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结直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免疫组化特点、外科处理和预后.#方法对30例结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Fletcher肿瘤侵袭危险度评估分级将其分为极低度恶性、低度恶性、中度恶性、高度恶性四组,并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估患者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结直肠间质瘤发生在结肠4例(13%),直肠20例(67%),肛管6例(20%).免疫组化C-kit阳性表达率为87%.30例结直肠间质瘤全部行手术切除.29例(97%)获术后随访,随访时间4~130个月.3年生存率为73%,5年生存率为53%.Fletcher侵袭危险度评估分级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B=4.226,P=0.02).结论 外科手术联合分子靶向治疗是结直肠间质瘤的最有效治疗手段,Fletcher侵袭危险度评估分级对具体术式的选择及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小肠肿瘤5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较少见,由于发病隐匿且缺乏早期诊断方法,致使就诊时多属晚期,预后较差。为研究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提高术前诊断率,分析我院普外科1994年1月~2004年7月收治的原发性小肠肿瘤(十二指肠肿瘤除外)54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小肠肿瘤致肠套叠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所致肠套叠的诊断和治疗特点,对86例因原发性小肠肿瘤所致的肠套叠进行了临床分析,其中良性肿瘤39例,主要分布在空肠,多系平滑肌瘤,腺癌和脂肪瘤;恶性肿瘤47例,主要分布在回肠,多系恶性淋巴瘤,腺癌和平滑肌肉瘤。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m 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the pancreas,SFTP)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3年11月至2010年6月间24例经术后病理学确诊的SPTP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中男性7例,女性17例,女性占70.83%,女性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腺鳞癌和胃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原发性胃腺鳞癌和胃鳞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对腺鳞癌进行CK17及CK18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本组原发性胃腺鳞癌和胃鳞癌病例占同期全部外科治疗胃癌病例的0.28%,其中原发性胃腺鳞癌10例,胃鳞癌2例;男10例,女2例;平均年龄65岁.主要临床症状有上腹隐痛或胀痛不适,呕血及黑便.术前胃镜活检确诊率为33%(4/12).肿瘤直径≤5 cm 3例,>5 cm 9例.根治性切除8例,姑息性切除4例.TNM分期Ⅰ期1例,Ⅲ期5例,Ⅳ期6例.本组术后2年内死于肿瘤转移复发10例,其中4例腺鳞癌姑息切除患者存活少于半年,且鳞癌和腺癌所占瘤体成分均在30%以上.术后3年死于其他疾病1例,术后5个月存活1例.结论 原发性胃腺鳞癌和胃鳞癌在临床上少见,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腺鳞癌预后较差可能与其兼有腺癌和鳞癌两种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7.
72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小肠原发性肿瘤的外科诊治经验,以提高对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8—2002年收治的72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72例中,良性肿瘤占20.8%(15/72),恶性肿瘤占79.2%(57/72)。良性肿瘤以腺瘤及平滑肌瘤多见,各占40.0%(6/15)。恶性肿瘤以腺癌多见,占36.8%(21/57),其次为恶性淋巴瘤,占30.0%(17/57)。X线检查是主要诊断手段,B超、CT、内镜、肠系膜血管造影也有助于诊断。本组术前误诊率为62.5%。全组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急诊手术率为33.3%(25/72),术前主要以急性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穿孔、急性阑尾炎等为主要诊断。本组无手术死亡。恶性肿瘤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2.5%,47.5%,25.0%。结论 小肠肿瘤术前诊断困难,误诊率与急诊手术率高。选择性动脉造影和小肠分段造影是空回肠肿瘤的重要诊断手段;低张造影和纤维内镜检查是诊断十二指肠肿瘤的最佳选择。一经诊断,手术治疗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8.
胆管内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PN-B)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总结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23例IPN-B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治及预后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23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30~80岁,平均(61±12)岁.首发症状:无症状10例、腹痛7例、黄疸4例、表现为体质量下降和急性胆管炎者各1例;9例患者同时伴有胆管结石.肿瘤平均直径为(6±4)cm,位于肝右叶胆管4例、位于肝左叶胆管15例、位于肝外胆管4例.其中腺瘤4例、交界性肿瘤1例、原位癌6例、侵袭性癌12例.23例IPN-B患者均经手术切除病灶,平均随访时间为(33±28)个月,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85.3%和68.2%.结论 IPN-B是少见具有独特临床病理学特点的胆管肿瘤,手术切除是最佳治疗手段,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肿瘤2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临床特点和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05年间收治的29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55.2%(16/29)的患者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痛、胀或不适,腹部肿块占31.0%(9/29),黑便或呕血占17.2%(5/29)。病变部位为胃16例(55.5%),小肠9例(31.0%),结直肠2例(6.9%),十二指肠、食管各1例(3.4%)。免疫组化检测结果:CD117(+)93.1%,CD34(+)51.7%。29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全胃切除术1例,胃大部分切除术8例,胃部分切除4例,肿瘤切除或扩大切除术5例,小肠肠段切除术9例,右半结肠切除术2例。手术切除率100%,未出现手术并发症,无手术死亡者。23例术后随访1—2年,2例死于肿瘤复发转移,其余均存活。结论CD117及CD34等免疫标记物检测可提高GIST的诊断率,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6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目的提高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率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年来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16例原发性小肠肿瘤(不包括十二指肠乳头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原发性小肠肿瘤发病年龄40岁以上者占84.5%,良、恶性肿瘤之比1∶6.3。恶性肿瘤主要包括腺癌(48例)、恶性间质瘤(27例)和恶性淋巴瘤(20例),恶性肿瘤的直径大于良性肿瘤。隐性失血、隐匿消瘦、脐周隐痛(“三隐”症状)是小肠肿瘤的最常见表现。术前拟诊率为75.9%,确诊率为62.1%,术中肉眼判定性质正确率为92.2%。16例良性病变施行病变肠管和对应系膜切除。100例恶性肿瘤有57例施行小肠肿瘤根治、转移病灶切除,13例施行小肠肿瘤切除的减瘤荷手术,余行姑息手术。70例肿瘤切除标本中52例发生淋巴转移,14例出现远处转移。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是较少见的消化道肿瘤,应对“三隐”症状予以足够重视,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有助于小肠肿瘤的诊断,对性质判断困难的小肠间质瘤和一些少见肿瘤施行根治性切除也是一种可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肛肠梗阻导管置入治疗脾曲远端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的可行性,同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脾曲远端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93例,其中传统手术治疗组46例,肛肠梗阻导管置入组47例,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对记录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x珋±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肛肠梗阻导管置入组患者的腹围周长、腹内压、梗阻近端肠管的最大横径明显减小,胃管、导管引流量明显减少,与置管前比较差异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肛肠梗阻导管置入组腹部症状的缓解率达到93.62%且明显高于传统手术治疗组(10.87%);肛肠梗阻导管置入组并发症发生率、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也明显低于传统手术治疗组(P均0.05)。结论经肛肠梗阻导管置入治疗脾曲远端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取得十分显著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康复率,安全有效,应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提高原发性胆囊癌早期诊断率的方法。方法对87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腺癌71例,鳞腺癌12例,鳞癌4例。有44.8%的病例伴发结石。B型超声确诊率为75%,CT为70%,胆道造影为67%。手术切除率为63.2%。结论早期诊断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B型超声对胆囊癌的临床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绞窄性肠梗阻的早期诊断和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8年10月间收治的108例绞窄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术前诊断绞窄性肠梗阻69例(63.9%),其中肠坏死34例(31.4%),余均为嵌顿疝和剖腹探查时确诊。治愈101例(93.5%),死亡7例(6.5%)。结论早期及时采取正确的处理是提高本病治疗效果最有效手段。加强围手术期处理,积极防治并发症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腹内疝所致肠梗阻32例临床诊治体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朱士驹  奉典旭  韩峰 《腹部外科》2003,16(6):355-356
目的 提高对腹内疝所致肠梗阻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 32例腹内疝所致肠梗阻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均为小肠疝入粘连形成的孔隙引起 ,术前诊断率为 5 6 .3% (1 8/32 ) ,术中证实并伴有肠坏死者为 71 .9% (2 3/32 ) ,死亡率为 9.4 % (3/32 )。结论 本病术前诊断困难 ,即使作出诊断也多已有肠坏死。对本病临床特点缺乏认识是延误诊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胰腺节段切除在胰腺良性肿瘤中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9年5月期间行胰腺节段切除治疗的14例胰腺良性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病人胰腺功能无明显变化,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无新发糖尿病,无肿瘤复发,无胰腺假性囊肿形成.术后胰瘘发生率为14...  相似文献   

16.
绞窄性肠梗阻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绞窄性肠梗阻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普外科2005年5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32例绞窄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治愈30例,死亡2例,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绞窄性肠梗阻在手术治疗肠梗阻中的发病率较高,但有部分是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发生了肠绞窄,为避免肠绞窄的发生,应在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果断剖腹探查。  相似文献   

17.
李天兴  周密  许俊  曹峰  倪正义 《腹部外科》2010,23(4):236-237
目的探讨结核性肠梗阻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至2009年12月手术治疗的68例结核性肠梗阻的手术治疗情况。结果完全性梗阻52例,其中,回盲部结核19例(致回肠穿孔10例),广泛粘连13例,粘连带绞窄肠管20例;不全性梗阻16例,其中,回盲部结核9例,粘连带绞窄肠管4例,肠粘连成角3例。手术治愈68例,13例广泛粘连性梗阻保守治疗6~15d无效,行剖腹探查术,术后并发肠瘘3例,经充分引流,抗结核及对症支持治疗1个月后行肠切除肠吻合手术治愈;10例因粘连严重无法进腹,手术不能进行,再保守治疗1个月后行第二次手术治愈。结论不全性结核性肠梗阻,反复发作者,抗结核治疗至少3个月以上,方可手术。广泛粘连性完全性肠梗阻有效抗结核治疗至少1个月以上,方可行剖腹探查术。粘连带绞窄肠管和回盲部结核致完全梗阻、穿孔者,宜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