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认识检验报告危急值与医疗护理安全性的关系。 方法 对15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高年资护理人员掌握情况比低年资护理人员好。 讨论 通过学习后我科护理人员全面掌握了各种检验报告危急值及危急值与疾病症状的联系,为抢救患者赢得了时间,大大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
闫莉 《中国医学检验杂志》2011,(5):212-214,227
[目的]提高检验人员对危机值的敏感度,促使危重患者的检验危急值高效、及时,准确反映到临床,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保证病人生命安全。[方法]制定危急值报告制度、流程、登记等,根据检验危急值结果及时对患者进行救治。[结果]我院2010年全年检验危急值发生率0.14%。危急值发生率最高的项目是K,其次是PLT、WBC、Hb等;危急值主要发生在急诊、ICU、门诊。[结论]进一步强化医务人员责任心,使医生能够得到准确的检验信息,提高治疗时效性及抢救成功率,提升医院管理水平,从而最大限度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危急值报告现状,为危急值报告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危急值报告及临床医生对危急值的应答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检验科向临床报告危急值3 190例,其中真正危急值2 865例,误报325例,误报率为10.18%;漏报35例,误报率为1.10%;在2 865例真正危急值中,护理站登记2 802例,2 796例得到及时处理,占总报告数的97.59%,2 614例(91.24%)危急值在病历记录中得到分析。结论目前的危急值报告过程存在一定的不足,需加强管理、提高危急值报告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4.
现代临床检验已经从单纯的临床辅助学科,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需要检验科在提供准确、及时的检验信息之外,积极与临床各科室沟通,全面的了解病人的各项情况,为一线临床医师提供有价值的检验信息.检验科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对临床医师处理危机病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危急值也被称为"Panic value".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对2014年上半年3 944例危急值报告进行分析,查找危急值报告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危急值报告的现况,为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方法对2014年1~6月该院检验科《危急值报告记录本》上记录的3 944例危急值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危急值科室分布:重症监护室(ICU)(42.09%)、神经外科五病区(10.73%)、神经内科二病区(8.75%)、神经外科七病区(8.06%)、神经内科一病区(5.35%);危急值报告组别分布:临检组(31.34%),生化组(62.65%),免疫组(1.34%)、微生物组(4.67%)。临检组和生化组所占比例为93.99%;血钠、血氯、血糖、白细胞计数、血钾、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这7个项目危急值数量占全院的比例为62.28%。结论通过危急值报告数据分析,为改进和加强危急值报告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8.
检验科作为医院不可或缺的一个辅助科室,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检验技术和检验设备的飞速发展,在检测的速度和准确性方面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检验科危急值及危急值报告制度可以说在这方面很具有代表性。1医学决定水平、临床危急值医学决定水平是指在诊断及治疗工作时,对疾病诊断或治疗起关键作用的某一被测成分的浓度。所谓危急值,就是当 相似文献
9.
正确认识与合理应用检验结果危急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检验结果危急值报告制度是在中国医院协会2007年“患者安全目标”中“目标四”里提出来的。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使检验人员能及时识别危急值,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对抢救危重患者、保障医疗安全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在对“危急值”的认识、建立报告制度及应用上,还不够广泛和深入。由于各医疗机构的大小不同、服务对象的不同,所以在“危急值”制定的项目和范围上也不尽相同,尤其在基层医疗机构还存在着各种不足之处,本文就此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0.
急诊化验危急值报告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秀华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5):590-591
目的 使危重患者检验危急值高效、及时、准确反映到临床,提高抢救成功率,保证病人生命安全.方法 制定危急值报告制度、流程、登记等,根据检验危急值结果及时对患者进行救治.结果 检验危机值及时报告给医生,提高了急救工作效率及医疗质量.结论 加强医务人员责任心,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为护士观察患者病情及护理措施提供了依据,提高护理水平;使医生能够得到检验准确信息,提高治疗时效性及抢救成功率,提升了医守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临床检验科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前,临床检验科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临床辅助科室,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临床检验科的职能就是准确、迅速、及时地为临床一线医生提供有价值的检验信息.因此,异常检验结果的及时处理及"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 目的 探讨危急值报告指引在门诊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将我院门诊部和某电子信息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门诊危急值报告指引系统装入便民服务中心的电脑中,方便工作人员查询结果告知病人。结果 危急值报告指引系统扩大了门诊优质服务的范围,为病人提供方便,减少投诉,提升服务内涵。 相似文献
13.
检验结果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验科的职能就是准确、迅速、及时地为临床医生提供具有诊断意义的检验信息和数据,当异常结果出现时,如能及时将此信息反馈给临床,会给临床医生诊断治疗提供极大的帮助,但这里涉及到是不是一有异常结果出现是否就应向临床报告的问题,因此,检验人员对异常检验结果的处理及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危急值"制度的建立是保障患者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需要,成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举证中的重要部分,也是临床实验室认可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16.
危急值是指当这种检验结果出现时,患者可能正处于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果临床医师能及时得到检验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或治疗措施,即可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机会[1]。中国医院协会颁发的《2013年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第6条明文规定各医院需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管理制度。ISO15189、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 A P )等临床实验室认可体系也有相应规定[2]。本院自2009年开始建立危急值报告制度,2013年因适应江苏省住院病历质量评定标准(2013版)等医疗质量的新标准与要求,本院在以前的工作基础上对危急值项目的设置和具体阈值进行了修订,现将本院在建立危急值管理体系过程中的实践与探索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334-335
探讨社区卫生中心检验危急值报告与患者医疗安全的相关性。回顾性分析开始尝试建立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前后患者医疗安全的相关情况。比较建立生化危急值报告制度前后的医疗干预开始时间、病情加重发生率等情况。随着建立危急值报告制度,危急值接报例数增多,患者急救发生情况呈下降趋势,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危急值报告率与患者急救发生率呈负相关(r=-1.0,P0.05),患者接受医疗干预的时间明显缩短,病情加重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卫生中心检验危急值报告的建立与应用,能有效降低涉及"检验危急值"方面的医疗安全隐患,提高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8.
临床检验危急值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临床上用以界定实验结果临床意义的常用名词有正常值、参考值、危急值、医学决定水平等.正常值一词由于本身所存在的问题已不再应用,目前多用参考值.参考值是在指明的特定条件下,用特定方法所得到的生理、生化参数.医学决定水平是一种阈值,高于或低于该值,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疾病的严重程度,决定对患者的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措施.危急值实际上具有医学决定水平的意义.医学决定水平值看似一个有用的数值.但对于众多的试验,以及复杂的疾病情况,要想制定出每个试验的医学决定水平,可以想象其困难所在.本文不对上述数值进行全部讨论,仅讨论有关危急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全程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有效防止和减少不良事件、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发生,保障患者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需要,中国医院协会<2007年患者安全目标>第4点明确要求建立危急值报告制度.所谓检验"危急值"也被称为"Critical Values",即通常指的是检验结果高度异常,当这种结果出现时,说明患者可能正处于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果临床医生能及时得到检验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就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1].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持续改进危急值报告制度对肿瘤内科住院患者诊断和治疗的作用。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2015年1月1日肿瘤内科危急值登记本上所有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2013年1月1日-2014年1月1日(改进前)接到相关科室报告并记录有危急值的患者共96例,2014年1月2日-2015年1月1日(改进后)接到相关科室报告并记录有危急值的患者共61例。常见的异常指标为白细胞、血小板、血清钾、血清钠、血清钙、肌酐和尿酸。与改进前比较,改进后危急值重复报告率明显降低,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且未发生因危急值所致的医疗纠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科室实际情况持续改进危急值报告制度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保障患者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