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表现,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胆汁酸(bile acids,BAs)作为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和信号分子,从不同层面参与NAFLD的发病。本文总结了肠道菌群-胆汁酸轴在NAFLD中的作用机制及相关药物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当前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慢性肝病之一,目前除了改变生活方式外,尚未确定确切的治疗方法。随着肠-肝轴理论的提出,本研究逐渐认识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宿主的代谢状况密切相关,除了肠道菌群本身,基于肠道菌群分泌、修饰和降解的代谢物也是宿主-菌群对话的重要媒介,同时也参与宿主代谢的调节,肠道菌群和相关代谢的失调可以被认为是NAFLD病理生理学的调节者,这也为“肠道菌群失调可引起肝脏病理生理改变”提供理论基础。因此,调节肠道微生态成为治疗NAFLD的一大热点,目前多个研究已经提出调节肠道菌群的治疗方法,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的应用。本文就肠道菌群如何参与NAFLD发病过程及针对肠道菌群靶向治疗NAFLD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酒精性肝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中药多靶点、多途径治疗疾病的特点与肠道菌群的整体调节作用高度吻合,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结构、恢复肠屏障功能、缓解肠道炎症反应等作用机制治疗酒精性肝病.本文综合近年来中药调控酒精性肝病的研究进展,从肠道菌群与酒精性肝病的关系,以及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菌...  相似文献   

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表现,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相关研究发现肠道菌群通过多种途径参与NAFLD的发生发展.传统中医药治疗NAFLD的疗效受到认可,中药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起到防治NAFLD的作用.本研究综述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中药治疗NAFLD的机制,为临床运用中药治疗NAFLD提供...  相似文献   

5.
胆汁酸的研究已经历了100多年,多次影响医学药物的重大发展。近十年胆汁酸作为内分泌功能的信号分子与NAFLD、肥胖症,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胆汁淤积性肝病,肠道菌群改变、消化道肿瘤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引起医学各学科的广泛关注,未来胆汁酸作为消化道激素的研究仍然是生物医学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6.
高媛媛  陈琦  袁莉 《重庆医学》2023,(11):1727-173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代谢综合征的肝脏表现,随着对肠道菌群的深入研究,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肠-肝轴成为调节肝脏生理的关键因子。肠道菌群分解色氨酸产生吲哚类代谢物,对肠道屏障功能、肝脏糖脂代谢和炎症反应等有着深远影响。本文就吲哚及其衍生物产生和代谢途径,其如何维护肠道稳态间接产生拮抗NAFLD作用,以及通过肠-肝轴到达肝脏直接产生抗炎和抗脂肪沉积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肠道胆汁酸受体(FXR)作为核受体超家族的一员,主要由胆汁酸激活,肠道菌群可通过代谢胆汁酸,改变胆汁酸组成来影响肠道FXR活化状态。肠道FXR激活后,通过调节下游基因表达,参与调节胆汁酸、糖、脂质代谢;通过影响胆汁酸合成参与调节炎症反应及肝脏肿瘤发生,可作为胆汁淤积、代谢性疾病、炎症性肠病、肝脏肿瘤等疾病治疗的重要靶点。肠道FXR激活后可能不利于改善糖、脂代谢紊乱,但可减轻胆汁淤积、改善肠道炎症、减少肝脏肿瘤发生。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6):163-16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现在被认为是全球肝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并与代谢综合征和肥胖有关。最近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GM)及其细菌产物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NAFLD的发生发展,如增加肠道通透性、调控炎症等。本文综述探讨了肠道菌群与NAFLD的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其疾病谱主要包括非酒精性肝脂肪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及肝细胞癌(HCC)。近年研究揭示肠-肝轴与NAFLD发生、发展相关,运动、饮食、微生态制剂、抗生素、粪菌移植、噬菌体等干预措施均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缓解NAFLD。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与NAFLD的关系和作用机制及以调整肠道菌群为NAFLD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发现肠道菌群与NAFLD密切相关,调控肠道菌群可作为NAFLD治疗的新靶点,将为临床医师治疗NAFLD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世界肥胖人口的剧增,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一种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表现,虽然NAFL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述清楚,但是肠道菌群与NAFLD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肥胖也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在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综述阐述了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肠道菌群的关系、肥胖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生活方式干预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预防、延缓或治疗NAFLD。  相似文献   

11.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一种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表现,其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相关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参与NAFLD的疾病过程。肠道菌群紊乱和肠道通透性增加导致肠道内细菌和内毒素通过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加剧了NAFLD的发展。目前,传统中医药治疗NAFLD的疗效受到认可。中药在胃肠道中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通过影响菌群的生理功能、免疫调节、菌群代谢等对肠道菌群进行调节,使肠道微生态趋于平衡,减少细菌易位和内毒素的增加,从而减轻NAFLD的程度,这可能是中药防治NAFLD新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2.
肝脏和肾脏是维持体内生理平衡的重要器官,肝功能与肾功能之间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中任何一个脏器的损伤都会通过特定的病理生理途径影响到另一个脏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可诱发并促进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进展,而CKD的发生、发展亦会进一步引起肝功能障碍,促进NAFLD发展。胰岛素抵抗、脂质异常、氧化应激、炎症因子、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果糖过量摄入、尿酸积累、肠道菌群紊乱等均与NAFLD和CKD的相互作用有关。本研究对NAFLD与CKD间病理生理机制的相关性的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测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肠道中目标细菌的数量,探讨肠道菌群在NAFL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  随机选取150例NAFLD患者,6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粪便中目标细菌DNA的表达量。  结果  NAFLD患者粪便中的乳酸杆菌、直肠真杆菌数量显著增加(P = 0.00、P = 0.007),双歧杆菌、多形拟杆菌数量显著降低(P = 0.00、P = 0.022)。  结论  NAFLD患者肠道中存在乳酸杆菌、直肠真杆菌、双歧杆菌、多形拟杆菌的结构失衡,肠道菌群失衡可能参与NAFLD的发生发展,改善肠道菌群失衡对NAFLD具有一定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4.
周舒婕  杨阳  柯亭羽 《医学综述》2022,(6):1180-1185
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患病率较高的代谢性疾病,以病程漫长、远期并发症复杂多样且难以根治为主要特点,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肠道菌群、胆汁酸与T2DM发生发展的关系是实验室及临床研究的热点.肠道菌群与胆汁酸组成的肠道菌群-胆汁酸轴参与并影响机体葡萄糖代谢及糖稳态调节的过程,与胆汁酸池、胆汁酸受体、胆汁酸信号通...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肠道菌群与健康人群的区别,以及复合乳酸菌胶囊对肠道菌群和血脂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本院住院的确诊NAFLD患者40例为NAFLD组,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NAFLD患者分为A、B组,各20例;另选取同期在本院门诊健康体检者40例为健康对照组。A组口服复合乳酸菌胶囊(疗程8周),B组为空白对照组。比较治疗前NAFLD组、健康对照组肠道菌群(G~+杆菌、G~-杆菌、G~+球菌和G~-球菌),比较治疗前后A、B组肠道菌群、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NAFLD组G~+杆菌占肠道菌群的百分比例少于对照组,G~-杆菌、G~+球菌及G~-球菌占肠道菌群的百分比例多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G~+杆菌占肠道菌群的百分比例多于治疗前、B组,G~+球菌占肠道菌群的百分比例少于治疗前,G~-球菌占肠道菌群的百分比例数量少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TG、T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B组(P0.05);B组治疗前后菌群比例、TG、T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FLD患者肠道菌群与健康人存在差异,有益菌减少,通过补充含有有益菌的复合乳酸菌胶囊能改善患者肠道菌群失调,降低血脂,对NAFLD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我国目前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其患病率逐年增长,并呈现低龄化。NAFLD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与肥胖、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及遗传易感等因素相关。随着"肠-肝轴"学说的提出,肠道菌群在NAF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逐渐被证实,肠道益生菌对NAFLD的治疗价值也随之被探索。为此,本文对益生菌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张秀  龙辉 《医学综述》2021,(1):136-140,145
由于肥胖症的流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也是慢性肝损害的主要原因,而肠道菌群紊乱可能是NAFLD发病的原因之一.除肠道菌群紊乱导致肠道黏膜屏障损害、肠上皮通透性改变以及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增加外,肠道细菌的代谢产物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使人们对益生菌补充剂作为NAFLD潜在的治疗方法产生了...  相似文献   

18.
严海艺  郭瑞  郭朋 《中国医药导报》2022,(28):124-127+131
中医学认为“土壅木郁”是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主要病机。结合中医病机理论与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极有可能是“土壅”(脾失健运)的重要生物学基础,胆汁酸代谢失衡则可能是“木郁”(肝失疏泄)的微观表现。西医视角下“肠道菌群-胆汁酸互作”失衡导致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与中医视角下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以“土壅木郁”为主要病机相契合。本文基于肠道菌群与胆汁酸互作的角度初步探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土壅木郁”病机的生物学内涵,以期为研究“土壅木郁”的病机实质及推进中医药防治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李婷婷  白秀平 《医学综述》2021,(1):158-162,16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2型糖尿病(T2DM)作为全球常见性疾病常合并存在,严重危害公众的健康.一方面,胰岛素抵抗、慢性炎症、氧化应激、肝毒性细胞因子的上调以及肠道菌群改变在T2DM促进NAFL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NAFLD亦可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促进T2DM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两者互...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是一种具有遗传易感性的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病。近年来,随着对本病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自身抗体检测手段的广泛运用,其病例数正明显上升。但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肠道菌群与胆汁酸代谢的互作失衡被认为在PBC发生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研究发现,胆汁酸的合成与代谢受肠道菌群的调控;胆汁酸及其相关受体则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肠道菌群的结构,进而参与PBC的发展。胆汁酸与肠道菌群互作关系越来越得到重视。中医学认为PBC病位虽在肝胆,但其发生发展离不开脾的作用。基于中医理论与现代临床研究,发现脾虚肝郁是PBC的关键病机。结合现代医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文献认为肠道菌群失调与中医脾虚密切相关,胆汁酸代谢异常是肝郁的微观表现,且在PBC病程中,“肠道菌群-胆汁酸互作”关系失衡与中医“脾虚肝郁”相契合。从“肠道菌群-胆汁酸互作”角度探讨PBC脾虚肝郁的生物学内涵,对于研究脾虚肝郁的病机实质及其代表方药对阻止PBC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