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行AHSCT的患者资料,其中标危病例为27例,高危病例为15例。结果除2例在造血重建过程中死亡外,余40例患者均获造血重建。该组患者3年和5年总生存率(OS)分别是(82.3±12.1)%和(77.2±9.6)%,3年和5年无病生存率(DFS)分别是(71.8±8.3)%和(69.2±9.2)%。标危与高危两组之间的5年OS分别为(96.1±4.1)%和(49.1±16.2)%,DFS分别为(92.1±4.2)%和(28.2±13.1)%,累积复发率分别为(19.1±8.2)%和(50.1±12.1)%,三者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AHSCT后维持治疗组的复发率较无维持治疗组显著降低(P<0.001)。结论AHSCT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有效手段,移植前患者的疾病状态是影响移植后复发的主要因素,移植后的维持治疗能有效地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背景: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合适的供者及快速查找到合适的供者有助于提高移植的成功率。目的:比较父母供子女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9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行父母为供者的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分为父供子移植、父供女移植、母供子移植、母供女移植4组,对比4组患者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复发率、2年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等。结果与结论:92例患者均完全植入并获得造血重建,4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和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4组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2年无病生存率、2年总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父供子移植组、母供女移植组的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低于父供女移植组和母供子移植组;同时父供子移植组和母供女移植组的2年无病生存率、2年总生存率高于父供女移植组和母供子移植组。可见父母供子女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安全可行的,供受者性别相同比供受者性别不同的疗效好。  相似文献   

3.
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单倍体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扩大了移植的应用范围,是无HLA相合供者患者的一种重要选择。目的:比较HLA单倍体相合与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79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HLA单倍体相合组26例、全相合组53例,对比两组受者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复发率、2年生存率等。结果与结论:78例受者获得完全、持久供者干细胞植入;1例受者在移植后28 d尚未植入,后因感染死亡。两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复发率和2年无病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单倍体相合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高于全相合组(P<0.05);2年总生存率低于全相合组(P<0.05)。提示血缘HLA单倍体相合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安全性及疗效接近于全相合移植,在缺乏HLA相合供者的情况下,行HLA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是切实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背景:马利兰常用于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其主要在肝脏代谢.目的:评价静脉应用马利兰预处理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纳入43例患者预处理方案采用静脉剂型马利兰,观察其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中马利兰治疗相关毒性(肝脏、神经系统、口腔黏膜炎)造血干细胞植活时间、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总生存率、白血病复发情况.结果与结论:静脉应用马利兰后,谷丙转氨酶升高72%(31/43),发生不典型肝静脉闭塞综合征5%(2/43),有1例发生双手麻木.口腔黏膜炎发生率60%(26/43).中性粒细胞植活时间16 d,血小板植活时间12 d,2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血小板延迟植活.Ⅰ~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63%(24/38).总生存率72%(31/43).复发率23%(10/43).提示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中应用静脉马利兰给药,患者耐受性好,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9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化疗,治疗组给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结果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生存率优于对照组;血液疾病各项检查指标水平复常时间和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恶性血液病有显著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观察应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hi-HSCT)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脐带MSC)移植治疗高危难治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对30例难治、复发或高危恶性血液病患者自愿接受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联合脐带MSC移植的疗效进行分析,其中复发4例,高危26例.病种包括急性髓性白血病1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9例,前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3例,脾边缘带淋巴瘤ⅣB1例,NK/T细胞淋巴瘤1例,Burkitt淋巴瘤ⅣB1例.结果表明,30例全部获得了顺利植入,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 19例(63%),其中Ⅲ-Ⅳ6例(20%);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 8/25 (32%),其中广泛型1例,局限型7例;复发3例,复发时间在移植后中位数300 d(128-455 d);死亡8例,其中1例死于复发,2例死于Ⅳ aGVHD并同时复发,5例死于感染、脏器衰竭.结论:应用脐带MSC联合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危难治恶性血液病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白血病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我国人群发病率3-4/10万,肿瘤致死亡率排名占第6位(男)和第8位(女)。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是一种常见的白血病亚型,诱导分化、联合化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公认的唯一可能治愈ALL的手段,40%-65%患者能长期存活。但是一旦移植后复发,后续不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案均无明显疗效,死亡率高,长期生存率不足5%[1]。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可特异性识别细胞表面CD19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的出现,在复发难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包括移植后复发的B-ALL治疗方面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我科于2015年9月收治1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ALL患者,经过CAR-T细胞治疗后达到了完全缓解并维持至今,现将其观察及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无血缘关系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UHSCT)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可供选择方法之一。随着造血干细胞库登记人数的增加,UHSCT数量逐年增加。我们对27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了以CD25单克隆抗体(单抗)为主要免疫抑制剂的UHSCT,对移植后GVHD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和转归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和实体瘤1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院自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应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实体瘤共14例。其中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7例,自体骨髓移植(ABMT)7例,现将治疗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已经成为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治疗手段.然而,移植后疾病复发可显著降低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修正的供者淋巴细胞输注(MDLI),输注的是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外周造血干细胞,而非静止状态的淋巴细胞.该方法能够减少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后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复杂性血细胞减少,同时保留或者增强移植物抗肿瘤效应(GVT),因此MDLI已经广泛用于恶性血液病移植后复发的治疗.笔者拟就MDLI的作用机制、临床适应证、输注剂量、输注时机、间隔时间、疗效评估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刘昊  郭智 《中国临床康复》2011,(6):1132-1136
背景:过继免疫治疗是目前肿瘤免疫治疗的热点,白细胞介素2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在机体的抗肿瘤免疫中起到重要作用。目的:评价比较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应用与不应用大剂量白介素2行免疫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0例恶性淋巴瘤患者(治疗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行大剂量白细胞介素2治疗,与随机挑选30例患者(对照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未行白细胞介素2治疗进行对比,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观察两组免疫功能的变化,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结果与结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白细胞介素2治疗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明显提升。随访结束时统计复发率:治疗组13.3%,对照组26.7%;中位生存期:治疗组14~98(42±2)个月,对照组8~78(28±2)个月。提示恶性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行大剂量白细胞介素2治疗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减少移植后复发率,并有望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2.
背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危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复发率极高,如何降低移植后复发率至今仍是难点。目的:观察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异体细胞因子活化杀伤(CIK)细胞及白细胞介素2治疗高危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例高危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经诱导化疗及巩固强化治疗后,在第1次缓解期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1个月给予三四疗程异体CIK细胞输注,每隔半年1个疗程,每疗程分5次输注异体CIK细胞,每隔1日输注1次。每次输注CIK细胞前半小时内给予皮下注射白细胞介素2,第1次输注后隔日皮下注射白细胞介素2,半年后减为隔2日1次,1年后减为隔3日1次,1年半后减为1次/周,维持半年后结束,预防白血病复发。结果与结论:2例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输注异体CIK细胞及皮下注射白细胞介素2无发热、寒战、皮疹等不良反应,无骨髓抑制及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治疗安全。2例患者持续缓解时间分别为20个月及2年,目前仍无复发。首次得出对于无合适供者的高危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在缓解后可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异体CIK细胞及白细胞介素2治疗,有机会获得长期无病生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后应用大剂量白细胞介素-2(IL-2)行免疫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军区总医院血液科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共1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AHSCT后行大剂量IL-2治疗(治疗组),与1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单纯AHSCT后未行IL-2治疗(对照1组)及15例随机挑选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缓解后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对照2组)进行对比,对三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评价其治疗效果,并检测三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观察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明显提升,随访结束时统计复发或死亡率:治疗组为26.7%,对照1组为41.7%,对照2组为26.7%;中位生存期:治疗组为28.5个月(5~58个月),对照1组为22.4个月(5~55个月),对照2组31.2个月(4~60个月)。结论急性白血病AHSCT后行大剂量IL-2治疗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减少移植后复发率,长期生存率优于单纯AHSCT,接近allo-HSCT疗效,且减少了移植相关死亡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观察非亲缘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UCBT)在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植入率、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移植相关死亡(TRM)、复发和生存情况。25例接受UCBT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儿童8例、成人17例)中。3例接受单份脐带血(CB),22例接受双份脐带血。供/受体低分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结果为9例6/6位点相合、16例4—5/6位点相合。在预处理方案中21例采用TBI/Cy±Flu±ATG或BuCy±Flu±ATG,4例采用FC+ATG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采用以环孢素(CsA)为主的方案。结果表明,存活超过42d的20例患者中16例(80.0%)获得植入;粒系植入至移植后42d的累积发生率为64.0%,中位时间17.0d;巨核系植入至移植后100d的累积发生率为60.0%,中位时间35.0d;Ⅱ—IV度、Ⅲ—IV度急性GVHD(aGVHD)至移植后100d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44.0%和30.7%;截止至随访结束日期,移植相关死亡率(TRM)的累积发生率为54.3%;25例患者的总生存率为42.7%;17例可评估恶性血液病患者中7例(41.2%)存活,且仅有1例复发,无事件生存率(EFS)为35.3%;5例可评估的非恶性血液病患者中4例存活,2例处于持续脐血植入状态,2例自身造血恢复;处于疾病进展期的3例患者中仅1例患者存活。结论:低分辨HLA-4-6/6位点相合的UCBT治疗血液系统疾病是可行的,双份脐血移植(dUCaT)可以克服单份脐血细胞数量不足的缺点,可用于治疗大体重儿童及成人患者。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评价交替半身照射 (AHBI)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AHBI治疗 17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先给予大剂量化疗 ,然后分别对上、下半身照射 6~ 9Gy。上半身照射在停用大剂量化疗中位时间 14 (12~ 2 2 )d进行 ,上、下半身照射中位间隔时间为 2 3(7~ 34)d。同时选择同期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AHSCT)的 1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17例AHBI治疗的患者均获得造血恢复。完全缓解期进行AHBI治疗患者的 3年无病生存 (DFS)率为(5 2 .38± 13.4 7) % ,最长生存期为 14 4 6d ,中位随访时间为 92 7(4 2 8~ 14 4 6 )d ,无一例发生治疗相关死亡。其中 11例ALL患者 3年DFS率为 (4 7.73± 17.5 5 ) % ;AHSCT组 3年DFS率为 (5 3.88±14 .0 8) % ,移植相关死亡率为 14 %。两组ALL患者的 3年DFS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AHBI可作为恶性血液病的一种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背景:将自体分选造血干细胞和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技术应用于临床,试图寻找一种新的治疗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可行方法。目的:探讨自体分选CD34+造血干细胞和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变性病的可行性。方法:入选神经系统变性病患者21例,其中运动神经元病15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6例。取4mL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或自体分选干细胞液经腰穿注射到患者蛛网膜下腔,每次注射的细胞数1.0×107。于干细胞治疗后3个月进行评分。结果与结论:15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0%,治疗前后的脊髓侧索硬化功能分级量表和自我评估问卷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6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患者,按ICARS评分,4例病情等级下降,治疗总有效率为77%。21例中4例有轻度低颅压性头痛(腰穿后),14例采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患者中2例在治疗后2h出现短暂发热,其余患者治疗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果初步表明自体分选造血干细胞和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变性病临床疗效肯定,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年龄及并存疾病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率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8年1月至2005年1月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3个月的106例患者资料,根据年龄与透析前有无并存疾病,将患者分为3组:低危组54例、中危组36例、高危组16例,采用X^2检验比较各组之间2年存活率。结果所有病例2年存活率为66.6%,各分组之间2年存活率有明显差异(P〈0.01):低危组88.9%,中危组47.2%,高危组31.2%。结论年龄及并存疾病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率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探讨多指标危险积分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预后预测中的意义.回顾性分析122例接受allo-HSCT治疗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移植前、移植时和移植后因素对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复发及移植相关死亡(Transplant-related mortality,TRM)的影响,筛选独立危险因素,并联合各项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多指标预后危险积分系统,分析该系统对预后的预测意义.结果表明,移植后30 d单核细胞绝对值(AMC-30)(≥536 cells/μl)(HR=0.313,95% CI=0.156-0.63)、Wilm肿瘤相关基因1(WT1)(≥1.0%) (HR =3.268,95%CI=1.644-6.499)、移植前危险分组(HR=1.999,95% CI =0.993-4.023)是影响OS和DFS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三项指标建立危险积分系统,根据患者危险因素的个数进行积分,分为A组(无危险因素;0分)、B组(有1个危险因素;1分)、C组(有2-3个危险因素;2-3分),各组5年OS分别是95.1%±3.4%、62.9%±6.6%、36.1%±9.6% (P <0.0001),5年DFS分别是92.6%±4.9%、60.4%±6.8%、15.4%±7.1% (P<0.0001),累积复发率分别是4.9%、20.0%、65.4% (P <0.0001).新积分系统预测OS赤池信息量准则值(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为331,小于AMC-30、WT1、危险分组预测OS的AIC(346、343、346),预测DFS的AIC为378,小于AMC-30、WT1、危险分组预测DFS的AIC(417、397、411),预测复发的AIC为231,小于AMC-30、WT1、危险分组(268、238、257).结论:联合AMC-30、WT1、移植前危险分组三项指标所建立的危险积分系统能够很好的预测移植患者OS、DFS和复发,并优于任何一项单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