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张洋 《中国临床研究》2012,25(10):950-952
目的研究鲁南地区肝细胞癌(HCC)、肝硬化(LC)患者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基本C区启动子(BCP)基因区A1762T/G1764A双位点变异之间的关系,探讨其相关性。方法按慢性HBV感染者111例的不同临床分型,对其中HCC、LC和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各37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PCR微板核酸杂交ELLSA技术进行HBV基因定量、分型检测;采用HBV基因多态性芯片检测BCP区A1762T/G1764A双位点变异;对不同性别、年龄、病毒基因型分布、临床分型患者进行HBV基因分型、BCP区双突变,以及不同HBV基因型BCP双突变的比较。结果在CHB、LC、HCC患者中,HBeAg阴性者分别为24.3%、75.7%和83.8%;HCC患者HBeAg阴性率较CHB患者明显升高(P<0.05)。男、女性别HBV均以C基因型占优势,分别为57.3%和54.5%,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30岁组HBV以B基因型(40.3%)、C基因型(51.7%)占优势,≥30岁组以C基因型(67.2%)占优势,<30岁组B基因型构成比高于≥30岁组(29.6%,P<0.05);HCC、LC患者中HBV以C基因型为主,分别占73.0%和75.6%。BCP双突变率在HCC、LC分别为64.9%和56.8%;HBVC基因型多发生BCP双突变,占63.6%(42/66)。结论鲁南地区HBV基因型以C型和B型为主,其中LC、HCC患者基因型以C型占优势,HCC患者BCP双突变率显著高于CHB患者,在慢性HBV感染者中HBVC基因型多发生BCP双突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自贡地区乙肝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BCP区1762/1764及前C区1896位点的突变情况,探讨其与HBV相关性肝癌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8年6月141例经本院确诊的乙肝性相关疾病患者血清标本(HBV DNA≥103IU/mL):慢性乙肝(CHB组)50例、肝硬化(LC组)45例、肝癌(HCC组)46例,并收集临床相关资料。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者的HBV DNA水平,多通道荧光PCR法检测HBV基因型,然后采用ARMS-PCR法检测HBV基因BCP区1762/1764及前C区1896突变情况。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CC组和CHB组在e抗原阳性率、HBV DNA水平及HBV DNA>105IU/mL方面对比发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和LC组在e抗原阳性率方面比较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BV DNA水平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女性乙肝患者HBV基因BCP区1762/1764位点突变率分别为67.0%、57.1%(P>0.05),前C区1896位点突变率分别为61.6%、66.7%(P>0.05)。HCC组患者、LC组患者、CHB组患者的HBV基因BCP区1762/1764突变率分别为91.3%、84.4%、22%,HCC组与CH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CC组与L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基因前C区1896突变率分别为84.8%、62.2%、42.0%,HCC组与CHB组、L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患者的HBV基因前C区1896和BCP区1762/1764位点同时突变率为78.3%,要高于LC组和CH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基因型方面比较,无论是基因B型还是C型的乙肝相关患者,疾病进程较重(HCC组、LC组)的受试者携带BCP区1762/1764突变型或前C区1896突变型的比例都要高于慢性乙肝患者(CHB组)。结论自贡地区HBV基因BCP区1762/1764和前C区1896突变率高,无性别和基因型差异,其中HBV基因BCP区1762/1764位点和前C区1896位点联合突变与HBV相关性HCC发生可能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基本核心启动子区(BCP)A1762T/G1764A联合突变在不同疾病中发生的差异及其与乙肝相关肝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乙肝(CHB)患者38例、乙肝肝硬化(LC)患者36例、乙肝相关肝细胞肝癌(HCC)患者74例,用巢式PCR扩增患者血清中HBV BCP区,直接测序法检测HBV BCP区变异,分析A1762T/G1764A突变与HBV复制、HBeAg表达和HBV感染不同阶段的关系,以及与HCC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在148例患者中,A1762T/G1764A突变总体发生率为54.7%,乙肝相关HCC组中A1762T/G1764A突变发生率为79.7%,而CHB、LC患者分别为31.6%、27.8%,HCC组变异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HB组(P0.05)和LC组(P0.05);A1762T/G1764A突变组HBV-DNA载量与非突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组A1762T/G1764A突变发生率为41.4%,HBeAg阴性组为73.5%,HBeAg阴性组变异发生率明显高于HBeAg阳性组(P0.05);HCC患者A1762T/G1764A变异组与非变异组之间无病生存期及总体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核心启动子区A1762T/G1764A联合突变与HCC发生具有显著关系,该变异与血清HBV-DNA的复制水平无关,但与血清HBeAg表达水平有关,与乙肝相关HCC预后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耐药位点变异在不同类型HBV感染患者中的分布及意义。方法收集40例急性乙型肝炎(AHB)患者、53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4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LC)患者和32例肝细胞肝癌(HCC)患者血清标本,用PCR扩增及基因测序技术进行基因分型,并对各组患者的HBV DNA载量及血清标志物进行测定。结果不同临床类型(AHB、CHB、LC、HCC)患者拉米夫定(LAM)耐药率及阿德福韦酯(ADV)耐药率分布为11.25%(19/169)、4.73%(8/169);HBV感染者基因型为B型和C型,未见其他基因型;C型年龄分布高于B型(t=2.48,P<0.05);AHB、CHB、LC、HCC患者HBV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86,P<0.05)。结论苏州地区HBV感染者基因型为B型和C型,且HBV C型更易导致严重肝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王丽娜  李晓斐 《检验医学》2012,27(12):1047-104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与乙型肝炎病毒(HBV)YMDD变异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HBV YMDD变异情况,结合血清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LC)和肝细胞癌(HCC)各组变异与肝癌有无相关性。结果 HCC组、LC组、CHB组HBV YMDD变异率分别为11.67%(7/60)、31.67%(19/60)、26.67%(16/60)。HCC组、LC组及CHB组中ALT活性分别为56(25~113)、61(23~301)、58(31~267)U/L,而AST活性分别为105(39~137)、64(25~109)和55(33~214)U/L。60例HCC患者中有HBV YMDD突变7例,突变率为11.67%。结论肝癌发生与HBV YMDD变异不存在明显相关性。AST比ALT更能反应HBV引起肝脏损伤的严重程度,而ALT是与HBV YMDD变异有关的较为敏感的肝功能指标,有利于病情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宿主遗传、免疫以及病毒等因素在肝细胞癌(HCC)形成中的作用,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HCC形成的多因素相关性。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CHB)8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LC)38例和HCC 34例,分别对其进行HLA-DR基因型、血清IFN-γ和TNF-α水平、HBV基因型及其前C区1896位和BCP区1762/1764位基因变异情况的检测。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HCC组和LC组的HLA-DR13基因频率、血清TNF-α水平、HBV前C区1896位和BCP区1762/1764位基因变异率均高于CH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清IFN-γ水平和HBV基因型在CHB组、LC组和HCC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TNF-α水平升高和HBV前C区G1896A变异是HCC和LC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TNF-α水平升高和HBV前C区G1896A变异是HBV相关HCC形成的危险因素,可能在HCC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谈国蕾  曹利  刘新钰  张汉荣 《临床荟萃》2006,21(16):1147-1149
目的 应用测序列的方法,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在南京地区的流行病学状况和HBV基因型与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及前C区变异对疾病进展的影响。方法 选用南京地区94例HBV感染患者血清,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44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CSH)、肝硬化(LC)和肝细胞癌(HCC)50例,应用测序列的方法测定HBV的S基因序列以确定其基因型,测定C基因序列以确定其变异状况。结果 南京地区94例HBV感染患者的HBV基因型以B型和C型为主,分别为40例(42.6%)和54例(57.4%),未发现其他型和混合型,CHB组与HCC、CSH和LC组病毒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不同病情的HBV感染患者,基本核心启动子变异区(T1762/A1764双变异)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基因型的患者基本核心启动子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C区变异(A1896变异)在不同病情和不同基因型的患者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南京地区流行的HBV主要基因型是B和C,C型感染可以引起较重的肝病,尤其是BCP发生双变异者;HBV基因型是影响临床表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治疗前血清异常凝血酶原(DCP)和甲胎蛋白(AFP)在肝细胞癌(HCC)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MIA)测定2017年6月~2018年4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HBV感染相关的HCC患者110例(HCC组)、肝硬化(LC组)54例和慢性乙型肝炎(CHB组)63例治疗前血清DCP和AFP水平。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Spearman秩相关分析DCP与AFP相关性,分析DCP和AFP诊断HCC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ROC-AUC)、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 HCC组DCP和AFP水平均显著高于LC组和CHB组(Z=-8.75,-4.89,-9.24和-5.37,均P<0.001)。DCP与AFP水平在LC组与CHB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558,-0.077; P=0.577,0.939)。当对照组分别设为LC+CHB及LC组时,DCP诊断HCC的ROC-AUC均显著大于AFP(0.922 vs 0.741,Z=4.56; 0.921 vs 0.735,Z=4.15,均P<0.001)。当对照组设为LC+CHB时,DCP诊断HC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显著高于AFP(88.18% vs 58.18%,χ2=25.22; 92.31% vs 75.21%,χ2=12.57,均P<0.001)。DCP/AFP方案不能提高诊断HCC的敏感度(χ2=1.98,P=0.159)。DCP+AFP方案对诊断HCC的特异度有所提高(P=0.019)。当对照组设为LC组时,DCP诊断HCC的特异度显著高于AFP(94.17% vs 72.22%,χ2=4.79,P<0.05)。DCP与AFP具有弱相关性(r=0.367)。DCP与肿瘤大小呈正相关(r=0.633)。结论 DCP与AFP相比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两者联合检测能够提高HCC患者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耐药变异类型与基因型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245例HBV DNA阳性标本进行HBV基因分型。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HBV拉米夫定及阿德福韦酯相关耐药基因突变位点(包括180、204、181、236位点)进行检测。结果 24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检出HBV基因型B型40例、C型137例、C/D混合型48例、其它型别20例,在不同性别及年龄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91,P=0.617;χ2=14.214,P=0.115),而在不同民族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076,P=0.000)。HBV在180、204、181、236位点的突变检出率分别为33.8%、76.8%、66.9%、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常见变异类型的基因型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969,P=0.454),但C型HBV在各变异类型中所占的比例均最高。结论 HBV基因型在不同民族间的分布不同;HBV常见耐药位点的突变情况不同;HBV基因型在常见变异类型中的分布相同。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肝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的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肝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X基因及其常见变异位点进行检测分析,以探讨HBVX基因及其变异与HCC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检测22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的HCC患者肝组织中HBVX基因,并对PCR产物进行基因测序分析,同时检测5例正常肝脏组织中HBVX基因。结果:22例HCC患者癌组织及癌周组织中HBVX基因检出率分别为68%和77%,5例正常肝脏组织中均未检测到HBVX基因,癌组织及癌周组织中HBVX基因检出率均很高(均P<0.0125),而癌组织与癌周组织的阳性率没有明显差异(P>0.0125)。癌组织及癌周组织中HBVX基因发生1762T/1764A双突变率分别为93%和47%,肝癌组织中双突变率要明显高于癌周组织(P<0.05),未发现1762T及1764A单独发生突变。结论:HCC患者肝组织中HBVX基因检出率很高,肝癌组织中发生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南通地区乙型肝炎病毒P区耐药基因突变特征与基因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158例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至少2年以上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和30例未接受过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CH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HBV P区耐药基因和基因型,同时观察三种主要突变模式与ALT和HBV DNA水平的关系。结果 158例CHB患者检出B基因型42例(26.58%),C基因型116例(73.42%)。131例发生P区不同位点突变,突变率为82.91%。共检出11个HBV突变位点,主要突变位点是M204I,L180M,M204V,A181V和A181T,耐药频率依次为41.14%,37.34%,22.15%,11.39%和10.13%,11个突变位点有21种突变模式。拉米夫定(LAM)耐药相关突变中以L180M和M204V合并出现为主,其次以M204I单独出现; 阿德福韦酯(ADV)耐药相关突变中以A181V为主; 恩替卡韦(ETV)耐药率较低。结论 南通地区HBV基因型以B和C型为主,C型为优势基因型; 耐药突变主要集中在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耐药相关的突变位点,而恩替卡韦耐药率较低。多位点耐药突变检测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毒耐药,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变化及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收集60例HBV携带者(ASC组)、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组)、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LC组)、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HCC组)和50例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空腹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IL-4水平;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肝功能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1.64±0.17)ng/mL]比较,HBV感染者CHB组、LC组和HCC组外周血IL-4水平均显著升高[(4.18±0.48)、(4.71±0.42)、(3.62±0.31)ng/mL,P0.05],其中LC组最高,ASC组最低;与ASC组相比,CHB组、LC组和HCC组外周血IL-4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HCC组相比,LC组外周血IL-4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LC组患者IL-4水平与总胆红素(TBIL)水平呈正相关(r=0.529,P0.01);HCC组患者IL-4水平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TBIL水平均呈正相关(r=0.263、0.323,P0.05)。结论 IL-4在HBV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检测其外周血水平可作为评估慢性乙型肝炎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本C区启动子(BCP)区第1762、1764位点突变及病毒载量与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P区第552、528位点变异产生的关系。方法选择CHB且未接受过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56例,应用拉米夫定治疗6个月,采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多态性检测芯片对拉米夫定治疗前后乙型肝炎病毒BCP区第1762、1764位点,P区第552、528位点进行检测,同时对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病毒载量进行检测。对比分析BCP区第1762、1764位点突变患者(A组)和未突变患者(B组)应用拉米夫定治疗6个月后,P区第552、528位点变异率,以及治疗前后血清病毒载量水平。结果(1)应用拉米夫定治疗6个月后,A组P区第552、528位点总突变率显著高于B组(P〈O.05);第552、528单位点以及第552和528双位点突变率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2)A组患者治疗前血清病毒载量水平显著高于B组患者(P〈O.05)。(3)产生P区第552、528位点变异患者治疗前血清病毒载量水平,显著高于P区未变异患者(P〈O.05)。结论(1)乙型肝炎病毒BCP区第1762、1764位点突变可增加拉米夫定治疗的耐药率。(2)BCP区第1762、1764位点突变可增加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水平。(3)BCP区位点突变所引起的乙型肝炎病毒大量复制可能是导致拉米夫定耐药率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张勇扬  王爱平  唐勤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1):3323-3325
目的 初步探讨乙肝病毒基因变异、基因型及亚型与HCC发病的相关性。 方法 特异探针杂交法检测乙肝病毒C启动子变异,分别用特异探针杂交和特异引物PCR两种方法鉴定病毒基因型,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法鉴定部分HCC乙肝病毒的基因亚型。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相关性。 结果 HCC组与NHCC组HBV-DNA载量无显著差异,两组HBV中A1762T/G1764A变异株分别占77.8%和44.4%。B和C型为HBV主要基因型,基因型B和C在HCC患者中分别为3例(11.11%)和24例(88.89%),在NHCC患者中分别为29例(42.65%)和21(50.85%),HCC组24例基因型C的HBV中21例为C2亚型。 结论 乙肝病毒C启动子A1762T/G1764A双变异、基因型C与HCC的发生密切相关,HCC患者HBV基因亚型主要为C2亚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的HBV基因型前C区的第1896位、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区第1762位和第1764位双变异的规律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分别用基因芯片和基因测序的方法检验HBV—DNA阳性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26例、慢性乙型肝炎(CHB)186例、肝硬化(HLC)69例、肝细胞癌(HCC)26例、重型肝炎(FHF)34例的基因型和部分点突变,并比较基因型与基因变异、临床类型与基因变异的关系。结果各临床型间第1762位和第1764位双变异差异显著,ASC组与CHB组、HLC组、HCC组和FHF组相比较,X^2分别为10.8985、42.4086、14.0159、21.7324,P分别为0.0010、0.0000、0.0002和0,0000;基因型B与C型的第1762位、第1764位双突变相比,X^2=48.1395,P=0.0000。结论基因型的存在决定了HBV的某些其他基因变异的方向和频率,从而也决定了因此而造成的肝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C区A1896变异与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的进展性肝病的关系。方法选择172例HBV感染者,采用PCR-RFLP进行A1896变异的检测,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172例患者A1896变异的总体检出率为45.9%。在A1896变异株和野生株中,慢性无症状携带者(ASC)、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LC)、慢性重型肝炎(CSH)、肝细胞癌(HCC)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B、LC、CSH、HCC的A1896变异率分别为39.7%、52.0%、50.0%、74.1%,显著高于ASC的12.5%(P〈0.05)。进展性肝病(包括CSH、LC、HCC)的A1896变异率为59.0%,显著高于CHB的39.7%(P〈0.05)。慢性乙型肝病不同临床类型的A1896的野生株、变异株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b阳性组的A1896变异率为73.2%,显著高于HBeAg阳性组的28.1%(P〈0.05)。A1896野生株HBeAg阳性率显著高于变异株(45.2%vs 19.0%,P〈0.05)。变异株HBV-DNA复制的均数水平显著高于野生株[(9.55±4.65)lg copies.L-1vs(10.35±4.49)lg copies.L-1,P〈0.01]。结论A1896变异与HBV相关的进展性肝病有关,但与CHB的炎症活动程度无关。A1896变异株的HBeAg阴性率和HBV-DNA病毒载量较野生株高,前者使HBV易逃避免疫清除,后者引起疾病逐步进展。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YMDD变异与病毒复制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期间乙肝病毒(HBV)YMDD变异的情况及其与HBV基因型和病毒复制水平的关系。方法检测53例CHB患者在使用拉米夫定治疗后的YMDD突变情况,考察其与HBV基因型和病毒复制水平的关系。结果患者在用药9个月和12个月后发生YMDD突变的概率为1.8%和9.4%;基因型B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基因型C(P<0.05)。基因型C的YMDD突变率明显高于基因型B的YMDD突变率。结论拉米夫定能迅速抑制HBV复制、改善肝功能,但长期用药部分患者会出现耐药,其YMDD突变概率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南通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与临床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江苏省南通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状况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选择南通地区HBV-DNA阳性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300例,其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ASC)28例,慢性乙型肝炎(CHB)189例,重型肝炎(CSH)26例,肝硬化(LC)30例,肝细胞癌(HCC)27例,采用多对型特异性引物巢式PCR法检测HBV基因型。结果300份血清标本中B型89例(29.7%),C型196例(65.3%),BC混合型15例(5.0%);C基因型在LC组、HCC组中的比例显著高于ASC组和CHB组(P<0.05)。结论南通地区HBV基因型可能以B、C型为主,C型为优势基因型并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疾病进展的不同阶段并发抑郁症的程度以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水平。方法 选择HBV病毒携带者(ASC组)、肝硬化(LC组)和肝癌(HCC组)不同病程的患者126例和40例正常对照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调查研究对象人口学资料,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进行评分和抑郁分级,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BDNF水平。结果 LC组、HCC组离异或丧偶的比率高于对照组(χ2=6.354,11.972; P值均<0.01); ASC组、LC组、HCC组抑郁严重程度的分布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51,42.150,49.636; P值均<0.01); 同时,ASC组抑郁严重程度低于LC组和H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45,28.772; P值均<0.01); ASC,LC,HCC和对照组BDNF((-overx)±s,ng/ml),分别为11.10±3.26,8.66±3.11,7.39±2.52和12.18±2.59,LC组和HCC组血清BDNF水平显著低于ASC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CHB病程的进展与HAMD评分存在正相关关系(r=0.719,P<0.01),与BDNF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r=-0.504,P<0.01); 血清BDNF水平与HAMD评分存在负相关关系(r=-0.526,P<0.01)。结论 CHB疾病的进程可使抑郁的程度加重,BDNF水平逐渐降低。提示血清BDNF水平可作为CHB患者心理治疗的实验室参考依据。有望提高临床医生对CHB患者伴随抑郁症发生的识别,提高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分型与前C基因及基本核心启动子(BCP)突变,为临床优化乙型肝炎治疗方案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征集98例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乙肝表面抗原(HBsAg)基因测序进行基因分型。同时对前C基因及BCP进行测序分析。结果研究对象中HBV基因分型为:A:11例(11.2%);B:20例(20.4%);C:56例(57.1%);D:8例(8.2%);B/C混合型:3例(3.1%)。与其他基因型相比较,基因B和C型的患病率较高。基因型C的前C基因突变率为46.9%(46/98),较其他基因型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85,P<0.01);基因型C的BCP突变率为41.8%(41/98),较其他基因型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14,P<0.01)。结论 HBV基因分型以B、C基因为主。基因型C与BCP和前C基因突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