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治疗组25人,男10例,15例;年龄20~75岁(平均52.8岁);病程4h~13d(平均4.5d)。对照组25人,男13例,女12例;年龄17~82岁(平均50.6岁);病程0.5h~10d(平均3.5d)。二、临床表现两组所有病人发病时均有头痛、呕吐,治疗组3例有意识障碍,对照组4例有意识障碍,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1例出现癫痫症状。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治疗组1例,占4%;对照组5例,占20%。再出血发生率:治疗组3例,占12%;对照组5例,占20%。三、治疗方法两组病例均保持安静,稳定血压,系统脱水治疗防止脑值,保持呼吸道通畅,维…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者临床观察了用尼莫地平治疗动脉瘤性上腔出血的33例病人。尼莫地平的应用方法是通过微量泵静脉注入,最初剂量为0.5mg/h,每6h增加量,直到达到2mg/h,维持3周,持续监测动脉压和心电图,入院3个月后统计病人的预后情况。良好57%,中残15%,重残12%,死亡16%,比过去的文献统计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血管痉挛10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建辉  冀风云 《人民军医》1997,40(5):268-269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急、死亡率高。流入蛛网膜下腔的血液或因直接刺激,或因血细胞破坏,释放大量促血管痉挛物质,引起脑血管痉挛,并发脑梗死,加剧脑水肿,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1)。因此,较好地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并发的脑血管痉挛,成为抢救SAH成功的关键。1991年1月~1996年4月,我们应用尼莫地平治疗SAHIOO例,并与1991年1月以前70例未用尼莫地平治疗的SAH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发现尼莫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脑血管痉挛有较好的对抗作用。1临床资料1.五一般情况用尼莫地平组(治疗组)100例与未用尼莫地平…  相似文献   

4.
蜕皮甾酮及尼莫地平对家兔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蜕皮甾体(ecdysterone)对家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神经功能及脑血管痉挛的改变,并与尼莫地平(nimodipine)的治疗效果相比较,为蜕皮甾酮治疗SAH后CVS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改良的Endo法建立家兔脑血管痉挛模型,将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4组,即生理盐水对照组(枕大池注入生理盐水,A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B组)、尼莫地平治疗组(C组)及蜕皮甾酮治疗组(D组),各组5只.对每组动物分别行神经功能评分和脑血管造影.结果 SAH组家兔食量明显降低,神经症状明显;而其它组食量降低较少,神经症状也相对较轻.血管造影示与基础直径相比,较基础值比较,SAH组、尼莫地平组和蜕皮甾酮组3组在SAH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分别为:(23.20±0.06)%,(20.06±0.03)%,(14.42±0.03)%.结论 蜕皮甾酮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家兔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神经症状,缓解基底动脉血管痉挛,其缓解血管痉挛的效果较尼莫地平好.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于Holter的临床应用和动态监测,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合并心电图异常两者之间的研究逐渐深入,尤其是病理学研究为SAH合并心电图异常提供了有说服力的组织学证据。现就SAH合并心电图异常的病因,病理、治疗及其预后综述如下。 一、SAH的心电图异常 常见的异常形态有高尖P波(在Ⅱ导>2.5mm),P-R间期缩短或延长,病理性Q波,ST段抬高或压低,T波直立,低下、双向成倒置,宽大或u波反向;传导障碍除P-R间期延长外,还可有结性心律和房室分离;其它心律失常有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Torsade de pointe室性心动过速,Q-T延长和房颤,也可合并心肌梗塞,严重者可发生室颤,  相似文献   

6.
常广树  ;常玉立 《人民军医》2009,52(6):356-357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和银杏叶联合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SAH2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21例和对照组115例。对照组采用脱水降颅压、止血和对症支持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和银杏叶联合治疗。结果:观察组治愈97例(80.1%),有效12例(9.99%),无效12例(9.9%),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治愈69例(60.0%),有效25例(21.7%),无效21例(18.3%),总有效率81.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尼莫地平和银杏叶联合治疗SAH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梁春燕  高梅  王淼 《航空航天医药》2012,(10):1162-1164
目的:应用细胞玻片离心仪和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进行了不同时期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方法:常规抽取脑脊液,经FMU-5细胞玻片离心仪直接离心制片,进行MGG染色,进行细胞分类。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中白细胞在不同时期的细胞特征是:急性期:大量红细胞及高比例的嗜中性粒细胞期,嗜中性粒细胞比率在70%以上,48~72 h达高峰,一周后逐渐消失。吸收期:激活单核细胞增多,可出现红细胞吞噬细胞及特征性细胞-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持续2~3周。恢复期:主要以激活单核细胞为主,持续数周或几月。结论:应用该法进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可给临床提供一个直观、准确的诊断依据。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病理学监测、鉴别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9.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方法:对以外伤后头痛头晕症状明显为主诉,3d内症状无明显缓解的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结合体征及头颅CT检查结果行腰穿检查。结果:头颅CT提示脑皮质点片状高密度影及脑池、脑沟高密度影及可疑脑池、脑沟高密度影患者腰穿结果均证实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头晕症状明显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患者行腰穿90%证实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无论是否伴有恶心呕吐症状或脑膜刺激征,头颅CT提示脑皮质点片状高密度影及脑池、脑沟高密度影及可疑脑池、脑沟高密度影患者均符合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头痛头晕症状明显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3d内症状无明显缓解的患者要高度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能。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刺激征表现可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刘建辉  冀凤云 《人民军医》2000,43(9):529-530
蛛网膜下腔出血为常见急症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以青壮年多见。 1 995~ 1 999年我院收治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4 2例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4 2例中 ,男 1 8例 ,女 2 4例 ;年龄 61~71岁 ,全部为首次出血。急性起病 36例 ,缓慢起病 6例 ;活动时起病 32例 ,安静时起病 1 0例。有诱因 30例 ,其中情绪紧张、兴奋、激动和劳累过度 1 8例 ,排便用力 6例 ,饮酒 4例 ,受寒 2例。明确诊断为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 32例 (其中 8例合并冠心病 )。1 2 症状和体征 头痛 30例 ,其中剧烈头痛 1 4例 ,非剧烈头痛 1 6例。呕吐 …  相似文献   

11.
1994 1998年 ,我们收治老年人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 18例 ,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本组 18例 ,男 10例 ,女 8例 ;年龄50 76岁。痊愈或好转 15例 ,死亡 3例。1 2 发病诱因 有明显发病诱因 13例 ,其中因活动量大、推提重物 8例 ,打喷嚏、咳嗽 2例 ,大便 1例 ,情绪激动 2例 ;无明显诱因 5例。1 3 临床表现  18例发病时均无明显头痛、恶心、呕吐及脑膜刺激征。临床表现 :昏迷 7例 (深昏迷 3例 ,中度昏迷 2例 ,浅昏迷 2例 ) ,头晕 2例 ,偏瘫及颅神经障碍 3例 ,单侧肢体或全身抽搐 2例 ,精神障碍 3例 (表现为欣快、言语增多及行…  相似文献   

12.
13.
戴馨  范正公 《人民军医》1998,41(9):535-536
近年来,随着CT、MR、TCD、选择性血管造影等技术的应用普及,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诊断率大大提高,确诊率达80%〔1〕。其中54%~75%是由动脉瘤破裂引起,5%~6%因动、静脉畸形所致。其它原因有颅内和脊髓内肿瘤、凝血机制障碍、胶原性血管病、脑栓塞、滥用药物等〔2〕。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无疑对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早期治疗的重点是防止再出血和防治继发性脑血管痉挛等。1 防止再出血1.1 颅内动脉瘤1.1.1 手术时机的选择 传统观点认为,动脉瘤再破裂的发生一般在首次破裂后第7日多见。但最近的报道认为多在破裂当天,特…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43岁。因右眼视力骤降1天入院。初步诊断:右眼视网膜剥离。视力:右眼0.12(不能矫正),左眼1.0,眼压正常,三面镜检查见右眼赤道部6点视网膜明显隆起,呈灰黑色,并见视网膜下多量出血,范围约3个钟点、局限。视网膜活动度差,未见确切裂孔。自感眼胀,头痛、头晕伴恶心。查体:颈项强直,血压150/95mmHg(既往有高血压病史4年)。急查头颅CT提示脑积水。腰穿见血性脑脊液,压力较高。确诊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性视网膜剥离。5天后因再次脑出血而死亡。  相似文献   

15.
贾秀芬  尹剑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3):384-384,388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脑微循环改变较为常见,有文献报道[1],7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但目前大部分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了颅内大血管的损伤方面,并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颅内大血管受累,出现管腔狭窄、管壁增厚等特征性血管痉挛表现,而对脑微循环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分析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影像学资料,旨在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蛛网膜纤维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蛛网膜纤维化的发生机制.方法 实验大鼠分成对照组、实验组、治疗组,使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蛛网膜中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Ⅳ型胶原的含量.应用电镜观察蛛网膜细胞的形态及蛛网膜胶原纤维分布情况.结果 RIA 测量的4种细胞外基质中,PⅢNP在出血后增高最明显,LN与HA也明显升高,而Ⅳ型胶原变化不明显.应用地塞米松治疗后PmNP明显降低.电镜下发现蛛网膜细胞在出血后其生物活性增强,蛛网膜下腔的胶原纤维在1周左右开始明显增多,持续3周以上,地塞米松治疗后蛛网膜细胞线粒体密度相对较低,蛛网膜胶原纤维较稀疏.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细胞外基质明显增加,参与蛛网膜纤维化.地塞米松可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蛛网膜纤维化,为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AH )约占脑卒中的3% ~5% [1].我国aSAH发病率低于全球整体年发病率,但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aSAH可以引起血管痉挛,导致脑迟发性缺血.血管痉挛被视为aSAH不良预后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3].因此,...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29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堂忠  李强 《人民军医》2001,44(3):158-159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典型病例诊断不难,但不典型的病例,尤其是老年病人,极易误诊。我院1980-2000年共收治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97例,误诊29例,误诊率为29.8%,现就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通过对5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CT图像分析,认为SAH的CT表现主要为广泛性SAH(23例)和局限性SAH(26例),另有CT检查正常的SAH(9例),需结合临床表现及腰穿结果进行诊断,并且认为SAH的CT表现与出血原因、出血量、部位以及出血时间有密切关系,对临床疑有SAH的患者,CT应做为首选检查方法的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