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漆涛  刘斌 《现代医院》2010,10(1):53-55
目的比较下腹部手术后甲磺酸罗哌卡因、盐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应用于硬膜外术后自控镇痛(PCEA)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0例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40):对照组术后应用0.15%盐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0.4μg/ml)作PCEA;试验组应用0.179%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0.4μg/ml)作PCEA。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疼痛程度,采用改良的Bromage分级法评估下肢运动阻滞程度,记录镇痛质量、PCEA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镇痛质量、运动阻滞程度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179%甲磺酸罗哌卡因加舒芬太尼0.4μg/ml,可用于术后PCEA,其镇痛效果和安全性与0.15%盐酸罗哌卡因加舒芬太尼0.4μg/ml相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和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腰硬联合麻醉下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无妊娠合并症拟阴道分娩的单胎足月初产妇60例,按自愿原则双盲分成三组:F组: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组;S组: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组;D组:非镇痛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镇痛效果,神经阻滞程度,产程变化,新生儿出生后1、5min Apgar评分等进行观察.结果 镇痛后F组和s组视觉模拟镇痛评分(VAS)明显低于D组(P<0.01);镇痛60min后F组VAS[(1.32±0.25)分]高于S组[(0.62±0.16)分](P<0.05);第一产程F组[(408.7±137.6)min]和S组[(402.6±125.4)min]短于D组[(436.5±167.3)min](P<0.05);第二产程F组[(62.6±25.6)min]和S组[(60.7±22.5)min]长于D组[(47.1±21.1)min](P<0.05);F组和S组均无明显神经阻滞现象;新生儿出生后1、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和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腰硬联合麻醉下分娩镇痛起效快,效果确切,均缩短第一产程,不增加胎儿窘迫几率,但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具有镇痛效果更好、维持时间长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在急诊上肢手术中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方法]将65例急诊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给予30例对照组患者0.5%罗哌卡因麻醉,35例观察组患者0.5%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麻醉。比较两组麻醉后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镇痛评分。[结果]两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各时点镇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应用罗哌卡因相比,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在急诊上肢手术中臂丛神经阻滞作用时间长,镇痛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闫新波  李淑琴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8):4466-4468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对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单胎头位、足月初产妇60例,无椎管内麻醉禁忌证及产科并发症,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A组)、芬太尼组(B组)、对照组(C组),每组20例。A组蛛网膜下腔注入0.1%罗哌卡因(2.5 mg)+舒芬太尼4μg共2.5 ml,硬膜外腔配置0.1%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4~μg/ml行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B组蛛网膜下腔注入0.1%罗哌卡因(2.5 mg)+芬太尼20μg共2.5 ml,硬膜外腔配置0.1%罗哌卡因+芬太尼2μg/ml行PCEA;C组蛛网膜下腔注入0.1%罗哌卡因2.5 ml,硬膜外腔配置0.1%罗哌卡因行PCEA。观察并记录镇痛前后产妇生命体征变化、镇痛效果、Bromage评分、分娩方式、不良反应。结果:镇痛前后3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蛛网膜下腔注药后的显效时间,A组和B组优于C组(P<0.05);A组蛛网膜下腔注药维持时间长于B组和C组(P<0.05),B组蛛网膜下腔注药维持时间长于C组(P<0.05);A组和B组的罗哌卡因用药量少于C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可增强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阻滞产妇分娩的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5.
《临床医学工程》2018,(3):349-350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硬膜外阶梯式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295例产妇,分为观察组(147例)和对照组(148例)。对照组采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常规分娩镇痛,观察组采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阶梯式分娩镇痛。分析比较两组的镇痛效果、产程时间、产妇Bromage评分、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总镇痛时间长于对照组,潜伏期产程短于对照组,缩宫素使用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Bromage评分为0分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1 min、10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硬膜外阶梯式分娩镇痛,可明显缩短产妇的产程潜伏期,并改善其下肢阻滞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4月到2013年4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适合硬膜外镇痛的653例肿瘤患者,患者术后采用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进行硬膜外自控镇痛,3ml/h,其中0.25%罗哌卡因组219例,0.2%罗哌卡因组216例,0.15%罗哌卡因组218例。采用Bromage评级评价运动阻滞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结果:0.15%罗哌卡因组在术后6、12、24及48h的VAS评分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0.25%罗哌卡因组Bromage评分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患者均无其他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采用0.2%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对肿瘤术后患者进行硬膜外自控镇痛,镇痛效果明确,无严重的运动阻滞作用,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急诊单侧上肢外伤手术病人62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Ⅰ组(舒芬太尼组),应用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舒芬太尼15ug(25ml),Ⅱ组(对照组),应用1%利多卡因+0.25%啰哌卡因(25ml).两组患者均行臂丛阻滞后,生命体征及感觉阻滞、运动阻滞,10min,20min,30min,60min,120min,180minVAS疼痛评分,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完全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Ⅰ组明显长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min,20min,30min,60min,120min,180minVAS评分,Ⅱ组大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和麻醉后SBP、DBP、HR等指标变化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也未发现恶习呕吐、瘙痒、呼吸抑制等并发症.结论:1%利多卡因+0.25%罗派卡因复合舒芬太尼15ug明显增强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延长疼痛感觉和运动阻滞时间,且术后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124例ASA Ⅰ~Ⅱ级初产妇,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和芬太尼组(F组),每组62例.硬膜外腔置管后,接电子镇痛泵采用PCEA,S组:舒芬太尼0.4 μg/ml+0.15%甲磺酸罗哌卡因;F组:芬太尼2 μg/ml+0.15%甲磺酸罗哌卡因.观察各组不同时段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不良反应,同时记录两组镇痛起效时间、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两组在PCEA 5、30、60 min及宫口开全时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EA 5 min,两组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与芬太尼比较,对母婴无明显不良影响、均能达到良好的镇痛,舒芬太尼镇痛起效时间、镇痛效果、镇痛持续时间优于芬太尼组,是一种较好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和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腰硬联合麻醉下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无妊娠合并症拟阴道分娩的单胎足月初产妇60例,按自愿原则双盲分成三组:F组: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组;S组: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组;D组:非镇痛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镇痛效果,神经阻滞程度,产程变化,新生儿出生后1、5minApgar评分等进行观察。结果镇痛后F组和s组视觉模拟镇痛评分(vAs)明显低于D组(P〈0.01);镇痛60min后F组VAS[(1.32±O.25)分]高于S组[(0.62±0.16)分](P〈O.05);第一产程F组[(408.7±137.6)min]和s组[(402.6±125.4)min]短于D组[(436.5±167.3)min](P〈0.05);第二产程F组[(62.6±25.6)min]和s组[(60.7±22.5)min]长于D组[(47.1±21.1)rain](P〈0.05);F组和s组均无明显神经阻滞现象;新生儿出生后1、5min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和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腰硬联合麻醉下分娩镇痛起效快,效果确切,均缩短第一产程,不增加胎儿窘迫几率,但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具有镇痛效果更好、维持时间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在分娩镇痛中的效果。方法将156例ASAⅠ-Ⅱ级的健康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8例,观察组采用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镇痛,对照组采用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镇痛,双盲对照观察。所有产妇均采用蛛网下腔给药后硬膜外腔留管产妇自控镇痛,观察组硬膜外维持用药为0.2μg/ml舒芬太尼和0.1%罗哌卡因,对照组为2μg/ml芬太尼和0.1%罗哌卡因。观察比较两组给药后的镇痛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镇痛满意度、各时间点的VAS评分、运动阻滞、产后出血量、产程、新生儿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镇痛起效时间较对照组快,且镇痛效果、镇痛维持时间及镇痛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90 min以后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的Bromage评分、产后出血量、产程、新生儿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鞘内给药在分娩镇痛中具有镇痛起效快、镇痛作用强、镇痛维持时间长、副作用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改进局部神经阻滞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的效果.方法 151例单纯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患者中,72例采用常规局部神经阻滞(常规组),行蝶腭神经+筛前神经阻滞;79例采用改进局部神经阻滞(改进组),行蝶腭神经+筛前神经+切牙管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改进组和常规组未处理鼻底骨嵴患者麻醉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41/41)比97.3%(36/37),P>0.05];改进组处理鼻底骨嵴患者麻醉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组[92.1%(35/38)比45.7%(16/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623,P< 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麻醉药过敏、中毒及一过性血压下降和/或心跳、呼吸暂停等麻醉意外.结论 根据鼻腔鼻窦感觉神经分布特点,结合鼻内镜技术,对于不需要处理鼻底骨嵴的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可以选择蝶腭神经+筛前神经阻滞的常规局部神经阻滞方式,对于需要处理鼻底骨嵴的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则首选蝶腭神经+筛前神经+切牙管神经阻滞的改进局部神经阻滞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在局部麻醉下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治疗Ⅲ、Ⅳ度混合痔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50例Ⅲ、Ⅳ度混合痔患者随机分组在局部麻醉(局部麻醉组,73例)和蛛网膜下腔联合硬膜外麻醉(腰硬组,77例)下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对比观察两组安全性和有效性指标.结果 手术后两组患者原有症状均得到满意改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局部麻醉组与腰硬组分别为(4.8±1.1)d与(6.8±1.1)d、(3980±639)元与(5128±728)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尿潴留发生率分别为9.6%、2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恢复正常活动时间、疼痛指数、肛门失禁和瘙痒、术后残留皮赘和术后痔脱垂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局部麻醉下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安全可行,在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方面明显优于在蛛网膜下腔联合硬膜外麻醉,术后发生尿潴留几率也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椎管内麻醉后寒战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方法 对1008例接受椎管内麻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记录患者性别、年龄、ASA分级、手术类型、麻醉方式、预防性用药、局部麻醉药及麻醉后寒战的发生情况.结果 年龄与寒战发生呈负相关(B=-0.019,P<0.05);手术类型、麻醉方式与寒战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蛛网膜下隙与硬膜外联合阻滞后寒战发生的可能性是蛛网膜下隙阻滞的1.851倍;预防性用药与寒战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预防性使用昂丹司琼+地塞米松患者麻醉后寒战发生的可能性只是无预防性用药患者的0.196倍;使用不同局部麻醉药与寒战发生具有相关性(B=0.443,P<0.05),使用布比卡因行椎管内麻醉的寒战发生可能性是使用罗哌卡因的1.558倍.结论 椎管内麻醉后寒战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年龄、手术类型、麻醉方式、不同局部麻醉药的使用,预防性联合使用昂丹司琼及地塞米松能有效预防椎管内麻醉后寒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阻滞(CSEA)分娩疼痛时对产妇外周血CD3^+、CIM^+、CI)8^+细胞的影响。方法50例足月产妇随机分为2组,镇痛组(A组)和对照组(C组)各25例。A组行CSEA分娩镇痛,选L3-4间隙为穿刺点,腰麻用药为20μg芬太尼,硬膜外用药为0.1%罗哌卡因+2μg/ml芬太尼;C组不做镇痛处理。两组产妇在宫口开大2-3cm(T1),胎儿娩出时(T2)、分娩后24h(T1)采血,用放免法检测皮质醇,流式细胞仪法检测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并分别记录产程、新生儿Apgar评分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1)与C组比较,A组第一产程活跃期明显缩短[(177.64±67.98)minVS(219.40±67.37)min,t=2.812,P〈0.05]而第二、三产程、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32.92±11.59)min,(7.56±2.47)min,9.204-0.82;C组:(31.44±13.93)min,(7.28±2.25)min,8.84±1.31](P〉0.05)。(2)皮质醇浓度在T2时点A组[(548.11±75.67)ng/m1]明显低于c组[(789.32±96.07)ng/m1](P〈0.05)。(3)两组母血CD3^+、CD4^+、CD8^+/CD8’在各时点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而且在L时点A组和C组均降低显著(P〈0.05),C组[分别为(48.43±6.46)%,(31.35±8.93)%,(0.96±0.21)%]明显低于A组[分别为(52.38±5.62)%,(36.90±7.91)%,(1.16±0.25)%](P〈0.05)。结论CSEA分娩镇痛可缩短第一产程活跃期,对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明显影响,能够减轻疼痛等应激反应对产妇免疫功能的抑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典型脑膜瘤(A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8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48例A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AM患者发病大多50岁,且肿瘤部位主要位于大脑凸面,临床症状主要以头痛为首发表现,术前Simpson分级中Ⅰ~Ⅱ级较多见,免疫组化检查Ki-67指数5%~10%最常见。本组术后复发20例(41.67%),中位无复发生存期为4.6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2.96个月。复发者Simpson分级(Ⅲ~Ⅴ级)、Ki-67指数(30%)、AM形状(蘑菇形)及瘤周水肿程度(重度)比例高于无复发者(P0.05)。结论 AM具有术前诊断困难,高复发率及预后不良等临床特点,Simpson分级、Ki-67指数、AM形状及瘤周水肿程度为影响AM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在局部麻醉手术中经鼻黏膜滴入舒芬太尼所产生的辅助镇痛效果。方法82例局部麻醉下行单侧甲状腺腺瘤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观察组切皮前10min经鼻黏膜滴入舒芬太尼20μg,以0.5%利多卡因局部浸润后开始手术;对照组用注射用水作为安慰剂替代舒芬太尼,其余相同。术中采用语言评定量表(VRS)进行疼痛评分,记录患者经鼻给药前及给药后5、10、20、40、60min的无创血压(NBP)、HR、SpO2和呼吸频率(RR),术后记录所用局部麻醉药总量、手术时间、甲状腺腺瘤大小和患者满意度。观察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血流动:匀学稳定。观察组患者的RR在给药后10、20、40min时明显减慢,分别为(13.1±0.5)、(13.8±0.6)、(13.8±0.8)次/min,与给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min时恢复至给药前水平。在剥离甲状腺时,观察组患者的VRS评分为(2.0±0.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5±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过程中观察组患者所用局部麻醉药总量为(42.5±6.9)ml,对照组为(63.7±4.3)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镇痛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舒芬太尼经鼻黏膜给药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可安全应用于局部麻醉手术中辅助镇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在局部麻醉手术中经鼻黏膜滴入舒芬太尼所产生的辅助镇痛效果.方法 82例局部麻醉下行单侧甲状腺腺瘤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观察组切皮前10 min经鼻黏膜滴入舒芬太尼20μg,以0.5%利多卡因局部浸润后开始手术;对照组用注射用水作为安慰剂替代舒芬太尼,其余相同.术中采用语言评定量表(VRS)进行疼痛评分,记录患者经鼻给药前及给药后5、10、20、40、60 min的无创血压(NBP)、HR、SpO2和呼吸频率(RR),术后记录所用局部麻醉药总量、手术时间、甲状腺腺瘤大小和患者满意度.观察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观察组患者的RR在给药后10、20、40 min时明显减慢,分别为(13.1±0.5)、(13.8±0.6)、(13.8±0.8)次/min,与给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min时恢复至给药前水平.在剥离甲状腺时,观察组患者的VRS评分为(2.0±0.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5±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过程中观察组患者所用局部麻醉药总量为(42.5±6.9)ml,对照组为(63.7±4.3)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镇痛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舒芬太尼经鼻黏膜给药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可安全应用于局部麻醉手术中辅助镇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应用局部麻醉下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56例腹股沟疝在局部麻醉下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麻醉效果满意,无明显疼痛与不适感.无一例使用止痛药,仅1例出现尿潴留,2例切口脂肪液化,经对症处理后痊愈.术后随访无复发.结论 局部麻醉下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符合人体解剖结构,对无法耐受硬膜外麻醉的患者,是一种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选择性消化道去污染(SDD)对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术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病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炎症介质和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CPB病人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SDD组各15例。对照组行常规术前肠道准备,即饮食准备和清洁灌肠;SDD组在常规准备的基础上进行术前选择性消化道去污染干预。检测2组病人在诱导麻醉、CPB结束、CPB后2 h、24 h共4个时相点循环D-乳酸、内毒素、TNF-α、补体C3值、临床生化指标,和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抗生素使用天数等临床结果。结果⑴SDD组病人循环D-乳酸水平在诱导麻醉和CPB后2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⑵2组病人CPB后体内内毒素水平皆显著增高(P<0.05),而SDD组在CPB结束(P<0.01)及CPB后24 h(P<0.05)的内毒素水平皆显著低于对照组。⑶2组病人TNF-α、补体C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生化指标及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B心内直视术引发内毒素血症,而SDD干预是预防内毒素血症的有效肠道准备方法,但可能对炎症介质激活及临床结果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ROK抑制剂对EAN发病的影响。方法54只Lewis大鼠随机分为EAN模型组、EAN+ROK抑制剂干预组和完全弗氏佐剂对照组(CFA)组。观察各组大鼠体重变化、发病率、开始发病时间、最高临床评分和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EAN组大鼠在抗原免疫后第17天达到发病高峰;EAN+ROK抑制剂组大鼠与EAN组相比,有体重增加、发病率降低、开始发病时间延迟的趋势,其平均最高临床评分明显降低(P〈0.01),坐骨神经炎性细胞浸润和脱髓鞘减轻,CFA组大鼠无症状。结论ROK抑制剂可以减轻EAN发病程度,抑制Rho/ROK信号通路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