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开窍于目",目与肝脏之间通过经络保持密切的联系,肝经循行于目,肝主藏血,目受血而能视,肝血不调则目病,肝气失和则生目疾。在临床上很多肝脏疾病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眼部症状和体征,比如黄疸、角膜色素环、干眼症、瞬眼及眼球震颤、眼底血管变化、暗适能力、夜盲、幻视、闪光盲等变化。借助于这些发现,有利于诊断某些肝脏疾病,判断预后。现代医学通过研究维生素A、肝细胞生长因子、肝脏的糖脂代谢、肝脏的矿物质代谢等可以很好地解释"肝开窍于目"这一古老理论。  相似文献   

2.
一、肝开窍于目之生理目之能视,籍肝阴肝血之营养。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日:“肝受血而能视”。张介宾则云:“肝得血则神聚于目,故能视”。是目赖阴血之养,方能视万物。肝知阴血虚少,则目视障碍。须之阴血之能上承于目,必以肝之气阳为动力,肝脉为运行道路。目之主宰,在肝阳肝气。人身脏腑皆寓阴阳气血,肝亦同例。肝舍一阳生化之气,主升发,达于目,使目睛转动灵活;运阴血,目得所养,视物精明。陈达夫教授在《中医眼科六经法要》曰:“肝气上升,则目中即有主宰……”。在分析“能远视而怯近视,或能近视而怯远视”之病机时,陈达夫教授指出:二者病变都以悬  相似文献   

3.
"肝开窍于目"强调了目与肝的重要关系。从历代文献和现代医学的角度可以看出,无论是生理还是病理,肝脏的状况与目的功能状态有直接的联系。结合临床实践,若肝脏有疾患,可导致眼病;故治疗目疾,多从肝入手。本文结合理论、实验及临床,采取多学科共同研究的认识,以阐明"目为肝之窍"的科学内涵,从而丰富中医藏象理论。  相似文献   

4.
肝开窍于目是中医的经典论述之一,本文通过脏腑、气血、经络等方面来探讨肝与目的关系。主要从肝开窍于目的含义、理论依据、生理病理等方面展开论述,进一步阐释了肝通过经络、气血阴阳等与开窍于目的理论联系。  相似文献   

5.
"肝开窍于目"是中医最具影响的理论学说之一。从历代医家的大量文献可以看出,在生理病理上,肝脏的状况与目的功能状态有直接的联系。一旦肝脏有问题就会出现一系列目的病理状况。同时,通过目疾也可以诊断肝脏的病变,眼部的特殊改变常常预示着肝脏的异常疾病。运用肝目关系的理论还可以解释失明、眩晕、眼疾、精神障碍等多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指导治疗。总之,肝伤致病,症状多变,疾患不一,却都不离乎目。  相似文献   

6.
现代医学角度解释中医的“肝开窍于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帝内经>中"肝开窍于目""肝气通于目"等重要的中医理论,早已为广大的中医工作者熟知,千百年来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文章通过肝脏的物质代谢、病理生理联系,初步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对"肝开窍于目"这一理论作出诠释.  相似文献   

7.
“肝开窍于目”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是古人对肝和目联接关系的总结。“肝开窍于目”理论认为肝目具有“共损伤-共修复”特点,临床发现肝病目疾常常伴随出现,肝目同治是理想选择,实现肝目共治的关键在于解析其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肝目之间在生理、病理诸多方面存在十分复杂而密切的联系。在病理状态下,肝目“共损伤”,中药干预后肝目“共修复”,而肝目“共损伤-共修复”可通过“共物质基础-共作用机制”解释。基于此,课题组从中医理论内涵、临床实践与分子生物学等方面探索性提出肝目具有“共损伤-共修复-共物质基础-共作用机制”特征,即“四共特征”(4CCs),并以清肝明目中药夏枯草干预免疫性肝损伤(ILI)和过敏性结膜炎(AC)为例,浅析肝目“四共特征”的研究思路。该文期冀深入解析“肝开窍于目”理论的科学内涵,揭示肝目共性特征及生物学实质,探索建立一种“肝目同治”研究新范式,为多器官关联疾病共性问题研究提供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肝开窍于目理论在中医脏腑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历代医家对肝目相关理论的研究和探讨中可见,二者存在紧密联系。临床治疗目疾多从肝入手。内障眼病的病因虽复杂,但无论是脏腑内损、气血不足、真元耗伤的虚证,还是风热攻目、痰湿内蕴、气郁血滞的实证,都离不开肝气的疏泄、肝阴的滋养和肝血的充盈。本文结合理论和临床,详细阐述了肝开窍于目的科学内涵,丰富脏象理论在眼科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肝开窍于目是中医学藏窍理论经典论述之一,反映了藏象之肝与目窍的密切关系,也是中医学最具影响的理论学说之一。该理论学说首见于《素问·金匮真言论》,其理论内涵可概括为目为肝窍、肝血养目、肝气通目、肝经循目、肝体柔目。肝为五脏之一,主疏泄、主藏血,在体合筋,在窍为目;目属五官之一,主司视觉,通过经络与五脏六腑相连。十二经脉中,唯有足厥阴肝经以本经上连目系,临床上可通过目病推测肝脏气血阴阳的变化。从肝论治是指导中医眼科医家临床诊治目病的重要学术思想,历代医家尤为推崇。本文就肝开窍于目的理论内涵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粗浅探析,以资学习与临证之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文献研究,明确"肝开窍于目,从肝治目""目病多火"的深层次含义;在肝目皆体阴用阳的理论基础上,明确肝体阴虚失柔,易致火热上炎是目病的潜在病机,眼部热象为标,阴液不足为本,明确益阴柔肝识本在目病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探讨中医的藏窍理论,对"肝开窍于目"中医理论进行相关性研究。方法:纳入80例受试对象,进行红外热像仪拍摄,分别记录受试者在中和情绪下和愤怒诱导情绪下的肝区、眼睛、耳朵、鼻子及口唇温度,进行相应的分析比较。结果:中和情绪下受试者肝区、眼睛、鼻子、口唇及耳朵温度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05)。愤怒情绪诱导下受试者肝区及官窍温度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着肝区温度的升高,眼睛温度升高比鼻子、口唇、耳朵温度的升高要更大。结论:愤怒情绪诱导下受试者肝区及官窍温度前后相比升高,红外热图显示热偏离;且眼睛温度升高要比鼻子、口唇、耳朵温度升高要更大,进一步验证了中医藏窍理论中"肝开窍于目"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王思梦  唐娜娜  陈抒鹏 《光明中医》2023,(11):2094-2097
中医理论认为目为肝之外窍,肝与目功能相关,经络相连,病理相应,可相互为病,故可相互求治。官窍疾病可从其相应脏腑求治,高血压病多从肝治,由高血压病所致视网膜病变也应从肝论治。基于此理论创制的调肝活血稳压颗粒遣方精妙,用药针对目病多火、多郁的病理特点并兼顾补益,疗效确切。此文以中医理论为基,以中医经典为依据,并结合现代药理及临床治疗现状,分析肝开窍于目的生理功能和调肝活血稳压颗粒的用药特点,探讨调肝活血稳压颗粒治疗高血压合并视网膜病变的理论内涵,以期拓展临床治疗思维。  相似文献   

13.
病毒性肝炎的眼部症候与“肝开窍于目”——附10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疸型肝炎患者大多见有目黄,人所周知,但未见用中医理论探讨痛毒性肝炎与眼部症候的关系。笔者通过100例病毒性肝炎的调查,发现病毒性肝炎兼有眼部症侯者不在少数,其各种眼部症侯与肝炎的类型有一定关系,故试用中医关于“肝开窍于目”的理论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医脏腑学说关于心的功能论述较多,后产生"心开窍于舌"的理论。此论点有一定的片面性,跟不上现代医学的发展。笔者结合临床、中医学及现代医学理论,提出"心开窍于脑"之说。  相似文献   

15.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主骨……在窍为耳”,是指耳的听觉等功能由肾所主持,依赖于肾的精气所养。然而足少阴肾经之经脉并没有上联系于耳,不象心、肝之脉与舌、目相连;在功能上耳对肾无协助作用,不似口、鼻协助脾肺功能;在足少阴肾经所主病证中也无耳疾,何以言“肾开窍于耳”呢?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藏象学说问题,可从以下3个方面来解释。 一是经络联系方面。《灵枢·口问篇》说:“耳者宗脉之所聚”,足少阴肾脉虽未直接上联于耳,但肾之络脉会于耳中,,故耳为肾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  相似文献   

16.
"藏窍理论"肇始于《黄帝内经》,它是阐明人体内在脏腑与体表官窍之间关系的比较全面、系统的学术见解和主张[1]。因此,在中医界提及五脏各开窍于哪里,回答起来并不难。但若刨根问底,为什么会开窍于那里,回答起来就要费一番功夫(《黄帝内经》中也没有明确记载其中缘由)。但这个问题应该是需要解决的"藏窍理论"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7.
“心开窍于耳”,指耳窍为心所主。《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此说今已少人问津,尽管有很多人不自觉地运用其理实践于临床,而取得较好的疗效,但鲜有云“心开窍于耳”者。《内经》中关于耳窍所主之脏记载有二,即心与肾。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主耳……在窍为耳。”《素问·金匮真言论》则认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王冰在心“开窍于耳”下注说:“舌为心之官,当言于舌,舌用非窍,故云耳也。《缪刺论》曰: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义取此也。”张介宾有“舌本  相似文献   

18.
论“心开窍于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永钦 《中医药通报》2006,5(4):16-18, 25
本文通过文献复习,结合个人观点及临床实践,就心与耳窍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并就耳窍与心、肾的关系提出新的见解,提出“心主舌,开窍于耳;肾主耳,开窍于二阴”的心肾与五官九窍的主、开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张帆 《国医论坛》2016,(5):16-17
目的:对心开窍于耳理论进行探讨。方法:通过探究古今文献资料,从心与耳窍的生理、病理联系以及临床应用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心开窍于耳的理论是切合临床实际的,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结论:发掘古籍中那些容易被我们忽视的理论并对其进行临床验证,有利于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拓宽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20.
祖国医学著作汗牛充栋,各家学说异彩纷呈,有“心开窍于耳”之说,亦有“肾开窍于耳”之论。笔者认为,前者所言“神”也,后者所论“髓”也。而“脑为元神之府”,又为“髓:艺海”,故日“脑开窍于耳”。1 “心开窍于耳”析《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明确指出耳不仅是肾之窍,而且也是心之窍。持此说者认为,心主藏神,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