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细胞周期调控失常和异常增殖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肿瘤细胞增殖水平可能反映了肿瘤的恶性程度。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是与细胞周期相关的抗原之一 ,常作为肿瘤细胞增殖程度的指数 [1]。脑膜瘤多为良性 ,但亦有少数为恶性。本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PCNA在脑膜瘤中的表达 ,以探讨其临床意义。1.临床资料脑膜瘤患者77例 ,其中男性26例 ,女性51例 ;年龄22~67岁 ,平均47.4岁。良性脑膜瘤62例 ,恶性脑膜瘤15例 ,取其病理标本作PCNA免疫组化检测。2.方法免疫组化染色采用链菌素亲生物素—过氧化酶连接…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 43例脑膜瘤标本 ,常规固定 ,石蜡包埋切片。采用LSAB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比较恶性组与良性组及非典型增生组之间同病理级别组之间、初发组与复发组之间PCNA标记指数的差异。结果  43例脑膜瘤均有不同程度的PCNA阳性细胞表达。良性组、非典型组和恶性组的标记指数分别为 (8.2± 5 .4) %、(15 .6± 9.8) %和 (2 7.6± 10 .6 ) % ,3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初发组与复发组的标记指数分别为 (15 .2± 5 .8) %和 (2 1.4± 7.6 ) %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PCNA在脑膜瘤中的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 ,其高表达提示复发的可能性大 ,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在胆囊良恶性病变组织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 SP免疫组化法检测 35例原发性胆囊癌 ,10例胆囊腺瘤及腺瘤样病变组织 ,10例慢性胆囊炎中 PCNA表达结果。结果 :PCNA在原发性胆囊癌 ,胆囊腺瘤及腺瘤样病变组织和慢性胆囊炎中的阳性表达指数分别为 43.84%± 18.5 3%、6 .35 %±4.17%、4.5 8%± 3.5 8% ,原发性胆囊癌 PCNA L I明显高于胆囊良性病变组织 (P<0 .0 1)。胆囊癌分化程度越低 ,Nevin分期越高 ,PCNA L I有增高的趋势 (P<0 .0 1)。胆囊癌分化程度与 PCNA L I相关系数为 0 .3719(P=0 .0 2 78)。PCNA L I≤ 43.84%的胆囊癌患者 ,其生存率明显高于 PCNA L I>43.84%者 (P<0 .0 1)。结论 :原发性胆囊癌的发生、发展与细胞异常增殖有关 ,PCNA对胆囊癌的鉴别诊断、判断转移与否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P53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 Ki- 6 7、增殖细胞核抗原、P5 3在脑膜瘤中的表达 ,进一步研究其与肿瘤的良、恶性及肿瘤复发的关系 ,从而更好判断其生物学行为。方法 :行脑膜瘤全切除手术治疗 ( Simpson's Grade or Grade )并经 9~12 4个月 ( 4 8± 9)随访的 6 0例 ,采用 SP免疫组化法 ,检测手术切除石蜡包埋的肿瘤标本的 Ki- 6 7、增殖细胞核抗原、P5 3抗原 ,以显微镜下的细胞核内出现棕色颗粒为阳性 ,计算 3者的标记指数 ( L abeling Index) .对患者的临床资料与肿瘤细胞的标记指数的差异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Ki- 6 7、增殖细胞核抗原、P5 3在不同病理形态脑膜瘤中的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恶性脑膜瘤、非典型性脑膜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脑膜瘤 ;同样在复发性脑膜瘤中其表达也明显高于非复发性脑膜瘤 ( P<0 .0 5 ) ;良性脑膜瘤中 Ki- 6 7、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在复发组明显高于非复发组 ( P<0 .0 5 ) ,而 P5 3的表达在复发组与非复发组无统计学意义 ( P>0 .0 5 )。结论 :( 1) Ki- 6 7、增殖细胞核抗原、P5 3的表达与病理分型和脑膜瘤术后复发有关。 ( 2 )良性脑膜瘤结合 Ki- 6 7、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情况可用来判断预后即有无复发的可能 ,从而进一步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5.
增殖细胞核抗原在肾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指标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43例肾癌组织PCNA进行检测。结果:肾癌组织PCAN增殖指数与周围组织有无侵袭有显著性差异,且随肿瘤级的增高,其PCNA增殖指数亦相应增高,结论:PCNA的表达肾癌的恶性表型,对评估肾癌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肝癌组织中的不同表达,探讨PCNA与肝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评价PCNA可否作为一个新的客观预测肝癌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的可行生物学指标。方法:采用鼠抗人PCNA单克隆抗体,可8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9例胆管细胞癌,11例转移性肝癌标本进行了ABC免疫组化染色,以X^2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及log rank检验对结果做统计分析。结果:在原发性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转移性肝癌,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95%、77.77%、81.82%。PCNA阳性表达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病理分级及血清AFP明显相关,但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病人性别、年龄及HBsAg是否阳性无关。结论:PCNA的表达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PCNA有望成为预测肝癌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子宫肌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子宫肌瘤组织和相应子宫肌层组织中PCNA的阳性表达水平.结果 (1)在子宫肌瘤组织中PCNA的表达明显高于子宫肌层组织.(2)不同分类子宫肌瘤组织中PCNA的表达无显著差异.结论 PCNA的表达水平与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研究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中 ,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水平 ,探讨其与非霍奇金淋巴瘤恶性度的关系。方法 :常规HE染色进行组织学分类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 (LSAB法 ) ,确定肿瘤的免疫表型 ,检测淋巴瘤中PCNA的表达。结果 :6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中 ,低度恶性 3 9例 ,高度恶性 2 3例 ;48例为B细胞淋巴瘤 ,14例为T细胞淋巴瘤。该组病例中 ,PCNA阳性 62例 ,阳性细胞数均 10 %以上 ,PCNA的阳性程度与NHL的恶性度有关 ,在低度恶性组多表现为 ~ , 占 2 5 6% ,而高度恶性组只有 1例为 , 占 5 2 2 %。 1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中 ,滤泡中心可见少数 (阳性细胞数 <10 % )散在分布的PCNA阳性细胞。结论 :PCNA表达的阳性程度与NHL的恶性度有关 ;PC NA在NHL高度恶性组的高表达提示我们在组织学水平判断NHL的恶生程度PCNA将是很重要的参考标记物  相似文献   

9.
增殖细胞核抗原在肝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增生结节、肝硬变化与肝癌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70例肝癌及癌旁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结果肝癌组织中PCNA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在癌产社组织中,增生结节PCNA阳性表达显著高于肝硬变及正常肝组织,而后两者间PCNA表达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增和一结节与肝硬变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细胞群体。肝硬变仍为成熟的细胞,而增生结节可以持续增殖,甚至转变为癌。  相似文献   

10.
增殖细胞核抗原及nm23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及nm2 3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研究 85例胃癌手术标本中PCNA及nm2 3基因的表达。结果 :在 85例胃癌中PCNA、nm2 3的总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5 2 9% (4 4 / 85例 )和 4 4 .7% (38/ 85例 ) ,PCNA及nm2 3在胃癌中的表达与其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有关 (P <0 0 5 ,P <0 0 1 ) ;PCNA与分化程度无关 ,P >0 0 5。结论 :PCNA及nm2 3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  相似文献   

11.
c-met和PCNA在肝再生动物模型肝脏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探讨肝再生动物模型中肝细胞c met蛋白和PCNA的表达及其意义。②方法 建立肝再生动物模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肝脏细胞中PCNA和c met蛋白的表达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③结果肝再生组PCNA表达较对照组增强 (uc=3.77,P <0 .0 5 ) ,c met表达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uc=0 .0 2 ,P >0 .0 5 )。肝再生组中c met蛋白在肝部分切除术后 12h表达降低 ,于术后 3d降到最低值 ,后逐渐上升 ,7d恢复正常 ;而PC NA表达于术后 1d开始增加 ,术后 3d达到最高峰 ,7d后降至正常 ,差异均有显著性 (Hc=17.3~ 19.4 ,P <0 .0 5 )。④结论 PCNA在肝脏中的表达提示肝脏切除后 ,剩余肝脏可迅速再生。检测c met的表达有助了解肝脏再生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PSA和PCNA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①目的 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在前列腺癌及前列腺增生症中的表达特征。②方法 收集不同分级的前列腺癌组织 4 4例 ,前列腺增生组织 2 0例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 ,观察PSA和PCNA的表达。③结果 PSA在前列腺增生组织中表达较高 (16 / 2 0 ) ,在前列腺癌组织中则表达较低 (2 3/4 4 )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H =7.5 35 ,P <0 .0 5 ) ;随Gleason评分及临床分期增加 ,前列腺癌PSA表达下调 (H =7.0 31、7.396 ,P <0 .0 5 ) ;PSA表达与血清PSA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 =0 .6 5 3,P >0 .0 5 )。PCNA在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较前列腺增生组织增加 ,差异有显著性 (H =7.892 ,P <0 .0 5 ) ;PCNA的表达随Gleason评分增加而增加 (H =6 .5 0 2 ,P <0 .0 5 ) ;不同临床分期前列腺癌的PCNA表达差异无显著意义 (H =2 .345 ,P >0 .0 5 )。④结论 PSA和PCNA的表达与前列腺癌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111例大肠癌及57例癌旁粘膜组织的C-erbB-2癌基因蛋白和PCNA表达状况。结果表明:①大肠癌组织C-erbB-2癌基因蛋白和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6%,72.1%;癌旁粘膜仅为28.1%,14.8%;前者C-erbB-2(P<0.05)foPCNA(P<0.01)的表达率显著高于后者。②C-erbB-2癌基因蛋白和PCNA阳性率与癌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5)。提示:测定C-erbB-2癌基因产物和PCNA,有助于对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进一步认识及患者预后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P53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探讨P53蛋白表达与人脑胶质瘤的增殖活性和临床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39例人脑胶质瘤石蜡标本中P53蛋白及PCNA进行检测。结果:在39例胶质瘤中13例观察到了P53蛋白表达。P53蛋白阳性表达在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中分别为187%、454%和71%。P53蛋白表达与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率密切相关。结论:P53蛋白的表达与胶质瘤的病理类型、恶性程度和增殖活性相关。在常规石蜡包埋标本中,使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对肿瘤的预后评估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用免疫组化SP法对63例喉鳞状细胞癌的PCNA和C-erbB-2进行原位检测,并随访了5年的生存情况。结果表明,PCNA指数越高,病理分级越差(P<0.01),5年生存率越低(P<0.05),颈淋巴结转移率越高(P<0.05)。而C-erbB-2表达阳性率与病理分级、5年生存率及颈淋巴结转移率无关。PCNA和C-erbB-2之间无相关性。提示PCNA指数与喉癌恶性程度、5年生存率、颈淋巴结转移率密切相关,在喉癌中检测PCNA较C-erbB-2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胰腺内分泌肿瘤P16、cyclinD1和PCNA蛋白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①目的 探讨胰腺内分泌肿瘤 (PET)组织P1 6、cyclinD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②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 ,检测P1 6、cyclinD1和PCNA蛋白在 32例PET和 1 5例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③结果 P1 6蛋白在PET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2 8.1 % ,在正常胰腺中为 86 .7% ,二者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χ2 =1 4 .0 6 ,P <0 .0 1 )。cyclinD1蛋白在PET中过表达率为 5 6 .3% ,而在正常胰腺未见过表达 ,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 =1 3.6 7,P <0 .0 1 ) ;cyclinD1过表达组PCNA标记指数 (PCNALI)明显高于cyclinD1低表达组 (t =5 .76 ,P <0 .0 1 )。恶性PET的PCNALI显著高于良性PET(t=5 .32 ,P <0 .0 1 )。P1 6和cyclinD1蛋白在PET中的表达呈负相关 (r =- 0 .6 2 ,P <0 .0 1 )。④结论 P1 6蛋白表达缺失与cyclinD1蛋白过度表达可能在PET的发生中发挥协同作用 ,PCNA的高表达与cyclinD1过度表达可能与PET的恶性转化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ET-1在大肠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细胞增殖和微血管形成的关系,探讨ET-l在大肠癌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41例大肠腺癌及20例大肠腺瘤组织中ET-1表达、PCNA标记指数(PCNALI)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分析ET-1表达与PCNALI以及MVD的关系。结果ET-1主要分布于大肠腺癌细胞胞浆,ET-1阳性表达肿瘤组织基质中血管内皮细胞也有增强表达,而癌旁组织及阴性表达的肿瘤组织基质中血管内皮细胞仅有较弱表达。腺癌的ET-1表达率及强度显著高于腺瘤(P<0.001)。等级相关分析表明,ET-1表达与PCNALI及MVD均密切相关(P<0.001),PCNALI与MvD亦呈正相关(P<0.001)。结论ET-1可能通过促进大肠癌微血管形成来影响肿瘤恶性生长。  相似文献   

19.
大肠癌组织p27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p27,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生物学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0例大肠癌患者肿瘤组织和50例正常人大肠组织P27,PC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p27和PCNA在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p27,PCNA表达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显著有关。结论:p27表达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密切相关,可能是预测大肠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PCNA是反映细胞增殖活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