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rodisc-C人工椎间盘治疗颈椎病早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颈椎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手术要点和早期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患者19例,其中脊髓型8例,神经根型5例,混合型6例.术前和术后3个月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并摄颈椎前屈后伸位、左右侧屈位X线片,观察假体稳定性、颈椎置换节段和C2~C7节段的活动度.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随访3~6个月,脊髓功能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0±2.4)分上升至术后平均(14.5±3.0)分;没有假体下沉和明显偏移.置换节段前屈后伸活动范围术前平均为4.43°±1.03°,术后平均为7.26°±1.1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右侧屈活动范围术前平均为2.19°±0.56°,术后平均为3.19°±0.8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颈椎前屈后伸活动度平均68.93°±4.70°,与术前平均65.58°±6.7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椎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可获得术后近期稳定性,保留置换椎间隙活动度,维持颈椎近似正常的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对颈椎间盘内压力的影响,以提供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3例,椎动脉型颈椎病9例),于射频消融前后分别测量颈椎间盘内压力,并于术后1周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其疗效,探讨颈椎间盘内压力的变化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 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后,3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间盘内压力较术前降低(1.84±0.96)kPa(P=0.000),术后1周JOA评分较术前升高(3.27±1.35)分(P=0.000);9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颈椎间盘内压力较术前降低(1.72±0.92)kPa(P=0.000),术后1周JOA评分较术前升高(2.78±0.67)分(P=0.000).相关分析表明椎间盘内压力的降低程度与JOA评分的升高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可以降低颈椎间盘内压力,从而达到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 .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并与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进行比较.方法 将10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52例,对照组48例.治疗组采取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照组采取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改善率以及JOA评分.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2.3%(48/52),对照组有效率为83.3%(40/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26,P<0.05).两组治疗后的疼痛、活动受限、压痛、上肢麻木等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12和18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满意重建椎间隙高度,未发生再丢失现象,椎间植骨融合,无并发症出现,神经功能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对照组术前JOA评分(9.27±1.02)分,术后JOA评分(13.01±0.75)分;治疗组术前JOA评分(9.22±1.35)分,术后JOA评分(13.98±0.62)分.两组术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较好,颈椎活动不受限,与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相比较,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变节段≥3个)采用两种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择23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治疗10例(ACDF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治疗13例(ACCF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以及手术前后颈椎曲线深度D值变化量.结果 ACDF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30.0±31.5) min、(150.0±120.8) ml,均低于ACCF组的(150.0±42.5) min、(310.0±320.8)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术后颈椎曲线深度D值变化量为(3.1±1.4) mm,高于ACCF组的(2.3±0.9)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JOA评分差值和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4.5±1.6)分、79.3%,ACCF组分别为(4.6±1.2)分、80.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出现脑脊液漏2例,经压迫及引流等治疗后恢复.ACCF组术后14d出现食管瘘并发症1例,经修补后痊愈;出现钛网移位2例,经随访获得融合.结论 ACDF与ACC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能取得良好的减压效果,术后疗效良好.ACDF与ACCF比较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小、保持颈椎生理曲度的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椎板开窗减压加In-Space经皮植入棘突间撑开系统与单纯椎板开窗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短期疗效的不同.方法 选取2009年5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33例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A组16例,采用椎板开窗减压加In-Space经皮植入棘突间撑开系统;B组17例,采用单纯椎板开窗减压.术前,术后1d,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摄腰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测量植入节段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椎弓根间距离,腰椎活动度.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6~ 21(13.20±2.91)个月.A组术后各时间点椎间隙前缘高度较术前略有下降(P>0.05),术后1d椎间隙后缘高度、术后各时间点椎弓根间距离均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术后1d,术后1、3个月椎间隙前缘高度、椎间隙后缘高度、椎弓根间距离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较术前或术后1d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腰椎活动度由术前的9.86°±1.90°减小到末次随访的5.60°±2.02°,B组腰椎活动度由术前的9.89°±2.00°增大到末次随访的10.76°±3.14° (P< 0.05).在末次随访中,A组腰背部疼痛VAS、ODI评分[(2.02±1.98)、(20.18±18.80)分]均明显低于B组[(4.15±2.36)、(30.39±16.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未发生假体松动、断裂及脱落.结论 In-Space经皮植入棘突间撑开系统能够较好地维持脊柱活动度及稳定性,防止椎间隙塌陷及继发腰椎不稳的发生,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用于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6月—2012年9月,对10例保守治疗无效患者的11个节段进行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男6例,女4例;年龄41~61岁,平均(48±0.8)岁。单节段9例,双节段1例,术后随访3~12个月。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均I期临床愈合,术中及术后没有神经和血管损伤的并发症,结合术前术后颈椎活动范围检查、神经系统症状、Odom评级、JOA评分及影像学检查,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均获得满意改善,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颈椎曲度、置换节段功能活动度、置换节段上下位椎体椎间隙高度得到保持。假体未见下沉或偏移,未见异位骨化。结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在维持节段运动功能的同时,可取得良好的神经减压效果,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短中期疗效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动力性固定装置Dynesys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Dynesys治疗15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8~28(20.3±2.2)个月.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优7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为80%(12/15).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由术前的(9.5±1.2)分上升至术后的(15.2±0.8)分(P<0.01).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的(8.0±0.4)分下降至术后的(1.2±0.5)分(P<0.01).术后 12例患者腰腿痛及间歇性跛行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腰椎活动度增加,皮肤感觉功能恢复,双下肢活动良好.术后影像学检查固定节段椎间隙高度无丢失,椎体后缘移位距离无增加,邻近椎体无退变迹象.结论 Dynesys保留腰椎固定节段的活动性,维持节段间稳定性,并通过保留手术节段脊柱运动功能而预防相邻节段退变加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对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颈椎横突后结节间沟神经阻滞麻醉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6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盲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2例;研究组采用颈椎横突后结节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颈椎后根神经阻滞麻醉,对比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的改变情况,并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研究组JOA评分中临床症状、临床检查和日常生活分数分别为(25.78±6.28)分、(25.49±5.64)分、(26.21±3.75)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4.49±6.24)分、(15.43±5.37)分、(16.24±3.51)分,P<0.05;研究组中治疗效果为优的例数是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例,P<0.05;此外研究组和对照组间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分别是1例与2例,复发现象的例数分别为2例与3例,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中,采用颈椎横突后结节间沟神经阻滞麻醉,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治疗效果与预后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椎间盘镜微创手术配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5月收治的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采取椎间盘镜微创手术治疗,观察组在椎间盘镜微创手术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选择JOA下腰痛疗效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下腰痛情况进行评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3%优于对照组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半年,观察组JOA评分[(11.72±2.41)分]高于对照组[(10.63±1.8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盘镜微创手术配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JOA评分,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联合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对57例多节段颈椎病病例作疗效分析,所有病例采用前路椎间盘摘除或结合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术后随访6~24(平均9.3)月,作术前、术后一周以及随访时JOA评分,术前、术后颈椎中立位X线片上颈椎前凸角度以及被融合节段前凸角度测定,术前、术后被融合椎间隙的高度测定,并对比分析。结果:JOA评分术后一周疗效优良率72.4%,有效率85.7%。术后被融合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有明显增加,术后较术前颈椎生理曲度有明显恢复。头颈部整体的活动有轻度受限,但不影响日常生活。结论:前路椎间盘摘除或结合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术可以达到充分减压、恢复椎间隙的高度以及颈椎的部分生理曲度,近期疗效好。但远期疗效需作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情况及影响其活动度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于我院骨科行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4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性回顾法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影像学资料,观察比较拟置换节段不同椎间隙高度、不同活动度、脊柱功能单位与上位椎体不同高度比值及脊柱功能单位不同后凸角度间其置换节段术后的活动度,且分析其活动度与上述变量间的关系。结果(1)所有患者术后活动度较术前均有明显增大,且术后椎间隙高度比值0.80的患者活动度增大程度大于比值≤0.80的患者,术前置换节段活动度6°患者术后活动度增大程度大于≤6°患者,FSU与上位椎体高度比值(术前/术后)0.05患者其活动度增大程度明显大于≥0.05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置换节段FSU不同角度(术后/术前)患者间期术后活动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椎间隙高度比值(0.80)、术前置换节段活动度(6°)及FSU与上位椎体高度比值(术前/术后0.05)为增大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可明显改善置换节段活动度,且椎间隙高度比值、术前置换节段活动度及FSU与上位椎体高度比值为影响其术后活动度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策略及疗效.方法 2005年12月至2008年12月收治56例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局部麻醉下,应用Nd:YAG激光治疗,术中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透视下定位,光纤由浅入深插入烧灼,每次发射1 s,间歇1 s,单节段激光总量400~800 J.于术前、术后3个月进行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及奥斯维斯失能指数(ODI)评分,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56例患者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ODI评分由术前的(31.10±2.92)分改善至术后的(11.80±2.62)分(t=3.067,P<0.01);VAS评分由术前的(7.00±1.41)分改善至术后的(3.00±0.81)分(t=2.802,P<0.01).优36例,良10例,可8例,差2例,优良率82.1%(46/56).无椎间盘感染、腰大肌血肿、神经根和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PLDD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良好,手术安全,耗时短,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椎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手术要点和早期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患者19例,其中脊髓型8例,神经根型5例,混合型6例.术前和术后3个月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并摄颈椎前屈后伸位、左右侧屈位X线片,观察假体稳定性、颈椎置换节段和C2~C7节段的活动度.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随访3~6个月,脊髓功能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0±2.4)分上升至术后平均(14.5±3.0)分;没有假体下沉和明显偏移.置换节段前屈后伸活动范围术前平均为4.43°±1.03°,术后平均为7.26°±1.1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右侧屈活动范围术前平均为2.19°±0.56°,术后平均为3.19°±0.8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颈椎前屈后伸活动度平均68.93°±4.70°,与术前平均65.58°±6.7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椎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可获得术后近期稳定性,保留置换椎间隙活动度,维持颈椎近似正常的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Bryan人工颈椎间盘临床应用的优越性和限制性。方法29例患者32个节段,行颈椎间盘摘除椎管减压并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平均7个月,术前及术后半年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椎动力位拍片及MRI检查并记录出院费用。结果术前JOA评分7~12(平均9.4)分,术后12~17(平均15.9)分,有效率达100%;术后半年置换节段前后屈活动范围3.96~5.92(平均4.78)°,左右侧屈3.17~5.55(平均3.94)°和3.34~4.77(平均4.12)°;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出院费用5.86~12.64(平均6.94)万元。结论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能有效进行椎管内减压,重建脊柱稳定性又保留颈椎正常活动范围,是颈椎病治疗的一种优越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C臂机监测下行经皮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采用VAS评分及患者主观满意度分级进行疗效评估.结果:完整随访52例,随访时间3~34个月,平均9.5个月.术前VAS评分6.35±0.75分.随访时评分平均2.37±0.58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主观满意度优良率为92.3%.结论:经皮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微创、安全、操作简便、疗效好的优点,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Zero-P椎间融合器在颈椎前路减压椎体间融合(ACDF)术后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颈椎疾病患者31例,均行ACDF术,共置入Zero-P椎间融合器31枚,融合节段均为单节段。术后定期摄X线片检查,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RIS)评价患者术前、术后颈脊髓神经功能。结果:31例患者均获12个月以上随访,平均14.70个月,手术时间(72±10)min,术中出血量(60±12)mL;1例患者术后24 h内出现咽部疼痛,经对症治疗,术后7 d内症状消失;术后3个月X线片提示颈椎椎间隙骨性融合,术前JOA评分(8.65±1.85)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6.09±0.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改善率为(89.60±9.45)%,与术后12个月的(90.30±8.9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间高度、生理弧度恢复满意。结论:Zero-P椎间融合器应用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疾病的早期随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改良椎管内减压术用于椎间盘源性腰痛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7年5月至201 1年4月因椎间盘源性腰痛治疗的患者80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射频消融组和改良椎管内减压组,每组40例.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评分.结果 两组术前JOA、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椎管内减压组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JOA评分和VAS评分[(8.5±3.1)、(4.5±2.3)、(3.2±2.5)、(1.9±1.1)分和(2.1±0.5)、(1.4±0.5)、(1.1±0.3)、(0.7±0.1)分]均明显小于射频消融组[(14.7±2.6)、(10.3±1.9)、(8.3±2.1)、(5.6±1.4)分和(3.2±0.9)、(2.6±0.4)、(2.0±0.7)、(1.3±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椎管内减压术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陈超  周建华  关宏刚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12):1863-1865
目的分析比较三种颈前路手术对颈椎不稳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84例患者手术前后情况进行回顾。第Ⅰ组38例为椎间盘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并钛板内固定术患者,第Ⅱ组17例为椎间异体骨笼植入融合术患者,第Ⅲ组29例为钛板内固定+椎间异体骨笼植入融合术患者。比较三组改善率、植入物融合率、椎间隙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的恢复程度,并结合手术时间、并发症及治疗总费用,评估三种治疗方案的优缺点。结果三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均得到改善,有效率达90%,术后椎间隙高度恢复,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钢板、螺钉折断、滑脱等并发症,三组改善率、植入物的融合率、椎间隙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的恢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加用内固定手术时间及费用随之增加,应用自体髂骨移植费用相对便宜。结论充分的前路减压及牢固的植骨融合是手术关键,合理的选择病例,根据不同的病例特点科学地制订手术方法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30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经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对照组采取保留椎体后壁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CCF)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后1周、3个月、1年JOA评分情况,融合节段的曲度和高度,全颈椎曲度。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不同时间JOA评分比较(P0.05)。两组融合节段的曲度和高度、全颈椎的曲度对比(P0.05)。结论 ACDF和ACCF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达到较好效果,但ACDF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优于ACCF。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后路椎间盘镜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11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观察比较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日本骨科学协会(JOA)下腰痛评分.结果 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JOA下腰痛评分分别为(15.45±2.73)、(27.18±2.08)、(28.18± 1.25)、(28.54±1.21)分,术前JOA下腰痛评分与术后3,6,1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随访时间1~ 10年,平均7.9年,术后随访优8例,良2例,可1例.无复发及医源性腰椎不稳.结论 后路椎间盘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特点,且能与传统切开手术达到相同的减压目的,故其可作为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