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 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腹膜炎(SBP),是由致病菌经肠道、血液、或淋巴系统引起的腹膜感染。SBP是肝硬化失代偿期严重并发症和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易延误诊治。我院1992年1月~1997年6月收治54例,现作一回顾性分析,提出在临床诊治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性45例,女性9例;年龄30~40岁9例,41~50岁36例,51岁以上9例。原发病:乙型病毒性肝炎48例,丙型病毒性肝炎1例,酒精性肝硬化4例,瘀胆型肝炎1例。均符合1998年福州全国腹水学术讨论会制定 相似文献
3.
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SBP)菌株种类、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 对 336例住院肝硬化腹水并发SBP临床资料进行前瞻性调查。结果 2 5 3例 (75 75 % )患者多核粒细胞 (PMN)相对值≥0 5 0。 84例腹水细菌培养阳性 ,共分离细菌 4 2株 ,大肠埃希菌占 4 5 2 4 % ,腹水蛋白≤ 10g/L并发SBP患病率高于腹水蛋白 >10 g/L患者 ,两者差异显著 (χ2 =6 4 6 ,P <0 0 5 )。结论 肝硬化腹水并发SBP临床症状大多不典型 ,腹水PMN比值是诊断SBP比较可靠的参数。病原菌以大肠杆菌为主。腹水蛋白 <10 g/L患者应警惕SBP发生 ,应及早做腹水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4.
肝硬化失代偿并发自发性腹膜炎 ( SBP)是在腹水存在的情况下 ,由致病菌经肠道、血液或淋巴系统引起腹膜感染。本病是肝硬化晚期严重并发症和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 ,特别是老年人对炎症反应差 ,故极易造成误诊及失治 ,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本文回顾分析本院1 980年 1月~ 2 0 0 0年 1月经确诊的肝硬化失代偿并发 SBP98例 ,提出诊治中应注意的问题。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住院患者 98例 ,男 85例 ,女 1 3例 ,年龄 2 8~ 82岁 ,平均 51 .2岁 ,其中老年病人 (≥60岁 ) 2 7例。肝硬化的主要因素是肝炎后肝硬… 相似文献
5.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是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23%。掌握SBP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是获得早期诊断的前提,合理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对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效果展开分析讨论。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腹膜炎(SBP)患者50例。结果:在50例患者之中,24例患者治愈(48%),20例患者病情出现好转(40%),6例患者治疗无效甚至病情出现恶化(12%):其中,2例患者血压下降并伴有休克性症状(4%),1例患者出现肝肾综合征死亡(2%),1例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死亡现象(2%)。结论: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并不很典型。该病的主要病原菌是大肠杆菌,该病菌的敏感药物如第三代喹诺酮、头孢塞胯等,应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分析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肝硬化腹水并发SBP患者30例设立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未并发SBP患者2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及治疗后的各项生化指标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8.5%)明显高于观察组(7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63,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Na+、TBIL高于对照组,ALB、P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SBP疾病较重,死亡率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才能降低或减少SB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肝硬化失代偿并发自发性腹膜炎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硬化失代偿并发自发性腹膜炎(SBP)临床特点,提高对SBP认识,减少误诊、漏诊机会。方法 对51例SBP患者临床特点诊治办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出SBP临床上具有典型和不典型的表现,如有急腹症、腹水骤增、隐匿起病及肝错迷表现,常并发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明确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腹水检查。结论:SBP是肝硬化失代偿期严重并发症。在诊断及治疗上应引起充分注意。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晚期肝硬化的严重致命的并发症,本文就我院传染科及急诊科1994年10月至1997年5月收洽的(含由急诊收住其他病区)60例病例,进行总结分析。l临床资料1.160例中男50例,女10例,年龄18~72岁,平均51岁,其中40~60岁42例,占70%,自发性腹膜炎占同期住院肝硬化患者的21%。1.2诊断标准按1988年全国腹水学术讨论会制定的肝硬化腹水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诊断参考标准确定[1]1.3临床表现①急性起病者12例(20%),隐匿起病者48例(80%)。②腹水明显增加,而利尿效果不佳56例(90.3%)… 相似文献
12.
史继学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0,(4)
本文对我院1979年3月至1989年4月收治的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腹膜炎36例作了分析。结合文献,对其发病率、发病机理与诱因、病原学、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了较详细地阐述,同时介绍了诊断与治疗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黎顺松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6,8(6):765-766
①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诊断及治疗。②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5例临床诊断为肝硬化腹水并发SBP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③结果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腹胀多见,发热次之,腹痛、腹部压痛、反跳痛较少见;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率27.7%,以C-杆菌为主,大多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抗生素敏感,发现部分耐药致病菌只对亚胺培南、多肽类等抗生素敏感,经过综合抗感染治疗后,治愈39例(60%),好转20例(31%),无效6例(9%),总有效率为91%。④结论肝硬化腹水患者,应及时行腹水检查,明确是否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PMN绝对计数≥0.25×109/L),早期治疗。一般选择头孢三代等抗生素治疗是有效的,但应注意存在耐药细菌感染的可能,需动态观察腹水PMN绝对计数,重视腹水培养及药敏试验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总结我院近5年来肝硬化腹水患者192例,其中32例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现将其资料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5.
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已成为肝硬化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其患病率占肝硬化住院病人的12%26%及肝硬化所有重症感染的60%~75%。本组观察对住院期间肝硬化并发SBP与肝硬化腹水未并发SBP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肝硬化易并发SBP的危险因素,并足够认识危险因素,以便及早预防,从而减少其患病率和病死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16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细菌种类以及临床特点,减少漏诊,提高患者生存率.方法对167例肝硬化腹水并发SB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7例肝硬化腹水并发SBP患者中69例腹水细菌培养阳性(41.32%),共分离细菌21株,包括7种细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大肠杆菌为主要致病菌,占43.72%;139例(83.2%)患者腹水多形核白细胞(PMN)比值≥0.50.结论肝硬化腹水并发SBP临床表现大多数不典型,腹水PMN比值是诊断SBP的可靠指标;病原菌以大肠杆菌为主,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和第三代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腹膜炎(SBP)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对31例经腹水常规或腹水细菌培养检查,确诊为肝硬化腹水并发SB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水常规检查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多数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腹水介于渗出液与漏出液之间可协助确诊,当肝硬化腹水患者出现发热、腹痛、腹部压痛及反跳痛即可高度考虑SBP。结论对SBP患者尽早发现、尽早治疗,能使病情控制于早期,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19.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发病情况及有关诱因。方法:对56例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资料进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发生率为8.78%,致病菌G-菌多见。结论: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临床特点起病不典型腹水中至大量,有进行性增加,顽固性腹水表现,腹水细胞计数和细菌培养是自发性腹膜炎(SBP)的诊断依据。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可以通过综合支持治疗,适当应用抗生素治疗而得到预防。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方法 对62例住院肝硬化并发SBP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腹胀、腹痛、黄疸、腹泻、腹水、腹部压痛和腹肌紧张等。腹水培养阳性18例(29.0%),治愈22例(35.5%),好转23例(37.1%),无效17例(27.4%)。其中14例(22.6%)死亡,死因为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胃肠道出血、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 肝硬化并发SBP临床症状大多不典型,腹水中性粒细胞(PMN)是诊断SBP比较可靠的参数。采取保肝、对症、支持、抗感染等综合治疗措施可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