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吕高萍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01,8(4):103-104
目的:探讨蝶骨电极对儿童癫痫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3例常规脑电图(EEG)正常或无特异性改变的患儿进行了蝶骨电极加过度换气试验(HV)描记后出现病样放电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为蝶骨电极阳性。单纯蝶骨电极阳性20例占60.60%。蝶骨电极加HV阳性13例占39.39%。结论:蝶骨电极可提高儿童癫痫痫样放电检出率,尤其对复杂部分性发作癫痫的儿童可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2.
睡眠诱发加蝶骨电极脑电图在癫痫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常规脑电图检查作为癫诊断的主要检查手段仍被广泛应用 ,但受检查时间短、缺乏睡眠期脑波记录等缺陷的限制 ,异常检出率不高。睡眠期及睡眠时相变化对癫诊断的价值已被肯定并被广泛应用[1,2 ] 。本文对 135例临床诊断为癫和疑似癫的患者进行常规脑电图、常规脑电图加蝶骨电极描记以及剥夺睡眠后睡眠诱发加蝶骨电极描记 ,并将三者进行比较 ,且将部分患者头颅CT与脑电图检查结果进行了比较 ,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临床资料选择 1998年 6月至 2 0 0 1年 12月门诊及住院病人 135例 ,其中男 82例 ,女 5 3例。年龄 4~ 71岁 ,平… 相似文献
3.
脑电图(EEG)检查是癫痫诊断中最关键的辅助手段,目前其他任何方法手段都无法替代。不过常规头皮电极脑电监测仅能描记大脑皮层约3cm厚度范围,而源于大脑半球内侧面、底面及深部的脑电活动常常难以记录到。为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袁丰莲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9,18(2):124-125
脑电图(EEG)检查对癫癎诊断的临床价值是其它检查手段无法替代的,常规脑EEG头皮电极记录范围有限,对癫癎病检出异常率较低。为提高癫癎病的诊断率,2007年2月至2008年5月,我们对我院癫癎专科及住院的有明显发作史的166例病人,在常规EEG基础上加用睡眠诱发和蝶骨电极描记,并将其痫样波检出率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蝶骨电极加剥夺睡眠脑电图(EEG) 对癫癎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10 例癫癎患者进行常规电极和蝶骨电极描记,如无癎样放电,再作蝶骨电极加过度换气和蝶骨电极加剥夺睡眠,并与常规电极作比较。结果:常规电极癎样放电检出率为38-1 % ,单纯蝶骨电极,蝶骨电极加过度换气和蝶骨电极加剥夺睡眠癎样放电检出率比常规电极分别提高11 % (χ2 = 2 .6 ,P> 0-05) ,19-2 % (χ2 =8 .11 ,P< 0-01) 和34-2 % (χ2 = 17 .22 ,P< 0-01) 。结论:在上述几种方法中,以蝶骨电极加剥夺睡眠癎样放电检出率最高,故对癫癎诊断的价值最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颞叶内侧癫痫(MTLE)及颞叶外侧癫痫(颞叶新皮层癫痫,NCTLE)蝶骨电极长程视频脑电(V-EEG)的特点。方法:根据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癫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从发作类型、临床特征以及解剖部位、病因等方面,将112例难治性颞叶癫痫分为MTLE89例,NCTLE23例,对其蝶骨电极长程V—EEG监测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MTLE组和NCTLE组均具有高先兆出现率,蝶骨电极发作间期EEG棘波、棘慢波、尖波、尖慢波总检出率分别为83.1%和30.4%,其间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发作期蝶骨电极EEG定位准确率较高,MTLE定侧率为70.8%(63/89),临床发作形式以手口自动症为主。结论:MTLE与NCTLE具有相应EEG及临床发作特征,蝶骨电极长程V—EEG监测能有效鉴别诊断MTLE与NCTLE,在一定程度上可为准确定位致痫灶提供可靠依据,进而有利于指导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表面蝶骨电极、T1/T2电极与毫针蝶骨电极对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的检出频率及其检出放电的波幅关系.方法:在部分剥夺睡眠的脑电图记录中,先以表面蝶骨电极、T1/T2电极以及10-20系统16道头皮电极记录1.5h,然后以毫针蝶骨电极、T1/T2电极以及10-20系统16道头皮电极记录1.5h.选择发作间期放电主要分布于表面蝶骨电极或毫针蝶骨电极的癫(痫)患者33例,计算前后两段记录中T1/T2电极、表面或毫针蝶骨电极对发作间期放电的检出频率,最大波幅放电在T1/T2电极、表面或毫针蝶骨电极的出现频率,T1/T2电极、表面或毫针蝶骨电极记录到放电的平均波幅.结果:在前后两段记录中,表面蝶骨电极、毫针蝶骨电极对发作间期放电的检出频率(89%、91%)高于T1/T2电极对发作间期放电的检出频率(72%、56%)(P=0.01<0.05、P<0.01),最大波幅放电在表面蝶骨电极、毫针蝶骨电极的出现频率(56%、69%)高于在T1/T2电极的出现频率(21%、19%)(P<0.01、P<0.01);局限于表面蝶骨电极的放电(13.85%)少于局限于毫针蝶骨电极的放电(27.01%)(P=0.021<0.05);表面蝶骨电极、毫针蝶骨电极检出发作间期放电的平均波幅(92.83 μV、87.38 μV)与T1/T2电极检出发作间期放电的平均波幅(98.67 μV、87.67 μV)未见差异(P=0.447、P=0.967).结论:对于发作间期放电主要分布于表面蝶骨电极或毫针蝶骨电极的癫(痫)患者,毫针蝶骨电极、表面蝶骨电极对发作间期放电的检出频率高于T1/T2电极对发作间期放电的检出频率,最大波幅放电在毫针蝶骨电极、表面蝶骨电极的出现频率高于在T1/T2电极的出现频率.在部分剥夺睡眠的情况下,表面蝶骨电极、T1/T2电极以及毫针蝶骨电极均能相对一致的检出有无发作间期放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蝶骨电极在脑电图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对406例行蝶骨电极检查的癫痫病人的脑电图进行分析。结果:脑电图单极描记发现正性棘波的病人蝶骨电极阳性率几近100%;而无正性棘波者,蝶骨电极阳性率几乎为零。结论:蝶骨电极的应用明显提高了脑电图对癫痫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常规脑电图检查作为癫癎诊断的主要检查手段仍被广泛应用,但受检查时间短、缺乏睡眠期脑波记录等缺陷的限制,异常检出率不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蝶骨电极脑电图对颞叶癫痫致痫灶手术的定位价值。方法对52例颞叶癫痫病人在手术前用常规电极和蝶骨电极描记脑电图,确定癫痫病灶。在手术中描记皮层电图(ECoG)及深部脑电图(DEEG)。结果用蝶骨电极描记者均有痫样放电(100%),其中90%局限于颞叶;而常规头皮电极发现有痫样放电46例(88%),局限于颞叶者只占46%。术中ECoG和DEEG证明所有病人的颞叶表面、海马或杏仁核均有痫样放电。结论在诊断颞叶癫痫中蝶骨电极较为可靠,有助于手术前的定位诊断,并且可提高颞叶癫痫脑电图的阳性率44%。 相似文献
11.
脑电图诊断是对癫痫进行诊断的一种重要检查手段,而其它的现代化诊断方法是不能替代的。特别是近几年来所推行的24小时脑电图诊断及24小时录像脑电图诊断,更是目前明确诊断癫痫的最有价值的诊断技术之一。由于24小时录像脑电图在诊断时能将患在醒觉与睡眠的各期中之脑 相似文献
12.
颅内电极脑电图及其对癫痫灶的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玉平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3,12(1):57-60
1 颅内电极记录的必要性脑电图描记的是大脑皮层神经细胞产生的神经电活动 ,需一定数量的神经细胞同步活动才能产生足够强大的电流 ,此种电流传导到头皮表面才能被常规脑电图描记下来。常规脑电图所描记到的脑电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比如同步活动的神经细胞数量的多寡、神经细胞在大脑皮层脑沟和脑回内排列的方向、颅骨和头皮的完整性以及其导电率的改变等。头皮和颅骨是电的不良导体 ,大脑皮层产生的神经电活动在经过颅骨和头皮的传导时会受到明显的衰减 ,所以头皮记录到的脑电活动通常只有皮层记录的几分之一到十几分之一。此外 ,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蝶骨表面盘状电极(PG1、PG2)及前颞(T1、T2)电极在长程视频脑电监测中对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的检出频率。方法 对100例癫痫发作间期患者进行10-20系统64导头皮电极记录,增加蝶骨表面盘状电极(PG1、PG2)及前颞(T1、T2)电极记录视频脑电图23小时,分析蝶骨表面盘状电极阳性检出率。结果 100例患者中,颞区放电58例,其中10-20系统19导头皮电极+蝶骨(PG1、PG2)+前颞(T1、T2)电极检出放电48例,仅局限于蝶骨表面盘状电极(PG1、PG2)+前颞(T1、T2)电极阳性4例,蝶骨表面盘状电极(PG1、PG2)+前颞(T1、T2)电极阴性6例。对仅头皮电极检出放电与增加表面蝶骨电极及T1、T2检出放电者进行比较,后者阳性率较前者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仅头皮电极检出放电与增加表面蝶骨电极及T1、T2检出放电者由于样本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仍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研究两种脑电图(EEG)电极放置方法对癫癎样放电波(epileptiform discharges)的记录差异情况。方法:选取临床诊断疑为颞叶内侧癫癎(MTLE)的患者,同时记录针刺蝶骨电极(SP)和下颌切迹粘贴电极(MNS)的脑电图,在出现特异性癫癎样放电波时,对两种方法记录的脑电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种方法记录到的棘波、尖波在波幅上存在差异,但对于常规参数下,能够目测到的蝶骨电极放电,通过软件测量放大,在下颌切迹电极同样也能够检出。结论:下颌切迹粘贴电极是一种比较准确、客观反映颞叶癫癎样放电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郭春生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03,10(3):133-134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在癫痫和癔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癫痫50例,癔病30例进行EEG描记分析。结果:癔痫组异常发生率76%,癔病组异常发生率3.33%,癫痫病人EEG有明显的特异波形,可出现棘波、尖波、棘-慢波综合、尖-慢波综合。癔病组EEG无明显改变。结论:EEG对于癫痫与癔病的鉴别可提供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22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电图与CT检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锦屏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4,13(3):169-169
精神分裂症(以下简称分裂症)是一种较多见的重症精神病,病因未明。其临床现象十分复杂,病程迁延,逐渐进展,部分病例在晚期可出现精神衰退。现将2000年10月至2003年12月存我院首次门诊的225例诊断为分裂症患者的脑电图(EEG)和脑CT检查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对1560例老年人癫痫(EP)进行了脑电图(EEG)、脑电地形图(BEAM)及病因的分析。原发性EP(540例.34.6%)EEG以轻、中度弥漫性异常为多见,BEAM为弥漫性慢波功率级别增高,α波功率级别减低,继发性EP(1020例,65.4%)EEG以局灶性慢波增多或弥漫性慢波节律为主。BEAM以局灶性慢波功率级别增高、两半球相对应区明显不对称。及α功率级别分布异常为突出表现。903例加作了蝶骨电极检查。脑波绝大多数与常规电极相同,仅在极少数人中见有痫性放电,慢波增多为老年人EP的主要表现。痫性放电极少见。 相似文献
19.
腹型癫痫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阳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03,10(3):145-145
腹型癫痫是间脑癫痫的一种特殊类型,常在儿童及青少年起病,往往不能及时确诊和治疗,其脑电图有一定改变,可作为诊治参考,现将我院30例确诊腹型癫痫患儿的脑电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脑电图(intracranialEEG,iEEG)监测在儿童癫痫外科中的应用。方法:无创检查致痫灶定位困难的顽固性癫痫患儿57例,采用颅内硬膜下和(或)颅内深部电极,长程视频iEEG监测。其中10例于电极埋藏后进行慢性电刺激以定位功能区和(或)诱发癫痫发作。根据术中放电情况、电刺激后发放、术后病理结果及疗效分析iEEG定位致痫灶的价值。结果:57例中39例(68%)iEEG致痫灶为局灶性或单侧性起源,11例(19%)明确为双侧起源但以一侧优势,6例致痫灶起源仍判断困难,另1例因其他原因终止检测未行定位。50例接受开颅手术治疗,39例行致痫灶切除手术,11例在切除优势侧致痫灶的同时加做胼胝体前部切开术。术后随访1~3年,疗效按Engel的标准评定,效果优良(EngelI+Ⅱ级)为82%(41/5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头皮EEG等无创性检查不能明确致痫灶的病例,iEEG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致痫灶定位方法,并可以联合脑功能区的定位,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同时,降低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