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医学历来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并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为比喻,来阐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治未病"的概念,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中就已论及,主要思想是"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内容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疾病微而未显,显而未成,成而未发,发而未传,传而未变,变而未果,趁此之时防范于未然。2000多年来治未病的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发展,我们要正确理解中医治未病的"治"实际上是"防"的意思。治未病是预防疾病的理念,治未病不治已病只是强调防重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历来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并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为比喻,来阐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之论。其后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治未病",中医中药在疾病的预防与已病防变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重点转变的"前移战略",吴仪副总理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倡导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使"治未病"在新形势下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5.
“治未病”思想融入儿科教学略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起源甚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其中写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字里行间渗透着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的朴素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6.
"上工不治已病而治未病",中医"治未病"是开展预防保健服务工作的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法则。武汉市中医院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中,有效提升了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一个基本理念,"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未病先防即在未病之前,采取措施,作好预防,防止疾病发生,一方面调养身体,提高抵御疾病能力,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8.
"治未病"一词首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防"即预防,一是防止疾病的发生,二是当疾病已发生,如何控制处理不使之严重,而护理工作可以把这些工作细化并发扬光大[1],"治未病"理论对护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渗透到护理实践各个领域,护理人员应用"治未病"理论指导护理工作的开展,在临床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中医治未病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文中记载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未病指导思想,倡导无病先防,重在预防。通过养生来预防疾病,养成良好的饮食、作息、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掌握必要的保健知识,定期进行体检,防病于未然。  相似文献   

10.
中医“治未病”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荣建新 《北京中医》2007,26(11):723-724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精髓之一,它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未病先防"是在未病之前,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是指若疾病已经发生,应该争取及早诊断、及早治疗,以防疾病的发展和传变。"治未病"的思想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阐述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相似文献   

11.
亚健康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而提出的新概念.现代医学认为,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如不及时加以干预,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疾病,采取积极的治疗可使机体恢复到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2.
亚健康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而提出的新概念。现代医学认为。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如不及时加以干预。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疾病,采取积极的治疗可使机体恢复到健康状态。这种理念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有体现,已有两千多年积淀的中医学在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方面存在很大优势。在亚健康的研究中引入中医“治未病”思想,将进一步促进亚健康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3.
14.
中医"治未病"观点所具有的超前学术思想,以及其神形共养的独特思维模式在养生保健方面所具有的潜在优势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广泛理解和认同.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的方法很多,而"神形共养"则是中医学推崇的一种最高的养生方式.文章从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守神全形的养神观以及清静养神的方法论等三面,阐明形神共养、养神为先的养生观,以及守神而全形的养生法,以期使传统的养生理论为当今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在艾滋病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治未病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有效的指导着中医药临床工作,至今仍然具有指导价值。本文就中医药治未病学说在艾滋病临床中医工作防治中的指导性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在今后临床工作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郭赛珊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根据病邪致病特点、病机传变规律、药性及饮食性味等,将中医学"治未病"理论融入治疗立法、处方用药的配伍之中.如治疗湿热证必滋阴,以防湿热伤及阴津,阻断湿热伤阴的传变;必活血化瘀,防湿热血瘀,消已成之瘀血,助湿热消退;必健脾,健脾祛湿、防滋阴碍脾;必问饮食嗜好,纠正患者不良饮食习惯,防饮食所伤及其传变.在辨证论治的各个环节体现中医学"治未病"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上工治未病”对心衰防治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玫  邓扬扬 《北京中医药》2008,27(6):406-407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它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和死亡率.据WHO统计,慢性心力衰竭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5%~5.6%.65岁以上达到6.5%,且每十年增加一倍.  相似文献   

18.
陈燕  晋溶辰 《中医药导报》2010,16(8):136-139
提出了护理专业开设"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构想,并就该课程设置的意义与可行性进行了分析,针对课程设置中的难点提出了解决对策,重点围绕课程框架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旨在有效弥补目前护理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提高护士专业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介绍刘莉教授以"治未病"思想防治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经验,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予以阐述.刘莉教授强调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脾肾亏虚,外因为饮食不节、劳逸失度、情志失调等.痰湿是MS的病理因素,贯穿于发病的全过程,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脾肾亏虚为本,痰瘀热互结为标.在MS痰浊内生期注重"未病先防",通过中医健康宣教以及对饮食、运动、情志的调理以防病于未然;在MS痰瘀互结期重视"既病防变",以健脾补肾,祛痰瘀热邪之标实为治则,预防变证发生;MS"瘥后"期的调摄从心理、生活和药物几个方面进行,以防病复发.  相似文献   

20.
清代医家叶天士于《临证指南医案》首次提出"上下交损,当治其中"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心肾不交的遗精。该治法突出了后天之本,中焦脾胃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焦脾胃运化失常,可导致脑髓失养或毒损脑络,从而引起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发展,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阿尔茨海默病与肠道微生物群落失调密切相关。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理论特点,进一步探究中焦脾胃与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相互关系。通过查阅文献、参考古籍医案、阿尔茨海默病用药规律分析、相关实验研究,为此法在临床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提供论据支持,为中医药防治阿尔茨海默病提供新思路,为中医药防治复杂病因病机的脑系疾病提供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