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厥证     
厥证是中医急证之一。张景岳说:“厥证之起于足者,厥发之始也。甚至猝倒暴厥,忽不知人。轻则渐醒,重则即死,最为急候”。因此,研究中医急证,无凝厥证是重要课题之一。笔者不揣浅陋,试作如下探讨,以就正于同道。厥有四义“厥”在中医典籍中,含义有四:1、指寒邪:《至真要大论》:“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又《调经论》云:“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故中寒”。2、指手足逆冷:《伤寒论》云:“厥者,手足逆冷也”,故《类证活人书》  相似文献   

2.
夏日感受暑热、暑湿之邪。有暑热见证者,称为“暑病”。清代吴鞠通将暑之偏于热者称为“暑温”。临床上根据感邪不同.有冒暑、暑温、暑湿、暑秽之不同。根据病理、临床症状的不同有伤暑、中暑、暑痫、暑风、暑瘵、暑厥之不同,虽然暑病有多种证型。但临床以中暑、疰夏、冒暑为多见。  相似文献   

3.
<正>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属于中医学“暴聋、卒聋、风聋、厥聋”等范畴,为耳科急症。发生率约为1/5 000,而且,由于本病有自愈倾向,又多为单侧,故在幼年发生时,多因长期习惯于单耳听觉而很少就医,所以实际发病率更高。突发性耳聋其病因之  相似文献   

4.
宋开夏 《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0):637-638
心源性休克、心源性晕厥,属中医“脱证”、“厥证”、“厥脱”等范畴,在辨证时难以严格区分,故常放在一起论述。“厥脱”病是中医危急重证,如《伤寒论》“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景岳全书》“厥逆之证,危证也”。中医认为可因心气衰微,心阳不振,心肾阳虚而发生,临床以面色苍白或紫绀,四肢厥逆,出冷汗,神情淡  相似文献   

5.
泄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忧以夏秋季较为多见。本病常见于婴幼儿。其病因主要由于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胃功能失调,而致清浊不分,水谷混杂,并走大肠而成。中医根据泄泻的症状分为暴泄和久泄。暴泄有热泻、火泻、暑泻、食泻等,病多骤发,肠鸣腹痛,暴注下迫;久泄包括寒泻、脾泻、肾  相似文献   

6.
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方法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小军  赵志刚  李燕 《医药导报》2000,19(6):584-585
突发性耳聋 (突聋 )指的是突然发生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病情发展过程一般为几小时至几天。产生的病因西医有多种解释 :一是病毒感染 ,二是自身免疫功能障碍 ,三是内耳供血功能障碍。更普遍认为 ,突聋可能是多种病因所致的一种综合征 ,因而给治疗带来困难。突聋在中医属暴聋 ,或是风热邪毒侵袭 ,肝火上扰 ,肾精亏损为主 ;或因气滞血瘀或气虚血瘀。治疗应把握虚实补泻的原则 ,达到疏通经气 ,疏通气血而开窍的目的。临床上治疗方法颇多 ,选述如下。1 药物治疗1.1 右旋糖酐等四种药物治疗方案 A组用 10 %右旋糖酐5 0 0ml ,前列腺素E(…  相似文献   

7.
兹将祖国医学对乙型脑炎的认识、辨症及治法简略介绍如下: 中医对乙型脑炎的概括认识根据本病临床的综合症状及发病季节系属于温病范畴里的暑病。暑病包括暑温、暑风、伏暑、暑厥、暑癎、暑痉等。内经云:“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余师愚说:“疫则头痛如劈,沉不能举。”根据温病文献对“身热、面赤、头晕、汗出而渴、脉洪滑者为暑温,夏令受热昏迷若惊,四肢厥冷为暑厥,暑热生风,四肢抽搐,昏迷不醒为暑风,暑热神昏,状若惊癎为暑癎,角弓反张颈项强直为暑痉,长夏受暑过夏而发为伏暑,这些记载与乙型脑炎各类型的主要症状均相近似,此外根据乙型脑炎暴发的流行情况,也  相似文献   

8.
<正>西医认为脑出血(ICH)是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由于脑血管壁病变、凝血功能障碍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多方面因素所致;脑出血多伴有高血压病史,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多少的不同而临床后遗症表现各异。中医称脑出血为卒中。《黄帝内经》记载"偏枯""仆击""大厥""薄厥"、偏风等病证,与脑出血昏迷期,或后遗症阶段相类似。中医大致把中风分为真中和类中,治疗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篇从祛瘀方面阐述中医治疗脑出血以及  相似文献   

9.
四逆散是张仲景《伤寒论》治疗热厥证的一张著名方剂。由柴胡、炙甘草、枳实、芍药各等分组成。有透解郁热、调和肝脾之功效。主治:手足厥逆、身热或脘腹痛或泻利下重、脉弦者的热厥证。笔者在临床用该方治疗多种疾病,均取得满意效果。现举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小儿时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精气,气血,经脉都未充盛,卫外功能不固,抗病能力较弱,稍有不慎,则易罹患肺炎。 此2例均系小儿肺炎,病发暑夏之时,感受暑湿之邪,复感寒凉;致使寒来于肌表,皮毛为肺之合,暑邪闭肺,郁而生热生痰,形成发热、咳嗽、气喘等呼吸  相似文献   

11.
正(接上期)中医认为人体发病因素有二,即内因与外因;外因即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及疫毒之气,内因不外乎正气虚衰或阴阳不平衡等。所谓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如果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当温而反寒,冬季当凉而反热),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寒暴暖),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使机体不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因发生粥样硬化而产生了管腔狭窄或闭塞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的胸痹、胸痛、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1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年老体衰,脏腑功能虚损,阴阳气血失调,加上精神、气候、饮食因素的影响,导致气滞血瘀,胸阳不振,痰浊内生,使心脉痹阻而致病。心主血脉,为气血运行的动力,心气不足,鼓动无力则出现气滞血瘀,故有胸闷,心痛等症。如《素问.痹论》说,“心痹者,脉不通。”肾为先天之本,肾阳虚则不能鼓舞他脏之阳,例如脾胃失其温煦而运化无能,致营血不足,脉道不能充盈,以致心失濡养。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如过食膏梁厚味,损伤脾胃,以致运化失常,转化为痰浊,气血运行受阻,致使气结血凝而发生胸痛。精神因素方面,七情内伤而致气机不畅,因“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滞则血瘀,以致心脉痹阻。如《灵枢.口问篇》说:“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在气侯方面主要是寒邪侵袭的影响,如《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流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又如《诸病源侯论》谓“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则为胸痹。”故...  相似文献   

13.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具有特征性皮损的慢性易于复发的过程。其病因有多方面,如遗传、代谢障碍、感染、免疫功能紊乱、内分泌影响及神经精神因素等。中医认为多由脾肺湿热。复感风湿热邪,蕴于皮肤,导致局部气血运行失畅或因风寒外袭、营养失调,瘀久化燥,使皮肤失其所养;或因七情内伤、气血壅滞,久郁成于瘀所致。  相似文献   

14.
痄腮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时行疾病,与现代医学的流行性腮腺炎较相类似。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而以冬春两季较为多见,发病年令以学童期为多。本病的病因为感受风瘟病毒,相疫而染。其病理多为风瘟病毒侵袭人体后循足少阳之络,致热毒壅阻,气血壅滞而形成腮部红肿疼痛,约三至五天可不药自愈。若感  相似文献   

15.
头痛历代根据不同病因病机,有不同的名称。《素问·风论篇》有脑风、首风之名,把头痛的病因归于外来之邪,因风寒之邪侵犯头脑而致头痛。《东垣十书》则将头痛分为内伤和外感头痛,根据症状和原因的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  相似文献   

16.
正在当今老龄化的社会中,老年人眩晕的发病率不断增加。现代医学多从中枢系统、前庭系统、周围血管及精神因素等方面分析老年眩晕的病因,中医治疗老年性眩晕时更强调"虚"。张景岳在《景岳全书·眩远》中提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在治疗上提出无虚不作眩和当以治虚为主。临床上老年性眩晕的虚证以肝肾阴虚和气血不足最为多见。肾主骨生髓充脑,脑为元神之府,为精髓汇聚  相似文献   

17.
心悸 ,是指患者自觉心中跳动 ,心慌不安。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因惊而悸者谓之惊悸 ,时作时止 ,病情较轻 ;无所触动而悸者 ,谓之怔忡 ,发作无时 ,病情较重。一般怔忡多伴惊悸 ,惊悸日久可发展为怔忡。现代医学中的器质性病变或功能性病变 ,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以及各种心律失常等 ,均可参照心悸病证进行辨证论治。1 病因病机1 .1 病因 1 .1 .1 体质虚弱 素体虚弱 ,或久病不愈 ,或各种失血 ,造成气血阴阳的亏损 ,以致心失所养 ,发为心悸 ;热病伤阴 ,或房事过度 ,均可导致肾…  相似文献   

18.
应用中医中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病是由于气血逆乱而产生的风、火、痰、瘀、虚导致的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上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邪、半身不遂、语言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临床上有不同的证候。所以常见本病有中经络、中脏腑、脱闭证之分、多发于中老年人,如“内经”记载的仆击、薄厥、大厥、半身不遂阶段的偏枯、偏风、痱风等以不同名称的论述皆为本病。本病也包括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血栓、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面神经麻痹等。  相似文献   

19.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长夏时令病。症状多为高烧、昏迷、痉厥、抽搐、直视项强。本病属中医温病,以时令命为暑温或湿温,二证须在临床细察才能清析,不能截然分开。  相似文献   

20.
气血津液辨证,是运用脏腑学说中气血津液的理论,分析气、血、津液所反映的各科病证的一种辨证诊病方法.由于气血津液都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它们的生成及运行又有赖于脏腑的功能活动.因此,在病理上,脏腑发生病变,可以影响到气血津液的变化;而气血津液的病变,也必然要影响到脏腑的功能.所以,气血津液的病变,是与脏腑密切相关的.本文为了使病因及气血津液内容掌握的更加准确,能够与临床实践进行密切的联系,具备辨证的技能,这里就病因及气血津液内容进行详细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