瘤中最常见的,CD117和CD34阳性标记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免疫标记物。GIST的恶性程度与肿瘤是否出血坏死、大小、核分裂数密切相关,治疗主要采用手术切除,辅以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D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方法对58例GIST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GIST发病中位年龄为51岁,男女比例为1.2:1。GIST好发于胃、小肠,主要临床症状为消化道出血、腹痛、腹胀、腹部包块。CT、B超、一般内镜、超声内镜对GIST的诊断.率分别为40.9%、20.O%、13.5%和53.3%,一般内镜与超声内镜对GIST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免疫组织化学CD117、CD34阳性率分别为98.3%和77.6%。结论GIST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CT及超声内镜能提高该病诊断率,确诊有赖于病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的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应用光镜、透射电镜观察46例ESS瘤体标本,并用SP法标记Vim、CK、Des、SMA、EMA、S-100、LCA、CD34、ER和PR。结果光镜下ESS组织由浸润性、弥漫性增生的单一性圆形或短梭形细胞组成,核分裂数<10个/10HP,间质小血管丰富,存在泡沫细胞浸润;电镜观察显示,瘤细胞超微结构近似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具有纤维母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分化特点。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m、CD10、ER(22/46)、PR(33/46)、EMA(22/46)和Des(22/46)阳性,CK、SMA、S-100、CD34和LCA均阴性。结论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表达特征提示ESS来自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并具有向平滑肌、纤维母细胞和上皮细胞分化的特点。ESS对激素的敏感性可能与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宗炜 《亚太传统医药》2010,6(12):134-13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诊断及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GIST 38例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胃间质瘤26例(68.42%),小肠间质瘤10例(26.32%),直肠间质瘤2例(5.26%)。良性13例(34.21%),潜在恶性4例(10.53%),低度恶性12例(31.58%),恶性9例(23.68%)。38例均手术治疗,其中肿块完全切除33例,有转移5例。1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胃瘫,经对症处理后治愈。1例胃窦部恶性间质瘤术后3月复发,再次手术切除残胃,手术经过顺利,无围手术期死亡,至今全部病人均存活。结论:GTST起病隐蔽,具有潜在恶性,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手段,对GIST复发、转移及不能切除的病人,选用药物伊马替尼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9年外科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48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1]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50.6岁,男女比为1.5∶1,部位以胃最多见。病理诊断GIST良性19例,交界性13例,恶性16例。48例均行根治手术或局部切除。结论:GIST的诊断有赖于纤维光镜及钡剂肠道造影与免疫组化的结合,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期收治的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GIST的CT表现临床资料。结果30例GIST中,良性6例,恶性24例;发生于胃14例;小肠8例;十二指肠3例;小肠系膜5例。CT表现为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CT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Cx43、FLT3、RET蛋白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病理科1992—2002年间手术切除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169例,经复查存档切片及病理诊断确诊113例消化道间质瘤,并选出37例术后3 a以上进行随访者,用流式细胞术定量研究3种蛋白在消化道间质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Cx43的表达与组织学分型有关,上皮型和混合型表达均高于梭形细胞型(P均<0.05);FLT3、RET在Ⅱ级和Ⅲ级的表达均高于Ⅰ级(P均<0.05);在有转移复发的胃肠道间质瘤RET、FLT3两种蛋白有转移复发表达均高于无转移复发者(P均<0.05)。结论CD117、CD34可以作为间质瘤的特异性标记物,也是与其他间叶源性肿瘤进行鉴别的可靠依据,但不能成为判断间质瘤预后的指标;RTE、FLT3可以作为判断胃肠道间质瘤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