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付坚 《微创医学》2001,20(6):794-795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纤溶活性和内皮功能改变及葛根素的相关治疗作用.方法观察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凝血、纤溶活性指标和内皮功能vWF(von Willebrand因子)指标的改变.将其随机分为葛根素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35例,2组均予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葛根素.分别观察治疗14日前后上述指标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AT-Ⅲ:A、AT-Ⅲ:Ag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AI:A、vWF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t-PA:A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经葛根素治疗后纤溶活性及降低VWF均有明显改善.结论急性脑梗死存在纤溶活性降低和内皮功能障碍,葛根素具有改善其纤溶活性和降低VWF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而实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浆抗凝血酶 活性 (AT- :α)、纤维蛋白原 (Fb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 (t- PA:α)及其抑制物活性(PAI- 1:α)在脑梗死和糖尿病伴血管病变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对 4 0例脑梗死和 5 2例糖尿病患者血浆 AT- 、t- PA、PAI- 1的活性及 Fbg含量进行测定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及糖尿病伴血管病变组较正常对照组 AT- :α、t- PA:α水平明显降低 (P <0 .0 1) ,Fbg、PAI- 1:α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1) ;糖尿病伴血管病变组与无血管病变组比较 t- PA:α水平显著降低 ,Fbg,PAI- 1:α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1) ;糖尿病无血管病变组与对照组比较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脑梗死、糖尿病伴血管病变患者抗凝及纤溶活性的变化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聚体、纤维蛋白溶酶元(plg)、抗凝血酶-(AT-)含量的影响,以分析其作用机理。方法:将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通心络胶囊 常规药物治疗组(治疗组)33例,常规药物对照组(对照组)31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D聚体、plg、AT-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明显升高血浆AT-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可能降低D-D聚体、plg含量,但与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通心络胶囊可以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AT-含量,起到抗凝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其增强纤溶系统活性等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4.
缬沙坦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纤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缬沙坦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纤溶异常的影响。方法 :将 4 3例CHF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组和对照组 ,缬沙坦组口服缬沙坦 80mg ,每天 1次 ,共 1周。对照组除不服用缬沙坦外 ,其他用药与缬沙坦相同。治疗前和治疗 1周后测量二组血浆tPA、PAI活性 ,以及D -二聚体和VWF的水平。结果 :缬沙坦组治疗后tPA活性显著增加 (P <0 .0 5 ) ,与对照组比 ,缬沙坦组tPA活性并未达到显著意义的改变 (P >0 .0 5 )。缬沙坦组治疗后血浆PAI活性、D -D和VWF水平均有显著性下降 (P <0 .0 5 ) ,而对照组却无明显改变 (P >0 .0 5 ) ,组间比较发现 ,缬沙坦组治疗后血浆PAI活性、D -D和VWF水平比对照组更低 (P <0 .0 5 ) ,而治疗前二组间上述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缬沙坦可以明显改善CHF患者的纤溶异常 ,这可能与其降低CHF的栓塞危险和改善其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小剂量尼尔雌醇对绝经后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及血浆纤溶活性的影响。方法 :3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尼尔雌醇 ,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及血浆纤溶活性的变化。结果 :血浆一氧化氮、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显著升高 (P <0 .0 1) ,血浆内皮素、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降低 (P <0 .0 5 )。结论 :尼尔雌醇可以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和纤溶活性 ,可作为绝经后妇女单一预防冠心病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凝血、抗凝及纤溶状态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凝血、抗凝及纤溶状态 ,对 3 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在急性期及恢复期测定血浆AT -Ⅲ :A、AT -Ⅲ :Ag、t -PA :A、PAI :A、FPA、DD ,结果显示 :急性脑梗塞患者在急性期AT -Ⅲ :Ag低于正常对照组 ( P <0 .0 5 ) ,PAI :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而t -PA :A含量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FPA、DD在急性期及恢复期均高于正常对照组。FPA在发病后即有明显增高。认为急性脑梗塞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活性改变在血栓形成的发病机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血浆AT -Ⅲ :Ag、t-PA :A、PAI :A、FPA、DD含量的测定可作为急性脑梗塞患者客观血液学指标 ,为急性脑梗塞的治疗及病情演变的观察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芝宝 《当代医学》2011,17(21):107-10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纤溶酶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和凝血因子的变化情况与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0年12月间收治的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分别于纤溶酶治疗前后测定血清NO(一氧化氮)、ET(内皮素)、6-K-PGFla(去甲基-6-酮)和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TT(血浆凝血时间)、FiB(纤维蛋白原)指标。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纤溶酶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其血管内皮观察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仍有明显差异(P〈0.01);而其凝血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影响。结论应用纤溶酶治疗脑梗死患者对其血管内皮和凝血指标均有改善作用;对患者的凝血指标于3d内可调节到正常值水平。  相似文献   

8.
葛根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余月明  施练迅 《广东医学》2001,22(6):534-535
目的:探讨葛根素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28例,用维脑路通注射液静脉滴注作为对照组治疗27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动态观察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以及其他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和6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所有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时间推移先升后降,治疗组血浆D-地聚体含量增高早、峰值低、下降速度快(P<0.05,P<0.01),治疗期间无出现症状加重和其他不良反应。结论:葛根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有利于早期恢复脑血供,改善微循环,调节体内凝血-纤溶系统平衡,其疗效确凿,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血栓标志物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 (ICVD)患者的有关血液学指标 ,研究ICVD病人的发病因素 ,以利于ICVD的治疗及一级、二级预防。方法 检测 13 8例ICVD患者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 (vWF :Ag)、P -选择素 (P -Selectin)、抗凝血酶含量 (AT -Ⅲ :Ag)、抗凝血酶活性 (AT -Ⅲ :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 (t -PA :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活性 (PAI :A) ,纤溶酶原 (PLG)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ICVD组的vWF :Ag、P -Selectin、PLG、PAI :A升高 ,而AT -Ⅲ :A、AT -Ⅲ :Ag、t -PA :A降低 (P <0 .0 1或P <0 .0 5 )。ICVD组组间比较 :腔隙性脑梗死组、短暂性脑缺血组与急性脑梗死组AT -Ⅲ :A、AT -Ⅲ :Ag、PLG水平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或P <0 .0 5 )。结论 ICVD患者存在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活性增加、高凝状态及纤溶活性降低。血栓标志物的检测对ICVD的诊断及治疗过程监测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①目的 探讨葛根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 (UA)病人胰岛素抵抗 (IR)及纤溶活性异常的影响。②方法6 9例UA病人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 (31例 )和葛根素治疗组 (38例 ,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葛根素治疗 ) ,均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检测血糖、血浆胰岛素 (FINS)、纤溶指标 ,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ISI)。选择 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③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UA组FINS浓度增高 ,ISI降低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活性降低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PAI 1)活性升高 (t=2 .139~ 3.2 0 7,P <0 .0 5 ,0 .0 1)。葛根素组治疗后 ,FINS浓度降低 ,ISI增高 ,tPA活性增高 ,PAI 1活性下降 (t=2 .116~ 3.6 36 ,P <0 .0 5 ,0 .0 1)。UA组治疗前及葛根素组治疗后FINS ,ISI与PAI 1之间存在高度线性相关 (r =0 .35 1,- 0 .332 ,0 .4 2 7,- 0 .4 5 2 ,P <0 .0 1)。④结论 葛根素可改善UA病人的IR及与IR密切相关的纤溶活性异常。  相似文献   

11.
血栓前状态与糖尿病肾病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DM)患者血栓前状态(PTS)指标在糖尿病肾病(DN)各期的水平,探讨其在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检测30例正常人和90例2型DM患者血栓前状态指标:Von willebrand因子(VWF)、血栓调节蛋白(TM)、血小板γ-颗粒膜蛋白(GMP-140),蛋白C活性(PC)、抗凝血酶Ⅲ(AT-Ⅲ)、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结果:①DM各组血浆PC、TAT、VWF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t-PA水平、AT-Ⅲ活性低于正常对照组,在DM无并发症时即出现上述改变(P<0.01);②血浆PAI、TM、GMP-140水平在正常白蛋白尿组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升高(P均<0.05).结论:①DM在无并发症时,即存在PTS;②PC、TAT、VWF、t-PA、AT-Ⅲ活性检测有助于PTS诊断;③PAI、TM、GMP-140是早期诊断DN较敏感的指标,并能反映DN的发生和发展,与尿白蛋白排泄量(UAE)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DN.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葛根素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 在治疗 7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 ,除常规治疗外 ,41例加用葛根素治疗 ,另 3 8例加用阿斯匹林治疗。在治疗前后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P -选择素作对比观察。结果 脑梗死患者血浆P -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葛根素治疗组与阿斯匹林对照组血浆P -选择素均显著降低 (P <0 .0 1) ,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葛根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由P -选择素增高参与的脑损伤病理过程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检测25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t-PA:Ag)和活性(t-PA: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PAI:A)以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结果表明,患者的t-PA:Ag低于正常,PAI:A,VWF:Ag高于正常,提示尿蛋白增多的糖尿病患者纤溶活性减低并可能伴血检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Ⅲ(ATⅢ),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等凝血纤溶活性因子及内皮功能指标变化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于入院后当日对ACS组(48例)和对照组(42例)的VWF,ATⅢ,t-PA,PAI-1水平进行检测,并对ACS组与对照组VWF与ATⅢ、t-PA与PAI-1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随访6月左右,观察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ACS组患者的血浆VWF,t-PA,PAI-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P<0.05),ATⅢ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发生心血管事件者血浆VWF,PAI-1水平较未发生者高(P<0.05,P<0.05),ATⅢ水平较未发生者低(P<0.05).同时,两组VWF与ATⅢ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P>0.05),而t-PA与PAI-1均呈明显正相关性(P<0.05,P<0.05).[结论]VWF、ATⅢ、t-PA,PAI-1等参与ACS发病机制,ACS患者存在高凝状态、纤溶功能紊乱以及内皮功能损害.因此,上述因子水平的监测对于ACS的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并且,适当应用抗凝药物及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可能有助于ACS的合理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卢薇  梁英梅  邹平 《海南医学》2009,20(3):44-45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内皮细胞、血小板功能及纤溶活性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48例CHF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P-选择素、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水平并与25例正常体检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HF患者血浆VWF、P-选择素、PAI-1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且三者水平与心功能状态有关。P-选择素与VWF呈正相关关系。结论CHF患者存在内皮损伤、血小板激活以及纤溶活性降低,提示CHF患者有高凝倾向,易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介入及药物治疗对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与疗效比较。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8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和患者意愿,其中观察组48例行介入手术治疗,对照组32例行单纯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为59.3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为14.58%,对照组为34.3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分别为(19.87±3.07)ug/L和(2.67±0.81)IU/m L,显著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为(51.19±5.62)ug/L,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脑梗死效果显著,能显著降低死亡率,改善凝血纤溶功能,在具体操作时应严格操作流程,尽量减少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减少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窒息新生儿抗凝血酶Ⅲ水平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窒息新生儿血清抗凝血酶Ⅲ (AT -Ⅲ )水平。方法 :采用免疫浊度法检测 18例足月窒息新生儿AT -Ⅲ水平 ,并与 18例正常足月新生儿比较 ,同时测定其血浆D -二聚体 (D -D)的变化。结果 :窒息新生儿血清AT-Ⅲ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血浆D -D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且D -D的变化与AT -Ⅲ呈负相关。结论 :窒息新生儿体内AT -Ⅲ活性降低 ,存在血液高凝及继发性纤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血纤溶系统的活性以及降纤酶药物对其的影响。方法:正常组30例,急性脑梗塞观察组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4例应用5%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 复方丹参10ml静脉点滴,连续10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降纤酶10u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点滴,连续3d。采血栓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血管内皮tPA释放能力(△tPA)和PAI/tPA活性的变化。结果(1)观察组患者的血纤溶系统活性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2)降纤酶治疗组血纤溶活性的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1)急性脑梗塞患者血纤溶系统活性显著降低(2)降纤酶能有效增强纤溶系统的活性,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梗死患者胰岛素抵抗与纤溶状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IR)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纤溶状态的相互关系。方法: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性单纯性脑梗死31例和正常对照组30例的空腹血糖(FPG)、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度(t—PA:A)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度(PAI:A)的变化,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结果:急性脑梗死组的FPG、FINS、PAI:A比对照组蹭高(P<0.01);ISI、t—PA:A比对照组降低(P<0.01或P<0.05)。PAI:A与血清胰岛素水平呈正相关(r=0.5783,P<0.01),tPA:A与血清胰岛素水平呈负相关(r=.5136,P<0.01)。结论:具有IR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纤溶活性降低,IR可能是急性脑梗死发病的独立致病因素,对IR的干预性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其纤溶状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聚体、纤维蛋白溶酶原(PLG)、抗凝血酶-Ⅲ(AT-Ⅲ)含量的影响,以分析其作用机理。方法 将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通心络胶囊+常规药物治疗组)33例,对照组(常规药物对照组)31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D-D聚体、PLG、AT-Ⅲ含量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血浆AT-Ⅲ含量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D-D聚体、PLG含量明显降低,但与对照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通心络胶囊可以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AT-Ⅲ含量,起到抗凝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其增强纤溶系统活性等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