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对传统垂直斜视手术方法进行了改进,探讨一种防止垂直斜视手术后睑裂异常的手术方法。方法:对16例垂直斜视患者,行下直肌徒后术。术中暴露下直肌后,在直肌两侧剪开肌间膜8mm。肌肉套环缝扎后,将肌间膜剪除3mm-7mm,直到肌间膜轻轻的绷紧,然后用0/6可吸收缝线再将肌间膜重新缝合于肌肉原附着点的两侧。关闭球结膜。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0个月,16例患者,垂直斜视均得到很好的矫正,且目测双睑裂对称,无明显的变大或变小及下睑后退。结论:传统垂直斜视手术后眼睑后退的部分原因是由于直肌后退手术中切开的肌间膜松弛,使节制韧带后退而引起下睑后退。改进的手术将肌间膜轻轻绷紧缝合于原肌附着点两侧,使肌间膜及节制韧带向前拉,不随肌肉后退,从而避免了下睑后退。此种手术方法突破了传统下直肌徒后5mm的手术禁区。手术操作简单实用,可防止垂直斜视手术后睑裂异常这一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传统垂直斜视手术方法进行了改进,探讨一种防止垂直斜视手术后睑裂异常的手术方法.方法对16例垂直斜视患者,行下直肌徙后术.术中暴露下直肌后,在直肌两侧剪开肌间膜8mm.肌肉套环缝扎后,将肌间膜剪除3mm~7mm,直到肌间膜轻轻的绷紧,然后用0/6可吸收缝线再将肌间膜重新缝合于肌肉原附着点的两侧.关闭球结膜.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0个月,16例患者,垂直斜视均得到很好的矫正,且目测双睑裂对称,无明显的变大或变小及下睑后退.结论传统垂直斜视手术后眼睑后退的部分原因是由于直肌后退手术中切开的肌间膜松弛,使节制韧带后退而引起下睑后退.改进的手术将肌间膜轻轻绷紧缝合于原肌附着点两侧,使肌间膜及节制韧带向前拉,不随肌肉后退,从而避免了下睑后退.此种手术方法突破了传统下直肌徙后5mm的手术禁区.手术操作简单实用,可防止垂直斜视手术后睑裂异常这一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分离性垂直偏斜(DVD)合并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发病年龄及双眼视功能水平与DV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组1:DVD合并间歇性外斜视;组2:单纯间歇性外斜视;组3:单纯DVD。比较并分析3组病人的发病时间、术前立体视功能及垂直分离偏斜程度。结果:DVD合并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发病月龄(45.0月)早于单纯间歇性外斜视(82.9月)(P〈0.01)。其双眼视功能较单纯间歇性外斜视组差(P〈0.01)。组1与组3的垂直分离斜度分别为14.5△±9.6△、23.7△±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VD合并间歇性外斜视发病年龄较早,双眼视功能较差。视觉发育早期双眼视功能的破坏可能是影响DV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DVD合并间歇性外斜视中的水平方向眼位偏斜对垂直斜视度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离性垂直斜视(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的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及其效果。方法根据DVD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进行不同术式的手术治疗。结果本组28例43眼中手术治疗34眼,治愈24眼(70.59%),好转6眼(17.65%),4眼无效(11.76%),另外9眼因为上斜度数≤10△或者在矫正水平斜视后上斜度数明显减小而未行DVD手术。术后经过双眼视功能训练,同视机检查有Ⅰ级视功能者6例,Ⅱ级视功能者4例,Ⅲ级视功能者3例,剩余15例仍无双眼单视功能,其年龄均〉10岁。结论个体化的手术治疗能够使DVD患者得到满意的效果,视功能训练也是斜视治疗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是一种主要累及水平眼外肌的先天性疾患,除眼球水平运动障碍外,其重要特征为眼球内转时睑裂缩小,眼球后退。而我们遇到1例眼球水平及垂直运动均有障碍,并眼球外转及下转时睑裂缩小,眼球后退。现报告如下。1病例女,20岁,自幼双眼外斜视...  相似文献   

6.
分离性垂直斜视 (DVD)是一种与 Herring法则相矛盾的异常眼球运动 ,临床上并非罕见 ,因其常伴其他类型斜视、隐性眼球震颤及弱视而被忽视。本病原因不明 ,主要特点为非注视眼的不随意性上斜视 ,并伴有外旋 ,斜视角不稳定 ,目前 ,手术是治疗 DVD的主要方法 [1 ] 。我科自 2 0 0 0年以来 ,手术治疗 DVD2 3例 (4 0眼 )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3例 (4 0眼 ) ,男 9例 ,女 14例 ;年龄 4~ 2 0岁 ,平均 8.5岁 ;术后观察时间 1.5~ 36个月 ,平均 18个月。1.2 检查方法 :1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查视力 ;2用同视机…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下斜肌前转位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垂直分离性斜视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DVD9例12眼。将下斜肌从距离止端4mm处离断,然后转位固定于下直肌止端顳侧1mm处。术后随访2周~6个月。结果:术前DVD平均19.7PD,术后平均3.6PD。术前下斜肌功能亢进3+和2+各6只眼。术后仍有2只眼(16.7%,2/12)下斜肌功能亢进,但为1+。没有任何病人主诉原在位时有复视或垂直斜视,术后1只眼(8.3%,1/12)有轻度上转受限。结论:下斜肌前转位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垂直分离性斜视有效。  相似文献   

8.
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 VerticalDeviation简称DVD)是一种与一般斜视的神经支配法则相矛盾的垂直斜视。是指双眼交替遮盖时,被盖眼呈上转位,常合并隐性眼球震颤及弱视或与其它类型的斜视同时存在。本病少见易误诊,且当作一般斜视进行手术,其效果不很理想,故DVD在斜视弱视诊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现将我们于1987~1993年中所遇到的17例儿童DVD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林少敏 《新疆医学》2023,(2):197-199
目的 分析水平直肌移位术治疗水平斜视伴小度数垂直斜视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8月在本院治疗的水平斜视伴小度数垂直斜视患者46例,在矫正水平斜视的同时,均进行水平直肌移位术来矫正小度数垂直斜视,并按照垂直斜视度数大小,设定移位范围5mm-8mm。分析术后患者垂直斜视度矫正的效果。结果 观察半年,全部病例中有41例患者术后残余垂直斜视度≤3△,其余5例垂直斜视度残余≥4△,效果满意,满意率89.1%。结论 水平直肌移位术矫正水平斜视合并小度数垂直斜视的疗效确切,且随移位量的增加,矫正垂直斜视度的量越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倒向内眦赘皮是下眼睑皮肤向上伸展,内助部皮肤过剩,遮盖内毗部分球结膜,呈假性内斜视,儿童多见。如合并下垂,小睑裂和内附远距者更是少见的一种类型,临床称KOMTO综合征,我院于1994年在本县发现两家系,并进行系谱调查,现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例1,患者(先证者),男,9岁,足月顺产,自幼睑裂狭小,不能睁大,家族中无近亲婚配,其父、祖父、曾祖父(已故)患同样眼病。体检:智力及营养状态良好,发育尚可,身高较同龄儿略矮,视力双眼1.0,鼻梁低平,双眼为倒向性内毗赘皮,眼睑下垂仰头视物,睑裂长17mm,睑裂中央宽度上视2m…  相似文献   

11.
面部是暴露的 ,且表情丰富 ,因而 ,面部皮肤最易衰老和出现皱纹。皮肤衰老的速度有明显的种族和个体差异 ,黄色人种最早也最明显的衰老部位是上、下睑 ,眼角和额部[1] 。表现为上睑皮肤松弛 ,出现皱纹、眉下垂 ,形成三角眼 ;下睑出现皮肤皱褶、臃肿、袋状畸形 ,呈现老态 ,影响美观。近年来 ,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 ,上睑松弛和眼袋整形术已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通过上、下睑垂直提升联合术 ,一次性完成眼周整形 ,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9年 6月— 2 0 0 2年 6月共完成 34例 ,女31例 ,男 3例 ,…  相似文献   

12.
上斜肌麻痹,特别是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占麻痹性斜视的首位,也是垂直性斜视的最常见病因,其手术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术后效果也不尽相同,为了寻找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术方法,我科于1999~2003年利用下斜肌部分切除术和下斜肌后徙转位术治疗上斜肌麻痹病人5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分离性垂直偏斜Dissociatedverticaldeviation(DVD)是一眼持续注视时另一眼上转,与一般斜视的神经支配法则相矛盾的一种眼球垂直运动异常。常伴有隐性眼球震颤,弱视和下斜肌、亢进,多数病人为双眼发病,病因不清。我们从1985年~1995年共诊治83例。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发病年龄。83例中,最小者11岁,最大者42岁。1.2临床特征1.2.1当双眼交替遮盖时,遮盖眼向上分离。非注视眼总是处于高位,此为本病的突出特点。l.2.2分离性垂直偏斜可与任何类型的斜视同时存在。部分病例可伴有垂直肌麻痹或过强,临床上以,/肌过强多见…  相似文献   

14.
张小红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137-138,141
目的分析分离性垂直斜视合并麻痹性垂直斜视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分离性垂直斜视合并麻痹性垂直斜视患者,对其临床特点、手术方式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分离性垂直斜视合并麻痹性垂直斜视临床特点:出现原在位垂直斜视;遮盖会出现高位眼上飘,部分外旋加大或者不稳定,低位眼也可能出现上飘现象;单眼眼球运动时出现明显眼外肌麻痹以及亢进。经手术治疗后,所有患者中显效64例,有效33例,总有效可达98.98%。治疗后54例患者的双眼单视功能水平得到不同程度地提高。结论分离性垂直斜视常同麻痹性垂直斜视合并发生,治疗时需根据所合并的不同类型的麻痹性垂直斜视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提高患者临床疗效与生活质量。方法:对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组研究,单纯下斜肌转位术为A组,下斜肌截除联合转位术为B组,下斜肌截除联合转位并前徙术为C组。三组患者在常规局部麻醉下,以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垂直斜度及下斜肌亢进改善程度检查,随访六个月,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C三组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8.46%、89.47%、93.3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进行临床手术治疗时,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手术方法,从而达到更为有效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眼轮匝肌-睑板固定术在切开法重睑术中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4年7月至2015年3月就诊于安徽省立医院整形美容外科的40例单睑患者,均采用眼轮匝肌-睑板固定法行双侧重睑术,术后2个月开始随访,测量并比较术前及随访时双侧睑裂宽度、高度、内眦间距、睫毛暴露长度及上翘度。结果 术后重睑形态自然,切口疤痕不明显。双侧睑裂高度由术前(9.07±1.17)mm增至(10.56±1.21)mm、睫毛暴露长度由术前(4.24±1.31)mm增至术后(5.81±0.81)mm、睫毛上翘度由术前(57.85±9.40)mm增至术后(76.10±6.43)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眼轮匝肌-睑板固定重睑术模拟先天性重睑形成的机制,手术效果明显,重睑形态自然,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7.
眼眶发育不全的眼窝重建术叶荣坤1肖瑛1张荣瑞2(1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2菏泽地区人民医院)眼眶发育不全者睑裂短小,眼眶小,结膜囊极浅,施行一般结膜囊成形术仍无法安装义眼。我们施行了眼眶扩大术并重建眼窝,术后安装义眼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  相似文献   

18.
分离性垂直偏斜合并水平斜视同时手术治疗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分离性垂直偏斜合并水平斜视一次性手术的效果,方法:先作垂直斜视手术即上直肌后徙,再作水平斜视手术即内外直肌手术,结果:36例术生眼位正,眼球运动良好。结论:一次性手术同时治疗分离性垂直偏斜合并水平偏斜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诸力伟  许国忠  杨莅  沈莉 《浙江医学》2010,32(2):261-263
分离性垂直斜视是指两眼交替遮盖时遮盖眼上斜,是与一般斜视的神经支配法则相矛盾的一种眼球垂直运动异常,常合并隐性眼球震颤和弱视,亦可与任何类型的斜视同时存在.对于分离性垂直斜视,临床上一般主张手术治疗.现对我院收治的分离性垂直斜视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作一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胡博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22):2473-2473
睑裂斑作为结膜变性的一种常见症状,目前国内有关的资料报告较少,为此,我们从1995年10月至2000年10月间,对门诊病人睑裂斑的发病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