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采用ELISA及PCR法检测了82例维持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标记物。结果62例透析器及管道多次复用且多有输血史的血透患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感染率明显升高,且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有明显上升的趋势,特别是丙型肝炎的感染率上升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乙型,丙型,庚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以及此三型肝炎病毒(HCV)多重感染的情况,并探讨其感染的相对危险因素。方法 对30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单份血清共300份,进行HBsAb,HBsAg,HBeAb,HBcAb,HBV-DNA,anti-HCV,HCV-RNA的检测,并随机抽取其中的40份血清以逆转录-巢式PCR方法检测HGV-RNA,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HGV抗体(  相似文献   

4.
贺西南 《广西医学》2004,26(9):1314-1315
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肝炎病毒感染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的相关因素,从而指导人们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控制其发病率。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取1993年1月至1999年11月在我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5 1例作为观察组,男性2 4例,女性2 7例,年龄2 1~72岁,平均年龄(5 0 4±11 6 )岁,患者原发病为:慢性肾炎33例,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5例,糖尿病肾病5例,痛风性肾病4例,梗阻性肾病3例,多囊肾1例,透析时间2~7年,平均4 3年,有输血史4 …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长期血液透析,减少和预防肝炎病毒感染.方法 通过对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实行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的质量控制.结果 医院染发生率明显降低,延长了尿毒症患者存活时间.结论 积极预防感染,切断院内交叉感染途径,对于提高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有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立平  周巧玲  李碧娟   《中国医学工程》2005,13(6):620-621,625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状况.方法分别对208例维持性血透患者(实验组)及138例健康献血者(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乙型和丙型肝炎标志物.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HBV感染率为30.77%,HCV感染率5.29%,且HCV感染与透析时间及受血次数呈正相关.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与透析时间及受血次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9.
对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CHD)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进行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抗体及巨细胞病毒抗体的检测。其中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阳性率为48%(13/27),戊型肝炎病毒(HEV)抗体阳性率3%(1/27),巨细胞病毒(CMV)抗体阳性率为3%(1/27).余项阳性率为零。CHD患者中抗-HCV(+)患者的ALT血清水平较抗-HCV(-)患者升高,具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HCV感染常见于血液透析患者,旦与透析治疗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0.
随着血液透析技术在医疗界的广泛应用,血液净化室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高危区之一。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及HCV感染的发病率日益增加,应采取专门的消毒隔离措施,防止透析中交叉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后肝炎病毒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血液透析治疗已逐步成为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尿毒症期病人替代肾功能的手段之一,从而延长了许多急性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的生命,提高了他们的生存质量。由于血液滤过、血液灌流、血浆置换和免疫吸附等一系列的血液净化疗法应用于临床,是免疫性疾病、风湿性疾病和血液病等在治疗上的一大发展和提高。然而,周而复始的血液  相似文献   

12.
杨康 《西部医学》2004,16(1):93-93
血液透析是治疗肾脏疾病及某些免疫、代谢和神经系统疾病的有效手段。接受该治疗的病人虽存活时间延长,但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报道也逐渐增多,获得性感染发生率亦逐渐增高,血透患者中感染已成为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血透患者免疫功能明显低下,大多数病人营养不良、慢性贫血,加之感染的机会多,  相似文献   

13.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肝炎病毒感染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血透)患者肝炎病毒的感染状况,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取110例血透患者(HD组)及108例非透析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ND组)血清,检测甲、乙、丙和戊型4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同时检测肝功能,调查输血史,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HD组肝炎病毒感染率(61.8%)显著高于ND组(26.9%,P<0.01)。HD组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均显著高于ND组(P值分别<0.05、0.01),有输血史者的HBV感染率(75.9%)、HCV感染率(82.8%)均显著高于无输血史者(51.9%和9.9%,P值分别<0.05、0.01)。透析时间越长,HBV、HCV感染率越高(P值分别<0.05、0.01)。肝炎病毒感染者与未感染者肝功能的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0.05、0.01)。结论血透患者的HBV、HCV感染率较高,与输血及血透本身的医源性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4.
吴文莉 《吉林医学》2012,33(21):4687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院内感染情况,并探讨相应预防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血液透析的124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24例患者院内感染率为45.97%;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血液通路感染最为多见;年龄≥60岁、每周透析次数≥3次、血清白蛋白≤30 g/L及血红蛋白<90 g/L的透析患者院内感染率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年龄≥60岁、每周透析次数≥3次、血清白蛋白≤30 g/L及血红蛋白<90 g/L的透析患者应给予重点预防并做好患者呼吸道护理、血管通路护理及重点人群护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的临床分析,采取相应的治疗及预防护理,降低感染率,缩短住院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感染部位、相关因素、病原菌种类,根据不同原因实施相应的预防、治疗及护理。结果:45例发生感染58例次,肺部感染最常见(32.8%),其次为泌尿道感染(24.1%)、血管通路感染(17.2%)、腹膜炎(13.8%)。病原菌依次为革兰阴性杆菌(21.7%)、革兰阳性球菌(19.6%)、真菌(6.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感染发生率高,积极控制原发病,改善营养状况,有助于预防及治疗感染,缩短住院日,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17.
血液透析中心医源性肝炎病毒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常见的丙型和乙型肝炎感染情况 ,探讨其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对实施预防控制措施前后 2 0例和 34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调查 ,采用套式逆转入聚合酶链反应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HCV RNA及抗 HCV水平 ,对比观察预防控制措施前后的肝炎病毒感染情况。结果 严格的预防控制措施实施以前 ,2 0例患者丙型肝炎感染率为 15 % ,乙型病毒感染率为 10 % .预防控制措施实施以后的 34例新增病人在观察期间 ,未发生肝炎病毒的感染。结论 严格的预防控制措施 ,是减少血液透析中心医源性肝炎病毒感染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随着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逐渐增多,具有终身治疗和免疫低下等特征的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引起医院感染的发生概率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19.
王莹 《现代实用医学》2001,13(7):369-369
病毒性肝炎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血液净化室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高危区之一 ,血透病人及工作人员面临着医院感染的威胁。为了防止肝炎病毒在血透中的传播 ,我院从 1995年起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 ,有效地降低了病毒性肝炎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我院 1995年 1月~ 1999年 12月行维持性血透患者 15 4例 ,男 119例 ,女 35例 ;年龄 2 7~ 76岁。透析时间 3个月~ 8年 ,每周透析 1~ 3次 ,每次 4~ 5小时。每位患者分别于透析治疗前及治疗后 1年采血 ,以第二代ELISA法检测HBsAg、抗 HCV。2 结果…  相似文献   

20.
采用ELISA及PCR法检测了8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以下简称血透)患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标记物。结果62例透析器及管道多次复用且多有输血史的血透患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感染率明显升高,且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有明显上升的趋势,特别是丙型肝炎的感染率上升更为明显。丙型肝炎感染率随着输血量的增加也呈上升趋势。而20例未输血,透析器及管道均为一次性使用的血透患者,其肝炎病毒的感染率明显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