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目的 讨论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repair,EVR)对治疗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acuteaortic dissection,AA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39例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EVR按常规方法进行,2例需覆盖左颈总动脉而行旁路术,其中1例同时无名动脉支架型血管(stent graft,SG)开窗术;1例因肢体严重缺血同期行左下肢截肢术.13例完全覆盖左锁骨下动脉,1例覆盖迷走右锁骨下动脉,5例部分覆盖左锁骨下动脉(leftsubclavian artery,LSA).术后全部病例均经CTA(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随访,并监测支架覆盖段(Ll)及支架远端(L2)主动脉段的假腔变化.结果 所有支架释放到预定位置;30 d死亡率10.3%.术后1个月L段假腔血栓率100%,完全血栓率77.8%(21/27例),部分血栓率22.2%(6/27例),其中18.5%(5/27例)达到血栓完全吸收、主动脉重塑;L2段假腔血栓率28%,完全血栓率8%(2/25例),部分血栓率20%(5/25例).结论 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治疗效果肯定,30 d内死亡主要与术前伴随的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并内脏或下肢动脉灌注不良的腔内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3例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并内脏或下肢动脉灌注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3例,年龄42~ 75岁,平均(52±9)岁.5例(21.7%)肾动脉缺血,9例(39.1%)肠系膜上动脉缺血,3例(13%)腹腔干缺血,6例(20.1%)下肢缺血(左下肢坏死1例).其中2例同时有肾动脉及下肢动脉缺血.分别采用不同的腔内技术治疗.结果 23例支架人工血管成功覆盖近端第一破口.11例(47.8%)其他分支动脉植入了支架.23例患者灌注不良得到改善,手术技术成功率100%.1例合并右髂动脉闭塞致下肢缺血者,支架人工血管覆盖第一破口并右髂动脉内植入支架后治愈.1例合并下肢动脉缺血坏死者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后一期行大腿中上段截肢术.2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6 ~72个月,平均(21±11)个月,无移植物移位及器官缺血.本组无截瘫病例.结论 腔内支架人工血管植入覆盖主动脉夹层第1破口是首选的治疗手段.部分患者尚需结合分支动脉支架植入等方法来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3.
102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腔内治疗经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总结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治疗的经验。方法 术前对患者进行多种影像学检查 ,获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解剖学资料。术中在DSA监视下对 1 0 2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施行了人工血管内支架移植术。术后 1周和术后 1年行螺旋CT检查 ,观察手术疗效以及有无内漏、移位和人工血管内支架塌陷等术后并发症。结果 1 0 1例 (99 .0 %)临床成功 ,1例(1 . 0 %)于围手术期内死亡。无术后截瘫。 1 8例 (1 7. 6 %)发生内漏。结论 腔内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创伤小 ,严重并发症少 ,住院时间短的优势。近期和中期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腔内胸主动脉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4月126例行腔内胸主动脉修复术的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6例,女40例;年龄32~82岁,平均(56±8)岁.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监控下,切开股动脉,将带膜支架置于胸主动脉内膜破口处,封堵破口.术后影像学随访观察有无内漏、移位和支架塌陷等术后并发症.结果 126例手术成功,释放支架157枚.所有患者原发胸主动脉夹层破口完全封闭,真腔血流恢复,受损脏器功能恢复正常.术后8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65%,随访时间3~6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6±8)个月.复查显示无内漏、移位等并发症,围手术期死亡2例,随访死亡1例,12例出现支架尾部破口,再次行腔内隔绝,1例术后出现逆行性A型夹层.结论 腔内胸主动脉修复术是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具有技术可靠,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腔内修复术治疗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介绍血管内支架技术治疗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对2000年10月-2001年6月间6例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均为男性,年龄42-72岁。Standford A型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B型5例。其中5例经行腔内人工血管支架修复成功,1例中转腹主动脉夹层开窗手术。术后1例发生髂外动脉夹层破裂,行腹主动脉夹层开窗人工血管移植术;1例术后3d因严重心肌梗塞抢救无效死亡。5例随访1-9个月,情况良好。结论 腔内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简化了手术操作,减小了手术风险。腹主动脉夹层开窗手术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6.
血管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血管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20例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Stanford A型2例,其中1例内膜撕裂口位于升主动脉。Stanford B型18例。5例在不同部位有2个以上撕裂口。全组均以带膜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植入行隔绝术。其中1例加作腹主动脉开窗和人工血管置换术,1例先行升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和左颈总动脉Y形人工血管旁路术,再行腔内隔绝术。结果 无一例患者术中死亡,术后3d 1例Stanford B型患者死于心肌梗死,其余19例健康存活,生存率95%。术后随访1—20个月,各例主动脉夹层和动脉瘤均消失,无内漏,各器官灌注良好。结论 血管腔内植入带膜支架型人工血管是治疗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的简便、安全而有效的方法。手术死亡率低,手术成功率和生存率高。 相似文献
7.
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腔内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方法。方法对7例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血管腔内治疗。7例均行磁共振血管造影、CT和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内膜撕裂口均位于升主动脉,距冠状动脉开口2.5-6.0cm,距右头臂干开口0.5-4.0cm。2例通过左颈总动脉置入带膜支架,术前行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间内转流术以保证左颈总动脉血供。5例通过右股总动脉置入带膜支架,其中2例先行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结果全组均手术成功。3例第1枚支架释放后仍有较多内漏,即再放入第2枚支架,交错重叠于第1枚支架内面而成功封闭撕裂口,消灭内漏。除1例术后1个月因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外,其余6例存活。6例的假腔均有血栓形成,无内漏,无新的夹层动脉瘤形成。结论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腔内治疗是可行、微创和有效的。病例选择应注意撕裂口距冠状动脉开口的距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应用支架人工血管行腔内修复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腔内修复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6例,女6例;平均年龄61岁.术前根据CTA结果 确诊,并对病变部位及解剖条件进行评估.手术在DSA监控下进行,全麻或局麻,应用Telent 8例(美敦力公司),国产支架24例(2例上海微创,22例北京裕恒佳).结果 7例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1.0 cm,3例将覆膜支架跨过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将其封闭后,夹层动脉瘤消失,无上肢及脑缺血症状.治愈31例,死亡1例.31例夹层动脉瘤患者随访3~56个月均健在,其中5例CTA复查有内漏存在.结论 EVAR手术为夹层动脉瘤的治疗开辟了一个新的方法 ,具有比传统手术并发症少、病死率低等优点.在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的治疗中,EVAR可代替传统的开胸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发病24h内腔内修复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08年1O月急诊行腔内修复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30例临床资料.本组腔内修复术均在胸痛症状出现后2.4h内完成;采用全身麻醉,在x线透视下将覆膜支架经股动脉放置在夹层第l裂口位置;其中1例第1裂口位于腹腔干对侧缘,运用开窗支架技术实施腔内修复术.术后1周、1、3、6、12个月行螺旋CT检查,观察手术疗效以及有无内漏、支架移位和内脏血供等.结果 30例支架均成功释放,无支架移位,无中转开胸手术,即刻造影I型内漏4例(13.4%),近端球囊扩张后3例消失,1例小于10%;所有患者真腔供血均得到改善.术后30 d死亡1例(3.3%),可能缘于术后夹层破裂;30例术后随访1-19个月,平均(12 4-8)个月,术后6个月发现1例(3.3%)I型内漏;无其他新发内漏出现.随访期间死亡1例(3.3%),该患者术后2月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死因不明.结论 24 h内腔内修复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可明显降低急性起病期患者死亡率,但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微创腔内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介绍腔内人工血管通过微创法置入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采用由不锈钢“Z”形支架和超薄涤纶膜组成的腔内人工血管 ,治疗 5例胸主动脉夹层和 1例腹主动脉夹层。其中 3例已累及肾下腹主动脉 ,且有明显的肾功能损害。 6例病人均经CT和动脉造影证实。将 1~ 2个腔内人工血管压缩入 2 4F导送器 ,经右股动脉切开后置入病变部位。其中 1例因进入困难 ,而改用左侧股动脉。结果 术后造影和CT均表明 ,破口被成功封闭 ,假腔内血栓形成 ,无严重并发症。高血压明显下降 2例 ,血尿消失 4例。随访 7~ 12个月 ,CT检查除 1例术后 3个月腔内人工血管发生移位需再置 1枚移植物外 ,其余病人均已痊愈。结论 腔内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夹层明显简化了手术操作 ,减小了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升主动脉人工血管替换联合三分支支架血管术中置入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初步经验.方法 2008年6月至2009年9月20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病人接受了升主动脉人工血管替换和三分支支架血管置入术.体外循环鼻咽温度降至20℃时,停止下半身灌注,经无名动脉近端升主动脉横断切口,将三分支支架血管置入主动脉弓和近端胸降主动脉真腔内,并将其分支支架血管依次置入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和无名动脉.将主干支架血管的近端与无名动脉近端的升主动脉切口重建后与替换近端升主动脉的人工血管端端吻合.结果 所有病人术中均顺利地置入三分支支架血管,平均体外循环(163.2±19.2)min,主动脉阻断(89.4±10.0)min,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注和下半身缺血(32.7±6.6)min.术后出现短暂性神智障碍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20例均治愈出院.术后3个月电子束CT检查结果示,主干支架血管及分支支架血管通畅、无扭曲;支架血管置入部位夹层假腔闭合;16例远端胸降主动脉夹层假腔闭合.结论 三分支支架血管术中置入是简化急性主动脉夹层者主动脉弓重建、提高手术安全性的一种有效方法.主要适应证为弓内内膜无破口而需主动脉弓重建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病人.支架血管大小、分支支架血管间的距离选择和放置过程中避免内膜损伤是术中三分支支架血管成功放置的关键.Abstract: Objective To report the primary experience of open placement of triple-branched stent graft for acute Stanford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 Methods Between June 2008 and September 2009, 20 well-selected patients with acute Stanford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 underwent open placement of triple-branched stent graft for total arch reconstruction. When core cooling to a 20℃ nasophageal temperature, perfusion to the lower body was discontinued and the ascending aorta was transected at the base of the innominate artery. Through a transverse incision, the triple-branched stent graft was inserted into the true lumen of the arch and descending aorta, and each side arm of the stent graft was positioned one by one into the arch branches.The transected stump of the ascending aorta was reconstructed by inner proximal stent-free dacron tube of the main graft and outer teflon felt, and subsequently continuous anastomosis to the 1-branched dacron tube graft was made. Results Open placement of triple-branched stent graft was technically successful in all patients. The mean cardiopulmonary bypass time, aortic cross-clamp time and lower body arrest time were (163.2 ±19.2) min, (89.4 ±10.0) min and (32. 7 ±6. 6)min, respectively. Transient postoperative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 was observed in 1 patient and acute renal failure in 1 patient. All patients were discharged from the hospital. Their computed tomographic scans at 3 months postoperatively showed that all stent grafts were fully opened without distortion. In the vascular stent implantation site the dissected false lumen was eliminated. The false lumen of the descending aorta distal to the stent graft was closed with thrombus in 16 cases. Conclusion Open placement of triple-branched stent graft is a new effective technique for total arch reconstruction in 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 Patients have the indications of the extensive primary repair of the thoracic aorta without primary intimal tears in the arch may be the best candidates for this new technique. The size of the stent graft, the distances between two neighboring side arm grafts and the prevention of the intimal trauma during the placement are crucial for successful open placement of triple-branched stent graft.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瘤及夹层腔内修复术中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方法。方法2000年6月至2005年12月,54例胸主动脉瘤及夹层患者的近端锚定区小于15mm,需处理左锁骨下动脉。腔内修复术在X线透视下进行,支架型血管通过输送系统携带到病变部位,根据病变特点对左锁骨下动脉采取一期完全覆盖(40例)、部分覆盖(3例)、完全覆盖后腔内重建(1例)、完全覆盖前外科重建(10例)等方法处理,观察治疗后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进行脑循环评估。40例一期完全覆盖左锁骨下动脉;10例腔内覆盖前行右锁骨下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或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术;3例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1/2~4/5后再通过球囊扩张、支架植入重建左锁骨下动脉;1例完全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后应用腔内人造血管开窗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所有辅助技术均取得成功,未出现严重脑及上肢并发症。腔内修复术后近端Ⅰ型内漏发生率17%(9/54)。一期完全覆盖左锁骨下动脉患者术后早期窃血综合征发生率20%(8/40),左肱动脉平均收缩压(63±24)mmHg(1mmHg=0.133kPa)。结论通过辅助腔内或腔外技术,可对短颈胸主动脉瘤及夹层病变进行有效的腔内修复术;对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方式根据椎基底动脉、Willis环及双侧颈动脉状况来确定。 相似文献
13.
采用胸分支型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对主动脉弓降部夹层行腔内修复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采用胸分支型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治疗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主动脉弓降部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年2月至2004年6月,采用血管腔内胸分支型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弓部夹层14例。14例均为StanforB型主动脉夹层,原发破裂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2~13mm,平均8.7mm。分支型支架由主动脉段支架和分支段支架组成,支架直径较相应支撑部位动脉直径大15%~20%。治疗在血管造影室进行,应用定位导丝、在透视下将分支型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送人并连续释置入主动脉弓和左锁骨下动脉。结果支架释放全部成功。14例患者共放置14只分支型主动脉支架和2只可弯曲型支架人工血管,封闭夹层破裂口,夹层真腔全部恢复正常直径。无远端动脉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全部患者术后恢复正常活动。结论胸分支型主动脉支架人工血管适合于修复破裂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旁的主动脉弓部夹层。 相似文献
14.
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9,自引:5,他引:49
目的 探讨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治疗的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方法、手术操作技巧、并发症防治原则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对146例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采用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评估,术中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经股动脉或髂动脉将移植物导入胸主动脉封闭夹层裂口。结果 术中移植物成功释放145例,1例移植物无法释放而转行开胸手术。119例仅使用移植物封闭夹层近端裂口,26例同时封闭夹层近端及远端裂口,46例远端夹层裂口旷置。围手术期死亡6例,其余病例术后无心、肺、肾功能衰竭及截瘫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1个月猝死1例,2例分别于术后14、24个月再发Stanford A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而行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Bentall手术),其余患者未出现与夹层动脉瘤及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的新方法,短期的随访结果表明该技术安全、有效。内漏是该方法的主要并发症并可能导致术后患者死亡,远期疗效有待继续随访。 相似文献
15.
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178例术后早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31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和问题。方法1998年6月至2004年12月,共对17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腔内修复术治疗。其中急性期76例,慢性期102例;StanfordA型19例,SatnfordB型159例。局部或全身麻醉,在X线透视条件下将支架型人工血管经股动脉放置在主动脉夹层第1裂口位置,实现腔内修复。修复后观察真假腔血液动力学变化、内脏及下肢动脉供血的改变。结果10例分别同期进行左颈总、左锁骨下动脉或肝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旁路术。36例支架型人工血管一期覆盖左锁骨下动脉而未做血管旁路手术,术后左肱动脉平均收缩压(61.6±23.7)mmHg(1mmHg=0.133kPa)。移植物位于第8胸椎椎体水平以上159例,以下19例。围手术期死亡率3.4%(6/178)。即刻内漏发生率12.9%(23/178)。无移植物错放、移位、瘤体破裂、中转手术和截瘫等并发症发生。平均手术时间1.5h(0.5~4.3h),平均出血量140ml(30~500ml),平均恢复活动时间1.8d(0.5~21.0d),平均恢复饮食时间1.5d(0.5~9.0d),平均住院时间5.3d(3~18d)。所有受破坏的分支血管修复后真腔供血均得到明显改善或无变化。随访1~76个月,术后1个月内漏发生率为6.4%(11/172)。结论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具有安全、可行、有效的特点。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