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特点与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08年3月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64例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共86个椎体.椎体骨折部位T5~L5.术前均行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CT平扫和T1WI、T2WI及STIR像MRI检查,结合患者的疼痛及叩痛部位来确定病变椎体.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2~23(13.40±1.03)个月,VAS评分由术前的(8.3±1.2)分降低到术后的(2.3±1.4)分和最终随访时的(2.5±1.1)分(P<0.01).ODI评分由术前的(62.0±2.3)分降低到术后的(23.1±2.5)分和最终随访时的(26.3±2.4)分(P<0.01).所有患者腰背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未发现神经损伤、骨水泥单体中毒及肺栓塞,无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关键是判断出责任椎体,不仅要根据X线片,更重要的是要结合MRI上T1WI表现为低信号,T2WI表现为高信号,而STIR像仍表现为高信号;穿刺应达到新鲜骨折的部位;单侧穿刺难以到达可采用双侧穿刺;多椎体可分次注射;为避免骨水泥渗漏及肺栓塞,一定要等骨水泥较为黏稠呈牙膏状时再注射.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93例老年OVCF患者分为PVP组50例和PKP组43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骨水泥注入量及渗漏情况,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疼痛、关节功能及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和局部后凸角的变化。结果与PVP组比较,PKP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及住院费用明显增加(P0.05或P0.01),但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后3 d及6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其中PKP组ODI评分下降程度更显著(P0.05),但术后VAS评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 d及6个月,两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明显增加,局部后凸角明显减小(P0.01),但PKP组增加、减小幅度均显著大于PVP组(P0.05)。结论 PVP和PKP均可有效缓解老年OVCF患者疼痛,在椎体高度恢复和脊椎后凸角矫正方面PKP效果更优,且骨水泥渗漏情况较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改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行改良PVP治疗的OVCF患者19例(22个椎体),患者术前均行MRI检查,拍摄正侧位X线片.比较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的Cobb角以及术前、术后6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评估改良PVP的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1周、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2.8±1.2)、(2.9±1.1)分比(7.9±1.0)分,P<0.05];术后1周、术后1年的Cobb角较术前明显降低[(21.5±4.2).、(22.2±3.8)o比(37.8±5.3).,P< 0.05];术后6个月ADL评分显著优于术前[(86.0±7.2)分比(43.0±8.7)分,P<0.05].3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但无明显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神经损伤、感染、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 改良PVP可以扩大椎体终板下骨水泥的填充空间,最大限度恢复了椎体的正常高度,可作为临床上OVCF的理想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骨水泥外渗并发症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PKP治疗的58例(97个椎体)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骨水泥渗漏的影响因素.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均未发生球囊破裂、神经以及脊髓损伤,均对手术完全耐受.对58例患者进行6 ~ 24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4.5±5.5)个月.患者经治疗后,VAS评分、椎体前缘及Cobb角高度均明显改善(均有P<0.001).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水泥注入量多(OR=7.235,P<0.001)、有椎体周壁破坏(OR=21.165,P<0.001)是导致骨水泥渗漏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骨水泥注入量过多、有椎体周壁破坏是影响PKP手术发生骨水泥渗漏的主要危险因素,应当提高手术技术以预防骨水泥渗漏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单纯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OVCF)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和椎弓根螺钉手术的疗效.方法 对67例单纯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CT证实椎体后壁均完整,术前均无脊髓和神经根受损的症状和体征.根据手术方法分为PKP组(32例)和椎弓根螺钉组(35例).评价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前后椎体高度压缩率、后凸Cobb角变化、疼痛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67例随访24~28个月,平均25.7个月.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PKP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显著低于椎弓根螺钉组[(38.3±5.2) min比(97.6±8.2) min,(10.1±4.9) ml比(250.1±22.4) ml,P<0.01].术后1、6个月PKP组的椎体前壁高度压缩率、中间高度压缩率及后凸Cobb角与椎弓根螺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个月椎弓根螺钉组椎体前壁高度压缩率、中间高度压缩率均较PKP组增加,后凸Cobb角较PKP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KP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在术后各时间点均低于椎弓根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KP组术中3例发生骨水泥渗漏,均渗漏至椎间盘,未出现临床症状.随访期间,PKP组有4例发生邻近椎体骨折,骨折发生时间平均为术后6.3个月.椎弓根螺钉组有1例发生邻近椎体骨折,骨折发生时间为术后9.1个月.均行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 PKP治疗OVCF手术创伤小,能迅速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防止后凸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VCFs)的初步疗效。方法在C臂X线机监视下经皮穿刺,经椎弓根建立管性通道,将可扩张球囊置入伤椎,高压注入造影剂使球囊扩张,X线确认椎体骨折基本复位,骨水泥注入扩张产生的空腔。结果46例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后均行X线检查,病椎椎体高度恢复满意,后凸畸形矫正15~28°,平均20°,骨折脊柱后凸明显得到矫正,有2例骨水泥渗漏,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访5~18个月,平均6.5个月,未发现强化椎体高度丢失。1例L2椎体骨折PKP治疗后6个月出现T11椎体新鲜骨折。结论应用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能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症状,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是一种安全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过伸复位在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9月至2011年10月对23例共23个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应用过伸复位结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进行治疗.随访观察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3例患者23个椎体经过伸复位结合单侧或双侧椎弓根穿刺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75±45) min,平均每个椎体注入骨水泥(4.9±1.9) ml.所有患者无脊髓神经损伤、肺栓塞等并发症.随访(7.5±6.5)个月,所有患者疼痛缓解,术前患者的VAS评分为(7.5±0.7)分,术后第1天降至(3.4±0.4)分,术后第7天降至(2.7±0.5)分,术后1个月降至(2.3±0.5)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过伸复位应用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能达到消除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的目的,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血管瘤的价值.方法 CT引导下对42例症状性椎体血管瘤患者的49个病变椎体行经皮穿刺后进入椎体并注入骨水泥.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段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活动能力评分、使用止痛药物评分及远期综合疗效WHO标准评价,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2例患者(49个病变椎体)手术成功率为100.0%( 42/42),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6~ 18( 12.50±1.15)个月,所有病变椎体影像学检查均未见肿瘤复发和椎体塌陷.VAS评分由术前的(7.64±1.29)分降至术后l~3 d的(4.82±1.21)分和术后3~6个月的(0.22±0.19)分(P<0.05);活动能力评分由术前的(3.4±0.9)分降至术后1~3 d的(2.1±0.6)分和术后3~6个月的(1.0±0.3)分(P<0.05);使用止痛药物评分由术前的(1.9±0.6)分降至术后l ~3d的(1.1±0.2)分和术后3~6个月的(0.2±0.1)分(P<0.05).术后远期综合疗效WHO标准评价:有效率为97.6%(41/42).结论 CT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可有效缓解椎体血管瘤引起的疼痛,增加椎体的稳定性,改善运动功能,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并且较C型臂X线机引导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改良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结合对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效果。方法 76例OVC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双侧PKP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单侧PKP结合对侧PVP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骨水泥注入量少于对照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3 d、 6个月,两组的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伤椎体前缘高度均优于术前(P <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单侧PKP结合对侧PVP治疗OVCF的手术用时短,骨水泥用量少,术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4月-2011年10月采用单侧穿刺PKP治疗重度OVCF 15例。于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进行VAS评分并测量骨折椎体前中柱平均高度和伤椎后凸角,于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15例20个椎体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骨水泥注入量2.9ml,4例5个椎体术中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和(或)椎旁软组织,无明显临床症状,未发生骨水泥椎管内渗漏。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随访6~15个月,平均9.5个月。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的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椎体前中柱平均高度恢复(2.9±0.8)mm,伤椎后凸角矫正(2.0±0.5)°,1例术后发生其他椎体的继发性骨折。结论:单侧穿刺PKP治疗重度OVCF疗效满意,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经皮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64例(68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单侧入路组(33例)与双侧入路组(31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Cobb角、手术时间方面的差异.结果 术前、术后24h、术后3个月,单侧入路组VAS评分分别为(8.42±1.33)、(2.21±1.67)、(2.09±1.58)分,Cobb角分别为(31.24±9.12)°、(14.21±9.21)°、(14.43±9.36)°;双侧入路组VAS评分分别为(8.36±1.52)、(2.13±1.80)、(2.00±1.71)分,Cobb角分别为(30.84±8.77)°、(13.94±8.87)°、(14.07±9.87)°,两组患者术后24h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l);且两组同一时段VAS评分、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入路组和双侧入路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5.00±8.76)、(72.00±9.3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皮单侧椎弓根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与经皮双侧椎弓根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患者与术者接受的X线辐射小等优点,且可以达到和经皮双侧椎弓根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相似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柱骨折的X线与CT影像学诊断价值对比情况。方法 40例临床诊断为脊柱压缩性骨折的病人分别采用CT与X线诊断,观察诊断征象与评分。结果 CT诊断骨折40例,全部诊断成功;X线平片诊断32例,诊断成功率80.0%。X线平片可疑骨折线4例经CT确诊;可疑附件骨折4例经CT确诊;2例可疑骨折片突入椎管经CT确诊。X线平片与CT平均评分分别为8.5±1.6和11.4±1.5,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脊柱骨折的CT影像学诊断价值相对比较高,但是对于轻度骨折的患者,因多不需手术治疗,可首选X线检查;对于重度脊柱骨折患者,应采用CT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技术操作方法和可行性。方法2002年10月至2007年5月,采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31例。在骨折节段上下椎体的椎弓根皮肤对应切口并在x线检视下穿刺。定位钻扩椎弓根钉,置入固定棒支持复位固定骨折。结果31例手术时间平均为110min,手术中出血平均为40ml,住院时间平均21d。随访9—32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均未发生惟弓根钉断裂及继发性脊柱后凸畸形等并发症:矫正椎体高度无丢失。结论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治疗不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骨折复位内固定确切。手术操作技术要求精细,x线暴露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再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85例既往在本院行脊柱融合术的患者,术后12~114(42±35)个月症状复发或加重.对所有患者进行再手术治疗及术中测量邻近退变节段与正常节段椎间盘内压,比较再次手术前、术后3月及2年的视觉模拟评分.结果 颈椎、腰椎融合术后邻近退变节段的椎间盘内压[(15±4.6)cmH2O、(23±5.2)cmH2O]显著高于正常节段[(3±2.3)cmH2O、(8±4.1)cmH2O](P<0.01).术后3个月、2年视觉模拟评分(2.9±0.7)、(2.0±0.6)较再次手术前(7.8±1.2)明显降低(P<0.01).再手术后经12~46(31±12)个月的随访,X线及MRI提示融合节段均已达骨性融合,手术节段减压良好,无神经压迫及其它并发症.结论 脊柱融合术后症状复发若是由邻近节段退变引起,再手术治疗仍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全程优质护理联合早期康复运动在脊柱骨折患者微创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150例脊柱骨折患者按单双号顺序分为观察组(全程优质护理联合早期康复运动)与对照组(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的心理状态评分、V.AS评分、Barthel.指数、术后恢复情况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SAS、SDS、V.A...  相似文献   

16.
Delphi法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Delphi法是一种通过向专家进行几轮咨询,获得专家一致性意见的预测方法,由于其具有的匿名性、信息反馈性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三大特点,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广泛应用,近年来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也逐渐扩展。本综述了Delphi法在方法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同时也指出了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的神经电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46例GB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Hughes评分和神经电生理检查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F波的变化,探讨其与GBS预后的关系。结果F波异常率[74.6%(47/63)]高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58.9%(106/180)],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19.8%(19/96)]低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58.9%(106/180)]和F波异常率[74.6%(47/63)](P〈0.05);急性炎症性脱髓鞘型组的预后[80%(24/30)]好于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组[50%(8/16)],其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生理检查是GBS临床诊断的重要方法,F波是早期诊断的高敏感和高特异性指标,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动态检测是确诊、分型、判断预后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重症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3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P<0.05);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均有不同程度变小,相应颈椎前凸角变小,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前凸角及邻近节段的退变指数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前路手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术后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邻近节段退变;二者均能有效缓解重症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对于合并存在黄韧带钙化导致后方受压或椎管发育性狭窄的病例,选取前后路联合手术,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