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观察尿激酶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动脉内尿激酶溶栓同时静脉滴注尿激酶,观察血管再通率、病变区TLM1分级及短期神经系统功能变化,并于发病时及溶栓后10~30d进行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评分对比。结果 9例患者血管再通,再通率75%,临床有效率80%,发生脑出血1例,死亡1例。结论 静脉滴注尿激酶有利于动脉溶栓的进行。动静脉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2.
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局部注射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94例发病在24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分析血管再通程度。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标准(TIMI)分类;临床结果分为疗效好和疗效差。结果疗效好的72例(76.6%),血管再通程度>50%,67例(71.28%)血管再通程度<50%的27例(28.72%);颅内出血、脑水肿16例(17.02%)。结论局部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可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与治疗效果。方法将焦煤集团中央医院收治的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选择性动脉内介入溶栓组33例,静脉溶栓组33例。选择性动脉内介入溶栓组使用Selding穿刺技术将导管选择性放在闭塞动脉开口处,50min内滴入0.9%氯化钠注射液60ml+尿激酶50万U,观察临床疗效并随时照影,无效者再滴入0.9%氯化钠注射液60ml+尿激酶30万U,无论结果如何即可撤出导管。静脉溶栓组40min内滴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尿激酶100万U,观察20min若无效或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再滴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尿激酶50万U。结果选择性动脉内介入溶栓组溶通18例,静脉溶栓组溶通10例,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好转者选择性动脉内介入溶栓组24例,静脉溶栓组18例,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者选择性动脉内介入溶栓组4例,静脉溶栓组6例。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12h内选择性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静脉溶栓。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 ,探讨溶栓的时间窗。方法 :对 2 5例发病在 12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先行全脑血管造影 (DSA)确定闭塞血管后 ,分别进行动脉内微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结果 :17例闭塞血管再通 ,再通率为 6 8.0 %。结论 :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溶栓开始的时间与疗效及预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用尿激酶进行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观察疗效及其安全性。结果:13患者颈内动脉狭窄5例,治疗后再通5例;大脑中动脉狭窄3例,治疗后再通1例;椎-基底动脉狭窄4例,治疗后再通1例;1例颅内动脉未见异常,总再通率为69.2%。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或好转7例;病情加重4例;2例无明显变化。结论:选择合适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行动脉内溶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最大限度减少临床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脑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动脉内超早期溶栓治疗的方法。方法对49例用尿激酶进行超早期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析,观察闭塞血管再通和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情况。结果49例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33例,成功再通率为67.4%。术后平均NIHSS评分改善程度椎基底动脉系统明显优于预内动脉系统(P0.05)。结论超早期动脉内尿激酶溶栓是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3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继发  杜鑫  王尚均  王济良  邹辉  彭红 《西部医学》2010,22(8):1486-148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3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的方法,尿激酶以1万U/min持续泵入,总量为50-100万U,平均73.5万U。并比较溶栓前、后1、7、14天的NIHSS评分。结果 39例患者颈内动脉闭塞4例,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14例,大脑中动脉分支15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闭塞6例。闭塞再通情况,颈内动脉2例,大脑中动脉主干10例,大脑中动脉分支9例,椎-基底动脉系统5例。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能明显提高血管再通率,明显改善预后,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比较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例采取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回顾其发病至接受治疗的时间区间、给予尿激酶的剂量、溶栓前后症状衍变等资料。结果:2例基底动脉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1例颈内动脉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1例大脑中动脉溶栓后血管部分再通,4例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或明显好转,1例溶栓后并发少量渗血。结论: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明显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预后。动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有待进一步观察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评价其在神经功能障碍恢复和脑血管再通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发病均在 6h以内 ,采用动脉内接触性溶栓进行治疗 ,溶栓药为尿激酶。结果 共有 9例患者入选 ,有 3例闭塞血管完全再通 ,5例部分再通 ,1例无再通 ,溶栓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改善 ,治疗前后患者欧洲脑卒中评分有明显差异 (P <0 0 5) ,溶栓前后患者纤维蛋白原、凝血时间有明显差异 (P <0 0 5) ,1例出现消化道出血 ,1例伴有皮下出血 ,1例发生再灌注损伤。结论 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提高闭塞血管的再通率 ,明显促进神经功能障碍的恢复 ,改善血液高凝状态 ,副作用少 ,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早期血管再通的方法及其疗效,安全性.方法 26 例急性颈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男性15 例,女11例,从发病距接受治疗时间为 6h 以内.分5组:1 组动脉溶栓后遗有明显狭窄,同时予以支架治疗(4例);2 组动脉溶栓后血管未通(4例),术后药物治疗,3 组动脉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9例),术后药物治疗;4 组动脉溶栓后血管部分再通(5例),术后药物治疗;5 组机械溶栓后放置支架(4例).比较各组再再率、NHJSS 评分,死亡率.结果 血管完全再通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HIHSS 评分明显改善.其中以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血管再通率最高,无死亡.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关键是使闭塞的血管尽早再开通,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疗效较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缺血性脑梗死急性期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98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病程为2~7h。行脑血管造影明确栓塞血管及部位。尿激酶以1.0万U/min持续泵入,总量为100万U,辅助其它常规治疗,治疗14d后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基本痊愈14例,显著进步30例、进步39例、无变化11例、死亡4例,有效率为84.7%,显效率为44.8%,血管再通率为73.5%,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随机血糖升高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再灌注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将78例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入院第一次血糖随机分为正常组(Glu〈7.8mmol/L)和高血糖组(Glu≥7.8mmol/L),观察两组的溶栓效果、治疗前后MRI缺血半暗带区变化和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和近期预后。结果两组的溶栓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正常组MRI缺血半暗带区改善及NIHSS评分优于高血糖组;高血糖组在主要脑血管事件(再灌注损伤出血)方面高于正常组。结论随机血糖高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缺血半暗带区再灌注较差,可增加脑血管事件概率,近期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3.
杨仍新 《当代医学》2009,15(17):264-266
目的探讨使用动脉内机械性碎栓和溶栓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53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均在发病1~6小时内进行脑血管造影,对靶血管采用微导丝机械破碎血栓、微导管接触性血栓内灌注尿激酶。结果采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进行评估:53例患者基本治愈27例(50.9%),显著进步18例(34.0%),进步4例(7.5%),无变化5例(5.7%),恶化后死亡1例(1.9%)。结论动脉内机械性碎栓和溶栓治疗相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吴趋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6):676-677
目的观察颈内动脉注射尿激酶超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10万IU尿激酶溶入50ml生理盐水中,进行患侧经颈动脉推注溶栓治疗。分别对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显效率。结果两组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经颈动脉小剂量尿激酶超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早期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入选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注射液、脑细胞活化剂、钙通道阻滞剂、肠溶阿司匹林及甘露醇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rt-PA0.9mg/kg(最大剂量为90mg),先于2min内静注10%,余量60min内静滴[1]。治疗时间为2周。比较2组溶栓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NIHSS)、评价溶栓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溶栓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97.5%,溶栓后合并非症状性脑出血1例,牙龈出血5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5%,牙龈出血3例。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病4.5h时间内给予rt-PA(0.9mg/kg)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UK)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差异及安全性.方法 通过回顾性病例研究的方法,分析2006年9月至2010年1月神经内科住院急性缺血性脑梗塞患者115例的相关资料,其中应用rt-PA溶栓的患者23例,应用UK溶栓的患者92例.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后24h、7d的NIHSS、溶栓后14d的mRS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以及死亡率,进而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1)溶栓后24 h rt-PA组NIHSS评分下降(4.0±4.9)分,UK组NIHSS评分下降(3.7±5.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溶栓后24 h rt-PA组NIHSS评分下降≥4分者9例,UK组下降4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溶栓后7 d rt-PA组NIHSS评分下降(3.9±7.7)分,UK组下降(5.2±7.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溶栓后7 drt-PA 组NIHSS评分下降≥4分者14例,UK组有5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溶栓后14 d rt-PA组mRS评分为(2.4±1.6)分,UK组为(2.4±1.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2);溶栓后14 d rt-PA组mRS<2分者13例,UK组有5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提示rt-PA组和UK组在溶栓疗效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rt-PA组发生SICH者2例,UK组有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溶栓后1周内死亡者rt-PA组有4例,UK组有1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提示rt-PA组和UK组在溶栓安全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t-PA与UK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差异和安全性相似,UK较rt-PA廉价,可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两种溶栓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组链激酶(r-SK)与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将80患者随机分为r-SK组(40例)和UK组(40例),分别用r-SK1.5×10^6U和UK1.5×10^6U静脉输注,观察冠状动脉再通率、不良反应及5周病死率。结果:r-SK组溶栓后120min血管再通率(85.0%)明显高于UK组(62.5%)(P〈0.05);溶栓后各时间段r-SK组再通率均高于UK组(P<0.05);r-SK组于溶栓治疗4周内其出血、心血管并发症、再闭塞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UK组(P〈0.05);心原性休克并发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K组死亡率(2.5%)明显低于UK组(7.5%)(P〈0.05)。结论:与UK相比,r-SK心肌梗死血管再通率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18.
刘玲  刘琦  李红利 《西部医学》2014,(6):765-76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塞动脉内溶栓治疗时间及梗塞部位等因素对疗效的影响,为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在我院接受动脉内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塞患者198例,对比不同开始溶栓时间、不同梗塞部位、不同入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同时对比不同开始溶栓时间、不同梗塞部位患者动脉内溶栓治疗3个月后的预后情况.结果 开始溶栓时间≤6小时患者和开始溶栓时间>6小时患者的再通成功率对比,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栓塞的再通成功率为65.71%,后循环栓塞的再通成功率为50.00%,前循环栓塞的再通成功率显著高于后循环栓塞(P<0.05);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0分患者和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0分患者的再通成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溶栓时间≤6小时患者和开始溶栓时间>6小时患者预后好比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栓塞患者预后好的比例为77.86%,后循环栓塞患者预后好的比例为63.79%,前循环栓塞患者预后好的比例显著高于后循环栓塞的患者(P<0.05).结论 急性脑梗塞不能单纯以6小时时间窗作为是否实施动脉内溶栓治疗的依据,临床上应根据患者梗塞的部位、病情等因素,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后继续应用羟乙基淀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治疗组2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rt-PA(0.9 mg/kg)溶栓联合羟乙基淀粉500 ml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27例脑梗死患者采用rt-PA(0.9mg/kg)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h、8h、24h、14d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治疗14 d后的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的NIHSS评分及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0.01)。结论 rt-PA联合羟乙基淀粉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