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目的是从临床及组织学上检验即刻植入种植体后在水平、垂直向上出现较大缺隙时,种植体与拔牙窝壁之间能否在冠向形成骨整合.该手术中不用组织瓣关闭术创、不植骨、或不用屏障膜。在拔牙窝偏腭侧即刻植入种植体并安装愈合基台.以替代无法保留的左上颌尖牙。种植体植入后.测得种植体与颊侧骨壁存在颊舌向4.2mm的间隙,允许其在种植二期之前愈合。种植体植入5个月后负重,10个月后取颊侧冠方的骨组织行活检术。种植体界面的冠方组织切片显示骨与第一螺纹处的种植体之间为直接的骨连接,并且重建了种植体的生物学宽度,包括骨结合冠方的结缔组织以及结合上皮。该病例报道从临床及组织学方面证明了在颊侧骨壁未受损的拔牙窝行即刻种植时,尽管拔牙窝存在较大的缺损并且未行组织瓣关闭、没有植骨、没有使用屏障膜等措施.种植体一骨也可以愈合并形成骨结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阳极氧化伴水热处理后纯钛种植的体内成骨效应。方法:36枚纯钛种植体采用4种表面处理,随机植入12只兔股骨内,分别在术后4周、8周、16周取出带种植体骨块制作磨片,观察界面新生骨情况以及抛光、水热处理种植体术后8周的界面超微结构,行表面能谱分析。结果:术后8周,阳极氧化伴水热处理种植体表面编码骨的转化和成熟较快,至16周时界面几乎无编织骨和剥脱的羟基磷灰石碎片,种植体表面的钙,磷含量在种植后增加,抛光种植体表面钙、磷含量增加不明显。结论:纯钛经阳极氧化伴水热处理后,可以加快种植表现编织骨转化为板层骨,从而可能促进种植区的早期愈合,薄涂层特有的优越性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初步评价常规钻慢速法制备种植体窝洞过程中收集的自体骨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62例患者接受种植治疗,共植入74枚种植体。慢速法制备种植体窝过程中收集的自体骨用于修复种植区骨缺损。术后疗效评价包括临床观察和X线,全景片,CBCT等检查。结果:74枚植入种植体成功,均已行上部结构修复。术后4周~20月观察种植体无松动,术区软硬组织无炎症。X线检查种植体与骨结合良好,种植体周围无明显骨吸收。慢速法收集的自体骨修复骨缺损效果良好。结论:慢速法制备种植体窝洞的优点明显,不仅可以收集自体骨用来修复骨缺损或上颌窦提升,而且在疏松骨质的种植术中可以更好的控制方向和力量以及更容易控制唾液污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牙即刻加载种植手术适应征、操作技巧,评价其远期临床疗效.方法:CDICI一期法柱状种植体植入术修复后牙缺失,术后1月内完成上部结构修复,通过检测种植体动度,GI及种植体周围炎、X线口腔全景片等临床指标判断种植义齿成功率.结果:10例患者、共28个种植体术后随访1年,均获临床成功.结论:手术适应症应为牙槽嵴丰满之青壮年患者;种植体周围骨壁应>2 mm;环切打孔式非翻瓣切口,有利于黏骨膜瓣创口愈合,减少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的可能性;制备窝洞直径应小于种植体直径0.2~0.5 mm,以保证其良好的稳定性;螺纹状种植体能增加种植体接触面积和镶嵌能力,有宜于传递和分散(牙合)力.  相似文献   

5.
愈合期微型种植体-骨界面的组织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微型种植体-骨界面在不同愈合时间下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方法应用种植钉30枚,新西兰大白兔10只。采用HE染色方法,骨磨片方法对种植体-骨界面的横纵断面进行观察。结果种植体-骨界面在愈合1、2周时界面机化,以胶原纤维包绕为主;界面在4周时表现为复合骨;愈合8周时层状骨为主,出现二次改建。结论在家兔胫骨内纯钛微种植体骨钉骨整合可在8周内完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ADM)修复犬即刻种植软组织创面的效果。方法:选取成年杂种犬6只,全麻后拔除双侧下颌第四前磨牙,立即植入12枚BLB种植体。应用ADM修复即刻种植后软组织缺损创面。术后3个月行二期手术,2周后行烤瓷冠修复并功能负荷1个月。术后观察种植体骨结合、ADM修复创面的愈合情况,并制作种植体-牙槽骨-牙龈切磨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所有创面完全封闭愈合,种植体周围软组织解剖形态无明显改变;种植体颈部软组织形成了类似天然牙结合上皮的形态。结论:ADM取材广泛,具有良好的即刻种植创面封闭作用,且能增加软组织量,修复美学效果好;种植体周围软组织能形成类似天然牙的结合上皮。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ADM)修复犬即刻种植软组织创面的效果。方法:选取成年杂种犬6只,全麻后拔除双侧下颌第四前磨牙,立即植入12枚BLB种植体。应用ADM修复即刻种植后软组织缺损创面。术后3个月行二期手术,2周后行烤瓷冠修复并功能负荷1个月。术后观察种植体骨结合、ADM修复创面的愈合情况,并制作种植体-牙槽骨-牙龈切磨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所有创面完全封闭愈合,种植体周围软组织解剖形态无明显改变;种植体颈部软组织形成了类似天然牙结合上皮的形态。结论:ADM取材广泛,具有良好的即刻种植创面封闭作用,且能增加软组织量,修复美学效果好;种植体周围软组织能形成类似天然牙的结合上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复合种植体(CI)基底材料Ti-75合金(TA)的生物学特性和TA-涂层结合强度在种植体骨界面结合强度中的表现。方法:应用穿皮质骨种植模型。在双侧犬股骨内种植TA和CI共32枚;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处死动物取材;种植体骨界面进行组织学观察和推出试验,并对断裂后的种植术骨界面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TA与CI均与骨组织形成了骨柱结合;CI骨界同的剪切强度高度于TA(P<0.01);CI骨界面断裂在部分在涂层骨组织界面和涂层内部,很少在涂层TA界面。结论:TA与CI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TA涂层界面具有足够的结合强度,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复合种植体基底材料。  相似文献   

9.
牙种植体即刻种植骨愈合过程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了解即刻种植体的骨愈合过程,验证即刻种植的可行性。方法:在12只犬下颌前磨牙新鲜拔牙创内立即植入纯钛牙种植体,通过组织学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术后2、4、6、8、12周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过程和种植体骨结合形成情况。结果:骨缺损区内血块首先机化,而后沿牙槽窝骨壁向中心方向逐渐骨化形成新骨。小于1mm骨缺损12周内可完全修复,种植体骨结合形成;1mm以上骨缺损则不能完全修复。结论: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修复和骨结合形成类似于拔牙创的愈合,大于1mm的骨缺损应争取植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组织工程化骨修复兔下颌骨缺损同期进行HA/SLA Ti或SLA Ti种植体植入后,种植体与骨床发生骨结合的情况。方法 兔BMSCs复合nHAC及PRP用于修复兔下颌骨颊侧范围为15 mm×15 mm的全层骨缺损,同期分别植入HA/SLA Ti种植体(A组)和SLA Ti种植体(B组)。术后1、3、6个月取材,进行大体标本观察、扫描电镜观察、组织学检查及种植体的推入实验和拉出实验。结果 大体标本观察显示,A组术区逐渐由新生骨组织修复,种植体周围形成较完善的骨结合界面,界面骨成熟;B组术区骨愈合状态佳,但种植体周围仍存在少量纤维组织。扫描电镜结果显示:A组种植体较B组种植体与周围新生骨结合的更紧密。组织学检查的结果显示,A组新生骨与种植体表面直接结合,骨形成较B组种植体表面骨形成提前,B组种植体与新生骨之间存在纤维组织。推入实验和拉出实验结果显示,术后1个月时A、B两组种植体的推入应力和拉出负荷无明显差异,术后3个月后A组种植体的推入应力和拉出负荷明显较B组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组织工程化骨内同期植入的种植体,可与新生的骨组织形成良好的骨结合,其中HA/SLA Ti种植体的骨结合能力较SLA Ti种植体强,且骨愈合时间也较后者提前。  相似文献   

11.
即刻种植即刻修复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行即刻种植即刻修复,测量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观察骨愈合、骨改建期间稳定性的变化,进行组织学和组织形态学分析。方法选择杂种狗5只,拔除下颌前磨牙,即刻将五种不同长度和直径(4.1mm×8.5mm、10mm、11.5mm、13mm及4.8mm×8.5mm)的种植体植入拔牙窝,即刻修复牙冠,分别于术后1、2、4、8及12周处死。种植后及处死前分别用Periotest和共振频率分析测量种植体的稳定性,取标本行组织形态学分析。结果在即刻种植后,ISQ的平均值为66.47±3.85,PTV的平均值为-3.95±1.45。术后第一周ISQ呈下降趋势,而PTV呈上升趋势;第二到十二周ISQ和PTV分别呈上升及下降趋势。骨—种植体接触率和种植体周围骨面积呈类似变化。结论即刻种植时,选择一个和牙槽窝直径相近的种植体比单纯增加种植体的长度更为重要;具有良好的初期稳定性,即刻种植即刻修复不影响种植体的骨整合;即刻种植即刻修复术后1周内,种植体的稳定度会降低,2周后随着种植体骨界面上骨生成及骨改建,种植体的稳定度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甲状旁腺激素(1-34) [parathyroid hormone(1-34),PTH(1-34)]联合珊瑚转化型羟基磷灰石(coralline hydroxyapatite,CHA)对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处骨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 在8只杂种犬的两侧胫骨各制备两个种植窝,于种植窝的一侧骨壁创造骨缺损.将种植体植入种植窝,CHA植入骨缺损处.术后将8只犬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只.实验组每周连续3d背部皮下注射40 μg/kg PTH(1-34)溶液,对照组以同样方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4和8周两组各处死2只动物获取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X线片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术后4、8周实验组骨缺损处的密度影均高于对照组,种植体与骨接触的界面间未见低密度透射影像;实验组种植体最大拔出力值(199.8、411.5 N)均显著高于同期的对照组(100.1、184.5 N),P<0.05;拔出力值实验组术后4周与对照组术后8周接近.术后4周实验组骨缺损区新生骨小梁较对照组稍粗,连续性较好;种植体表面与新生骨直接接触.术后8周实验组新生骨较对照组致密;种植体表面与新生骨接触较对照组广泛.结论 PTH(1-34)联合CHA可促进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再生修复,使种植体与骨愈合周期缩短.  相似文献   

13.
上颌窦底抬高植骨一期种植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介绍和评价上颌后牙区牙槽骨吸收患者行上颌窦底抬高植骨一期种植术的方法和效果。6例(共9侧)Ⅰ~Ⅱ型上颌牙槽骨吸收患者,行上颌窦前外侧壁开窗后,分离并抬高窦底粘膜,常规樾主2~3颗种植体,其中部分种植体用小型夹板固定,再于窦底要中充埴自体骨、冻干骨、HA复合物。术后8~9月,X线检查骨生长愈合体情况及种植体动度。结果8侧手术区一期愈合;8~9月后,种植体动度为0~-8.5例种植体与骨结合良好,3例牙  相似文献   

14.
两种钛种植体与骨结合界面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两种表面形态不同的钛种植体在不同种植时期骨结合界面情况进行研究。方法 在恒河猴下颌磨牙区分期分别植入CDIC和ITI-TPS钛种植体,采用同体对照的方法,对两种种植体与骨结合界面情况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口腔检查未见种植体松动及周围组织明显炎症表现。各期种植体骨界面X线影像均未见明显透射暗影,仅种植1个月的CDIC种植体颈部见少量角形吸收。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见种植1个月后两种种植体骨界面有少量骨形成;1~3个月ITI-TPS种植体界面骨形成较明显,成骨量统计分析,差异有显著性;种植后1年,两者未见明显差别。结论 无载荷条件下,种植体植入后1~3个月内,ITI-TPS种植体表面骨结合形成优于CDIC种植体。随植入时间的增加,两种种植体均形成良好的骨性结合界面。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选择合适的适应征进行微创拔牙后行即刻种植术,观察人工珊瑚颗粒、海奥生物膜行GBR技术,应用于前牙区即刻种植成骨效果.方法:25例前牙冠根折伴骨吸收患者进行即刻种植手术.微创拔除残根,牙槽窝嵴周少量骨缺损或伴唇侧骨壁洞穿,常规预备后植入种植体,种植体与牙槽窝骨壁间隙内、骨缺损处植入人工珊瑚颗粒(天博骨粉),盖海奥口腔修复膜,种植体均为潜入式愈合,二期手术后常规修复.观察二期手术及修复后6月或1年植骨区外形及牙龈状况.结果:二期手术时牙槽嵴成骨明显,包绕种植体颈周,二期手术修复后6月或1年牙槽外形均较植骨前丰满,牙龈质地、色泽良好.结论:珊瑚骨粉颗粒联合海奥生物膜应用于即刻种植修复少量骨缺损,成骨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钛种植体一骨界面的新生骨形成情况,探讨在间隙愈合模型中种植体和骨表面是否存在双向成骨现象。方法:将4枚带有环形凹槽的纯钛种植体经喷砂、酸蚀处理后,植入兔股骨远端髁突内。术后第5d和第19d分别肌肉注射钙黄绿素和茜素红。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带种植体的硬组织切片。结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种植体的间隙区域均有新生骨组织生成。在间隙区域,骨创面和相应的种植体表面分别存在绿色荧光带(钙黄绿素),二者问不连续,而在19d时注射的茜素红所标记的红色荧光将二者连接融合,并可见大量红色荧光分布于绿色荧光周围。结论:种植体一骨界面存在远端成骨和接触成骨2种成骨方式,二者相向成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将种植体尖端安全准确植入到上颌窦底壁骨嵴和骨突上的方法。方法:上颌后部缺牙间隙上方有上颌窦底壁骨嵴和骨突种植修复患者8例,平均年龄46.38±12.84岁。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造缺牙区树脂模型,做模型手术将种植体尖端准确定位在骨嵴和骨突内,制作手术导板,实施种植导航手术。结果:术后CT显示种植体植入位置与模型手术相符,种植体尖端2~5mm长度进入上颌窦底壁骨嵴和骨突内,尖端大部分包裹在上颌窦底壁骨嵴内,少部分侧面突入上颌窦腔内,初期稳定性好,上颌窦底粘膜完整。讨论:选择基底部宽度大于5mm、近中或远中斜面与种植体长轴夹角小于70°骨嵴和骨突术中更安全;特殊切割刃设计的上颌窦底开孔钻能使上颌窦粘膜从骨嵴或骨突斜面上向侧方完整地提升。结论:导航手术能为存在上颌窦底壁骨嵴和骨突的牙槽骨萎缩患者提供可靠的可用骨高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数字化方法测量种植体周围骨嵴上软组织高度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22年8—12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就诊的牙种植患者36例,共计43个种植牙位。所有患者完成口腔种植手术当天立即获取术后锥形束CT (CBCT)影像学资料与术前获取的口内数字化印模,导入口腔种植手术规划软件中进行图像的拟合,然后在种植区放置相同规格的虚拟种植体,调整种植体位置,与CBCT图像里的种植体影重叠,在种植体视图界面测量骨嵴上软组织高度(STH)(记为数字化方法测量组)。术中按照标准窝洞制备方法逐级制备种植窝洞并植入植体,使种植体上缘与牙槽嵴顶平齐,采用牙周探针测量STH (记为牙周探针测量组)。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数字化方法测量组与牙周探针测量组的STH差异,Bland-Altman检验分析两种方法的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ICC)检验不同测量者使用数字化方法测量结果的可信度。结果 两种方法测量种植区STH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land-Altman检验分析两种方法的一致性较好,但下颌后牙测量结果显示牙周探针测量结果大于数字化方法测量组,不同测量者...  相似文献   

19.
微型支抗种植钉愈合期骨结合状态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对纯钛微型种植钉支抗在不同愈合时间下种植体-骨界面的组织形态学变化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纯钛种植钉30枚,SPF级新西兰大白兔10只.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及HE染色方法对不同愈合时间下的种植体-骨界面进行观察.结果种植体-骨界面在愈合1周时界面机化为主,出现胶原纤维包绕及局部吸收;无负载愈合2周时,大量胶原纤维包绕,纤细的骨小梁生长明显;4周时,表现为复合骨;愈合8周时层状骨为主,出现二次改建.结论愈合4周是纯钛微型种植钉骨整合组织形态学的一个转折点.  相似文献   

20.
管状骨种植骨结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管状骨种植后的组织学以及生物力学变化,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6只成年山羊,每只羊的左后肢胫骨手术放置4只种植体.采用影像学、四环素标记评价种植后的变化,术后1、2、3个月各宰杀2只动物,切取实验标本,制备成硬组织切片及扫描电镜标本进行观察,同时对剩余的标本采用推出实验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 术后1个月,在种植体两端与胫骨的结合部位,种植体周围被新形成的编织骨包绕,四环素标记显示新骨形成活跃.种植体-骨界面结合率的平均值为60.13%,种植体承受的推出力相对较小,为435 N左右.术后3个月,与种植体结合部位的骨组织已经改建,且与正常皮质骨相同,排列方向与种植体轴向平行,种植体-骨界面结合率的平均值为61.61%.种植体承受的推出力达1113 N左右.结论 管状骨种植后,种植体-骨界面仅发生在双皮质结构区;种植后3个月时骨改建完毕,能够承受较大的负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