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分析总结中国儿童各类型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点,为其诊断的标准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97例儿童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包括伯基特淋巴瘤(BL)81例、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DLBCL)8例、介于BL和DLBCL间的不能分类的B细胞淋巴瘤(BL/DLBCL)8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其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结果 BL的bcl-2和MUM1的阳性率分别为3 %(2/66)和17 %(12/71),DLBCL分别为50 %(4/8)和63 %(5/8),BL/DLBCL分别为 50 %(4/8)和63 %(5/8)。BL、DLBCL 和BL/DLBCL 的Ki-67平均值分别为(93±4.4)%、(83±14.3)%和(80±11.5)%。BL、DLBCL 和BL/DLBCL 的c-myc 基因易位的比例分别为98 %(79/81)、38 %(3/8)和50 %(4/8)。38 %(3/8)的DLBCL和25 %(2/8)的BL/DLBCL 存在bcl-6基因的多拷贝,BL与DLBCL 之间、BL与BL/DLBCL之间bcl-2、MUM1和 Ki-67平均值的差异及c-myc基因易位和bcl-6基因多拷贝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儿童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和分型需要综合分析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儿童BL/DLBCL 可能是DLBCL 的一个亚型。CD+10、bcl-6+、bcl-2-、Ki-67>90 %、伴有IGH/c-myc重排、不伴有bcl-2和bcl-6重排时,支持BL的诊断;bcl-2+、Ki-67 为50 %~90 %,同时伴有bcl-6基因的多拷贝时,支持 DLBCL或BL/DLBCL 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hoi和Hans分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评价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山西省肿瘤医院病理科有详细随访资料的DLBCL 99例,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bcl-2、bcl-6、CD10、FOXP1、GCET1、MUM-1的表达情况。根据Choi和Hans两种分类法分别将所有病例分型。其中35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bcl-6基因重排情况。结果 按Hans分类法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21例,非GCB(nonGCB)型78例;按Choi分类法GCB型23例,nonGCB型76例。GCB型生存率明显优于nonGCB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FOXP1蛋白阳性表达与预后呈负相关(P=0.011),GCET1阳性表达则与预后呈正相关(P=0.027)。在35例DLBCL患者中,bcl-6基因重排阳性高发于nonGCB型患者,bcl-6基因重排与bcl-6蛋白的表达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Choi和Hans两种分类法免疫分型GCB型预后都优于nonGCB型。bcl-6、FOXP1、GCET1的表达与预后有相关性。Choi及Hans分类法对DLBCL的免疫分型、临床预后估计均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原发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选取22例ALCL患者,均进行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乳酸脱氢酶(LDH)检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Ki-67、Caspase-3、CD30、EMA、Granzyme B等,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病理形态学资料、免疫表型及生物学特性,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22例均为原发系统性ALCL,ALK+ 15例(68.2 %),ALK- 7例(31.8 %);ALK+患者发病年龄、Ki-67增殖指数较ALK-患者低,Caspase-3表达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8,P=0.032);15例ALK+ALCL均表达CD30和EMA。ALCL中ALK的表达与Ki-67、Caspase-3的表达呈负相关(r=-0.581,P=0.006;r=0.458,P=0.032)。ALK+病例较ALK-病例Granzyme B(χ2=0.11,P=0.74)、 TIA-1(χ2=0.01,P=0.92)的表达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率为 54.5 %(12/22),其中完全缓解率为18.2 %(4/22);全组中位生存期12个月,1年生存率为59.1 %(13/22),2年生存率为50.0 %(11/22)。Ann Arbor分期、LDH及IPI与疾病预后相关。结论 ALK+较ALK-ALCL患者核增殖低,恶性程度低,临床特征和免疫表型具有一定的特征性;ALK、Ki-67、Caspase-3、分期、血清LDH及IPI对预测ALCL患者的生存和指导治疗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瘦素受体(OBR)和磷酸化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p-STAT3)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与DLBCL免疫表型和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0例DLBCL和10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RLH)组织中OBR和p-STAT3的表达,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DLBCL的CD20、CD10、bcl-6、Mum-1免疫标志,根据Hans分型方法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型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CB)型。结果 OBR和p-STAT3在DLBCL中的高表达率分别为45.0 %(36/80)和28.8 %(23/80),在RLH中均低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STAT3在non-GCB型中高表达率为36.8 %(21/57),明显高于GCB型的8.7 %(2/23)(P<0.05),OBR与DLBCL的免疫表型无关(P>0.05)。OBR及p-STAT3在DLBCL临床Ⅲ、Ⅳ期中的高表达率分别为61.9 %(13/21)和38.1 %(8/21),高于Ⅰ、Ⅱ期[46.2 %(18/39)和25.6 %(10/3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BR和p-STAT3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结外浸润、乳酸脱氢酶水平、B症状及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无关(P>0.05)。OBR和p-STAT3在DLBCL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232,P=0.039)。结论 OBR可激活JAK-STAT信号途径、促进STAT3磷酸化过程,其可能参与DLBCL的发病和non-GCB型DLBCL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抗原(Ki-67)和雄激素受体(AR)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表达及其与术后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医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66例TNBC 和215例非三阴性乳腺癌(NTNBC)病理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Ki-67和 AR 在其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通过随访分析 TNBC 复发与 Ki-67和 AR 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采用 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TNBC 组织中 Ki-67阳性率为75.76%(50/66),明显高于其在 NTNBC 组织中的阳性率62.33%(134/215,χ2=4.031,P =0.045);TNBC 组织中 AR 阳性率为31.82%(21/66),明显低于其在NTNBC 组织中的阳性率76.28%(164/215,χ2=44.382,P <0.001)。TNBC 组织中 Ki-67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χ2=6.031,P =0.049)、肿瘤直径(χ2=6.630,P =0.036)、淋巴节状态(χ2=5.440,P =0.020)有关;AR 的表达与绝经状态(χ2=5.341,P =0.021)、体重指数(χ2=4.369,P =0.037)相关。TNBC 术后复发与 Ki-67的表达有关(χ2=4.125,P =0.042),与 AR 表达无关(χ2=1.257,P =0.262)。结论 Ki-67的高表达和 AR 的低表达在TNBC中具有明显特征,Ki-67阳性患者更易复发,可作为预测 TNBC 术后复发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MUM1/IRF4在滤泡性淋巴瘤(FL)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对96例FL患者标本进行MUM1、CD10、bcl-2、bcl-6、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学特征比较。结果 MUM1在96例FL中总的阳性率为59.2 %(58/96),其中1~2级组阳性率为36.2 %(19/51),3级组阳性率为86.4 %(39/45)(χ2=24.406,P<0.001)。68.9 %伴有弥漫成分的FL患者MUM1阳性(χ2=8.161,P=0.004)。MUM1和CD10的表达呈负相关,83.3 %的CD10阴性病例表达MUM1(χ2=12.649,P<0.001)。 MUM1阳性者核分裂和Ki-67标记指数高于MUM1阴性者(t=-3.852、t=-4.610,P<0.001)。结论 MUM1可作为FL分型的标志物。MUM1阳性的FL可能为类似非生发中心B细胞分化特征的高度恶性淋巴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A2aR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组织和CD8+T细胞上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初治的72例DLBCL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多重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A2aR、CD8的表达,采用χ2检验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资料分析。  结果  DLBCL组织中A2aR总表达阳性率为41.7%(30/72),与患者分期、IPI评分、Ki-67、β2-MG、B症状相关(P < 0.05);A2aR+组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较A2aR-组差(P < 0.05)。DLBCL组织中CD8+T细胞上A2aR表达阳性率为22.2%(16/58),与患者分期、IPI评分、Ki-67、β2-MG、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结外受累数目、B症状相关(P < 0.05);A2aR+CD8+组患者OS较A2aR-CD8+组显著更差(P < 0.001)。  结论  A2aR总表达及CD8+T细胞上A2aR表达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密切相关。检测CD8+T细胞上A2aR表达可更好地评价DLBCL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bcl-2和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基因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对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40例)淋巴结组织液,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定量检测其BCRP mRNA的表达,同时将患者标本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和链霉菌素生物素技术(LSAB)免疫组织化学法标记bcl-2蛋白表达。结果 40例DLBLC患者的bcl-2与BCRP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0 %(24/40),37.5 %(15/40),不同临床分期的DLBCL患者,BCRP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06,P<0.05)。bcl-2、BCRP表达阳性组有效率低于表达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618,P<0.05;χ2=6.5541,P<0.05);bcl-2和BCRP表达均阳性与均阴性患者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263,P>0.05)。结论 BCRP可能在DLBCL的原发多药耐药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有助于化疗疗效的评估及提示疾病转归;bcl-2在DLBCL中的表达对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判断均有一定意义;联合检测bcl-2和BCRP基因对评价DLBCL预后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庹樱篮  陈琴  杨文秀 《中国肿瘤临床》2015,42(20):1018-1024
目的:检查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 )中肿瘤坏死因子诱导蛋白3 基因(tumornecro sisfactor ,alpha-inducedprotein 3 gene ,A 20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其对DLBCL 进展、预后及肿瘤耐药的影响。方法:收集104 例DLBCL 病例及其临床资料并随访部分病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细胞中P-gP和Ki-67蛋白表达;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和DNA 测序检测A 20基因外显子3、6、7 突变情况;分析A 20基因与DLBCL 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04 例DLBCL 中,A 20基因3 号外显子存在错义突变,总突变率17.3% 。其中第73位突变率在ABC-DLBCL与GCB-DLBCL病例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8.5% vs . 2.5% ,P = 0.010);在临床分期晚和高IPI 指数的DLBCL 病例中,A 20突变率明显高于相应的早临床分期和低IPI指数病例(P < 0.05)。 在A 20基因突变与未突变病例之间P-gP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 18vs. 52/ 86,P = 0.021),Ki-67低表达与高表达病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表达/ 高表达:1/ 17vs. 26/ 60,P = 0.030);与未突变病例比较,A 20基因突变的DLBCL 病例复发率有增高的趋势(P = 0.06),生存状况较差(P = 0.016)。 结论:DLBCL 病例中A 20基因的突变对DLBCL 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状况有一定影响,A 20基因突变可能是DLBCL 预后不良的相关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p53突变蛋白表达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的预测作用,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法 随机选择初治DLBCL患者62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53突变蛋白和CD10、bcl-6、MUM1的表达,分析p53突变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分子分型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48.4 %(30/62)的患者表达p53突变蛋白。p53突变蛋白表达与初始治疗反应有关(χ2=20.365,P=0.040),阳性组的完全缓解率为33.3 %(10/30),阴性组为59.4 %(19/21);与分子分型有关(χ2=31.023,P=0.021),阳性组非生发中心型比例显著高于阴性组,分别为83.3 %和56.2 %;与其他临床特征无关。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p53突变蛋白表达是独立的预后预测因子,阳性组的无进展生存期和中位生存期均短于阴性组(χ2=36.784,P=0.005和χ2=35.276,P=0.006)。结论 p53突变蛋白表达是DLBCL独立的不良预后因子,能够用来指导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MTAP、CDKN2A和CDKN2B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40例DLBCL及19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中MTAP、CDKN2A和CDKN2B基因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进行随访。结果 DLBCL组MTAP、CDKN2A和CDKN2B基因表达水平较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4、0.044和0.047);三者表达均与Ann Arbor临床分期相关(P值分别为0.004、0.001和0.027);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淋巴结外病变累及、ECOG体力评分、骨髓累及、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均无明显相关(均P>0.05)。其中MTAP与CDKN2A基因表达情况还与B症状(P值分别为0.003和0.028)和国际预后指数(IPI)相关(P值分别为0.001和0.011)。此外,生存分析结果显示,MTAP、CDKN2A和CDKN2B基因表达水平与患者总生存期相关(P值分别为0.022、0.019和0.042)。结论 MTAP、CDKN2A和CDKN2B基因在DLBCL中呈低水平表达,与疾病进展和患者预后有关,可作为反映其生物学行为和评估患者临床疗效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TEN、Beclin-1在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儿童NHL及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eactive hyperplasia,RH)组织中PTEN蛋白、Beclin-1蛋白的表达,应用χ2检验比较此两种蛋白在NHL及RH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进一步分析此两种蛋白与患儿临床病理因素(性别、年龄、T/B分型、St.Jude分期、LDH水平、有无B症状、Ki-67及IPI危险度分层)的关系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儿童NHL组织中PTEN蛋白阳性率为47.2%,低于RH组织(80.8%)(χ2=7.161,P<0.05)。PTEN蛋白的表达与NHL患儿IPI危险度分层及LDH水平相关。儿童NHL组织中Beclin-1蛋白阳性率为50.0%,低于RH组织(84.6%)(χ2=7.902,P<0.05)。Beclin-1的表达与NHL患儿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PTEN蛋白和Beclin-1蛋白在儿童NHL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501,P<0.05)。结论:PTEN基因和Beclin-1基因在儿童NHL中缺失或失表达,可能促进疾病发生发展。此两种抑癌基因在NHL的发生中可能起协同作用,联合检测可能有助于诊断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yclin D2和bcl-2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3月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手术切除的87例DLBCL组织及23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RLH)患者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DLBCL和RLH组织中cyclin D2和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表达间的相互关系及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DLBCL和RLH中cyclin D2蛋白阳性率分别为33.3%(29/87)、2.0%(1/23),bcl-2蛋白阳性率分别为60.9%(54/87)、7.0%(3/23);DLBCL中cyclin D2、bcl-2蛋白阳性率均高于RL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7.566, P=0.006;χ 2=17.512, P<0.01)。cyclin D2和bcl-2蛋白表达与DLBCL患者Ann Arbor分期、免疫分型有关(均 P<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组织类型均无关(均 P>0.05)。cyclin D2和bcl-2蛋白在DLBCL中的表达呈正相关( r=1.000, P<0.01)。 结论:cyclin D2和bcl-2可能与DLBCL的发生、发展相关,两者可能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miR-320d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EnVision法对山西省肿瘤医院有随访资料的原发于淋巴结的DLBCL 62例石蜡标本进行CD20、CD3、CD10、bcl-6、Mum-1免疫标记检测,根据Hans分类方法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non-GCB)型.采用安捷伦16.0高密度芯片对24例DLBCL石蜡标本进行miRNA表达谱筛选,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62例DLBCL石蜡标本进行miR-320d表达验证.将1 1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标本作为对照.结果 62例DLBCL中,GCB型22例(35.5%),non-GCB型40例(64.5%),GCB型miR-320d表达水平是non-GCB型的3.43倍(P=0.034).miR-320d在对照组的表达量是DLBCL的5.65倍(P< 0.001).单因素分析示DLBCL中miR-320d低表达组总生存期低于高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示62例DLBCL中,miR-320d低表达(RR=2.434,95%CI1.148~5.159,P=0.020)为独立于国际预后指数(IPI)的预后不良因素.结论 miR-320d表达下调预示DLBCL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患者治疗前血清B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nlin,β2-MG)和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蛋白表达与Bcl-6和Ki-67表达的临床相关性。方法:2011-09-08—2013-02-16江苏省肿瘤医院初治49例DLBCL患者行CHOP方案化疗,Luminex液相芯片法检测治疗前血清VEGF和B2-MG蛋白表达水平,常规免疫纽化法检测Bcl-6和Ki-67表达。结果:VEGF蛋白高表达合并Bcl-6高表达者多见于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阳性率为53.8%(7/13),P=0.048;合并Ki-67高表达者的各项临床特征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蛋白高表达合并Ki-67高表达者能获得更佳的疗效,P=0.008;完全缓解(CR)患者阳性率为4/7,部分缓解(PR)患者阳性率为50.0%(8/16)。β2-MG蛋白高表达合并Bcl-6和Ki-67高表达与各项临床特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蛋白高表达合并Ki-67高表达与治疗疗效密切相关,两者同时高表达时DLBCL患者对cHOP治疗方案的敏感度高,治疗疗效好。β2-MG和VEGF蛋白表达结合临床常规免疫组化检测有望成为DLBCL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选择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69例口腔颌面部DLBCL进行回顾性临床病理分析,包括形态学复习、免疫表型和EB病毒编码小RNA(EBV—EBER)原位杂交检测,结合临床随访结果进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并与同期诊断的40例原发淋巴结DLBCL进行比较。结果69例口腔颌面部DLBCL患者中位发病年龄61岁(4—91岁),男女比例为1.56:1。发病部位以舌根最为常见(19例,27.5%),其次为腮腺、齿龈、腭等。肿瘤细胞多起源于非生发中心B细胞,比例为64.2%(43/67),bcl-2、c—myc及EBV—EBER阳性率分别为66.7%(38/57)、23.4%(11/47)及5.3%(3/57),Ki-67高表达(t〉70%)者占71.0%(49/69)。42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生存时间1—85个月,生存分析显示年龄I〉65岁、Ki-67高表达者预后差,R-CHOP方案治疗组预后好于CHOP方案及放疗组。与同期诊断为原发淋巴结DLBCL相比,除了肿瘤细胞的起源分组有明显差异外,其余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DLBCL最常见于舌根,多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起源,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与淋巴结DLBCL相似。年龄≥65岁和Ki.67高表达是独立的预后不良提示因素。R—CHOP方案治疗组预后好于CHOP方案治疗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