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多种核苷类似物(NAs)序贯治疗产生交叉耐药的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HBV)RT区变异位点和变异类型。方法筛选6例临床上对两种或两种以上NAs产生交叉耐药的患者,并从患者血清中获取HBV交叉耐药株DNA,进行全基因克隆和测序,从而分析其变异特点和规律。结果经测序鉴定,6位患者体内HBV基因型均为C型,产生交叉耐药的相关性变异以rtM204V/I(YMDD)变异为主(50%),部分YMDD变异株伴有rtL180M变异(16.7%)、其他伴随变异包括rtV173L(16.7%),rtL80I(16.7%)。此外,还发现RT区次要变异伴随位点rtL269I(40%)、rtQ333K(56.7%)、rtH337N(56.7%)。结论RT区次要变异伴随位点rtL269I、rtQ333K、rtH337N的出现可能增强了HBV YMDD变异株在体内的复制能力,并对交叉耐药准种所占比例起到了放大的效果,从而导致本研究中6例患者出现对拉米夫定、恩替卡韦、阿德福韦和替比夫定产生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和基本核心启动子区变异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HBV)逆转录酶缺乏校正功能,免疫逃避等因素常引起HBV变异。目前研究发现HBV前C区G1896A突变可使HBeAg表达停止。本文重点介绍HBV前C区和基本核心启动子区(BCP)的变异对HBeAg的表达、病毒复制状态及肝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简便、准确、实用的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变异的方法。方法根据HBV基因序列,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CR)分别扩增HBVP基因B区和前C区片段,产物用Apall、SSPl、BSU361酶切,30%Acr胶电泳,分析酶切产物片段长度,建立检测P基因与前C基因变异的方法,对50例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检测YMDD和前C区基因序列变异。结果所建的nested PCR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准确、经济成本低,灵敏度高,可检测到10^3拷贝/ml的HBV—DNA。50例慢乙肝患者中,单纯YMDD变异的32例,合并前C变异的4例。2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作为阴性对照。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适合较大样本检测,可用于临床常见拉米夫定耐药性HBVP基因变异与前C区基因变异的筛检。 相似文献
4.
目的鉴定结核杆菌抗原Ag85A的HLA-A*0201限制性CTL优势表位。方法采用数据库SYFPEITHI初步预测结核抗原Ag85A的HLA-A*0201限制性CTL表位;经流式细胞术分析抗原肽与HLA-A*0201的亲和力;经时间荧光分辨法检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对抗原肽的增殖反应;最后通过细胞毒实验逐步鉴定Ag85A的HLA-A*0201限制性CTL预测的表位。结果实验证明,预测的位于Ag85A氨基酸序列(242-250aa)的肽表位与HLA-A*0201具有较高的亲和力。结论筛选出的KLIANNTRV(242-250aa)是结核杆菌抗原Ag85A的HLA-A*0201限制性CTL优势表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临床慢性 HBV 感染患者的 HBV 基因型和预存耐药变异情况。方法应用 PCR 结合反向点杂交法检测244例临床慢性 HBV 感染血清样本的基因型和预存耐药变异情况。结果244例慢性 HBV 感染症状的患者中,共发现有3种 HBV 基因型,其中 B 型143例,占58.6%;C 型100例,占41%;D 型1例,占0.4%;244例慢性 HBV 感染症状的患者中,有38例检出 HBV 预存耐药变异,预存耐药变异的总检出率为15.57%,其中与拉米夫定耐药相关的为22例(9.01%),与阿德福韦酯耐药相关的为16例(6.56%)。结论深圳地区 HBV 基因型以 B、C 型为主,慢性 HBV 感染者其预存耐药率较高。对慢性 HBV 感染者进行 HBV 基因分型及预存耐药检测,对预测疾病进展及指导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7.
肝素酶CTL表位负载的树突状细胞疫苗体外抗肿瘤免疫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肝素酶(Hpa)多肽疫苗体外能否诱发肝素酶特异性CTL反应,为肝素酶多肽疫苗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5条HLA-A2限制性肝素酶抗原表位[Hpa(525-533)(PAFSYSFFV)、Hpa(353-361)(PLLSDTFAA)、Hpa(277-285)(KMLKSFLKA)、Hpa(400-408)(PLPDYWLSL)、Hpa(405-413)(WLSLLFKKL)]分别负载正常人外周血来源(PBMC)的树突状细胞(DC),诱导肝素酶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采用4 h标准51Cr释放实验检测上述CTL对不同肿瘤细胞的免疫杀伤效应,采用ELISPOT方法检测肝素酶表位肽负载的DC疫苗刺激的效应细胞IFN-γ的释放。结果5条肝素酶多肽表位中,只有Hpa(525-533)、Hpa(277-285)和Hpa(405-413)体外可以诱导肝素酶表位特异性CTL反应,对Hpa阳性且HLA-A2阳性的KATO-Ⅲ胃癌细胞、U2OS骨肉瘤细胞、SW480结肠癌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效应,对HLA-A2阴性的HepG2肝癌细胞和Hpa阴性的MCF-7乳腺癌细胞不具有杀伤效应,但对转染了HLA-A2的HepG2细胞和转染了肝素酶质粒的MCF-7细胞恢复杀伤效应,对自体淋巴细胞不具有杀伤效应,进一步研究表明,Hpa(525-533)、Hpa(277-285)和Hpa(405-413)表位肽可以促进CTL细胞IFN-γ的释放。结论人肝素酶特异性抗原表位Hpa(525-533)、Hpa(277-285)、Hpa(405-413)不仅能激发机体特异性的抗肿瘤效应,而且还能诱导一个非特异性抗肿瘤的良性循环,这种肝素酶多肽疫苗具有广谱、高效、特异、安全的优点,为肝素酶表位多肽疫苗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测序列的方法,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在南京地区的流行病学状况和HBV基因型与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及前C区变异对疾病进展的影响。方法 选用南京地区94例HBV感染患者血清,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44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CSH)、肝硬化(LC)和肝细胞癌(HCC)50例,应用测序列的方法测定HBV的S基因序列以确定其基因型,测定C基因序列以确定其变异状况。结果 南京地区94例HBV感染患者的HBV基因型以B型和C型为主,分别为40例(42.6%)和54例(57.4%),未发现其他型和混合型,CHB组与HCC、CSH和LC组病毒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不同病情的HBV感染患者,基本核心启动子变异区(T1762/A1764双变异)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基因型的患者基本核心启动子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C区变异(A1896变异)在不同病情和不同基因型的患者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南京地区流行的HBV主要基因型是B和C,C型感染可以引起较重的肝病,尤其是BCP发生双变异者;HBV基因型是影响临床表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并鉴定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特异性结合的多肽。方法将酵母表达的HBsAg包被在微孔板上,加入噬菌体进行随机肽库筛选,经过4轮筛选后,随机挑取15个克隆进行DNA测序,并通过夹心ELISA方法鉴定其亲和力,采用剂量依赖结合实验和竞争抑制实验检测其与 HBsAg结合的特异性。结果经过4轮筛选,得到一优势克隆No .3,展示肽段为SSYAPYVWQPIA ,与 HBsAg有较强的亲和力,剂量依赖结合实验和竞争抑制实验证明克隆No .3与HBsAg的结合是特异性的。结论利用噬菌体展示肽库技术可以获得HBsAg特异性结合肽,此多肽可以作为靶向分子用于乙型肝炎的基因治疗,为乙型肝炎的靶向基因治疗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0.
应用蛋白芯片技术筛选戊型肝炎病毒优势表位抗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戊型肝炎病毒优势表位抗原以便研发新型戊型肝炎诊断试剂。方法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分析,利用改构的高效表达载体表达了HEV1型与HEV4型ORF2和OBF3的17种表位抗原,利用蛋白芯片技术平台筛选优势表位抗原。结果在所获得的17种表位抗原中筛选到4种可以作为研发新型戊型肝炎诊断试剂候选抗原的优势表位抗原。结论利用蛋白芯片技术快速准确地筛选到4种可用于研发新型戊型肝炎诊断试剂的候选优势表位抗原。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基因变异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基因变异,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病毒药物。方法 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包括前C区基因在内的DNA片段,采用Sanger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在ABIPRISM310型核苷酸序列分析仪上直接测序。结果 对8例临床标本进行测序,检出5例G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血友病A患者替代治疗后血液传播乙型、丙型肝炎病毒(HBV、HCV)的感染指标进行检测。方法对经本院确诊的35例血友病A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抗-HCV、HBV六项指标。结果 35例血友病A患者的抗-HCV阳性率为88.6%,输血次数和输注血液制品为主的种类与患者抗-HCV阳性率有相关性(P<0.01)。HBV六项指标检查,其中5例患者抗-HBe阳性(占14.3%),明显低于抗-HCV阳性率。结论血友病A患者替代治疗输血次数越多,感染风险越大,而较少输注以冷沉淀为主的血液制品的患者,其感染风险相对较小,且目前HCV感染率明显高于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感染者不同血清标志物HBV DNA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HBV DNA水平与HBV标志物(HBVM)表现模式的相关性。方法血清HBV DNA定量榆测采用PCR ELISA法,HBVM采用ELISA法。结果在HBVM阳性的430例血清中,有232例HBVDNA阳性,占54,0%。血清HBsAg、HBeAg、抗-HBc阳性者HBVDNA阳性率占94.8%,≥106copies/ml占65.9%;HBsAg、抗-HBe、抗-HBc阳性者HBV DNA阳性占29.4%,≥106copies/ml占17,5%。结论血清HBVM阳性患者中约54.0%的血清HBV DNA阳性,且HBeAg阳性患者中HBV DNA含量及阳性率明显高于抗-HBe阳性者;在抗-HBs、抗-HBc阳性或HBsAg阴性者血清内也有HBVDNA阳性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及丙肝病毒感染对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1995—2000年在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行手术切除的355例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其中乙肝相关肝细胞癌163例(HBV组),丙肝相关肝细胞癌73例(HCV组),119例非病毒相关肝细胞癌作为对照组(NBNC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及丙型肝炎病毒对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结果:临床病理特征:乙肝相关肝细胞癌患者年龄轻,男性患者比例高,甲胎蛋白(AFP)均值高;丙肝相关肝细胞癌患者年龄最大,术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伴白蛋白降低者比例高,体检发现的小肝癌居多,肿瘤分期相对较早;NBNC组患者由于无肝病背景,往往缺乏定期体检,多因出现临床症状就诊,故发现时以大肝癌为主,合并血管侵犯,肿瘤突破包膜者比例高。术后生存情况:HBV-HCC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5个月,1-,3-,5~7-年生存率分别为:71.0%,34.0%,30.7%和11.53%;HCV-HCC组中位生存期为19个月,1-,3-,5~7-年生存率分别为90.3%,68.2%,41.9%和31.41%。提示丙肝病毒相关肝细胞癌总体预后好于乙肝病毒相关肝细胞癌(χ2=10.92,P〈0.001)。多因素分析提示病毒感染类型是肝细胞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相对于无病毒感染肝细胞癌患者而言,乙肝相关肝细胞癌术后死亡的风险是前者的1.5倍(P=0.03),而丙肝相关肝细胞癌术后死亡的风险是其0.85(P=0.58)。结论:乙肝病毒与丙肝病毒相关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有显著差异。丙肝相关肝细胞癌总体预后好于乙肝相关肝细胞癌。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进一步探讨X基因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疾病转归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巢式PCR(nested-PCR),用型特异性引物对标本进行基因分型,针对基因分型成功的标本,采用巢氏PCR扩增X基因部分区段,对有特异性条带的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测序结果用相关软件进行处理,翻译成蛋白质后与文献中已经公布的和疾病相关的变异位点进行比对并进行统计。结果测序成功的41人份标本翻译成氨基酸后,与文献中已报道的与疾病相关的X蛋白变异位点进行比较,发现17个样品的变异与肝细胞癌相关,9例X基因中的插入和缺失变异,会导致X蛋白整个读码框架的改变。结论本实验对HBV感染者的疾病转归进行了初步预测,通过追踪研究可对X基因在致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更为科学的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变异对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不同位点变异及基因型对干扰素疗效的影响。方法:研究17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临床表现、生化、血清学和病毒学指标,并分析这些病人干扰素治疗(IFN-α2b 3MU,每周三次,疗程6个月)前血清标本中的病毒X基因和前c/c基因的DNA序列。结果:所有发生T^1762-A^1764突变的5例病人对干扰素治疗均有应答,而其余12例病人中仅2例有应答。在5例既有前c区A^1896变异又有c区抗原决定簇aa107—118变异的病人中,4例无应答,1例有应答。其他3例有A^1896位点变异的病人中,2例同时伴有1~2处淋巴细胞表位变异的病人有应答,而1例伴有5处淋巴细胞表位变异的病人无应答。应答的血清HBV DNA复制水平低而抗HBc—IgM滴度高。所有病人的血清HBV DNA基因型均为B型或C型。结论:提示HBV基因变异、血清病毒载量和抗HBc—IgM滴度等可能是干扰素治疗效果的预测指标,但有待临床和实验室研究的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电化学发光法在检测孕产妇乙型肝炎病毒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有助于正确指导乙肝孕产妇产后的喂养方式。方法用ELISA法和电化学发光法平行测定孕产妇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并对ELISA法检测为阴性而电化学发光法为低浓度的标本,用荧光定量PCR测定病毒DNA。结果电化学发光法对表面抗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ELISA法,ELISA法检测为阴性而电化学发光法为低浓度的标本,病毒DNA为阳性。结论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表面抗原的灵敏度高于ELISA法,可以更好的指导孕产妇产后的喂养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慢性HBV携带者的肝组织病理改变,为慢性HBV携带者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113例慢性HBV携带者进行肝组织学检查和血清学、病毒核酸检测。结果:57.52%的慢性HBV携带者肝组织炎症(G)在2级以上,HBeAg阴性携带者G≥2占70.59%,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肝组织炎症活动程度分级与HBV-DNA滴度无相关性(P>0.05),肝组织炎症分级与纤维化分期显著相关(χ2=51.589,P<0.001)。结论:对慢性HBV携带者应建议行肝脏穿刺检查,尤其是HBeAg阴性的慢性HBV携带者,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并进行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20.
对 16 92例乙型肝炎感染者 (两对半中任一项阳性 )进行乙型肝炎感染组合分析。用随机分层抽样方法。检测两对半。结果表明 ,随年龄增长而由大三阳转化为小三阳的变化过程 ;汉族、彝族的组合较其他三种民族的组合复杂 ,8种以外组合近 7%。结果证明 ,新婚夫妇接种乙肝疫苗是一种重要预防手段 ;其次是新生儿 ;对于 5 0岁以上组可不要求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人类基因构成在种族上的不同可能导致了病毒对细胞的亲和力不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