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循环缺血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主要原因为动脉硬化,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为头晕或眩晕,伴有肢体麻木、无力、复视、头痛等症状。本研究应用尼麦角林治疗后循环缺血并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患者,观察应用尼麦角林(乐喜林)治疗后眩晕改善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许珂 《民航医学》2006,16(1):20-21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患者表现为视物旋转,也可有自身平衡障碍、晃动、欲跌倒之感觉。在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中青年出现眩晕症状的患者越来越多。引起眩晕的病因有很多,中青年患者常见于颈椎病引起的颈性眩晕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眩晕。本院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了100例中青年眩晕患者,结合临床做出了相应诊断,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4岁,歼教-5飞行员,总飞行时间1900h。1992年11月7日晚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旋转性眩晕、恶心、呕吐、左耳鸣、耳胀,伴有左枕部头痛及左面部麻木。单位卫生队当即给予眩晕停、安定等药物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次日晨,因症状加重转入当地医院,诊断为梅尼埃病。用眩晕停、安定、高渗糖及利多卡因治疗4天,头痛明显减轻,但眩晕、恶。心、呕吐、面部麻木等症状元改善。11月12日转我院耳鼻咽喉科。病人为强迫仰卧位,面色苍白,意识清楚,语言流利。主诉左侧偏头痛,眩晕,视物旋转,转头及睁眼时眩晕加重,左面部麻…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SRM-Ⅳ前庭功能诊断治疗系统治疗外周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德阳市人民医院自2021年7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201例前庭外周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全自动化SRM-Ⅳ前庭功能诊断治疗系统治疗外周性眩晕。比较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时的眩晕症状量表中文版(VSS-C)、眩晕障碍评定量表(DHI)、焦虑症筛查量表(GAD-7)、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评分。结果 患者治疗后1周的DHI、VSS-C、GAD-7、PHQ-9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的DHI、VSS-C、GAD-7、PHQ-9评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RM-Ⅳ前庭功能诊断治疗系统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减轻外周性眩晕患者的症状并长期维持,且可抑制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5.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3岁,飞行学生,飞行时间128小时。因眩晕2周,加重伴频发呕吐6小时,于2001年3月11日入院。入院前2周,患者因受凉后出现眩晕,无咽部疼痛、发热等症状。入院前6小时患者眩晕加重,呕吐呈非喷射状,不伴视物旋转,无头痛、耳鸣及听力下降。入院查体:颈软,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好,  相似文献   

6.
计莉  彭新  孙勍  饶任东  单希征 《武警医学》2016,27(7):655-657
 目的 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患者复位成功后残留症状的临床特点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对本院收集的37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28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2例混合半规管(同侧水平半规管合并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采用SRM-IV型BPPV诊疗系统进行复位,收集复位成功后出现残留症状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77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经明确诊断及成功复位后,残留症状的发生率为48.1%(37/77),其中头晕者占27%(10/37),不稳者占16.2%(6/37),颈部不适者占21.7%(8/37),合并两种残留症状者占32.4%(12/37),合并三种残留症状者占2.7%(1/37)。残留症状的发生与复位次数有关,而与发病前存在诱发因素(如劳累及睡眠欠佳)、受累半规管、性别、年龄、病程无关。结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成功后仍有残留症状,主要为头晕、不稳及颈部不适。残留症状的发生与患者所需复位次数有关。  相似文献   

7.
头晕/眩晕是椎-基底动脉缺血( vertebrobasilar ischemia, VBI)常见症状。眩晕发作而不伴有其他神经系症状、体征往往考虑非VBI原因,其中48%的VBI患者初始症状表现为眩晕,且部分患者仅表现孤立性眩晕症状[1]。本文报道1例以孤立性眩晕为临床表现的延髓梗死,结合眩晕相关的解剖生理进行分析,旨在帮助同道及时识别前庭中枢性眩晕(恶性眩晕),避免发生灾难性后果。  相似文献   

8.
1病例报告 患者男,78岁。患冠心病、2型糖尿病、腔隙性脑梗死等多种慢性疾病20余年。血压120~150/70-90mmHg,未服任何降压药物。近6个月经常出现早餐后头晕、胸闷等不适症状,给予扩张冠状动脉及抗眩晕治疗,症状时轻时重。  相似文献   

9.
耳性眩晕在临床上较多见,因耵聍柱塞引起的眩晕实属少见,至今未见有专题报道。笔者1990年8月~1993年10月共诊治因耵聍柱塞引起眩晕的36例,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男24例,女12例。年龄14~48岁,平均28岁。单耳耵聍栓塞28例(左耳18例,右耳10例);双耳耵聍栓塞8例。二、病史首发症状为突发性眩晕,病史半年~8年。发病次数少者2次,多者10余次。多在水浴后挖耳,按压耳屏或睡眠时压迫患耳而发病。每次持续时间1~6h,有12例游泳后取耵聍导致发作或加剧。三、症状主要为突发性眩晕伴恶心、呕吐及身体倾倒感,部分有耳鸣、耳…  相似文献   

10.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23岁,初教-6飞行员,飞行时间335h。因反复眩晕1个月入院。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原因出现眩晕,视物旋转,走路摇晃,伴恶心、呕吐、四肢乏力、全身大汗。无明显耳鸣及听力下降,予对症治疗后好转。此后当剧烈运动后或晨起时偶尔再次发作上述症状,故以眩晕待查收入我院。查体:体温36.6℃,脉搏78次/min,呼吸16次/min,血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