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骨髓CD+34细胞占单个核细胞(MNC)的比率,以探讨二者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22例MDS患者、13例AA患者及12例非血液病患者骨髓CD+34细胞占MNC的比率。结果 AA组与对照组、AA组与MDS-RA组、AA组与MDS-RAEB组、MDS-RA组与MDS-RAEB组的骨髓MNC中CD+34细胞的比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多数重型AA(SAA)患者(3/4)及很少慢性AA(CAA)患者(1/9)的骨髓MNC中的CD+34细胞的比率<0.1 %。结论 骨髓CD+34细胞的检测有助于判断AA患者病情及MDS患者的预后,亦可用于鉴别AA和MDS。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了解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行强烈免疫抑制联合脐血输注支持治疗中合并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环磷酰胺(Cy)+环孢素A(CsA)免疫抑制联合脐血输注支持治疗的SAA-Ⅰ患者合并感染的患病率、细菌谱及预后。结果 27例患者并发感染的发生率为48.1 %(13例),细菌占70.0 %(7/10例次),以G-杆菌为主,真菌占30.0 %(3/10例次)。上呼吸道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其次是血液和肺部。发生初次感染的中位时间为免疫抑制治疗后9.5 d(-2天至-10天),并且初次感染时ANC多<0.2×109/L。结论 强烈免疫抑制联合脐血输注治疗SAA-Ⅰ患者已初见疗效,感染发生率低,早期足量应用敏感抗生素可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接受地西他滨(DAC)治疗前后程序性死亡因子 1/程序性死亡因子 1配体(PD-1/PD-L1)的变化。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初治MDS中符合WHO 2008分型WPSS预后分层中危组及高危组并接受DAC(20 mg/m2 d1~d5,21~28天为1个周期,治疗2个周期)治疗的18例患者,同时以5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为对照。于DAC治疗前后收集外周血和骨髓细胞。流式细胞术(FCM)检测DAC治疗前后外周血CD3+CD4+T、CD3+CD8+T淋巴细胞的PD 1和骨髓单核细胞PD L1的变化;QPCR检测DAC治疗前后外周血及骨髓单个核细胞PD-1 mRNA、PD-L1 mRNA相对表达量的变化;比较化疗缓解组(n=5)和未缓解组(n=13)PD 1/PD L1的表达水平。结果 FCM检测显示,DAC治疗后,中危组CD3+CD4+T、CD3+CD8+T淋巴细胞PD 1和骨髓单个核细胞的PD L1比例分别为(11.43±1.88)%、(11.46±1.60)%和(16.59±0.72)%,高危组分别为(16.36±3.71)%、(1659±381)%和(1869±160)%,均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未缓解组CD3+CD4+T、CD3+CD8+T淋巴细胞PD 1和骨髓单个核细胞上PD L1的比例分别为(18.51±262)%和(19.03±2.18)%和(19.22±1.40)%,高于缓解组(P<0.05)。QPCR检测显示,DAC治疗后,中危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D 1 mRNA和骨髓单个核细胞PD L1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632±337和288±172,高危组分别为12.55±6.27和7.47±4.90,均高于治疗前(P<0.05)。MDS未缓解组外周血PD 1 mRNA和骨髓单个核细胞PD L1 mRNA的相对表达为16.28±4.64和9.16±5.40,高于缓解组(P<0.05)。结论 DAC治疗后中、高危MDS患者的外周血、骨髓中PD-1/PD-L1表达明显上升,尤其是未缓解组,PD-1/PD-L1高表达可能是介导DAC耐药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自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 cell,CIK)(DC-CIK)免疫疗法治疗肾癌的近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及其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采集10例肾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体外诱导产生DC和CIK细胞,分次回输给患者,随访3~12个月,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分别于第1次治疗前1周和每次治疗后1个月取患者外周血,流式细胞仪检测其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本研究中6例晚期肾癌患者接受1~3疗程DC-CIK细胞免疫治疗后,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3例,病情稳定1例,疾病进展1例;近期有效率为60%,临床反应率为90%。治疗前及1~3疗程治疗后患者外周血的CD3+CD4+CD8-、CD3+CD4-CD8+、CD3+CD19-、CD3-CD19+、CD3-CD16+CD56+、CD3+CD16+CD56+、CD3+HLA-DR-、CD3+HLA-DR+、CD3+CD28+CD8+细胞无明显变化(P>0.05),CD4+CD25+T细胞(Treg细胞)治疗后有降低趋势(P<0.05)。除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发热外,余患者无不良反应。结论:DC-CIK免疫治疗肾癌能改善患者免疫抑制状态,提高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有较好的近期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自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激活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治疗转移性肾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32例转移性肾癌患者,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体外制备成DC-CIK细胞,12天后连续三天回输,输注结束后次日开始下一个疗程,共计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IL-2、IFN-γ、IL-4及IL-10的变化,并统计治疗3年后生存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KPS),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后比较CD4+无显著差异,CD8+显著降低,CD3+、CD56+以及CD4+/CD8+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6个月 IL-2、IFN-γ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P<0.05)。IL-4、IL-10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治疗前、治疗后2周患者WBC、ALT、AST以及BUN、Cr比较无显著性差别(P>0.05)。3年生存率90.63%,治疗后1年生活质量评分平均升高24.7,显著高于治疗前的11.8(P<0.05)。不良反应轻微。结论:自体DC-CIK细胞输注后可显著提升转移性肾癌(RCC)患者免疫水平,安全性良好,可作为晚期RCC患者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2例分泌IgG的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白血病(LPL)。方法 对2例患者进行系统的病史查询、体格检查、免疫固定电泳、骨髓形态学、免疫组化的流式细胞术、常规核型检查。结果 贫血和脾大是疾病的症状和体征。2例患者的单克隆IgG均升高(分别为91.0和84.6 g/L)。外周血和骨髓的异常细胞为小淋巴细胞,其中部分具有浆细胞样分化。这些细胞的免疫表型为全T-,CD-5,CD+19,CD+20,CD+38和CD+79b。2例患者的细胞遗传学正常。1例患者接受COP方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和泼尼松)加利妥昔单抗,另1例接受美法仑和泼尼松。1例患者死于粒细胞缺乏感染,另1例对治疗反应良好,仍然存活。结论 分泌IgG的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白血病是一种少见的淋巴增生性疾病,临床表现和细胞形态更接近LPL,而不是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和多发性骨髓瘤(MM),其免疫表型是全B。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应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临床意义。方法 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12例,停用化疗药物后24 h静脉注射rhGM-CSF。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1例在应用雄激素和(或)免疫调节剂治疗过程中,静脉注射rhGM-CSF。在白细胞升高到(2.0~4.0)×109/L时停药。结果 13例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百分比为14 %~72 %,绝对值为(0.38~2.73)×109/L,均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结论 rhGM-CSF可引起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对促进患者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对不同阶段的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162例恶性肿瘤患者分为A组(肿瘤晚期临终患者,预计生存期<3个月)、B组(存在远处转移或局部晚期肿瘤患者,预计生存期>3个月)和C组(根治术后患者),另选取健康志愿者作为空白对照组(D组)。检测治疗前后A、B、C 3组患者及D组免疫功能的变化,包括CD3+、CD3+CD4+、CD3+CD8+、CD3+CD56+和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并监测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 自体CIK细胞治疗前,A、B、C组患者CD3+、CD3+CD4+T细胞亚群水平低于D组,CD3+CD8+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高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2次自体CIK细胞治疗后,A组患者CD3+T细胞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CD3+、CD3+CD4+、CD3+CD8+、CD3+CD56+和CD4+/CD8+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CD3+、CD3+CD56+T淋巴细胞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CD3+、CD3+CD4+、CD3+CD8+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CD3+、CD3+CD4+、CD3+CD56+T细胞亚群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CD3+、CD3+CD4+、CD3+CD8+、CD3+CD56+和CD4/CD8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因回输CIK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自体CIK细胞治疗可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纠正恶性实体瘤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紊乱状态,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可耐受,经对症处理后均可缓解,且不良反应与肿瘤所处阶段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戈舍瑞林联合比卡鲁胺间歇性治疗与连续性治疗对前列腺癌患者前列腺抗原、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晚期前列腺癌患者6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观察组接受戈舍瑞林联合比卡鲁胺间歇性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戈舍瑞林联合比卡鲁胺连续性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3、6、9、12个月时,比较两组前列腺抗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功能、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时,两组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外周血中CD3+、CD4+、CD4/CD8淋巴细胞的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间PSA、F-PSA、VEGF、CD3+、CD4+、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6.25% vs 18.75%)(P>0.05)。结论:戈舍瑞林联合比卡鲁胺间歇性治疗的疗效与连续性治疗相当,均能有效降低PSA、VEGF水平并调节免疫功能,但间歇性治疗降低了医疗费用,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接受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治疗后肿瘤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亚型的变化,探讨CIK细胞治疗对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集2012年3月7日至2012年8月30日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生物治疗科收治的60例肿瘤患者(肺癌25例、胃癌8例、直肠癌6例、食管癌11例、黑素瘤7例和乳腺癌3例)外周血及对照组20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常规方法体外扩增CIK细胞,分3次回输患者体内,流式细胞术检测CIK细胞治疗前后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型的变化。 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经1次CIK细胞治疗后,CD3+CD4+T细胞比例升高(P=0.016)、CD4+/CD8+细胞比值升高(P=0.013)且均达到正常水平,CD3+CD8+细胞比例降低(P=0109)但仍高于对照组(P=0.048);3次CIK细胞治疗后相比1次治疗后无显著变化(P>0.05)。CD4+CD25+Treg比例经1次CIK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07),达到正常水平;3次治疗后持续下降(P=0.005)。CIK治疗对CD3-CD19+B细胞和CD3-CD56+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 结论: CIK细胞治疗能够降低肿瘤患者外周血Treg比例,升高CD3+CD4+T细胞比例及CD4+/CD8+细胞比值,从而减轻或消除肿瘤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白血病干细胞表面分子P-选择素(CD62P)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56例初治AL患者骨髓CD62P的表达情况,以15例健康成年人骨髓标本为对照。结果 38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干细胞(CD+45 CD+34 CD-38)中CD62P平均表达水平为(6.72±7.64)%,12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干细胞(CD+45 CD+34 CD+19)为(3.46±2.51)%,6例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干细胞(CD+45 CD+34 CD+7)为(6.23±4.95)%,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04±1.23)%](t值分别为2.847、3.284、3.091,P<0.01)。经过正规方案治疗后,完全缓解组患者CD62P表达与健康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7,P>0.05)。另外CD+62P的AML及T-ALL患者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均明显高于CD-62P 患者(t值分别为4.153、8.095、8.289、7.235、8.692、9.832,P<0.05);而CD+62P与CD-62P的B-ALL患者无明显差异(t值分别为0.340、1.142、0.019,P>0.05)。结论 CD62P是血小板活化的标志物之一,在不同类型的AL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AL骨髓造血干细胞中CD62P可能作为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的标志,以及临床疗效观察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和骨髓Treg细胞水平,评价MM患者骨髓微环境的免疫状态,以及免疫状态与疾病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5例MM患者外周血以及骨髓中Treg细胞水平,15例正常人外周血及骨髓中Treg细胞水平。以CD4^+CD25high^+细胞占CD4+细胞的百分比代表Treg细胞水平。结果 MM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高于正常人外周血,MM患者骨髓中Treg细胞低于正常人骨髓,MM患者骨髓微环境中Treg细胞降低水平与浆细胞比例无关,而与疾病的预后相关,与β2-MG水平及ISS相关。结论 MM骨髓微环境中肿瘤诱导的免疫系统的改变是MM发病的原因之一,MM患者骨髓中Treg细胞降低比例与预后相关,而与肿瘤负担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对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LPL)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轻链型LPL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患者女性,62岁,无淋巴结和肝脾肿大,贫血、血小板减少,肾功能损害,血涂片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易见,骨髓淋巴细胞弥漫性增多,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浸润,淋巴细胞、浆细胞增多,血清IgG、IgA、IgM水平较低,血清免疫固定电泳示单克隆性K链阳性,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为sIg^-CD5^-CD10^-CDl9^+CD20^+CD23^-,染色体正常。结论:LPL属于小B细胞淋巴瘤,血清中单克隆球蛋白异常主要为IgM,非IgM型少见并易于误诊,诊断依赖于骨髓中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弥漫性浸润和淋巴细胞、浆细胞增多,M蛋白的确定,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并排除其他CD5-的小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改良CVP联合rhG—CSF方案对血液肿瘤和实体瘤41例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动员及造血重建效果。方法:2001年3月至2006年3月采用改良CVP联合rhG—CSF动员方案,完成APBSCT41例(血液肿瘤32例,实体瘤9例),平均年龄39.6岁(18岁~67岁)。WBC升至4.0×10^9/L左右采集单个核细胞(MNC)并计数MNC和CD34^+细胞数;预处理结束48h~72h回输MNC。结果:动员期间患者WBC均降至1.0×10^9/L以下,PLT 40×10^9以下。34例1次采集成功,7例(双次移植5例)作第2次采集。采集MNC数0.9×10^8/kg~8.3×10^8/kg(2.8±2.0×10^8/kg),CD34^+细胞1.1×10^6/kg~9.4×10^6/kg(3.2±2.6×10^6/kg)。预处理后所有病例均达到骨髓抑制,WBC恢复到1.0×10^9/L时间为+8~+16d(平均+11.3d);38例PLT恢复到50×10^9/L时间为+13~+22d(平均+16.8d),3例P1月恢复延迟,最长+35d。随访15~65个月,持续完全缓解19例(46.3%),部分缓解或好转13例(31.7%),总有效率78.0%,无效9例(22.0%),无1例发生移植相关死亡(其中5例带瘤生存,17例死亡)。结论:改良CVP联合rhG—CSF动员方案行APBSC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动员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黄婷 《陕西肿瘤医学》2009,17(11):2180-2182
目的:探讨香菇多糖(天地欣)在老年中晚期?肖化道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方法:50例老年中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因各种原因放弃手术治疗和放化疗,仅进行支持和对症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天地欣1mg/d,连用14d治疗,共用3个周期。结果:对照组血浆T淋巴细胞AgNORs(Tc—Ag)较实验组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的CD3、CD4、CD4/CD8比值和C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gG、IgA、IgM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变化(P〉0.05)。对照组、实验组的有效率(RR)分别是28%、36%,临床受益率(CBR)分别是52%、68%。实验组有效率及临床受益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香菇多糖(天地欣)能够调节肿瘤患者血浆T淋巴细胞AgNORs,对T淋巴细胞中的CD3、CD4和CD4/CD8和补体C3有一定的提高作用,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免疫增强作用。方法:将60例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化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GP方案化疗(吉西他滨加顺铂),试验组化疗方案同对照组,并在化疗的第1—8天静滴复方苦参注射液20ml/d。所有患者均于化疗前1d及化疗第8d后测定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常规,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对照组化疗后外周血CD3^+、CD4^+及CD4^+/CD8^+细胞比值较化疗前显著下降(P〈0.05),CD8^+细胞水平显著升高(P〈0.05);试验组化疗后外周血CD3^+、CD4^+、CD8^+及CD4^+/CD8^+细胞比值较化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化疗后试验组外周血CD3^+、CD4^+及CD4^+/CD8^+细胞比值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CD8^+细胞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化疗后,试验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转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能有效增强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One of the major obstacles of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IST) in children with severe aplastic anemia (SAA) comes from the often months-long unpredictability of bone-marrow (BM) recovery. In this prospective study in children with newly diagnosed very severe AA (n=10), who were enrolled in the therapy study SAA-BFM 94, we found a dramatically reduced diversity of both CD4+ and CD8+ BM cells, as scored by comprehensive V-beta chain T-cell receptor (TCR) analysis. Strongly skewed TCR V-beta pattern was highly predictive for good or at least partial treatment response (n=6, CD8+ complexity scoring median 35.5, range 24-73). In contrast, IST in patients with rather moderate reduction of TCR V-beta diversity (n=4, CD8+ complexity scoring median 109.5, range 82-124) always failed (P=0.0095). If confirmed in a larger series of patients, TCR V-beta repertoire in BM may help to assign children with SAA up-front either to IST or to allogeneic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局部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T细胞亚群的分布情况,探讨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局部免疫状态的关系。方法54例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及10例正常肝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标记CD4^+T细胞、CD8^+T细胞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细胞),并对组织中CD4^+CD25^+Tr细胞与CD4^+T、CD8^+T及CD4^+T/CD8^+T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54例肝癌、癌旁组织中CD4^+CD25^+Tr细胞单个高倍视野平均数分别为5.6208±2.7235和3.8554±1.6018(P=0.001);肝癌中CD4^+CD25^+Tr细胞数目与肿瘤大小、有无子灶有关,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肝癌中CD4^+CD25^+Tr数量与CD4^+T细胞的数量以及CD4^+T/CD8^+T值呈显著负相关(r=-0.459,P=0.015;r=-0.563,P=0.011),而与浸润性CD8^+T细胞的数量分布无关(r=-0.485,P=0.072)。结论在肝癌微环境中CD4^+T淋巴细胞表达降低,CD4^+CD25^+Tr细胞表达增高,后者可能通过抑制CD4^+T淋巴细胞的增殖来抑制肝癌局部免疫,从而促进肿瘤的进展以及侵袭或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