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科自1998年12月至2000年12月使用苦参素治疗肝炎后肝硬化患者23例.经观察,疗程结束后,所有患者血清中白细胞、血小板、白蛋白、白/球比例均有提高,提示苦参素在治疗肝炎后肝硬化时具有提升白细胞、血小板、白蛋白的功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口服苦参素软胶囊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肝炎后肝硬化患者47例,其中口服苦参素软胶囊治疗28例(治疗组),与常规方法治疗19例(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CD3^+、CD4^+、CD4^+/CD8^+治疗后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P〈0.01;CD8^+降低,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苦参素能增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苦参素胶囊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LC)患者高甲胎蛋白(AFP)的影响。方法:选择54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高AFP患者,临床排除原发性肝癌(HCC),数字法随机分为苦参素胶囊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7例。治疗组、对照组常规给予恩替卡韦、安络化纤丸、阿托莫兰治疗,治疗组加用苦参素胶囊。治疗观察周期10个月,或以确诊原发性肝癌(HCC)为治疗终点。观察2组发生HCC的例数和症状变化,以及AFP、HA、LN、HBV-DNA变化。结果:①发生HCC的例数和症状体征变化:治疗组HCC发生率、肝区疼痛、肝脏肿大、肝区不适、腹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②AFP、ALT、LN、HA、HBV-DNA变化:治疗组AFP、LN、HA、HBVDNA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慢性乙肝LC高AFP患者动态监测AFP,对HCC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苦参素对慢性乙肝后肝硬化高AFP患者发生HCC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肝炎后肝硬化患中的临床意义。方法:68例肝炎后肝硬化患按Child-Pugh分为A、B、C三级,采用双酶偶联法测定血清总胆汁酸(TBA)。结果:TBA值随Chad-Pugh分级加重呈递增现象,各组血清TBA之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TBA与白蛋白(ALB)呈负相关(rs=-0、417,P<0.001),与总胆红素(TBIL)呈正相关(rs=0.482,P<0.001),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无明显相关性(rs=0.195,P>0.05)。结论:血清TBA是肝炎后肝硬化病情变化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5.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NO和NOS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及一所为合酶(NOS)水平的变化,方法 实验组:肝硬化患者58例;对照组:正常健康者40例。血清学检测指标:NO、NOS含量、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胆红素(SB)、清蛋白(ALB)及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结果 肝硬化Child-Pugh C级患者血清NO明显增高,与Child-Pugh A级及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汪有NOS降低,与正常对照组及Child-Pugh A、B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 血清NO水平随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增加而增高,而血清NOS却呈负增加现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的变化.方法实验组:肝硬化患者58例;对照组:正常健康者40例.血清学检测指标:NO、NOS含量、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胆红素(SB)、清蛋白(ALB)及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结果肝硬化Child-Pugh C级患者血清NO明显增高,与Child-Pugh A级及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清NOS降低,与正常对照组及Child-Pugh A、B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血清NO水平随肝硬化Child-Pugh 分级增加而增高,而血清NOS却呈负增加现象.  相似文献   

7.
8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空腹血清甘氨胆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89例肝炎后肝硬化(HC)患者血清中透明质酸(HA)水平。结果,HC患者HA水平较急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健康者明显增高(P<0.01),HC失代偿、黄疸者HA水平明显高于代偿及无黄疸者(P<0.025),提示HA升高与HC病情有关。若以HA>350μg/L为诊断HC阳性界值,结果对HC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20%、82.02%、95.56%、85.88%、94.16%。  相似文献   

9.
10.
肝炎后肝硬化血清脂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斌 《海南医学》2003,14(9):9-10
目的 观察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脂蛋白水平变化,探讨它们在肝硬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直接酶法和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肝硬化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清脂蛋白水平。结果 肝硬化患者血清脂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随着肝功能分级逐渐下降。结论 脂蛋白水平与肝损害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肝硬化病情及预后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1.
植物蛋白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营养支持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植物蛋白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营养支持作用.方法选择有低蛋白血症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85例,其中植物蛋白饮食组(实验组)50例,对照组35例,分别给予以植物蛋白为主的高热量食谱和医院常规食谱,4周后观察其临床症状、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胆红素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变化,评价其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各项症状在治疗后均有显著改善(P<0.05).两组之间比较,实验组患者疲劳感和纳差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其它症状改善程度两者相似.两组治疗后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P<0.01);血清白蛋白治疗前后差值在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治疗前后差值在两组间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0.05);血清总胆红素治疗前后差值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能量植物蛋白饮食有利于改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2.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 .方法 应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 - 90 )、焦虑自评量表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对 94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进行测评 ,并将结果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 .结果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SCL- 90各症状因子除偏执外 ,得分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 (P<0 .0 1) ,排在前三位的是躯体化、抑郁和焦虑 ;SAS和 SDS得分亦与国内常模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有 47%的患者存在焦虑情绪 ,有 6 8%的患者存在轻至重度抑郁 .结论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3.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血氧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14.
金旭 《开卷有益》2011,(8):18-19
肝硬化,顾名思义,是肝脏失去了原有的弹性和光滑,变硬,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肝脏之所以硬化,源于多种原因,比如病毒性肝炎、酒精中毒、胆汁淤积、自身免疫等多种因素都可能导致肝硬化。在我国,引起肝硬化最常见的病因是病毒性肝炎,也叫肝炎后肝硬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2年7月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确诊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37例(肝炎后肝硬化组)及同期酒精性肝硬化患者82例(酒精性肝硬化组),对基本资料、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γ-谷氨酰转移酶(GG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白球比(A/G)、总胆红素(TBIL)]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两组患者男性均占多数,酒精性肝硬化组男性比例(91.46%)高于肝炎后肝硬化组(64.23%),女性比例(8.54%)低于肝炎后肝硬化组(35.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炎后肝硬化组患者平均年龄[(58.9±6.4)岁]较酒精性肝硬化组[(51.7±4.3)岁]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程比较[(6.8±2.5)年比(5.9±2.7)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肝炎后肝硬化组患者肝掌(24.09%)、蜘蛛痣(28.47%)、男性乳房发育(1.46%)及肝大(6.57%)的发生率均低于酒精性肝硬化组(70.73%、80.49%、9.76%、51.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脾大(59.85%比62.20%)、黄疸(13.87%比13.41%)和腹水(80.29%比76.83%)发生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肝炎后肝硬化组GGT[(63.8±10.2)U/L]、AST/ALT(1.01±0.22)及ALP[(119.6±25.3)U/L]均低于酒精性肝硬化组[(139.4±47.9)U/L、(1.98±0.53)、(215.7±46.5)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A/G及TBIL比较[(0.81±0.10)比(0.86±0.22)、(47.3±25.6)μmol/L比(49.4±27.3)μmo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肝炎后肝硬化组患者肝肾综合征及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8.03%、29.20%)均高于酒精性肝硬化组(3.66%、9.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上消化道出血(37.23%比43.90%)及肝性脑病(20.44%比26.83%)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肝炎后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病人血清甘氨胆酸(CG)值对肝硬化进展和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113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按Child分级,分为A,B,C三组,采用放免法测CG值,各组数据经正态性检验呈非正态分布,故应用SAS软件进行多样本秩和检验和相关统计。结果血清CG值随Child分级加重呈递增现象,各组血清CG值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48.9020,P<0.0001);血清CG与白蛋白呈负相关(r=-0.4736,P<0.0001),与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呈正相关(r=0.4176,P<0.0001和r=0.3518,P<0.001)。结论血CG可作为一个估计肝硬化进展和预后的敏感指标,其敏感性较白蛋白、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高  相似文献   

17.
肝炎后肝硬化病人血清甘氨胆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东伟  陈锡美 《铁道医学》1998,26(3):162-163
探讨肝炎后肝硬化病人血清甘所胆酸值对肝硬化进展和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113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按Child分级,分为A,B,C三组,采用放免法测CG值,各组数据经正态性检验呈非正态分布,故应用SAS软件进行多样本秩和检验和相关统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脾切除术对肝炎肝硬化患者肝脏和外周血象以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随访3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脾切除术后患者2年,观察肝功能、转铁蛋白(TF)、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计数(LCC)、血小板计数(PLT)计数、上臂中段肌肉周长(CAMC)、肱三头肌皮皱褶厚度(TSF)、腹部B超等变化情况。结果脾切除术后2年内,肝功能在1年后明显改善,随访结束时有重新恢复迹象,部分肝萎缩患者肝脏恢复正常大小,外周血象恢复正常,营养状况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脾切除术至少在2年内可以减缓肝硬化的进展,外周血象得以恢复,营养状况部分改善,不仅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而且也为下一步治疗争取了必要的身体条件,提示对该类患者行脾切除术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酒精性肝硬化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33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与同期35例肝炎后肝硬化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以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检查结果显示GGT、AST与ALT的比值高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出现右上腹痛、黄疸的比例高于肝炎后肝硬化的患者,而肝炎后肝硬化组脾大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酒精性肝硬化组,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并发原发性肝癌的概率更高,且上述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GGT含量显著升高是酒精性肝硬化的特征性指标,酒精性肝硬化预后略好于肝炎后肝硬化,但晚期二者预后的差别不大,早诊断、早治疗才是改善患者预后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20.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死亡前血清胆固醇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死亡前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对预后的意义.方法前瞻性观察63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死亡前血清胆固醇、肝功能、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γ-GT)、碱性磷酸酶(AKP)、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均取死亡当次入院的第1次结果进行研究.结果测得绝大部分患者血清胆固醇水平明显下降,平均为(2.54±0.51)mmol/L;当胆固醇水平介于2~2.4mmol/L时,有53(53/63)例患者死亡,占84.13%.结论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清胆固醇水平多明显降低,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功能损害的一种较特异表现.如血清胆固醇水平低于2.5mmol/L,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