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目的 研究溴隐停及美多巴联合治疗创伤性脑外伤后迁延性植物生态状态的临床价值及使用范围。方法 对一组连续4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溴主美多巴治疗的PVS病愉的一般临床特点和CT特征与治疗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TBI后的PVS最多见于交通事故性脑外伤。除大脑皮质的损伤外,弥漫性轴索损伤,深部核团的损伤,脑干上部的损伤,以及伤后包括基底节在内的弥漫性脑萎缩是PVS的主要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2.
方冬秀  胡丽娟  廖凯兵  胡道予   《放射学实践》2012,27(10):1142-1144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严重的闭合性脑损伤,也是导致颅脑损伤患者重度致残、植物状态生存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美国每年有210万例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brain injury,TBI)患者,在非占位性TBI病死率和致残率中DAI占35%[1]。所以早期正确诊断DAI对指导治疗及预后判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明确创伤性持续性植物状态(PVS)脑损伤的部位、性质和脑组织结构的变化特征。方法:采用MRI对创伤性PVS患者100例进行病灶的定位、定性断定,且进行统计。结果:100例PVS患者中,发现病灶1154处(出血性462处,非出血性692处),每例5-19处,平均约12处病灶。弥漫性脑白质轴索损伤和胼胝体损伤94例,脑干背侧损伤87例,基底节和丘脑损伤分别为52例和32例,大脑皮层伤50例(以额、颞叶居多),海马旁伤47例。结论:创伤性PVS主要是由于弥漫性轴索损伤。统计结果表明,临床与MRI密切结合对确诊脑外伤后PVS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是头部加速运动引起的脑白质轴索广泛性损伤。我们报告18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提出DAI的CT诊断标准;大脑皮髓质交界处、基底地内囊区域、胼胝体、脑干或小脑一个或多个直径≤2cm的出血灶和/或脑室内出血,无明显颅内血肿和挫裂伤;或CT仅提示急性弥漫性脑肿胀,蛛网膜下腔出血,但伤后原发性持久昏迷,无脑缺氧情况。在384例急性脑外伤中,CT诊断DAI18例。对DAI的发病机理、CT表现的病理基础及诊断标准、CT表现与临床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创伤性脑损伤(TBI)引起的多种病理改变明显影响病人生存与预后,而临床评估方法难以准确判断,MR扩散成像、波谱技术、血流成像等方法能有效及无创性地显示TBI所致的细胞毒性及血管源性脑水肿、轴索与白质损伤、脑组织代谢异常以及血流灌注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脑外伤的病理生理状态,为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导致非火器性颅脑损伤患者重残及植物生存的最常见原因之一,脑组织的加速、减速及旋转运动均可造成DAI,其主要病理特征为轴索断裂后形成轴索球。本文综述了DAI的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大鼠弥漫性轴突损伤(DAI)早期脑内各部位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表达的变化。方法 应用瞬间旋转致伤装置使16只SD大鼠发生DAI,并于伤后3h、6h分批处死(每时间点8只),另取8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在24h后处死。取各组大鼠脑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检查损伤后早期不同时间皮质下白质、海马、胼胝体、脑干区域的病理学改变。各部位(胼胝体、海马、脑干)的切片在显微镜下(200倍)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损伤后3h,大脑皮质下白质、胼胝体和脑干β-APP呈弱阳性表达;损伤后6h,轴突局部免疫反应阳性较前明显增强,范围增大,半定量分析显示,胼胝体、海马、脑干的免疫反应均强于3h组。结论 β-APP在DAI早期(伤后3h)即有明确表达,并呈逐渐增强趋势,可作为DAI早期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34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特点与预后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目的 分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injury,DAI)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依据伤后昏迷的时间,将我科1997年8月~1999年月12月收治的34例DAI病人分为轻、中、重3组,分析3组病人的临床特点、CT资料及治疗后的结果;分析原发昏迷和入院时GCS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 重度组26例(76%),伤后24h内CT扫描12例(46%)发现脑不同部位有点状高密度影,26例中死亡8例,预后良好者7例;中度组5例(15%),CT扫描仅1例发现脑内点状高密度影,除中残1例外其余恢复良好;轻度组3例(9%),CT扫描无异常发现,全部恢复良好。中-重度组入院时GCS明显低于轻度组(P<0.05,P<0.01),原发性昏迷持续时间亦显著长于轻度组。 结论 脑外伤后持续昏迷超过6h而CT扫描无明显占位病灶者,即可诊断DAI;临床分度、GCS和原发性昏迷时间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9.
回顾分析近2年来收治的6例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效果。提高综合治疗及有效地防治并发症,仍是临床倡导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对于交通事故导致的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CT及常规MRI检查显示的损伤情况不能充分解释临床症状.其中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这些患者存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 [1-3].Adams等[4]在1982年将DAI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提出来.DAI是指头部受到外力作用后使颅脑产生旋转加速度,即由于外伤后脑组织内部易发生剪应力作用,导致神经轴索和小血管损伤.CT及常规MRI检查对DAI不敏感,无法显示脑白质纤维束损伤及细小针尖样小出血灶.目前,功能MRI成像方法如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可以显示在CT及常规MRI上无法显示的病变,明显提高DAI的检出率.因此,笔者就较为常见的几种功能MRI成像技术诊断DAI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表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加深对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CT表现的认识 ,以助于临床早期正确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 56例DAI的临床及CT资料 ,其中男 44例 ,女 1 2例 ,车祸伤 43例 ,高处坠落伤 1 3例 ,全部病例均具有伤后立即原发性昏迷。结果 ①脑实质出血灶 44例 ,呈斑点状 ,直径多小于 2cm ,主要位于胼胝体、脑干、基底节 -内囊区及皮髓质交界部。②蛛网膜下腔或 /和脑室出血 41例。③弥漫性水肿 9例。④合并硬膜外血肿 5例 ,硬膜下血肿 1 6例。结论 DAI的CT征象有其特点 ,对于临床早期正确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颅脑创伤后持续植物状态(PVS)的磁共振影像(MRI)特征。方法分析36例颅脑创伤后持续植物状态患者MRI资料,按病灶位置、性质大小进行统计处理。结果所有患者都有脑实质损害,共发现脑软化灶312处.平均每例8.67处,主要分布在大脑皮层、脑室旁白质、基底节、胼胝体、脑干。结论MRI检查对颅脑创伤后持续植物状态的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颅脑创伤后植物状态磁共振影像3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颅脑创伤后持续植物状态(PAS)的磁共振影像(MRI)特征。方法:分析36例颅脑创伤后持续植物状态患者MRI资料,按病灶位置、性质大小进行统计处理。结果:所有患者都有脑实质损害,共发现脑软化灶312处,平均每例8.67处,主要分布在大脑皮层、脑室旁白质、基底节、脐肌体、脑干。结论:MRI检查对颅脑创伤后持续植物状态的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诊断(附40例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在急性脑外伤患者的CT片研究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征象,目的是为DAI的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40例DAI患者的早期CT表现,结合文献提出DAI的CT诊断标准:脑白质内单发或多发无占位效应的小出血灶,中线结构无移位;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池内出血;脑室内出血;弥漫性脑肿胀。  相似文献   

15.
In a large serie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closed head injury, 26 (3.2%) had haematomas of the basal ganglia. It is suggested that such haematomas indicate primary brain damage, being part of the spectrum of lesions that may be seen in diffuse axonal injury. Clinical outcome was found to depend on the pattern of brain damage, notably on the additional presence of contusions or of other computed tomographic (CT) evidence of diffuse axonal injury.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年龄相关性脑损害的C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年龄相关性脑损害的CT表现。资料与方法根据年龄将随访的HIE患儿148例分为5个组,对其脑损害病例的类型和发病部位排序。结果外部性脑积水(external hydrocephalus,EH)46例;脑白质病26例;混合性脑损害24例;局灶性脑萎缩19例;可恢复性脑白质低密度7例;额骨狭窄6例;小头5例;弥漫性脑萎缩5例;单纯脑内钙化3例;单纯性胼胝体异常2例;脑穿通畸形囊肿2例;脑梗死2例;脑囊变1例。脑损害好发部位依次为额叶、颞叶、顶叶、基底节、胼胝体、枕叶等。结论部分HIE脑组织无明显形态学改变,部分将形成永久性脑损害。  相似文献   

17.
联合DWI和常规MRI对非出血性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常规MRI对非出血性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价值以及推测非出血性DAI病灶表观扩散系数值(ADC)变化的病理基础.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和影像证实的非出血性DAI患者的常规MRI和DWI资料,比较两者对非出血性DAI病灶的检出数目,并测量DWI所发现病灶的ADC值.结果 DWI和液体衰减翻转恢复(FLAIR)序列共发现各期非出血性DAI病灶121个,17例患者中15例胼胝体受累;其中DWI显示病灶但FLAIR显示为阴性的各期病灶总数为47个,而FLAIR显示病灶但DWI显示为阴性的各期病灶总数为25个;非出血性DAI病灶的ADC值可以降低、升高或者无变化.结论 对于急性期和亚急性期非出血性DAI病灶的显示,DWI比FALIR序列敏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DWI和FALIR可以提高非出血性DAI病灶的检出率,非出血性DAI病灶的ADC值的升高和降低反映了轴索损伤的程度不同,有助于临床准确评估病情.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MRI表现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早期MRI表现及其与临床分度及预后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以9例无窒息史的正常新生儿作对照,观察46例HIE患儿初期的MRI表现及28例复查病例的MRI表现。结果 (1)MRI能显示HIE患儿的12种早期异常征象,其中T1WI皮层高信号、侧脑室周围深部白质高信号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硬膜下出血(SDH)3种征象在轻度组与中、重度HIE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另外6种征象(弥漫性脑水肿、T1WI双侧基底节高信号伴内囊后肢高信号消失、弥漫性脑实质出血、脑回征、灰白质分界不清及胼胝体水肿),在中、重度与轻度HIE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这些征象是脑损伤严重的表现。(2)双侧基底节区广泛高信号伴内囊后肢高信号消失,弥漫性脑水肿。大面积脑梗死,脑回征以及脑实质广泛出血5种早期征象提示预后不良。常常会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 MRI可以客观反映新生儿HIE早期脑损伤的严重情况,并可早期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MR表现及特征,为临床诊断及及时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1年7月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合并脑炎并行颅脑MR扫描的64例患儿的图像资料,所有病例均经病原学检查证实为肠道病毒71型感染。结果脑干病变共计32例,其中桥脑6例(主要位于桥脑背侧),延髓8例(6例表现为延髓背侧对称性小片状信号,2例为偏中心病灶),桥脑-延髓交界区8例,中脑10例(多位于双侧大脑脚,呈片状);小脑齿状核4例(双侧);丘脑4例(均为单侧丘脑,斑点状或小片状);右侧内囊后肢1例(呈条形);基底节区9例(多为斑点状信号);放射冠区、半卵圆中心及双侧额、顶叶皮质下区者共38例(病变多为多发斑点状信号);其中病灶位于单个部位者35例(35/64,54.69%),位于多个部位者29例(29/64,45.31%)。结论手足口病合并脑炎发病部位广泛,不只局限于脑干,基底节、内囊后肢、丘脑、小脑齿状核及双侧大脑白质区均可累及。总结其易发病部位,依次为脑干、脑白质、基底节、丘脑、小脑齿状核,MR颅脑扫描能真实、准确显示手足口病合并脑炎脑部受损情况,可为临床诊断及时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